03.20 秦王朝為何二世而亡,漢王朝為何綿延四百年,分封制是重要原因

史海鉤沉:分封期與王朝壽命

總結起秦王朝二世而亡,原因有許多種,秦始皇不肯實行分封制,也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點。分封制雖然似乎是落後的政體結構,但分封制卻也有分封制的好處。

秦王朝為何二世而亡,漢王朝為何綿延四百年,分封制是重要原因

秦始皇像

首先,分封王子可以壯大皇族勢力,也就是淳于越所說的。皇位是個脆弱的東西,但又是一個十分誘人的東西,很容易被有權勢的異姓之人奪去。比如,漢高祖劉邦駕崩以後,其皇后呂雉的呂氏家族迅速壯大,幾乎取代了劉姓,控制了中樞。但是由於劉邦實行的是“郡縣、分封雙軌制”,他分封了一些“王”去統治齊楚等地。劉邦的孫子齊王劉襄從齊國舉起大旗,向呂氏搞軍事演習。朱虛侯(劉邦的另一個孫子)則夥同大臣為內應,幹掉了呂氏,帝國統治權又回到了劉氏手裡。劉邦吸取了秦始皇的教訓,採取了“郡縣、分封雙軌制”,而不是秦的“單純郡縣制”,大大提高了漢王朝的皇帝的成活係數。若是劉邦也只肯搞秦始皇的郡縣制,而不肯分封諸侯的話,也難保漢王朝不會走向秦王朝的後路,二世而亡。

秦王朝為何二世而亡,漢王朝為何綿延四百年,分封制是重要原因

漢高祖劉邦像。他吸取了秦的教訓,分封了一些諸侯

  而一旦沒有封王,那後果就有些不堪設想了。秦始皇死後,趙高專權,指鹿為馬,直欲篡秦自代,但由於此時的秦皇族被滅得差不多,只能看著趙高任意胡為。趙高誘惑秦二世大滅秦宗室的理由很簡單,就是皇位只有一個,又不需要分封,你的那些兄弟姐妹還留著幹什麼?於是秦二世就傻乎乎的將他們全給滅了。再比如說唐朝時候,李世民把李氏封王的權限也壓到了最低,終於出現武則天“篡權”的惡果。看著後盡誅李姓子孫,外邊竟無一人能救。曹操沒有大封宗室,曹氏宗室力量薄弱,這也導致司馬懿很快篡權,也是一個道理。

  總之,單一的郡縣制導致了皇族的孤弱,容易被郡縣大吏或者朝廷野心家所劫持。

  這就是後人所說的:“三代封建而長久,秦孤立而速亡。

  漢朝人總結秦亡教訓的時候還說:“內無骨肉本根之輔,外無尺土藩翼之衛。吳陳奮其白挺,劉項隨而斃之。”就是專指取締分封制的失誤。

  當然,隨著皇權專制的加強,皇帝搞專權的本事和技巧也越來越強,最後他們保住皇權的辦法越來越多,越來越強,比如藉助著普及專制意識形態和儒家的皇權忠孝意識與法家的駕馭約束官僚手段。到了唐宋明清,沒有太多的分封王子,即便封王也竭力制約著他們的權利,但帝國依然能延續數百年。但在秦漢時期,帝王專制的經驗教訓還很不足,出現異姓篡權的事情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其次,分封制的第二個好處,就是在當時生產力低下的歷史條件下,更好地進行有效統治。

  俗話說“鞭長莫及”,以當時較低的信息調查流動反饋速度、命令執行能力和落後的物質技術,當時沒有飛機、鐵路和公路,甚至連馬匹都十分的缺乏,中央對遙遠地區的控制難免力不從心。在這樣的條件之下,倒不如派一些封王過去就近治理,他們比郡長官更有責任心和對帝國的認同度。通過高效的直接管理,靈通的信息,因地制宜的政令,也許可以把當地統治得像王畿地區一樣太平安定,不至於鬧出大事。即便出了亂子,封王坐鎮當地,及早捕獲信息,採取消弭手段,竟也許可以把動盪撲滅在失控之前。

  事實上,秦王朝正是因為沒有在其力量薄弱的邊遠地區分封諸子以為諸侯王,直接對當地進行管理,遂讓六國貴族後裔在那些地方有了充分發揮的餘地。若干年後,秦末最先起來造反的,就是楚、齊這些遙遠難控地區,最終導致了秦帝國的崩潰。

  歷史進展是需要一個漸進型的過渡的,對於東方的齊和南方的楚來說,分封制是有兩千年曆史的為人們長期習慣的政治結構,突然一朝全部改掉,人民心理上是不能接受的。他們實際上非常不肯納入郡縣制體系,再加上那裡本來就是極端反秦的地方。這樣一來,也就成了帝國的不安定因素,秦始皇幾次出遊的目的,也主要是為了去那裡彈壓。而這樣做,則更是助長了那裡的敵對情緒,項羽見了秦始皇的排場,發出了“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言壯語,而劉邦則發出了“大丈夫當如是也”的感嘆。

秦王朝為何二世而亡,漢王朝為何綿延四百年,分封制是重要原因

想要“取而代也”的項羽

對於齊楚這樣的遙遠地區,派一個王子過去,可以加強秦勢力在這些地區的直接滲透和控制。這樣一來,敵對勢力也不肯太過放肆,即便中央有事,這塊地方也能維持穩定,不至於出大亂子。如果是任命官僚去齊楚的話,郡縣制的官長,畢竟不會像皇族子孫那樣對中央忠心耿耿。事實上,反秦大運動開始以後,吳越地區的郡守——名叫殷通,居然要主動率民造反,攻擊中央。如果是派皇子赴當地為王,當不至於此,他們會竭力違抗秦王朝的統治。

只可惜秦始皇不肯聽從分封制的建議,一旦皇權出現變故,整個帝國無法反應過來,最終造成了二世而亡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