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最爱你的人,为什么伤你最深

最爱你的人,为什么伤你最深

最爱你的人,为什么伤你最深

1

刚刚,小姨终于结束了对她女儿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教育。

原因是,表妹周末没有及时起床写作业并且还顶了嘴。

我好几次想劝阻,都被小姨那凌厉的眼神以及机关枪一样的话语给打回来了。

“你跟你那个没出息的老子一样,都是草包。”

“看看人家小周,你的成绩不好他就不跟你玩了吧!成绩不好没本事的人没人瞧得起!”

“人家小周那孩子,都不用父母教,寒假作业很快写完了,已经读完好几本名著了。”

“你看看你,成绩不好,朋友也不会交,以后可怎么办啊!”

“跟我一个办公室老师的孩子成绩都名列前茅,说起你来我都抬不起头!”

火山爆发期过去了,小姨的语气终于缓和了一些。

“宝贝,妈妈说这些都是为了你好,你要知道好歹,不要总让我说你……”

“都是为你好”,但我看到的却是赤裸裸的伤害。

2

表妹今年17岁,上高一。

在我看来,她是一个很懂事也很优秀的孩子,长得眉清目秀,十岁时钢琴就过了十级,不叛逆,妈妈说什么就会去做什么。

只是,小学时成绩一向很好的她,上了初中后成绩开始下滑。她妈妈十分焦急,亲自为她制定课程表,安排各种假期补习班,结果依然不理想,于是,批评和责骂就越来越多了起来。常常一骂就是一两个小时,各种怨气和怒气像火山喷发时的熔岩一样,浇得她体无完肤。

去年国庆节,我路过表妹家待了两天。她告诉我,前一天晚上,妈妈从凌晨一点一直骂她到三点。我不禁哑然。

我不知道对于表妹来说怎么样,但我明白,自己小时候听过的那些伤人的话,许多所谓的“为我好”的批评在多少年后仍然会像粉笔划过玻璃一样刺耳,让我痛苦不已。

印象中,表妹小时候很开朗活泼,但这几年来,她开始变得越发沉默寡言,即使是一年一次的春节亲朋聚会上,也越来越少见到她的笑容了。

3

我不止一次找小姨谈这个问题,但从她的语气中,我能明显感觉到,她觉得全都是表妹的错,表妹就是“笨,懒,没出息,遗传她爸爸的不上进……”。

我劝她不要总是责骂孩子,也许可以换一种方式表达。可是每次她都说,“我自己的孩子我知道怎样去管,我是老师,我还不比你这个黄毛丫头明白!”一副中国大家长的派头,根本说不动她半分。而我只能焦急地看着表妹一天天消沉下去,怪自己无能为力。

我知道,在中国,像这样的家庭数不胜数。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与许多家长聊过之后得出感悟“每个家长都在严重地伤害孩子,但丝毫没觉得自己有问题。”

我们能说这些父母都不爱自己的孩子吗?当然不能。

为何爱会伤人?

不好的婚姻 是伤害的起源

小姨的婚姻不幸福,丈夫爱玩,经常在外面跟朋友喝酒、打牌直到凌晨才回家,很少管家里的事,对女儿的教育更是很少问津。她有好几回狠下心想要离婚,但一想到表妹,终究还是忍了下来,因为她不想让别人觉得自己的孩子生长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更不想表妹忍受单亲家庭的痛苦。

这些年来,她几乎包揽了表妹教育和成长的所有问题,并且努力赚钱,她要送孩子去国外读书,把最好的都给她。

对于婚姻失望的她,在女儿身上寄托着深深的希望。因此,她不能容忍女儿一再让自己失望。一旦不满,各种抱怨和怒气便像火山喷发一样投向女儿。

表妹本是一个坚强、乐观的孩子,可好多次都被骂得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让人实在心疼。

父亲缺位,会给孩子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妈妈守着空壳婚姻,性格日益尖锐,而爸爸又对家事很少管顾,这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无法估量。

记得有一回,表妹说:“我爸爸这种人,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其实游手好闲、不负责任,花心大萝卜一个,以后找对象千万不能找这种的。”我听了,觉得她可爱,但更为她感到心疼。

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很大的影响,而父亲在孩子生活中的参与度的多少,对孩子的人格形成,认知和行为、成年后的亲密关系都有着密切关系。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与父亲存在的家庭相比,总体来说,在父亲参与度不足的家庭,比如“父爱缺失”“父爱不足”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无论是在认知行为功能、精神健康,还是孩子成年后的亲密关系的选择与处理上,都会受到一系列负面影响,甚至高于单亲母亲家庭。

父母也有不快乐的童年

美国首席治疗师萨提亚说过:“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会影响他的一生。”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病史,上面会写上我们是否有家族遗传史,传染病史等。但其实在这些生理遗传之外,心理遗传的作用更巨大。

一个暴力的孩子,大多出自一个暴力的家庭,一个冷漠的孩子,大多出自一个没有爱的家庭。

以此类推,如果我们的父母擅用暴力或者言语攻击,那么很大程度上证明,他们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里,也曾受到同样的对待。

的确是这样的,偶尔听小姨提起过,她童年时也常常遭到责骂。

家庭中的代际传承和基因复制一样,对我们的生活起着强大的力量。

4

爱重要,爱的方式更重要

积极的爱能让孩子认同自己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并有勇气面对各种挫折。

前段时间上映的一部电影《奇迹男孩》感动了全球千万人,片中的妈妈不是因为在地震来临时俯身护住身下的孩子而让人感叹落泪,而是面对自己天生残疾的孩子时,始终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片中,茱莉亚·罗伯茨饰演的母亲用她真诚又智慧的爱养育着天生残疾的小男孩。

当得知孩子天生面部畸形并且需要进行多次费用昂贵的手术时,她并没有想过放弃或者消极对待,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孩子和自己走出困境。

她给予小男孩的用心的充满爱的教育。为了孩子,她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在家里陪伴孩子,自己教育他知识。

最重要的是,她培养了小男孩一个健全的人格。她从没有向孩子传递过多的负面信息,而是最大程度地给予孩子支持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

那么,什么是负面信息呢?

比如让孩子感觉到“我放弃一切、过得如此凄惨都是为了你”,“你怎么这么让人不省心”等等。这些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我就是累赘”的感觉,同时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

当妈妈觉得生活不如意时,就会陷入一个“受害者”的角色,那么即使不说出口,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恐惧和无力。妈妈情绪不稳定,或者一直处于焦虑悲伤中,那么这些负面信息就会传递给孩子,孩子会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开始不认同自己,对自己、对世界感到失望。

可是,中国许多家庭都把“不打骂不成才”奉为教育经典,家长们动不动就会用极其消极的话去攻击孩子,并且认为这就是教育,但其实,这些话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不亚于滚烫的开水,一不小心就是皮开肉绽。

并且,现实中,很多家长即使认识到自己有问题,但丝毫没有去改变的想法。一副“我这辈子就这样了,你还想让我改?”,继续以自己的方式“爱”自己的子女。可是,这真的是爱吗?或许我们被那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唬住了。但是,请不要忘记,许多伟人也说过“改变永远都是可能的”。

最爱你的人,为什么伤你最深

《让我做你的心灵捕手》

黄之盈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