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心理丨傾聽:懂比愛更重要

心理丨傾聽:懂比愛更重要

01

關於傾聽:

一個真實的案例

在一次班主任培訓中,探討到如何傾聽孩子,我講述了一個真實案例:

心理丨倾听:懂比爱更重要

一名成績不錯的女生,面帶憂鬱之色地告訴我,她最近過得很不好,起因在於她有一個最好的朋友A,她希望A也對她最好,可是她發現A還有更好的朋友B。A跟B在一起玩得很開心的時候,她經常感覺受到了冷落。

心理丨倾听:懂比爱更重要

講完這個案例,我問在場的班主任:“面對學生這樣的訴說,您會怎麼做呢?”

臺下的班主任議論紛紛,一位班主任說: “我覺得這個學生是不是太敏感,想得太多了?如果她來找我,我會對她說:‘孩子,你的朋友並不冷落你,她只是想有更多的朋友,我們要用正確的心態去理解她,學會包容他人,包容他人就等於包容自己。’”

另一個班主任說:“對於17歲的學生,講大道理並不一定合適,傾聽她的訴說,瞭解她的需求。也許學生自己都知道了應該如何處理。我覺得他們只是需要一個人來傾聽理解罷了。”

接著,一位年經的班主任困惑地問道:“學會傾聽是很重要,但是僅僅傾聽就夠了嗎?我覺得我會告訴她,人的一生中會有許多的朋友,每個人的性格脾氣愛好都不一樣,你不能要求別人都跟你一樣,更不能要求她只對你一個人好,你要學會包容,你也可以讓她把朋友介紹給你成為朋友,那你們就都是好朋友了。”

此時,一位有經驗的班主任說了自己的經驗之談:“高中生,就猶如我們成人,有煩惱、有矛盾時找人傾訴,只不過是為了理清自己的思緒。對他人的建議也是自己邊訴說邊理清之後才會有選擇地聽取。我常勸誡自己當好‘廢紙婁’,讓學生盡情發洩,多聽少說。事實證明,很多事學生都處理得很好——無論學習還是人際關係等。所以,相信孩子,做好傾聽工作,結局差不到哪去。”這位班主任在學校德高望重,她的話也贏得了大家的一片掌聲。

02

理解學生:

只有愛是不夠的

從案例拋出到班主任們紛紛發言可以看出,大家都對教育孩子充滿熱情,都希望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教師如此,家長對孩子的愛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僅僅有愛就夠了嗎?理解孩子,能用恰到好處的方式把我們的愛傳遞出去,更為重要!為什麼許多孩子在遇到困擾時不會選擇向老師或家長傾訴?原因當然有青春期獨立的需要,還有很重要的一條:“我說了他們也不懂!”

我們不要認為,孩子在學校除了好好學習以外,就是不認真學習,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中間地帶,就是孩子很想學習,卻被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擾影響,無法安心投入學習。所以,如果一個學生能夠信任班主任,將內心最私密的一面袒露給班主任時,班主任需要真誠地幫助學生。

在尋求傾訴的過程中,無論是向長輩傾訴還是向同齡人傾訴,學生都會擔心:“我展現了自己不好的一面給對方,對方還會喜歡我嗎?他會不會覺得我是一個敏感自私的人呢?”所以科學地傾聽,讓學生覺得我們能夠理解她,是打開學生心扉的前提。

在本案例中,兩位班主任均提出要教導學生學會包容他人,話語也是極有道理的。但是,當我們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訴孩子怎麼做是正確的時候,可曾想過,也許我們因此打斷了學生傾訴的慾望,而且,你要講的大道理,極有可能孩子其實都明白。

比如案例中的女生,當我跟她說:“聽起來你心情挺失落的,你能多說點嗎?”這是一個開放性的提問,目的是讓孩子袒露更多。結果,她立刻告訴我:“我有時會覺得我很自私,我對她最好,怎麼可以也要求她只有我一個朋友呢?可是,當她跟另外的朋友玩得很開心的時候,我就會感覺自己完全被忽視了,心裡還是會很難過。”

由此可見,學生自己也知道包容別人很重要,對朋友不能要求太多,並且她已經為自己的自私感覺到愧疚了,她的內心正處在一種矛盾中,如果我們再一味地要求她寬容,她就會覺得:“老師並不理解我的難過,他只是覺得我不夠寬容。算了,我還是不說了,說了老師也不懂的。”此時學生可能就會回答你一句“好的,我知道了”,然後就不說了。這時我們就很難讓學生敞開心扉了,也就很難再幫助學生了。

但是,學生的問題解決了嗎?沒有。她還是會很糾結,內心還是有很多的矛盾。這種矛盾她不能和同學說,因為同學會覺得她太小氣或太敏感;也不能和父母說,因為父母同樣不能理解自己,而且還怕父母擔心。所以孩子會花很多時間在這個困惑裡打轉,學習自然也就受到了影響。

而本案中另外兩位班主任提出的傾聽解決問題,包含著學會放下自己的主見,相信學生成長的動力和能力,用真誠的態度去聽孩子訴說的意思,則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03

科學傾聽:

懂比愛更重要

傾聽,說起來容易——似乎只要多用耳朵少動嘴就可以,但其實還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那麼該如何傾聽學生訴說呢?

首先,傾聽應該摒除評判,全然接受對方的想法,儘量引導孩子說更多,這就是心理諮詢中對傾聽最重要的要求——保持中立的態度。在孩子說具體事件時,自然會夾雜著情緒,訴說的過程,也是情緒宣洩的過程。情緒穩定了,看待事情也會更傾向於理智。

其次,傾聽應該全神貫注,目光注視對方,盡力理解對方並反饋對方的感受。比如可以這樣說:“嗯,我感受到你很在意很珍惜她。你希望她也能像你對她一樣地在意你,可是她沒有,這讓你很失落,對嗎?” 通過感受其感受,讓她感覺到有人懂她,從而願意傾訴更多。

第三,在傾聽時,傾聽者本身冷靜、穩重、關注的態度也可以很好地幫助對方。我們切不可在孩子著急時比他還慌亂,孩子緊張時比他還憂慮,因為這樣只會把孩子嚇得再也不敢靠近我們。

當然,我們也可以在孩子傾訴結束之後,跟孩子探討他困惑的地方,允許孩子保留他的觀點,並提出我們一些不同的觀點。

比如,在本案例中,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什麼是朋友。孩子認為:“朋友應該是我對她最好,她也對我最好。如果她跟別人玩得很開心,我就覺得我被冷落了,她似乎就不在意我了。”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一個人可以有不同類型的最好的朋友。A和我志趣相投,心有靈犀,所以她是我最好的朋友,B人好、性格好、成績好,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所以B也是我最好的朋友。那是不是我跟A聊得開心的時候就意味著我不需要朋友B了呢?不是的。他們都是我的朋友,我都在意他們。”

如果孩子在傾訴中得到了理解,此時再聽到和自己不一致的觀點,他們完全有能力去修正自己的觀點。相信我們的孩子吧!

最後,我想說,班主任如果能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那個班的學生一定很幸福,特別是在高三時,如果能夠有知心的班主任的傾聽,他們會輕鬆得多,因為他們只需要面對學習而已,而別人可能除了學習還有許多心態問題要面對,這個班的學生競爭力自然更強。如果家長能夠傾聽孩子,孩子就多了一個最愛他的知心朋友,家就成了真正的最溫暖的港灣。

在課程結束的時候,一位班主任深有感觸地說:“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我16歲的女兒最常跟我說的一句話就是:‘我知道了!’原來,她覺得我並沒有理解她!”可見傾聽阻礙常常是我們自己設置的,而化除障礙的方法就是科學傾聽。

被理解是我們每個人對他人的情感渴求,所以我特別贊同一句話——懂比愛更重要。我們以為愛孩子就夠了,但是懂孩子、理解孩子才會讓孩子成長更健康,所以他們才會說:“理解萬歲!”願每個人都學會傾聽,願每個人都不再孤獨!

心理丨倾听:懂比爱更重要
心理丨倾听:懂比爱更重要

欄目:心理健康教育

徵稿啟事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欄目長期徵稿,要求從心理學視角對在校師生進行情緒行為管理、認知理念澄清、心態習慣矯正等科學指導,或結合案例闡述心理學基礎理論在中小學教育實踐中的應用,請務必確保案例真實、理論正確,字數不超過5000。欄目責編陳秀娣,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諮詢QQ:334749960。

MOR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