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寧夏各縣市名字的由來,快來看看吧

  寧夏取“夏地安寧”之意命名。

  元中統二年(1261年)置西夏中興等路行中書省,以轄區為西夏故地,故名。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降西夏行省為寧夏府路,隸甘肅行中書省。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升置寧夏行中書省,元貞元年(1295年),革寧夏行省,併入甘肅行中書省。1929年設寧夏省。1954年撤銷,併入甘肅省。1958年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各縣市名字的由來,快來看看吧


銀川市

寧夏各縣市名字的由來,快來看看吧


  明末清初,寧夏地區一些官吏、文人用“銀川”一詞形容今銀川平原水光瀲灩、水映晴光的水鄉風光。清雍正年間,“銀川”一詞逐漸有了指代地域的地名含義,泛指今銀川平原引黃(河)灌區。乾隆年間,“銀川”一詞已初具地名意義,並逐漸成為寧夏府城(今銀川老城)的代稱。

  筆者按:《中國地名語源詞典》稱銀川“因流經市境的黃河為名”,範長江《中國的西北角》稱“寧夏土質,鹼性最重,地面常呈白色,故寧夏古名銀川”,一說乃因唐宋銀川郡(治今陝西省橫山縣東黨岔鎮;銀川,少數民族語,意為驄馬谷)之名隨党項族西遷至此而得名,皆誤。

  宋代為西夏都城興慶府,後改中興府,元置中興州,明設寧夏衛。1929年為寧夏省城。1944年,寧夏省城改為建制市,正式定名為“銀川”。

興慶區

  以歷史上西夏國都“興慶府”之名命名。

  1961年,銀川市設立城區,因位於銀川老城,故名。2002年,改名興慶區。

西夏區

寧夏各縣市名字的由來,快來看看吧


  以歷史上西夏王朝之名命名。

  1962年,銀川市設立新城區,因位於銀川新市區,故名。2002年,改名西夏區。

金鳳區

寧夏各縣市名字的由來,快來看看吧


  以銀川別稱鳳凰城,故名。

  1972年,銀川市設立郊區。2002年,改名金鳳區。

靈武市

  取隋靈武郡之名命名。西漢置靈洲縣(治今吳忠市利通區古城鎮附近;按:同時置有靈武縣,治今青銅峽市邵崗鎮附近,東漢廢),東漢改名靈州縣。隋於靈州置靈武郡。明宣德三年(1428),靈州千戶所遷駐今靈武市區。1913年改靈州為靈武縣。1996年設靈武市。

永寧縣

  取“永遠安寧”之意命名。一說,取歷史上曾設置的永州與當時寧夏、寧朔兩縣首字而命名。

  1938年,寧夏省規劃析寧夏(今賀蘭縣)、寧朔(今青銅峽市)兩縣置鎮河縣,取境內鎮河堡為名。永寧縣,。1940年底,馬鴻逵提議將原擬的鎮河縣改名雲亭縣,取境內雲亭渠(注:1934年,馬鴻逵將寧夏縣第一、第二民生渠拓寬、連通,為紀念其父馬福祥——字雲亭,命名為雲亭渠;新中國成立後改名民生渠)為名。意在為其父樹碑立傳,遭異議。1941年初,決議改雲亭縣為永寧縣。

賀蘭縣

  以縣西賀蘭山為名。賀蘭,匈奴語,因西晉時匈奴賀蘭(一譯賀賴、曷賴)部曾遊牧於此山,遂以部落名為山名。一說,賀蘭,匈奴語,意為駮馬,因山上“樹木青白,望如駮馬”,故名(據《元和郡縣誌》)。《辭源》稱“遙望如駿馬,蒙語稱駿馬為賀蘭,故名”,此說誤,按:“賀蘭”一名魏晉即已出現,為匈奴語音譯。

  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寧夏縣,1941年,因與寧夏省同名,改名賀蘭縣。

  附:(原)寧夏縣

  取“夏地安寧”之意命名。

  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寧夏縣。1941年,因與寧夏省同名,改名賀蘭縣。

石嘴山市

  以境內石嘴山(位於今惠農區)為名。石嘴山,因賀蘭山與黃河交匯處“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據《大明一統志》)。清雍正初(1726年左右),今石嘴山區舊城區一帶開始形成聚落,山名被借用為地名,史籍中多見“石嘴子”、“石嘴山"“石嘴子山”等。石嘴山“嘴”字的寫法,明、清兩代史籍均作“嘴”,《民國朔方道志》中始見“嘴”、“咀”並用。解放後國務院公佈的三批漢字簡化方案也未將“嘴”字簡化。1959年,在寧夏為設置石嘴山市給國務院的報告中使用了“石咀山”這一不規範的寫法,1960年國務院在設市決定中沿用“石咀山”為市名。1981年,石嘴山市地名委員會根據市名形成的歷史淵源,經寧夏回族自治區地名委員會同意,將“石嘴山”正式定為市名的規範化寫法。

  1960年,國務院批准撤銷惠農縣,改置石咀山市。1981年規範為石嘴山市。

大武口區

  “大武口”在明代史籍被稱為“打磑口”,為溝谷名(今大武口溝),意為“打鑿石磨的山口”。此後的文獻資料中還出現過“大磑口”、“達武口”等名稱,1943年,民國寧夏省建設廳長(李翰園)至此,認為"打磑口"名稱不雅,遂改名為大武口,意為武士們在這裡打過仗。

  1973年設立石嘴山市大武口區,1975年改名第一區,1981年複名大武口區。

惠農區

  因境內惠農渠(清代開鑿)得名。

  1938年,寧夏省政府計劃拆分平羅縣新設一縣,擬名“永固縣”(因境內東永固、西永固2堡)。1940年決定改名惠農縣。1941年,析平羅縣北部置惠農縣,1960年撤縣,轄區大部劃歸石嘴山市。1976年,以原惠農縣大部地域置石嘴山市郊區。1987年2月,撤銷郊區,復置惠農縣。2003年撤銷石嘴山區、惠農縣,合併設立惠農區。

  附:(原)石炭井區

  因產石炭(即煤炭)而得名。明代為蒙古族遊牧地。蒙古語稱這裡為“上迭裡口”(音譯),意為產石炭(即煤炭)的地方。漢族稱此地為石炭溝,1941年改名石炭井。民國《十年來寧夏省政述要》,“石炭井溝產煙煤,質堅有光,故名為石炭”。

  1970年設石嘴山市石炭區,1973年改名石炭井區。1975年改名第三區,1981年複名石炭井區。2002年撤銷,併入大武口區。

  附:(原)石嘴山區

  以境內石嘴山(山名)為名。石嘴山,因賀蘭山與黃河交匯處“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據《大明一統志》)。

  1962年設立石嘴山市城區,1973年撤銷。1975年設石嘴山市第二區,1981年改名石嘴山區,2003年撤銷石嘴山區、惠農縣,合併設立惠農區。

平羅縣

  取“平虜”諧音改字而命名。

  明永樂初築平虜城,取“平定胡虜(對蒙古族的蔑稱)”之意命名。嘉靖三十年(1551年)設平虜千戶所。清初,忌“虜”字,以諧音改平虜千戶所為平羅所。雍正三年(1725年),改平羅所置平羅縣。

  附:(原)陶樂縣

  以境內陶樂湖灘命名。陶樂,系取“套虜”諧音改字而命名。明代韃靼、瓦剌部入居河套地區,被明廷辱稱為“套虜”,又因此地多湖灘,故稱“套虜湖灘”。清代忌“虜”字,以諧音改稱“陶樂湖灘”,屬鄂托克旗(今內蒙古境)。一說,明、清時長期為蒙古鄂爾多斯部牧地,蒙古語將黃河兩岸的灘地統稱為“察漢託輝(護)”,意即“白色的灣子”,簡譯為“託護(勒)”。至民國初,轉音為“陶樂湖灘”。

  1929年設陶樂設治局,1941年改陶樂縣。2003年撤銷,分別併入石嘴山市平羅縣、銀川市興慶區。

吳忠市

  因吳忠堡而得名。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年),置吳忠堡,以屯長吳忠的姓名命名。

  1950年析靈武縣置吳忠市(縣級),1960年金積縣部分地區併入。1963年改吳忠縣。1987年復設吳忠市(縣級)。

利通區

  因吳忠城區主幹道、著名商業街“利通街”而得名。利通街,取“便利交通”之意命名。據記載,“1943年,又將(吳忠堡)迎門渠填平,修成一條路,這便是“利通街”了,取其便利交通之意”(《吳忠與靈州》,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一說“建國前無名,後命現名,取交通通暢之意”(《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地名志》,吳忠市人民政府1987年編印)

  1950年析靈武縣置吳忠市(縣級),1960年金積縣部分地區併入。1963年改吳忠縣。1987年復設吳忠市(縣級)。1998年改利通區。

紅寺堡區

  紅寺堡,原名紅寺,因當地紅富寺(原址位於今紅寺堡鎮紅海村)簡稱“紅寺”而得名。紅富寺,始建於隋唐,後被毀(近年重建並改名弘佛寺)。明正德二年(1507年)在“紅寺”地方建堡,名紅寺堡(位於今南川鄉舊寺堡子村),為軍事要塞。嘉靖十六年(1537年)邊防內遷(舊堡廢棄),重建新紅寺堡(位於今紅寺堡鎮團結村),嘉靖四十年(1561年)毀於地震。

  1998年9月,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決定:在同心縣北部設立紅寺堡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為自治區政府派出機構,屬自治區扶貧揚黃灌溉移民工作領導小組領導,行使縣級政府職能。2002 年紅寺堡開發區劃歸吳忠市管理。2009年設立吳忠市紅寺堡區。

  附:(原)金積縣

  因金積堡(今吳忠市利通區金積鎮)而得名。金積堡,以南倚金積山(今牛首山)而命名。金積山,又名紫金山,因土色如金(《明一統志》:“山多赭土,日照其色如金”),故名。

  明代築金積堡。清同治十一年(1872),析靈州西部置寧靈廳,治金積堡。1913年,改寧靈廳為金積縣。1960年撤縣,分別併入吳忠市、青銅峽市。

青銅峽市

  因黃河青銅峽而命名。牛首、峽口兩山對峙,黃河穿峽而過,山光水色相映,水體似青銅(一說水面如銅鏡),故名。東漢時稱上河峽,北魏時稱青山峽,唐時稱硤石、大石山,宋代始稱青銅峽。1960年由寧朔、金積、中寧等縣析置。

  附:(原)寧朔縣

  取“朔方安寧”之意命名。

  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寧朔縣,1960年撤縣,大部改置青銅峽市。

鹽池縣

  因境內多鹽池(天然鹽湖),故名。

  西魏置鹽州,元初廢。1913年改花馬池分州為鹽池縣。

同心縣

  因駐地同心城而得名。同心城,曾名“半個城”(一作“半角城”),明末,李自成起義軍攻城,城內軍民同心抵抗,未被攻下,故稱“同心城”。

  清置平遠縣(治今下馬關鎮),1913年改名鎮戎縣,1928年改名豫旺縣,1938年遷治同心城,改名同心縣。

固原市

  取“故原州”諧音“固原”命名。一說因地勢險固而命名。

  北魏正光五年(524年)置原州(治今固原市原州區),唐末,其地陷於吐蕃,原州內遷。明正統十年(1445年),於故原州城置固原巡檢司,“諱故為固”。景泰三年(1452年),設固原守禦千戶所。弘治十五年(1502年),升開城縣為固原州。1913年改為固原縣。

原州區

  以歷史上的原州命名。北魏正光五年(524年),改高平鎮置原州,唐末廢。

西吉縣

  以當地回族中最大教派哲赫忍耶的宗教活動中心(門宦主馬震武住地)西吉灘(位於今西吉縣西灘鄉)命名。西吉灘,系由席芨灘雅化而來;席芨灘,以地多席芨草而得名。

  1942年析海原、固原、隆德、靜寧、莊浪5縣地置西吉縣,治穆家營(今吉強鎮)。《中國地名由來詞典》稱,“西吉灘”似與伊斯蘭教典故“希吉來”有關,為阿拉伯語“遷徙”之意。傳說穆罕默德於公元622年9月由麥加遷到麥地那。後來定該歲首為回曆紀元元年元旦。誤。

隆德縣

  隆德縣肇源於宋代隆德寨(今西吉縣將臺鄉火家集隆德堡)。隆德寨,取羊牧隆城(今西吉縣將臺鄉火家集隆德堡)、德順軍各一字而命名。

  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置羊牧隆城(今西吉縣將臺鄉火家集隆德堡)。慶曆三年(1043年),此城劃屬德順軍,遂取羊牧隆城、德順軍2名之尾、首2字改羊牧隆城為隆德寨。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置籠竿城(即今隆德縣城關鎮)。慶曆三年(1043年),置德順軍,治籠竿城。金皇統二年(1142年),升隆德寨為隆德縣(治今西吉縣將臺鄉火家集隆德堡)。元大德八年(1304年),遷隆德縣治至籠竿城(即今隆德縣城關鎮)。

涇源縣

  因地處涇水發源地而得名。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析固原州、平涼縣、隆德縣、華亭縣地置化平川直隸廳(治今涇源縣),1913年改設化平縣,1951年改名涇源縣。

彭陽縣

  因北宋彭陽城而得名。《中國地名由來詞典》稱,“因在彭原山之陽而得名”。

  北宋鹹平六年(1003年)置彭陽城。建炎四年(1130年)地入金,廢為彭陽堡。1983年析固原縣東部置彭陽縣。

中衛市

  因襲“寧夏中衛”之名而命名。明永樂元年(1403年)置寧夏中衛,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置中衛縣。

沙坡頭區

  以境內名勝沙坡頭命名。沙坡頭,位於騰格裡沙漠南端,“因沙所積,故名。一名沙嶺。”(《朔方道志》)。2003年,撤銷中衛縣,設立中衛市沙坡頭區(注:實際未成立)。

中寧縣

  取中衛縣、寧安堡(縣治)首字命名。

  1933年9月,寧夏省政府採納民政廳長建議,擬將中衛縣黃河以南區域析置一縣,以寧安堡為縣城,命名中寧縣(民政廳長擬名寧安縣,以縣治寧安堡命名,因與黑龍江寧安縣重名,故放棄)。以黃河為界、南北分縣的方案公佈後,中衛籍士紳以不便管理,貧富懸殊,聯名反對,寧夏省政府遂撤銷前令,改以勝金關、山河橋為界,東西分縣,以鳴沙州(今鳴沙鎮)為縣城,縣城建成前縣府暫駐寧安堡。並上報國民政府,年底獲准。1934年初,中寧縣正式成立,駐寧安堡(以鳴沙為縣城一事,建縣後在實踐中感到不妥,遂擱置)。

海原縣

  由“海都原”縮略而來。元代,蒙古人稱今海原一帶為海喇都原,又名海都原。蒙古語意為“美麗的高原”。洪武二十三年(1390)在此置海喇都營。清代,簡稱“海喇都城”為海城,置海城縣。1914年,因與遼寧省海城縣重名,改名海原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