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多少人只有朋友圈而沒有朋友

多少人只有朋友圈而沒有朋友

一個朋友上初中的兒子說了一句話,我印象深刻。他說:“媽媽,你可別只有朋友圈,沒有朋友啊。”

如今朋友圈當道,同時也“擋道”。每天早晨打開朋友圈,彷彿打開了整個世界,其實那只是一個“二手的世界”。

曾經有人問我,有幾個微信號?我說“一個啊”,他表示不信;也有朋友教我如何將微信朋友分類,以分享不同的內容。我倒是分了,但是每次發言都要選擇,太累人。對於微信朋友圈,我的心態就是阿慶嫂的那句話:“來的都是客。”這句話的另一層含義就是,既然是“客”,未必都是朋友。

多少人只有朋友圈而没有朋友

在人脈即資源的今天,有人把朋友圈當成整個世界,主動放棄自己去觸摸、感知真實世界的機緣;也有人把朋友圈當“人力資源部”,唧唧復唧唧,一切都在算計。我不知道朋友圈的生意好不好做,但是對於朋友圈裡那些要麼不出現、一出現就叫賣產品的人,我是沒有好感的。

有時我們的朋友圈很大,卻也沒有真朋友你有沒有算過,在你浩大的朋友圈裡,有多少“真金”?

在看到“鄧巴定律”時,我查看自己朋友圈的人數,當時顯示有285位。我敢肯定地說,大約有一半多都是些不痛不癢的所謂“朋友”,這正印證了“鄧巴定律”所說——我們真正意義上的朋友不超過150人。

羅賓·鄧巴是牛津大學研究認知與進化的人類學家,他根據自己對靈長類動物研究的結果提出了著名的“鄧巴定律”:即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大約是150人。“人的大腦新皮層大小有限,提供的認知能力只能使一個人維持與大約150個人的穩定人際關係,這一數字是人們擁有的、與自己有私人關係的朋友數量。當超過150個節點時,大腦皮層將會無法有效地覆蓋這些節點,導致部分節點流失,從而始終保持150節點範圍。”

鄧巴在《你需要多少朋友?》一書中指出:最核心的圈子可能有三五人,是最親密的朋友。然後是12到15人,這些人去世的噩耗會給我們帶來重創。然後是50人……

多少人只有朋友圈而没有朋友

前段時間,以“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為主題的話題刷爆朋友圈。當時回憶自己的情況,的確有兩個閨蜜,有微信以來突然就不聯繫了,彼此都在朋友圈,卻再也沒有交集。

圈子不同,不必強融。鄧巴的解釋是:“能否讓人們在維繫老朋友的同時,結交新朋友,從而擴大整個社交圈子?答案似乎是一個響亮的‘不’字。”

而外媒一項基於300萬人的社交數據顯示,29歲是大部分人朋友數量的巔峰,此時一個電話就能約到朋友出來吃飯,人們每個月聯繫緊密的熟人數量大約在15個左右。結婚生子等重大事件會使人們無法維繫太多的友誼。因此,在29歲到45歲這段日子裡,朋友圈會迅速縮水。而45歲到55歲是朋友數量最穩定的10年。55歲後,大部分人又會經歷新一輪朋友數量的縮減。

年輕時我一向以“交了多少個新朋友”作為年終總結的一項,而現在對結識新朋友則採取隨緣的態度。

多少人只有朋友圈而没有朋友

朋友圈是我們人際關係的窗口,同時這裡也是良莠混雜、泥沙俱下的混沌世界,顯然你若過度依賴“窗口”,就微縮了自己的世界;你若不走出去,獨立自主、自強不息,你就會只有朋友圈而沒有朋友。

人際關係是一個人真實自我的外在鏡像。有人說:“良性的人際關係只有一種,叫做獨立自主、強強聯合,從來就沒有抱團取暖這回事。”這句話聽起來比較狠,其實就是提醒我們要苦練內功。

因為良性的人際關係不是靠純感情來維護的,而是靠互利互助成全的。不成為別人的負擔,這包括了不成為別人心理和時間上的負擔,同時還要接受別人對自己的不接受,這是擁有“真金”朋友的準則。

朋友圈可以讓你與世界“同框”,但千萬別被它“框住”,把朋友圈當成了整個世界!

多少人只有朋友圈而没有朋友
多少人只有朋友圈而没有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