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猶太人為什麼團結?

聽招呼的奮鬥者


猶太人並不團結。


我就舉個例子,就以今天的以色列來說,以色列國內的猶太人分為兩種:一般猶太人和哈瑞迪,這兩種猶太人幾乎水火不容。

哈瑞迪是猶太教的最保守的一部分人,部分更加極端的哈瑞迪甚至拒絕以色列這個國家,因為根據聖經舊約的規定,今天的以色列是不應該存在的,以色列人為的存在,妨礙了彌賽亞的降臨。


哈瑞迪男子終身從事宗教活動,不工作,不服兵役,全靠國家養,女的養育孩子,供養男人,整個哈瑞迪群體是以色列最貧窮的一類人,甚至比居住在以色列的穆斯林還貧窮,一方面這部分人不工作天天領福利,另外一方面,這部分人不服兵役,導致不少較為世俗的猶太人對其非常不滿意,經常產生衝突。



這類人之所以會存在,是因為當年以色列的國父本古裡安在建國之初,由於政治原因對這類人進行的妥協,誰也沒想到經過幾十年了以後,這部分人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成了以色列的心腹大患。


猶太人內部矛盾還表現在對於阿拉伯國家的態度,伊扎克·拉賓曾經是以色列的總理,在對阿拉伯國家作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就擔任上校旅長,負責打通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的交通線,同時還輔助過以色列傳奇英雄摩西達揚,指揮第三次中東戰爭,又一次立功,可以說拉賓本人是以戰功當上以色列總理的,然而由於拉賓和阿拉伯國家的和解,居然成為猶太極端主義的刺殺目標,兇殘的歹徒用國際明令禁止的達姆彈刺殺了拉賓。


不但是拉賓遭到猶太極端主義者的刺殺,連公認的強硬派阿里埃勒·沙龍在擔任總理的時候都遭到以色列右翼的指責,聲稱其不愛國,要知道沙龍可是幾乎打滿全部戰爭,號稱以色列屠夫的人。


如果說猶太人為什麼沒像穆斯林那樣分成什葉派和遜尼派互鬥,也沒像新教和天主教以及東正教那麼死磕,其主要原因還是猶太教信仰的人數太少,以至於幾乎不可分,猶太人不過是世界眾多民族的一個,不特殊,也不需要把他們神話,畢竟這個族群在長達幾千年的歷史中連自己的國家都沒有,個體猶太人的成功不能推廣到整個猶太民族,今天的以色列依然膽戰心驚的生活在阿拉伯人的汪洋大海,或許猶太人能一次,兩次,三次,四次,五次,甚至一百次一千次打退阿拉伯人進攻,但是隻要阿拉伯人贏一次,以色列可能就不復存在。


李建秋的世界


歷史學家湯因比在研究民族延續之模式時提出了“流散”一詞,專門用來指失去主權國家的保護但卻仍然具有極強的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文化傳統也因此沒有中斷的民族,而猶太人正是這一類型的代表。



在今天被人們稱為猶太人的民族還處於部落時期時,他們便為躲避自然災難離開了民族的發源地——迦南,這也埋下了時到今日巴勒斯坦、敘利亞、黎巴嫩等地區依舊戰亂不斷的根源。這些部落最初前往埃及,後在民族首領摩西的帶領下“出紅海逃離埃及”,"接受十誡",標誌著猶太民族和猶太教的形成。





此後,除了大約公元前11世紀大衛王和所羅門王的短暫統一外,猶太民族一直處於分裂狀態。直到公元前6世紀新巴比倫最終掠走猶太貴族和手工藝者,史稱“巴比倫之囚”,徹底結束了猶太人民重新統一的實際可能性。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因為沒有主權國家的保護倍受欺侮,被要求佩帶大衛星用以標識身份。



然而,外部的壓迫反面促進了內部的認同,哪怕是被迫的。猶太人開始主動或被動地生活在一個叫作ghetto的區域中,中譯名為“隔都”,非常形象、非常準確。在隔都中,猶太人保持著極其封閉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時局緊張時進入隔都還要經過檢查。



猶太人不與外族通婚、不接受外族入教,自認為是上帝的選民;他們高度重視衛生,提高抗病能力;重視教育,提升自身修養;但由於沒有土地,只能發展商業和手工業。猶太人雖然沒有社會地位但確實非常有錢,哪個國家缺錢了,猶太人也就離被洗劫不遠了。猶太人常常用一個布袋子就裝滿了全部家當奔赴逃亡的不歸路。



長期的壓迫使猶太人的民族認同感非常強,有時他們確實出於對死亡的恐懼會表現出“不團結”,但這個其實沒必要過度強調的,客觀的說,面對全世界的排擠,猶太民族沒有消亡確實是一個奇蹟,據說,也只有在中國的猶太人被同化了。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猶太教中加入了對未來重返迦南的展望,猶太人在被欺凌中滿懷希望,期待著彌賽亞來拯救他們重回故土,與其它宗教中的來世和重生不同,猶太教中的希望是非常現實的。

1945年以色列建國,猶太民族信仰中的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


最美還是藝術史


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個人認為根本原因在於母系認定和猶太教。

猶太人採用的是母系認定,他們規定:只要母親是猶太人,孩子就是猶太人。因此猶太人的血統就呈現出多樣性,比如猶太人不僅有白種人、還有黑種猶太人和黃種猶太人等。這種母系認定還帶來了一個好處,就是有效保障了種族的綿延。在很多民族中,都是採用的父系認定。所以發生戰爭時,男人淪為戰俘往往會被殺掉,女人卻會被當做戰利品得以活命。

猶太人文化的綿延得益於猶太教,猶太教是最古老的一神教。《聖經》最早其實是猶太教的經典,也就是現在的《舊約》部分。在猶太教中,這部分內容稱為《托拉》,又稱律法書或《摩西五經》即《聖經》中的《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和《申命記》五卷。裡面不僅規定了猶太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信仰,也記述了猶太人的歷史。

那麼猶太教為何能夠綿延至今呢?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從猶太人所處的環境來看分析。

古代猶太人生活的地方在耶路撒冷一帶,也就是現代的以色列。三千年前,猶太人曾經在那裡建立了強大的猶太王國,眾所周知的所羅門國王,大衛王,就出自猶太王國。

公元前586年,猶太王國被偉大的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所滅,並將大部分猶太人遷到了巴比倫,尼布甲尼撒這麼做的目的主要是讓猶太人去當苦力,建設巴比倫城,著名的空中花園就是在這個時期建立的。在聖經裡的記載,猶太人的先知把尼布甲尼撒稱之為上帝的工具,是來懲罰罪惡的猶太王國的。

尼布甲尼撒只是讓猶太人當苦力而已,並沒有消滅猶太教。60年之後,波斯王居魯士攻破巴比倫,將猶太人放回了耶路撒冷。之後的很長時間,猶太人都保持著自治狀態。此後,這片地區又經歷了希臘人的統治,古羅馬帝國的統治。在古羅馬時代,猶太人被從耶路撒冷驅逐了出去,猶太人從此流散四方。

由此可見,猶太人生活的周邊環境,雖然戰亂頻繁,但是一直在換人,很少有哪個民族能夠延續至今的,大多數文明都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了。


此後猶太人雖在其他地方漂泊,但是他們的身份標籤卻因為長期盛行的反猶主義被強化了。反猶主義的盛行,逼迫猶太人不得不加強團結。因此,猶太教成了他們的精神支柱。猶太教裡有一個預言,也是支撐猶太人堅持下去的一個重要信念。這個預言就是會出現一個救世主來拯救他們,也就是彌賽亞。大家都知道,希望是讓人好好生活下去的動力之源。


江蝶夢



弈海飄流


通過對猶太人歷史的學習,現在對猶太人以及他們的國家以色列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和理解。猶太人在1948年復國之前是一個散居在以歐洲國家為主世界各地的民族。之所以說復國是因為幾千年前,猶太人的祖先就在現在的以色列國土上建立了國家,曾經幾度輝煌,可是也曾幾度被其他民族所滅國,兩千多年前被羅馬人滅國以後,從此猶太人就流落世界各地,寄人籬下,受盡磨難,甚至多次被所在國大肆屠殺,最聳人聽聞的莫過於納粹德國在二戰期間先後殺害600萬之眾的猶太人,別說是猶太人就是任何人聽到這樣的慘絕人寰暴行,也會驚恐萬狀。

猶太人因為沒有自己的一塊土地,沒有屬於自己的家園,沒有自己的國土,沒有自己的國家受盡了世間的歧視和虐待、悽苦和磨難,我相信每一個猶太人都渴望擁有真正屬於猶太人的國家,這個共同的理想就是他們最大的凝聚力,而且這股凝聚力的力度就像碳原子在高溫高壓下重新排列組合成鑽石的硬度一樣,堅不可摧。所以,以色列國在以色列人的努力下,在他們祖先曾經耕耘的土地上建立起來了,而且越來越強大,幾乎打敗中東無敵手。

這充分證明了猶太人的信念堅定,意志堅強,凝聚力強大。


平民小事


主要是他們信仰的猶太教十分古老。知名人士很多,有耶穌,彼得,雅各,愛因斯坦,弗萊明,海涅,路透,雷蒙,畢加索,馬克思,弗洛伊德,西蒙,馬林,基辛格等等。他們有很好的家教家訓,追求知識,像重視生命一樣重視學問,崇尚智慧,尊重個性,創造財富,挑戰逆境等。是一個智慧的民族。


柏強46134476


猶太人的凝聚力,主要來源於這個民族多災多難的歷史。外部的壓力能增強民族的凝聚力,這是民族生存法則決定的。

猶太人的祖先是“希伯來”。希伯來原先叫哈比魯(Habiru),意思是“從約旦河那邊來的人”。後來,其發音變成了希伯來(Hebrew)。希伯來是閃族的一支,起源於阿拉伯沙漠的南部,最初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羅馬帝國佔領這塊巴勒斯坦後,希伯來人進行了頑強抵抗,公元135年他們最後一次起義失敗後,開始離散世界各地,正式開始了作為“猶太人”的歷史。所謂“猶太人”即“亡國的遺民”。1000多年,他們作為沒有自己真正的祖國和領土的民族,飽受屈辱和迫害。這使他們強烈意識到,只有建立自己的祖國,才能擺脫那種悲慘的命運,才能免遭反猶太主義(按:由於猶太人是閃族的一支,因此英文反猶太主義即反閃族主義anti-semitism)。

1882年,俄國猶太人列奧·平斯克的《自我解放》一書,吹響了“猶太復國主義”(按:猶太復國主義以重返錫安聖殿為目標,英文為Zionism即錫安主義)。

1895年,維也納猶太人記者T.赫茨爾撰寫了《猶太國》一書,提出了猶太復國主義的理論和綱領。1897年,猶太復國主義者在瑞士巴塞爾召開了第一次猶太人代表大會,通過了《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綱領》,提出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自己的家園。會議還成立了以赫茨爾為主席的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

1917年11月2日,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致信英國猶太人復國主義者聯盟主席羅斯柴爾德,表示英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為猶太人建立一個民族家園,並將盡最大的努力來達到這一目的。”這封信在歷史上以“貝爾福宣言”著稱。猶太人因此大受鼓舞,開始從世界各地向巴勒斯坦遷移。1922年,巴勒斯坦成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獲得英國人支持的猶太人開始大批移居巴勒斯坦。據統計,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在1917年“貝爾福宣言”發表前為5萬人,到1939年達44.5萬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矛盾隨之日趨激化。二戰後,根據聯合國“分治方案”,以色列國得以建立。但阿拉伯國家反對在阿拉伯中心地帶建立一個異族國家,因此雙方的矛盾始終非常尖銳。這種矛盾促成了以色列民族凝聚力的增強。如果沒有這種凝聚力,如果以色列整個民族呈一盤散沙,必然無法生存至今。


馮瑋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有兩點其實很重要。

一、歷史原因:猶太人有多苦多慘其實大家都知道,沒有國家,四處流浪,不過這還算好的,雖然沒有家,但猶太人聰明能幹經商很厲害,倒也生活得很好。但是呢,正是因為這點,猶太人富得很啊,但是很多人仇富啊,很多歐洲人都覺得他們是毒瘤,打破了他們的社會秩序,都討厭他們。舉個例子來說,就像我和你在一個集體中,這個集體裡面的所有人都討厭我們倆,都排斥我們倆,我們倆能不走到一塊兒嗎?關係能不好嗎?所以猶太人必須團結,一個在當時連國家都沒有的民族,如果自己還窩裡鬥,能存活下來嗎?

二、宗教原因:猶太人信的猶太教,而歐洲人信的什麼呢?基督教,關鍵是,猶大出賣了耶穌,害的他被釘死,你們猶太人害死了耶穌,害死了基督教的信仰之神,所以歐洲人在宗教上也難以接受猶太人,對於我們來說,可能不是特別關注宗教,也沒有特定的信仰,所以不容易感受到宗教的凝聚力,不過真的要是信仰相同,在很多時候還是比普通人更容易成為朋友,更何況還是在整個歐洲都排斥猶太人這個大的背景下。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因素會影響一個民族的團結,但是這兩點可以說是最關鍵的因素了。


遇見歷史


猶太人也算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吧。因為西方一直認為猶太人的祖先是那位出賣耶穌的叛徒猶大(至於到底是不是,史學界還有不少爭論),所以一直岐視、排擠猶太人,但猶太人卻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風俗和信仰。

作為一個特殊的存在,猶太人常常會被其他人另眼相看,各方都對猶太人有一種天然的警惕之心,如此一來對猶太人的生存環境有著極其負面的影響。所以為了生存,為數不多的猶太人不得不抱團取暖,對外表現出很強的凝聚力。

這就是猶太人的“凝聚力”為什麼那麼強的原因吧。


雨沐風華


無論對猶太人有著怎樣的情懷,不可否認的是,猶太民族是人類歷史上最聰明的民族,人才輩出,像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藝術家畢加索和卓別林,大導演斯皮爾伯格,甚至共產主義創始人思想家馬克思,基督教的耶穌都出自這個民族。有人曾經開玩笑的說,冷戰中兩大陣營的對立與較量其實就是馬克思和耶穌兩個猶太人的較量,可見猶太民族的厲害。



但促成猶太人聰明的卻是他們多災多難的歷史。猶太人原本生活在幼發拉底河東岸,後渡河遷徙到今巴勒斯坦地區定居,後被古巴比倫滅亡,波斯人消滅古巴比倫後,他們又回到巴勒斯坦,但之後他們又被羅馬人再次亡國,從此散居世界各地,以歐洲為多。因為信仰的衝突,歐洲各國並不待見猶太人,為了不影響本國國民的利益,他們不允許猶太人擁有土地,猶太人為了生存,只能從事商業這種非主流產業。中世紀,猶太人被認為是黑死病的罪魁禍首而遭到大多數歐洲國家屠殺和驅逐。歷史上只有波蘭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收留過他們。文藝復興時期,由於猶太人在經商上的優勢,與多數歐洲國家新興資產階級產生巨大利益衝突,歐洲各國時有排猶殺猶的事發生。



要說他們凝聚力強,我沒多大感覺,只是他們非常頑固的堅持自己民族的信仰猶大教,哪怕到了任何一個基督教國家或伊斯蘭國家也不改變,使得他們難於融入主流社會,又不被允許擁有土地,所以他們到哪都是客居,在伊斯蘭國家,他們被認為是不聖潔的,伊斯蘭不允許自己的信徒接觸猶太人,如果發生觸碰,要進行洗禮來清洗乾淨自己。



當然,使得猶太人聞名世界的還是二戰時期納粹德國對猶太人進行的系統性大屠殺,共有600萬猶太人被害,使德國和波蘭等地區的猶太人基本被滅絕。二戰之後,猶太民族也進行了深刻的反省,為什麼兩千年來老被屠殺?如此聰明卻活的這麼憋屈,到哪都是二等公民?他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沒有土地,沒有自己的國家!所以,猶太人把在巴勒斯坦地區重新建國看作是全民族爭取生存改善地位的頭等大事,為此,他們不惜和眾多伊斯蘭國家鬧翻,也許民族凝聚力在這裡有所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