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歷代書法賞析——散氏盤銘文賞析


呂金柱 陸德富 | 歷代書法賞析——散氏盤銘文賞析

歷代書法賞析

散氏盤銘文賞析

□ 呂金柱 陸德富

散氏盤是一件非常著名的西周青銅器,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乾隆初年出土於陝西鳳翔,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銘文內容為一篇土地轉讓契約,記述夨人付給散氏田地之事,並詳記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後記載舉行盟誓的經過。

西周金文的風格,從時間順序上講,大體可以分為三種類型:西周早期金文的形體,最初幾乎完全沿襲商代晚期金文的作風,質樸爛漫、率意天成。到了西周恭王、懿王以後,字形逐漸整齊方正,但是線條上面的劇烈變化還沒有開始。到了西周中後期,開始出現了線條化、平直化的趨勢,字形、結體和章法日益走向規範整飭、亭勻和諧。

散氏盤銘文拓片呈方形,字與字間隱約可見陽文直線界欄,縱橫有序,字距行距適度,行、列明顯。這些都是西周後期金文的章法特徵。

但是,它的風格卻和同時代的其他銅器銘文迥然不同,首先體現在曲線用筆的基礎上加以簡率書寫的筆法,由此產生了朴茂敦厚且宛轉靈動的獨特線質。正是由於有此簡率書寫的筆法,所以散氏盤被稱為篆書中的草書。

民國書家李瑞清對《散氏盤》推崇備至,以為《散氏盤》為篆書第一,故而臨習最久,得力也最多。以至於他後來的書法往往以故意抖動的方式來處理線條,刻意寫出一波三折的效果,來表現一股金石之氣。面目獨特,別有妙趣。

從結體上看,散氏盤銘文的一大特點是形態略微扁平。對此,胡小石曾說:“篆體至周而大備,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結字並取縱勢,其尚橫者唯《散氏盤》而已。”一個“橫”字,點出了散氏盤銘文在結體上的獨特之處。由於它的結體扁平,弧線較多,故而也顯得圓融。臨摹的時候,在把握單字框架的圓融之後,還要注意使用直線條以形成支撐,以免出現重心不穩的情況。

散氏盤銘文最打動人的地方,也是最值得反覆揣摩的,還在於它在單字的結構關係的構建上,有左右奔突,有上下錯落,有敧正變化,有離合向背,真可謂變化多端。整篇銘文亦由此展現出一副鮮活的姿態。如“有”字(圖1),上面的“又”字大一點,下面的“肉”字小一點,上面的“又”字疏朗一點,下面的“肉”字緊湊一點,一個“有”字當中,既有大、小關係又有疏、密關係。如“傳”字(圖2),左邊的“人”高一點,右邊的“專”字低一點,形成了上下錯落的關係。如“罰”字(圖3),左邊的“詈”字形體端正,右邊的“刀”字呈斜勢。再如“司”字(圖4),左半結構緊湊,右半結構疏朗,體現出疏密對比,且左、右兩部分之間保持了一定的距離,在體勢上又互相吸引,由此產生了離合關係。

古人尚“平正”,不但在藝術上如此,在為人處事上如此,甚至在治國之道上也是如此,比如西周時代的《尚書·洪範》就反覆強調統治之道的準則是“無偏無頗”、“無反無側”。“平正”固然端莊典雅,但是,從藝術欣賞的角度說,“奇正”則更加耐人尋味。這二者其實只是代表了不同的審美取向,本身並不應該有高下之分。所謂“奇”,是要製造矛盾,對字的結體而言,需要通過對字體結構的構建來實現。有了矛盾,再想方設法地去解決矛盾,以疏破密,以大託小,以離就合,在這個過程中最終達到了平衡與和諧。一“奇”一“正”之中,藝術效果大大增強。這個過程,也最能體現書家的奇思和匠心。


呂金柱 陸德富 | 歷代書法賞析——散氏盤銘文賞析

散氏盤銘文拓片


呂金柱 陸德富 | 歷代書法賞析——散氏盤銘文賞析


呂金柱 陸德富 | 歷代書法賞析——散氏盤銘文賞析

溫馨提示:《黔藝空間》所刊文圖如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歡迎各位朋友微信關注黔藝空間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