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在進攻敵方碉堡時,向射擊孔裡射擊或子彈打進射擊孔裡的情況會不會發生?

厲三玉怡


許多讀者確實被某些戰爭題材的影視劇洗腦了,似乎進攻碉堡時非常容易,己方輕重機槍掩護,手榴彈一頓炸,趁著煙霧瀰漫,就有捧著炸藥包的戰士衝上前去,三步兩腳就到了敵人噴出火舌的碉堡下,猛地拉下導火索,一個翻滾就脫離危險。

隨即,震天動地的一聲爆炸,敵碉堡被炸翻了,碉堡內的機槍熄火了,衝鋒號就此吹向,戰士們端著上軍刺的步槍哇哇吶喊著衝鋒,戰鬥很快就順利結束了。

當然,也有這樣的鏡頭,己方輕重機槍和敵碉堡內的輕重機槍對射,子彈都打到碉堡的槍眼裡去了,將敵碉堡內的火力徹底壓制,碉堡還是要炸的,即便犧牲了幾個士兵,總有一個士兵將碉堡炸飛,軍刺衝鋒結束戰鬥。

其實,真實的碉堡不是那麼好炸的,曾經去過當做文物保存下來的碉堡,碉堡的外圍是有壕溝的,目的就是儘量阻擋進攻方的進攻,所以影視劇當中炸碉堡輕而易舉,是不符合真實的戰場的。

即便碉堡前沒有挖掘壕溝,也會在周邊佈置陷阱、鐵絲網、埋設雷場,所以實戰中,用炸藥包炸碉堡,是很難完成的任務。

真實的碉堡,其槍眼是喇叭形狀的,也即裡面口徑小,而外面口徑稍大,所以不影響內部人員對外界環境的觀察,以及由內而外地發射子彈,為了加強火力,碉堡內部都會配置輕重機槍,所以火力還是非常猛烈的。

至於影視劇中,外界的輕重機槍能輕易壓制住碉堡內的輕重機槍火力點,事實上也不太符合真實的戰場環境,因為機槍火力散佈比較大,本身就是面殺傷武器,雙方在對射時,是很難將子彈直接打進碉堡內部的。

參考二戰時期開闢西線戰場的諾曼底登陸中,奧馬哈海灘之戰,德軍碉堡內的MG-42輕重兩用機槍對已經登陸海灘的美軍以大量殺傷,雙方在對射中,美軍槍械發射的子彈極難打中碉堡槍眼,導致數千名已經登陸海灘的美國大兵歿命,可謂損失慘重。

因此,對於鋼筋混凝土築成的碉堡,由於對外射擊的火力非常猛,用炸藥包炸、用子彈射槍眼等戰法其實並不是最佳的,最好的辦法就是用火炮直接轟,或戰機投擲炸彈將其摧毀。

當然,對於沒有火炮、沒有戰機的軍隊來說,就只能採取用炸藥包炸、用槍械子彈封鎖碉堡槍眼的打法,所謂有什麼樣的武器就打什麼樣的仗,至於狙擊手用裝上觀瞄器材的狙擊步槍一彈解決碉堡內部的射手,其實就是編導的扯淡了,讀者千萬別信,與真實的戰場相去甚遠。


國平軍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有些人自己根本不懂,還敢胡說八道一通。

實際上,碉堡射擊孔被射入子彈是非常尋常的事情。

為什麼?

進攻一方必然會會進行火力的壓制,常用的就是輕重機槍。

而普通碉堡的射擊孔只能容納一到二挺機槍,再多會存在互相干擾。

但敵人的機槍可能眾多,以日軍為例每個步兵班都有輕機槍。

而碉堡內的機槍火力不見得能夠壓制住碉堡外,只是碉堡具有一定的防禦性,讓碉堡機槍可以較為從容的射擊而已。

但是,只要進攻一方壓制得法,他們機槍火力是可以封鎖碉堡的射擊孔的,讓你根本無法有效射擊。

還是以日軍為例,無論輕機槍還是重機槍,都有相當高的精度,同時日軍步槍射擊也非常精確,在一二百米外擊中射擊孔大小的目標沒有問題。

所以,抗戰中後期的國軍碉堡,儘量避免正對著日軍進攻方向開射擊孔。因為這幾乎等於送死,很容易被敵人壓制了。

碉堡的射擊孔,則多開在側面,以同其他碉堡形成交叉火力,形成完整的防禦。

在著名的衡陽作戰時,第10軍進入衡陽以後不但抓緊時間修築新的工事,還將原有碉堡正對著敵人的射擊孔全部堵死,實在無法堵死的就直接放棄,將碉堡拆掉或者炸燬。

這些都是血的經驗教訓。

雙方在對射時是很難將子彈直接打進碉堡內部的,胡說一通,沒有基本常識。

有興趣多去看看抗戰時期的碉堡遺蹟,看看射擊孔到底有多大!


薩沙


子彈根本不會打進射擊孔,因為沒有任何彈道可以進入射擊孔。

受地球重力影響,無論是子彈還是炮彈,打出去的彈道都是拋物線,實際上,由於空氣阻力的原因,末段真實的彈道比拋物線還要陡峭。只要射擊孔不是傾斜向上,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找到一條彈道可以貫穿射擊孔。哪怕是狙擊手槍法特別精準,可以打到射擊孔,也絕對打不進去。





旅行到宇宙邊緣abc


這種事情是很正常的,一般來說,攻擊碉堡的方式大致有幾種:

一、進攻方用步機槍等快射武器壓制,掩護已方快速接近碉堡並將其摧毀,是常用的戰術。在我軍歷史上也曾經採用過多支步槍聯合壓制的方法。

二、單兵榴彈武器。我軍最新研製的11式狙擊榴彈系統可在400-600米距離對長寬25釐米的目標實施精確射擊,這種距離和這種精度端掉碉堡毫無問題。


三、驅離式攻擊:百團大戰中,為了把日軍從碉堡裡趕出來,英雄炮手趙章成把迫擊炮炮彈裡的炸藥倒出一部分,填滿辣椒麵,再裝上引信,4門炮實施抵近射擊,一股股濃烈的辛辣氣味湧進敵人碉堡,日軍以為我軍打毒氣彈,紛紛棄堡出逃,可謂是獨闢蹊徑。後來趙章成更是改進的迫擊炮使之能夠平射直瞄,使迫擊炮成了八路軍攻打碉堡的利器

四、重武器直瞄:原陸軍67軍在對越反擊戰中,大膽採用130、37高、57高對固定目標實施”火力拔點”,在1500米距離內直瞄,使130加農炮直射入敵軍1米厚的鋼筋混凝土碉堡射擊孔,舉世震驚。

五、單兵武器:主要是指火焰噴射器,槍榴彈,單兵雲爆彈等。1979年對越反擊作戰中,我軍防化學兵有大量噴火分隊參戰,先後共消滅敵火力點、山洞、坑道、地堡1200多個,火焰噴射器在對越戰場上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用戶63687561709


在碉堡攻堅戰中,使用火力封鎖敵方射孔是常用的手段。在發動攻勢的時候,一般都會專門組織人手向主攻方向的碉堡射擊孔內開火,為的是阻擾碉堡內人員的還擊和對外觀察,從而掩護己方人員推進到足夠近的距離。一般會採用機槍對射,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缺乏機槍,在攻擊日軍碉堡時會用多支步槍交替封鎖的辦法。

在抗戰初期,日軍的作戰素養很高,在攻擊國軍碉堡時,其92式步兵炮射手往往能在遠距離把炮彈打入碉堡射孔,所以子彈打入射孔就更加不是問題。

另外用火焰噴射器從射孔往裡灌也是非常有效的戰法。


蘭順正


眾所周知,碉堡是由鋼筋混凝土構成的堅固工事。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看到,防守方憑藉著堅固的碉堡用機槍給進攻方帶來巨大傷亡,所以有人就在想,碉堡雖然堅固,但是它有射擊孔啊,要想拿下碉堡,只要找幾個神槍手將子彈從射擊孔裡打進去,把敵人機槍射手消滅不就行了嗎?然而這種情況發生的幾率很小。

在上個世紀的戰爭中,碉堡是陣地防禦戰中最有效的工事,它通常都會有多個射擊孔,但是這個射擊孔可不像電視劇裡的那樣成方孔或者圓孔,真實的射擊孔一般都是八字形,這樣一來即便於觀察外界環境,發揮火力優勢,又有利於隱蔽身體,保護碉堡內的射手。

而且碉堡可不是單一存在的,防守方一般都是在平坦的地方建築碉堡群,在地勢險峻的地區碉堡都是依山體的坡面而建,這樣一來碉堡裡的機槍是居高臨下,要打裡面的機槍手談何容易?除此之外,碉堡工事前面還有雷區、鐵絲網等,光靠輕武器就想拿下碉堡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在進攻碉堡時,通常會用上平射炮,這種炮初速大,威力可觀,射程也比較遠。而抗戰時期我軍因為缺乏炮火,只能組織專門的人手對日軍的射擊孔進行火力封鎖,然後派突擊隊扛著炸藥包進攻,所以在火力封鎖射擊孔時,打死碉堡裡的敵人還是有幾率發生的,但是碉堡中不止一個敵人啊。後來我軍在攻擊日軍碉堡時,採用“智取”方法,如用稻草燃燻煙霧,有時還用辣椒麵燻,不過這樣要把握風向和距離,難度不言而喻。


兵說


組織火力封鎖射孔是常規操作。火力充足就上機槍,火力差點兒就組織多名步槍手輪流射擊。越南實戰中還有兩個神槍手用八一槓封鎖一個工事射孔,打死多名機槍手的戰例。

至於說碉堡裡的射手死了可以換人,那就是把攻方當傻子了。沒人想通過射孔幹掉所有守軍,只要射擊出現中斷,爆破手就上去了。一個連的火力掩護一個班埋炸藥,孤立碉堡那幾個射孔很難兼顧遠近。

人家修好了工事,當然不是白修的,肯定要讓你付出更高的代價。但要把碉堡工事神話了,認為步兵打碉堡都是神劇,那就是腦子有問題了。

隨便抄一段當事人親歷戰史:

“燈草戰鬥的勝利,為新三團創造了攻堅打碉堡的寶貴經驗,同時,以此為契機,廉北局面被打開,遊擊活動擴大至博、陸、化邊地區。”《中共廉江黨史大事記》也做了同樣的評價,我對這次戰鬥的親身體會也的確是這樣。

一是創造了“機槍封鎖射孔,雲梯登樓攻敵堡”的寶貴經驗。在解放戰爭時期粵桂邊地區的地方反動武裝多數駐紮在燈草這類的城堡裡,那時,我部隊一無大炮,二無能攻城的炸藥,要攻打敵人的防守堅固的城堡十分困難,因而敵人以城堡為據點對我瘋狂掃蕩,嚴重威脅著我們的發展與安全,燈草攻城堡勝利,創造了當時我軍裝備的條件下,攻打敵城堡的寶貴經驗。1948年冬在恢復化吳的戰鬥中,1949年開展強大春季攻勢中,運用這個經驗打城堡,做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僅在廉江於1949年的二個多月春季攻勢中,連續攻下敵人幾十個城堡,使全縣解放區連成一片,敵人只剩下廉城、安鋪等幾個據點。


味冷


碉堡這個東西,屬於步兵的一個剋星,對於步兵來說,它有著天然的優勢。水泥混凝土的結構,讓他非常堅固,配合機槍一類的火力,如果正面強攻,必定是血流成河。拿下一個固定點的碉堡,其實也是非常難的一件事。

碉堡這個東西往往不是單獨一個存在的,而是一個碉堡群,看下硫磺島戰役,日軍修了一大堆地堡,美軍不少人都是死在這個上面了。碉堡這個東西,在修築的時候,就要考慮對方的進攻方向,選擇好合適的地點,才能把碉堡修建在哪裡。並不是說,隨便挑個地方,就直接修一個碉堡就可以了。

修建碉堡的位置,主要考慮就是射界,要讓子彈射擊線路,能夠充分地發揮出威力。而且還要易守難攻。往往,碉堡是設置在高點,俯角射擊,而對方要仰角設計,這就又多了一層天然的優勢。另外,類似於地堡那一類的,主要是要求隱蔽性,當然,射界也很重要。

進攻碉堡的時候,會發現的問題是,碉堡裡密集的火力,可以讓進攻一方完全抬不起頭來,抬不起頭。事實上,子彈是完全可以通過射擊孔打進碉堡內部的,只要能看見,理論上就能打進去,但是這東西,多數情況下還是看運氣。運氣好了,一顆子彈飛進去,但是能不能打中人,也要看運氣。

實際上,子彈打進碉堡的意義是掩護進攻,壓制地方火力。而這種做法根本打不到清除地堡的作用,當然,你人足夠多的的情況除外。對付碉堡,最重要的是將其摧毀,而不是一梭子子彈把裡面人打死,裡面又不止一個人。

太平洋戰爭中,美軍就用教科書般的方式教會了人們如何對付碉堡,就是用火焰噴射器噴,噴進去之後,360度無死角把鬼子都燒死了。而到了我們對越南作戰的時候,對付碉堡的東西就越來越多了,首當其衝的就是40火箭筒,直接就能掀翻一個碉堡。


軍武文齋


在一些電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用鋼筋混凝土製成的建築物,這種建築物被稱為“碉堡”,可以說碉堡是無堅不摧的,能抵禦敵人的槍和炮彈,從而來防禦敵人的偷襲與進攻。此時,有些人就想碉堡並不是全方位封閉的,碉堡也有一些與外界相互聯繫的通道。因而,在進攻時碉堡時,向碉堡中的射擊孔裡射擊或用子彈打進去的情況能不能發生呢?至今,這個問題一直是一個讓人琢磨不透的問題。


誠然,想要打進碉堡的射擊孔裡或子彈打進去的概率是非常小的。因為,碉堡是戰爭時期很重要的一項防禦工事建築物。在建造的初期,人們就考慮到了多種問題。因此,現實中的碉堡一般都是呈八字形的。防守碉堡一方通過射擊孔可以觀察外面的動態與情況,從而準確的來判斷地方的狀況。正所謂“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在碉堡中就能掌握外面的一舉一動,暗中觀察敵人,從而將敵人一舉殲滅。

碉堡在不同的地勢上,建造一般也是不同的。例如,在平地上,那麼這個碉堡是按照地形的平坦來建築的。又如,在地勢險峻的地方。如山體,那麼碉堡通常會靠著山體那一面來建造的。由此以來,守衛在碉堡的一方佔據了極大的優勢,不僅能很好的隱蔽和保護自己,同時也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的對方措手不及。由此以來,防守碉堡那一方在天時地利方面佔據了上風。



然而,進攻敵人的碉堡不能一味的攻擊,不能只依靠蠻力和火力來攻擊。因為,這種方法一般是不可行的,成功率也是非常小的。很難對敵方造成致命的傷害。然而,抗日戰爭時期我國在攻擊日軍的碉堡時,運用了智慧,火燒稻草,煙燻霧繞,逼得日軍不得不倉皇而逃。


軍武小咖


堡壘戰,是一戰時最常見,有效,對敵形成重大殺傷的戰法,為此法國還總結經驗,修築了一條著名的馬其諾防線,用鋼筋混泥土建了一條現代長城。日本也在東北修了一大堆要塞,防止蘇聯的進攻。

題主所問,攻擊碉堡時,為什麼不向射擊孔射擊,或有沒有子彈射入射擊孔的情況。對不起,我很不善良的笑了。攻擊碉堡,就這麼幾種打法,一是用火炮把碉堡轟掉,二是進入碉堡射擊死角,用爆破武器摧毀,以上兩種都是電視劇裡常見到的,說“去炸了它!”。第三種是繞開防禦堅固的碉堡正面,攻擊碉堡薄弱部份,比如出入口。

除此以外,用槍械攻擊碉堡,當然是向射擊孔射擊,難不成向碉堡防禦堅固的外牆射擊去浪費子彈?如果是美軍這樣拿子彈不當回事兒的士兵這麼打,也得被排長踢屁股的,換成子彈金貴的八路軍,估計直接被把槍下了,給你發個梭標。

但依靠神槍手消滅碉堡這樣的戰法,在實戰中是不可行的。第一,神槍手比機槍射手金貴得多,那兒有那麼多神槍手能槍槍命中那麼小的射擊孔。第二,碉堡內的射擊手有多少?能不能不斷得到補充?如果靠神槍手,何時才能把碉堡內的射手殺光?這麼打,一個碉堡一天未必打得下,碉堡外沒援軍來打你的神槍手嗎?第三,碉堡在設計建造之初,就對攻擊做了各種防禦考量,比如視角,射界,交叉火力設置等等,能有多少給神射手的射擊位置?大型堡壘連頂部抵抗重炮轟擊都有計算防備。就算抗日時日本抗抵八路軍的一些簡單碉堡,也都是算計過八路軍簡陋的火力裝備建造的,很難攻克。大部份時候,八路軍不是萬不得以,是不會強攻碉堡的。第四,在沒有專用狙擊槍的年代,碉堡內的機槍射程遠高於士兵用的步槍,又有地利之便,是它打得著你,你打不著它。再是神槍手也無用武之地。

進攻時,用火力壓制碉堡射擊孔,只是為了干擾和打斷碉堡內射手的射線,以便爆破手接近碉堡進行爆破,是不得以時的戰法。真正戰場上,還不如製造煙霧的效果好,就算沒有煙霧彈的八路軍,也更願意點燃麥秸,也不會想著用神槍手去解決炮樓!

抗日神劇少看點,還是多讀點書!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