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以退為進”:以隱居而求生出仕,探北宋時期士人的華山隱逸思想

“以退為進”:以隱居而求生出仕,探北宋時期士人的華山隱逸思想

隱士

《史記》中有云:“自隱無名為務”。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中都有隱逸的概念,避世離俗,獨與天地往來,古今隱士都是不屑於功名利祿,追求精神的自由。隱士出仕也必定是為了行大道,北宋時期士人的隱逸和出仕,當然也都鮮明的體現了文人獨立的思想特徵。

一、文人群體的多重隱士思想

北宋時期文人的思想發展是推進傳統思想進步的主力,隱逸之風在社會上十分流行,“竹林七賢”、“終南捷徑”、“梅妻鶴子”等每個朝代對於退隱深林都有著獨特的含義,古代文人的出路不僅有隱逸,出仕也是眾人心之所向,這些選擇都是在政治壓力產生的。

1、“獨坐幽篁裡”的隱逸情懷

自古以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根深蒂固,特別是在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出世,更是使讀書人的地位進一步提高,成為文人和普通平民獲得富貴的捷徑。北宋時期,科舉制度已經十分完備併成為文人進軍仕途的主要的途徑,但當文人成為朝廷官員後,滿腹的才華竟不能用上一二,能為國家效力的方面十分受限,這一身才學卻成了營造內心理想世界的主力,這無不令才子心有不甘,達卻不能接濟天下,只剩獨善其身,這成為很多文人選擇隱逸的主要原因。

“以退為進”:以隱居而求生出仕,探北宋時期士人的華山隱逸思想

世外桃源

退隱山林,與世間萬物為一體,成為文人的感情寄託之處,自命清高的文人對現實的政治環境敢怒不敢言,只能將一腔熱血傾注于山水之間,在社會上形成了追求自由、醉心山水的風氣,很多文人紛紛效仿,追求內心的世外桃源,這無疑成為讀書人逃避黑暗現實的首選之道。

2、“接濟天下”的“出仕之路”

文人考取功名之後,“獨善其身”成為隱士和“接濟天下”出仕為官成了兩條主要的選擇道路,為了實現自身價值,很多文人選擇出仕為官,為黎民百姓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即使社會黑暗,但仍不甘心埋沒內心的報國情懷,即使官途不順,也想在這亂世中保全一方的安定和和平。在武士當道的朝代,文人不受尊重,想要名垂青史必定披荊斬棘,直面社會的醜惡一面,但這類文人無不是時代的英雄,留得一段美談,所謂時勢造英雄,在國家動盪之時能挺身而出的都是社會的好兒郎。

3、隱居以求其志

時局的動盪和壓迫下,很多文人不得已才選擇歸隱,所謂隱士也必定都是由大學問、大抱負的時代才子,因沒有恰逢時機,沒有貴人相助,難能在仕途上一展雄心,走投無路選擇投入山水之間,但即使整日醉心山水,仍想能有朝一日能將這滿腹經綸用在國家的發展上。從他們的文章中就可得知他們內心的渴望。例如北宋沿襲唐朝的文化制度,成為歷史上經濟文化較為繁榮的時期,與國外的交流也日益增加,這很大程度上激勵了隱士出仕的決心,以退為進的方法來吸引達官貴人的注意,從而走上仕途。

二、北宋引領朝局的隱士

1、華山隱士鼻祖“陳希夷”

宋朝開國時期,華山隱士陳希夷

是最有影響力的人物,被尊為道家的宗祖。陳希夷可謂是華山隱士的最主要的代表,尊崇的道教亦是秦漢之前的儒、道相容的道教,曾心懷大志,但因生於亂世,雖有無限的學問卻無用武之處,便歸隱於華山腳下,從此潛心修道,不願讓凡塵的瑣事擾亂心志,但他的“十年蹤跡走紅塵,回收青山入夢頻。”卻彰顯了陳希夷雖身在桃林,但心繫國家的情懷,後來趙匡胤評定國家,陳希夷心事已了,便專心傳道,促成了很多千古大家,並對《易經》、《周易》、“太極圖”等的傳播有著推動作用。

“以退為進”:以隱居而求生出仕,探北宋時期士人的華山隱逸思想

華山隱士

2、“梅妻鶴子”林逋

林逋是以“梅妻鶴子”的行為藝術成為歷史名人的,領導人曾評價他:“宋亡,而此人不亡,為國朝三百年間第一人。”林逋在北宋時期是老幼皆知的人物,對社會的影響極為深遠,“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成為千古流傳的名句,

林逋少時家貧,就是普通的一介布衣,青年時雖飽讀詩書,但無心仕途,遂選擇歸隱,在遊歷江湖後在西子湖畔的孤山隱居,直到孤老,頗有大隱隱於市的感覺。朝廷對林逋厚愛有加,逢年過節都有特殊的補助,這讓很多官員以與林逋結交為榮,文人詩友、僧侶道士都是林逋的好友,這讓他在紛亂的社會中有一份閒暇的心,專心的享受自然的饋贈,喝茶、寫詩、賞花成為生活最主要的事情。

3、華山---隱士的故鄉

華山自古以來便被隱士稱為

故鄉,華山是古代帝王祈福之處,軒轅黃帝曾登上華山,感受自然的鬼斧神工。華山有七十二洞,洞便是隱士的家,洞天即是成仙的通道,隱士選擇在這裡修身養性,感受風餐露宿,並將內心的感悟和參透的道理都刻在石壁上,在巖縫中也有隱士的藏書。

“以退為進”:以隱居而求生出仕,探北宋時期士人的華山隱逸思想

華山

宋朝時期,皇帝十分重視隱士,召見隱士的時候特別重視,聽取教導,並根據其才華授予官職,如果順隨聖意入官,則可求得賢才,若拒絕聖意,也可歸隱山林,不可說是還才不遇,選擇歸隱後,皇帝也會給予優厚的待遇,並賜予名號,陳摶為希夷先生,林逋為靖先生等等。

華山是隱士紛紛定居的地方,不僅是因為華山本身的地理條件優越,可以提供修身的場所,主要是因為宋朝時期朝廷尊重隱士,華山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隱士是文化的催生群體,自是在文化繁榮的地區分佈更多,隱逸傳統與地理環境相關,隱逸文化也可稱為山水文化,南方近水,北方靠山,而本就有文明起源加持的華山自然稱為隱士的首選之所。

三、北宋的尊隱觀念

1、宋朝鮮明的尊隱觀念

隱士是一種文化標記,代表著文化知識,傳統

哲學、史學、文學是隱逸文化的三大重要支柱,宋朝隱士數量眾多的最重要原因是皇帝的尊隱觀念,這極大的促進隱士群體數量的倍增,也深刻的說明,宋朝時期文人對於自由的極力嚮往,追求身心自由,生命自由,這也是宋朝時期文人成為隱士的最主要的原因,並不是懷才不遇,而是內心的真正追求

“以退為進”:以隱居而求生出仕,探北宋時期士人的華山隱逸思想

華山隱士

北宋隱士都是擁有大智慧的仁人志士,選擇歸隱山水,也都有這各種各樣的原因,這對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山野中孤獨的隱士,大多是在繁雜的社會中受過創傷,仕途不順,又或者找不到報國的途徑,無奈之下只能歸隱,也有一部分隱士是本就無心仕途,不追求功名,對自由的渴望使他們選擇隱逸于山林中。

2、隱士影響著政治的發展

不管是什麼原因歸隱山林,隱士在宋朝都是非常重要的群體,很大程度上可以影響政治的走勢,決定國家的思想發展,他們追求自由的道路上也是孤獨的,在這份孤獨中所體悟道的任上哲理對世人產生深遠的影響,主導這時代潮流思想的轉變方向,在文學的發展和進步也又很重要的意義。大多對於“世外桃源”的描寫都是歸隱的文人所作,這對那些官場失意的人們是最有安慰作用的,寄情山水,將內心的憤懣存放於無限的江山之中,獨特的田園詩詞風格成為時代流行的文筆。

歷朝皇帝都是注重賢人的尋求,歸隱山林的文人都會受到朝廷的重視,很多都會被引入官場,並有一番作為,影響朝廷的政治和文化的發展。一般情況下,隱士的思想與社會的主流思想存在衝突,若是隱士進入官場,必定會掀起一場思想的變革,道與勢的碰撞,兼濟和獨善的不同角度命題都會引領處不同的思想浪潮,這與當時的政治關係聯繫起來,極大的促進了思想的多元化的發展,有利於新思想的產生,這為新的政治制度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以退為進”:以隱居而求生出仕,探北宋時期士人的華山隱逸思想

北宋官員

四、總結

通過對北宋時期的華山隱士淺顯分析,可以瞭解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文人選擇成為隱士的原因是多樣的,但也都是為了在混亂的社會動盪中找到生存之道,並找到報效國家的最好途徑,在壓力下,隱士成為文人最安全,也是完成內心抱負最好的方法。宋朝時期出現的“王化順民,故聖世有棲霞之士”正是讚歎宋朝帝王尊隱的政治環境。隱士的出現在每個朝代都有深遠的影響,不僅是文學詩詞方面的發展,對政治方面的影響也是不容小覷的,這也是我國古代文化中的顯著特色,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十七史商榷》

2、《道家思想與中國文化》

3、《唐宋文化史發展》

4、《中國文化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