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北洋時期的軍閥為何都緊緊抓著師長的職務不放?

小小棣


這個問題嚴格的說是軍閥為什麼抓著軍權不放,倒不一定是師長的職務。

第一次直奉大戰以後,曹錕為首的直系擊敗了奉系,控制了北洋政府的大權,一時如日中天。然而直系的二號人物、曹錕的心腹吳佩孚卻意識到此時的直系有一個很大的隱患,就是隨著直系勢力的擴張,原來隸屬於曹錕或者依附曹錕的一些軍頭也有了自己的地盤,隱隱成為一個個獨立的新勢力。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簡單,在北洋時期由於中央政府收入有限,各省的軍隊大多是自籌軍餉,誰地盤大,能籌到錢,就能自己養更多的部隊,對於北洋政府的依賴性不大。所以一旦那些軍頭有了自己的地盤,就可以慢慢培養自己的勢力,從而脫離曹錕的掌控。

所以吳佩孚提出了一個方案,將軍權上收,也就是各省的巡閱使、督軍不再兼任軍職,專心管理地方事務,並由北洋政府重新任命他們兼任的部隊長官。然而誰都知道,軍閥混戰時期沒有軍權的督軍和巡閱使就是個笑話,所以自然引起了一片反對之聲。

不過吳佩孚不為所動,先後解除了兩湖巡閱使、湖北督軍兼省長蕭耀南、直魯豫巡閱副使、直隸督軍兼省長王承斌、直魯豫巡閱使署參謀長陸錦、河南督軍張福來、安徽督軍兼署省長馬聯甲、山東督軍鄭士琦所兼任的軍職。

這幾人中除馬聯甲兼任的是旅長外,其他兼任的都是師長。他們得知消息以後表示寧可保留軍職,但是卻遭到了吳佩孚的拒絕,並重新任命人員出任了他們所兼任的師長和旅長職務。

從表面來說,這些人確實是死抓著師長或是旅長的職位不放,但是其實質雙方爭奪的是對軍隊的控制權。吳佩孚不僅免去了他們兼任的軍職,更重要的是不給他們重新任命部隊長官的權力,而是由自己來任命。在這種情況下,蕭耀南等於失去了對自己基本部隊的控制權。

而曹錕、吳佩孚雖然也表面上辭去了兼任的軍職,但是他們可以繼續任命自己信的過的人來管理部隊,這樣他們不兼任師長職務,一樣可以控制部隊,所以就無所謂了。

所以吳佩孚和蕭耀南等人爭奪的,其實是部隊的控制權,而不光光是一個師長的職務。


不沉的經遠


北洋時期的軍閥為何都緊緊抓著師長的職務不放?

因為師長這個職務,對一個軍閥來說,實在太重要了!很多軍閥,寧可不當都督或督軍,也要當師長,因為,丟了師長這個職位,基本上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這件事,從北洋第三師的師長延續中可以看的很清楚。

北洋第三鎮,肇始於清朝的北洋新軍第三鎮,是北洋六鎮之一。第一任統制為段祺瑞,後來成了皖系軍閥首領,他的勢力就是在擔任北洋第一鎮統制期間建立起來的。

北洋第三鎮的第二任統制是曹錕。1907年,曹錕帶著第三鎮出兵東北,支持徐世昌在東北搞官制改革,讓東北成了北洋軍隊的大後方。東北剿匪過程中,吳佩孚擔任管帶(營長),功勞很大,被曹錕賞識,提拔為統帶(團長)。

民國建立後,北洋第三鎮改為第三師,曹錕繼續擔任師長,吳佩孚是炮兵第三團團長。袁世凱實行帝制時,吳佩孚就做到了旅長的位置上。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以皖系軍閥掌握北洋政府,謀求武力統一。段祺瑞最聰明的一點是,自己不直接掌權,而是讓自己的四大金剛徐樹錚靳雲鵬等人出面干預政治。1918年,段祺瑞扶持徐世昌當總統,讓靳雲鵬當總理,又讓徐樹錚組織安福系掌握議會,靠著老徐和小徐,段祺瑞就掌握了整個北洋政府。

1919年,圍繞巴黎和會的討論的山東問題,北京爆發了五四運動,並且迅速蔓延全國,皖系軍閥統治面臨最嚴峻的考驗。段祺瑞讓徐樹錚聯絡張作霖閻錫山等人,並且專門告訴徐樹錚,注意探聽吳子玉的意見。

徐樹錚頓時氣不打一處來,吳佩孚算個什麼東西?能和一省督軍相提並論?

吳佩孚確實資歷太淺,從兩年時間升了旅長又當了師長,對於徐樹錚這樣的北洋老人來說,實在太嫩,但是,徐樹錚不知道,在北洋體系中,一個有分量的師長,能量絕對超過一個省的土皇帝都督。

可巧的是,吳佩孚就是這樣一個人。

一年後,就是吳佩孚帶著第三師,以及王承斌、閻相文、肖耀南3個混成旅從湖廣地區北上,徹底擊潰了皖系軍閥。段祺瑞和徐樹錚組織的安福系土崩瓦解,從此,以曹錕和吳佩孚為首的直係軍閥掌握北洋政權。

吳佩孚能力實在太強,利用直係軍閥掌權的前兩年時間,把河南、湖北和湖南收入囊中。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戰爭,更是讓吳佩孚成“中國最強者”,吳佩孚和曹錕的地位發生逆轉,吳佩孚成了主角,曹錕成了配角。

段祺瑞、曹錕和吳佩孚都是北洋第三師的三任師長,而他們又存在著北洋政權的繼承關係。不得不說,做師長,是北洋時期最為有前途的工作。

為什麼北洋軍隊中的師長職位這樣重要?筆者認為,主要有這樣三個原因。

1,師是北洋軍隊中最高一級的編制。清朝一開始籌劃建立36鎮,到滅亡時,也僅僅建立了26鎮,形成了後來的26個師。這26個師,分別駐紮全國各地,互不統屬,誰要是能把自己的師戰鬥力經營起來,就能稱王稱霸了。

2,一個師兵力達到一萬二千多人,足以掌控一個省,擁有自己地盤,就能繼續擴軍成就霸業。比如張作霖的27師,雖然不是北洋嫡系,而且在民國時期才建立,可是張作霖就利用27師掌握奉天,進而控制東三省,成了東北王。較弱小的閻錫山和馮玉祥,都是民國初期的混成旅旅長,後來也又不錯的發展。

3,作為一個師長,或者混成旅旅長,就有在政治舞臺上發聲的權力,在政客們的縱橫捭闔中,攫取更大權力。典型例子就是1919年爆發的湖南驅張運動,湖南人除了搞轟轟烈烈的請願運動,還請出了與張敬堯有矛盾的吳佩孚師長和馮玉祥旅長,這兩人表示,給一筆開拔費,直接撤出湖南。張敬堯的湖南本來就是吳佩孚和馮玉祥打下來的,這兩人一走,張敬堯自然就任人宰割了。

師長這個職位,在北洋時期的軍閥混戰中是高級將領,放在國民黨時期的新軍閥混戰中,有是舉足輕重的地位。

蔣馮戰爭前,韓復榘被馮玉祥免去師長職務,懷恨在心,中原大戰中帶著國民軍第20師投靠老蔣,得到了山東省主席的職務。另一個師長石友三,帶著24師投靠蔣介石,則得到了安徽省主席的職務。

蔣桂戰爭中,蔣介石重金收買了桂軍的三個師長鬍宗鐸、陶鈞、夏威,這三人表示通電下野,服從中央安排。於是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都沒咒唸了,只好宣佈失敗。

不同的是,國民黨政府時期的新軍閥混戰,雖然每次兵力也就是十幾二十萬,並不比直皖戰爭直奉戰爭規模大多少,可是他們的編制明顯高很多,上千人就能組成一個師,然後上面有軍,軍上面有路軍、方面軍、集團軍等。所以這樣看起來,師長這個官,好像並不大了。

軍閥混戰的年代,能掌握一萬多人的一支軍隊,誰敢輕視?這就是民國師長職位被人們追捧的真正原因。


歷史知事


北洋陸軍的“師”是由清末新軍的“鎮”改稱而來,到辛亥革命爆發前,大清朝有多少新式陸軍呢?不過14個鎮以及18個混成協(混成旅),平均每個行省都攤不上一個師級建制。民國建立袁世凱1912年正式上臺後,為了體現新舊軍制的不同,才特別將鎮、協、標三級軍隊編制改稱為“師、旅、團”。

(張作霖劇照)

那麼北洋軍在鼎盛時期有又多少部隊呢?大約有120萬人馬,編有陸軍師33個、混成旅97個和其它雜七雜八的混成團等部隊,其中有半數為北洋嫡系。你會發現兩個重要問題,其一是並沒有師級以上的建制,陸軍師已經是最大編成;其二是陸軍正規師的數量也不很多,遠不像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軍動不動就180個、200多個甚至到最後345個師的狀態。

按照清朝所謂十八行省的行政區劃,每個省民初其實還是攤不到兩個陸軍師的番號,既然暫時沒有師以上的軍、路軍等建制,那麼在有兵就有地盤的年代,師級部隊就是最大的編制,師長職務當然性命攸關。袁世凱是依靠“北洋六鎮”起家的,非常清楚軍權的重要性,麾下幾個後來的北洋軍閥段祺瑞、馮國璋、曹錕也都是“統制”(師長)出身,也自然瞭解師長職務是為要害崗位。

(袁世凱)

同時有一點尤應注意,北洋早期雖然存在軍閥混戰,但全國卻只有一個政權:即袁世凱任大總統的“中華民國”,因此至少在表面上看來,那屬於“和平時期”。而袁世凱是個毫無爭議的政治與軍事強人,至少在他倒行逆施決定稱帝之前,國內沒有一個省的勢力敢公開跟袁大頭叫板,否則一準被團滅。既然是非戰爭狀態下,為了防止各省督軍擁兵自重,袁世凱規定師級番號為最大軍隊編制,那也就無人敢公然違抗。

根據北洋政府1912年公佈的《陸軍平時編制條例》,師一級為基本戰略單位,陸軍師下轄兩個步兵旅,另附騎兵、炮兵各一團,工程兵、輜重兵各一營。其中步兵旅每旅下轄兩個團,每團轄3個步兵營和1個機槍連,每營轄4個步兵連。可以發現,民國早期的軍制是模仿日本軍隊的,平時只有“師團”建制,戰爭時期才有軍、方面軍甚至總軍(總方面軍)的編成。

(曹錕)

比如奉系軍閥張作霖最重要的一個職務,就是袁世凱1912年任命其為陸軍第27師中將師長,東三省另外一支師級部隊,則是張作霖盟兄馮德麟統率的陸軍第28師,在袁世凱死前只有這兩個師,並且互相沒有節制關係,張作霖怎麼可能輕易放下師長一職?那是軍事實權所在。偷偷摸摸擴軍的事情雖然有,比如私建幾個混成旅,但是公開建立新師完全沒有可能,北洋政府的“陸軍部”根本不給你番號。

《少帥》裡其實有個不太引人注意的橋段,張作霖正跟日本顧問談話間,副官來報段祺瑞政府“婉拒”了奉軍新增混成旅的申請,那已經是袁世凱死後的20年代,北洋政府對各地軍閥擴充部隊仍然保持著足夠的警惕。張作霖真正奠定“東北王”的地位已是1917年,因馮德麟參與張勳復辟失敗,遂奪其第28師兵權,統一奉省軍政。

(馮德麟)

看見了吧?張大帥僅僅擁有兩個師的陸軍部隊番號,就足可成為雄踞關外的霸主,足見北洋早期師長職務的重要性。奉軍開始有“軍”級建制已經是1922年,是年第一次直奉大戰爆發,張作霖將所部編成“鎮威軍”共六個軍的番號,入關爭奪北洋政府控制權,既然刀兵相見了,那麼北洋政府的規矩和限制也就無所謂了。這一年其實也是個分水嶺,各地區軍閥紛紛大肆擴軍,實乃中央政權衰弱所致。

直係軍閥的重要一派曹錕和吳佩孚,起家部隊就是北洋陸軍第3師,吳佩孚直到第一次直奉大戰前還兼著第3師師長職務。而西北軍的馮玉祥,發家部隊則為北洋陸軍第16混成旅,到巔峰時期該旅已有兵力10000餘人,但仍然頂著“混成旅”的番號,其一是皖系軍閥掌握的“陸軍部”嚴格控制著其他派系的師級番號,其二是小軍閥們懂得隱藏實力,樹大招風啊。

(段祺瑞)

補充一下,北洋軍確實曾經組建過“軍級”部隊,但只發生在鎮壓武昌起義的大規模作戰時期,比如段祺瑞就曾任第一軍“統領”,南北議和之後最大編制又恢復成師。

北洋軍1913年新建第7、8兩個師(規模13個師)、1914年僅建了一個第10師(達到14個師)、1915年又裁撤了第23師(規模減至13個師)、1916年新建第11、第12、第13師(規模增至16個師),足見在袁世凱掛掉(1916年6月16日)之前,對師級編制看管之嚴,也說明師長職務的搶手不足為奇。

(吳佩孚)


度度狼gg


北洋軍一開始的時候,被稱為北洋六陣,當然這個鎮,其實我之前也就分析過了,大概就1萬多人,其實也就是師長的別稱,滿清的話,他稱呼的時候想稱呼的文雅一點,所以就叫作鎮。

這都不礙事,關鍵問題就是北洋軍一開始有六個師。

可能看了後面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之後大家覺得一個師能夠幹什麼事情,在戰場上面一個師都快成一個炮灰了,其實大家進入了一種誤解,認為在當時尤其是在民國初期的時候,一個師是一個臨時編制的一支部隊,這一支部隊的戰鬥力低下,裝備地下,所以不成氣候,當一個師長有什麼前途要當就當一個總司令。

對於當時的軍閥來講,能夠掌握一個師,實際上,這就算是權勢滔天了。

怎麼說呢?可能是因為袁世凱對於北洋軍的訓練太過於深入骨髓了,所以在北洋軍內部,最大的部隊編制就是師,而北洋軍掌握的資源又是全國頂尖,(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所以北洋軍內部的一個師,那當然是通過重金打造出來的一支精銳部隊,掌握了1萬裝備精良的士兵,你在中國可以橫著走了。

這不是吹牛,袁世凱為什麼能夠逼迫革命黨把大總統的位子讓給他?(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為什麼能夠逼迫清帝退位?不就是他手裡掌握著6萬多精銳的裝備精良的北洋軍嗎?有著6萬多裝備精良的北洋軍就能夠稱大總統,而當時掌握了一個精銳師的師長,就能夠成為一個省的省長!

其實對於北洋軍來講,能夠成為一個師的師長,總好過去成為一個什麼都不是的大總統,軍隊的兵權才是所有權利之中的重中之重,成為一個能夠直接掌握一個師的師長,比起什麼軍隊都沒有的大總統,這當然高下立判,如果你這個師長的頭銜被其他人給抹消掉了,那底下的士兵又不認識長官到底長什麼樣子?他們只認誰是師長就聽誰的命令,那這支軍隊自然就劃撥給了其他的人。

而當時的北洋軍對於更高級別編制的軍隊,又沒有具體的代稱和名稱,所以一個師的師長那當然部隊的編制算是最大的,掌握的軍隊算是最多的,所以當時的比較有影響力的幾個北洋軍的大軍閥都會掛著一個師長的頭銜。

後來隨著軍隊的擴建,以及對於軍隊編制的不負責任,幾千多個拿著木棍的部隊都能夠自稱自己為師長,那這師長頭銜確實也爛大街了,再加上更高等級的編制開始出現兒師長自然也成為了大家眼中一個類似於炮灰一般的角色,一個高級炮灰。


漩渦鳴人yy



北洋時期的軍閥並沒有“抓住師長職務不放”。

或者說北洋軍閥開始“抓住師長職務不放”的時期,北洋軍閥作為一個團體都快被掃入歷史垃圾堆了。

北洋軍閥在我看來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清末到袁世凱稱帝失敗:此時北洋軍閥看重政治職務

這一時期唱主角的北洋軍閥是段祺瑞、馮國璋和他們的上司袁世凱。

無論是段祺瑞、馮國璋,他們雖然是北洋軍閥頭面人物,但是他們並沒有“抓住師長職務不放”;以段祺瑞為例,他先是擔任北洋第三鎮統制,之後又接連擔任第四鎮、第六鎮統制;進入民國後,段祺瑞完全從軍隊第一線脫離,甚至從袁世凱稱帝失敗後開始算,段祺瑞甚至都再也沒有擔任過軍事職務。

馮國璋雖然相比段祺瑞,在軍事第一線時間長,但是他也沒有“抓住師長職務不放”,雖然他一直把第十五師、十六師抓在手裡,但是認真說他還真沒有像一個軍長一樣管理這兩個師的具體情況。

這一時期的北洋軍閥更看重的是政治職務,他們也只是藉助軍隊影響力來干涉政治,但是他們從沒有想過像普魯士一樣,“軍隊擁有一個國家”。


段祺瑞執政到第二次直奉戰爭:北洋軍閥依然不夠重視軍隊

從段祺瑞再造共和一直到第二次直奉戰爭,這一時期毫無疑問北洋軍閥與軍隊的關係比之第一個時期要緊密的多,比如開始唱主角的曹錕、吳佩孚和張作霖,他們逐漸認識到軍隊職務比政治職務更重要,但是他們還是沒有想過以軍隊來指揮政治,當然,必須承認,這一時期北洋軍閥們利用軍隊干涉政治情況越來越多,但是呢,還是沒有到用軍隊取代政治的地步。

比如曹錕,他為了當大總統,採取的方式是賄賂,而沒有說直接讓軍隊用刺刀逼選;而且曹錕也很早就把北洋第三師職務讓給了吳佩孚。

第二次直奉戰爭到東北易幟:北洋軍閥終於“牢牢抓住軍隊”了

從第二次直奉戰爭失敗開始,這一時期北洋軍閥終於名副其實了,尤其在段祺瑞為代表的“皖系”以及曹錕為代表的“直系”徹底失勢,北洋旁支“奉系”崛起的情況下。其實這也是北洋軍閥被歷史掃入垃圾堆的時期。


坦白說,袁世凱——段祺瑞——曹錕——吳佩孚,北洋嫡系軍人,他們其實並不以軍人自居,或者說他們對待軍隊和政治的態度是更重視政治,或者說他們這些人身上保留了更多晚清官僚的特質。

但是張作霖不是這樣的,張作霖嚴格來說和北洋系真沒什麼關係,他甚至不屬於清末新軍體系,他是舊式巡防營出身,只是因為他所處東三省在北洋看來屬於“邊疆“,而且又有俄國勢力與日本勢力,錯綜複雜,北洋才勉強接納張作霖。

張作霖其實並沒有沾染上太多晚清舊官僚的氣質,張作霖與奉系更類似普魯士“軍隊擁有了一個國家“,奉系是“軍隊擁有了三個省”,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奉系從張作霖開始,每個奉系大佬最重要的職務始終和軍事相關,王永江這樣的內政達人在奉系遠遠不如郭松齡這樣的軍人受重視。

但是這恰好說明北洋軍閥的衰弱,因為張作霖的奉系的崛起,其實就意味著袁世凱從小站練兵開始的那個真正的北洋系的衰弱。

綜上所述,北洋嫡系軍閥其實更像是晚清官僚集團,在他們的身上,在他們的統治裡,看不到太多“軍隊擁有國家”的特質的,自然也就談不上“抓著師長不放”了。


蘭臺


“死抓著師長的職務不放?”題主所問好像有些內涵啊,話中有話的意思便是北洋軍閥時期,70多個軍閥頭子都將自身的長遠目光放在了“師長”這一職位之上了。但是師長以上還有軍長或者司令呢,北洋軍閥頭子為何只將畢生心血付諸於謀求師長呢?但其實,這個問題還是比較容易回答上來了,看過民國時期(北洋軍閥時期)的影視劇作品的讀者都幾乎對這麼一個鏡頭似曾相識吧?那就是北洋軍閥當中,級別職位最高的就是師長了,當然,北洋軍閥政府的總統和副總統除外。其實,題主發問還應該完善一下,那就是“北洋時期的軍閥除了緊緊抓著師長一職,還有就是北洋政府總統的職位了”。


我們來舉幾個例子,張作霖是名副其實的“東北王”不假,但是他依舊是名副其實的第27師師長,直系首領吳佩孚則是名副其實的第3師師長,只不過後來張作霖坐到了大元帥、吳佩孚坐到了總司令的職位上。

在北洋軍閥時期,師級是軍隊最大的編制單位,也是一個政府最為基本也是必須要有的作戰單位。因為北洋軍閥時期,在其本質上雖然說政府只有一個,但是地方政權卻數不勝數。再加上,混戰時期,武力資本才是立足於世的首要因素。另外,北洋軍閥時期,浮現出一個尤為明顯的現象,那就是“重武輕文”,因為民國同宋朝不一樣,宋朝的中央集權很緊縮,而民國前期軍閥遍地都是,權力十分分散。故“重武輕文”現象比較嚴重,而“師長”一職又是當時軍隊中的最高編制單位,所以說,諸位軍閥頭子才死死地抓著師長的職位不放。有些官職較低、勢力較小的地方軍閥甚至將“升至師長”當做畢生夢想。(畢竟當時全國的師長也沒幾個,而北洋政府的最高軍隊編制也只有師長)


不知道大家可曾知道北洋官制是清朝新軍官制的後來繼承者,也就是之前新軍官制的原封不動地繼承。1912年8月,北洋政府根據南京臨時政府軍銜制又重新編定了北洋政府軍銜制,在此基礎之上緊接著又頒佈了《陸軍官佐士兵等級表》,因為當時主要以陸軍為主,所以說陸軍軍官仍然分為三等九級,有上、中、下三等官銜之說,在其之內,還有更為細分的“九級”。當時陸軍雖然也設有比較系統完善的軍銜制,但是主要有所側重的便只是師長一職。當時的師部軍官編制軍銜:①師長-中將;②參謀長-上校;③副官、軍法、軍需、軍醫處長等官職,皆為中校。


綜上所述,北洋時期的各地軍閥頭子之所以都緊緊抓著師長一職而不放,究其根本,還是當時在師長這一職務之上最有實權。因為處於當時軍閥混戰的情況之下,一方面各地軍閥要接受北洋政府的軍隊編制,另一方面還要暗地裡培養自己的實力,這樣“兩不耽誤”才是生存的王道。


小鎮月明


在經歷了義和團這些亂子之後,清朝終於意識到了,他們一直仰仗的八旗軍已經爛到家,繼續依靠這些軍隊,根本沒有辦法保護自己的國家,之前的洋務運動沒有徹底改變國家的頹勢,只是稍稍緩解了矛盾,對軍隊的改變也不是非常大。

在內憂外患中,清朝不得不放權給袁世凱,讓他到小站操練新軍,正是這個決定,直接就改變了中國的歷史。袁世凱操練出來的這些軍隊,也是當時中國最能打的軍隊之一,軍隊融入了西方的一些體制思想,他們被後世統稱為北洋軍。

正是靠著手裡的北洋軍,袁世凱帶頭推翻了清朝統治,他沒想到自己也沒能活多久,在他死之後,北洋軍徹底崩潰,分成了不同的派系。像馮國璋,段祺瑞這些人都為了自己的利益拉幫結派,這就形成了北洋軍不同的派系軍閥,在他們的影響下,中國很多地方都開始出現一些自立的軍閥,這些軍閥沒有能徹底摒棄舊時代的思想,他們也接受了一些新思想,他們開始主導中國的政壇。中國也進入到了長期的軍閥混戰中,那麼很多軍閥為了能擴張地盤,也是想要爭奪政府的一些重要位置。

不過在這些軍閥爭奪的職務中,師長才是最吃香的,無論是剛剛崛起的軍閥,還是已經成名的軍閥,他們都死死抓著師長的職務不放,這是為什麼呢?

師長並非是最高的軍事領導人,在它上面還有很多的高官,可在北洋軍裡面,師長是最高一級的軍銜,能得到師長的位置,自己就已經能成為一個軍閥了。像張作霖,吳佩孚這些人,都是先緊緊抓住了師長的位置,打造自己的核心部隊,然後才漸漸擴張了自己的勢力。

北洋軍與現代軍隊還是有一些特殊性的,袁世凱死了之後,北洋軍就已經私有化了,底下的這些師長都掌握了實際的權力,他們受到的限制非常小,軍隊就等於他們私人打工仔。這些師長,也是非常有希望成為軍閥頭目的,在當時的體制裡面,師長的俸祿也是最高的,一個師的士兵數量非常多,能獲得的軍餉也是非常高,在亂世裡面,有槍有錢就是老大,這點大家心裡都清楚,像段祺瑞這些人為什麼到了後期就不行了呢?

很多軍閥晚年都失去了權勢,像張作霖這種,到死都能掌握軍隊大權的人是少數。他對於自己骨幹師的保護與建設是非常成功的,說到底,這些軍閥還是體制較為落後,當初他們發展的時候,是借鑑了西方的軍事體制,可中國的傳統理念畢竟還是有些不一樣的,很多軍人,他們並不懂得如何改革體制,讓自己的權力更加穩固,他們只是盲目爭奪權力,在獲得一些虛職的時候,還失去了自己起家的根本。

當然,這些軍閥對於底下的掌控力並不是非常強,北洋軍閥的派系太過複雜,內部鬥爭十分激烈,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出現一個新的人物,單單看這些軍閥掌握著師長的位置,就能看出他們對於自己的控制力沒有太大的信心,正是這種落後的體制,再加上這些軍閥愚昧的思想,讓他們最終成為了歷史,這些人註定是沒有辦法獲得天下的,到死也只能是個軍閥。


貓眼觀史


北洋時期就是一個武夫亂政的時期。作為軍人最看重的就是手底下的士兵,有的士兵他們就能割據一方稱王稱霸。

而最為有實權的就是師長,這種職位含金量相當高。因為當時軍隊最大的編制就是師了。

只有發生大規模戰爭的時候,才會有軍長司令等等頭銜。這些都是臨時性的,並不是常設性的。而且也不一定能夠指揮得動手下的師長。當時所有的官銜都是空頭的,最主要的是手裡要有軍隊。

正兒八經的師長。手下有萬把人。的確是土皇帝的角色。完全可以發行貨幣甚至販毒。

過得是非常的滋潤。

真是給個司令都不換的官。

而吳佩孚則是當時非常出名的一個師長。

吳佩孚在當時就敢於和段祺瑞頂嘴。因為他的手下的第3師非常的善戰。而且駐紮在南北交匯點。

吳佩孚也是非常聰明的。無論他當多大的官,但是他一直抓著師長,這個職位不放。畢竟有兵才能夠做到說話算數


奇葩歷史大觀


北洋軍閥,是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演繹而來,自然脫不了原清末軍隊的某些風格,因而其確立和沿用的軍事制度,包括軍銜制或多或少地沿襲繼承了清末新軍的制度。

北京政府陸軍部,北洋軍的最高統帥機關,實際上乃袁世凱一人掌控耳,軍隊的師和混成旅,均為獨立單位,是從清末新軍的“鎮”和“混成協”演化而來的。

袁世凱在位時,擔任師、旅一級的高級軍官,皆為袁氏的心腹,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為了維持其對北洋軍的絕對控制,各級皆不設副職。

當時,軍隊中的師級編制,最初是由袁世凱借鑑日本部隊編制組建的,師下轄旅,旅下轄團,每個師的編制有1.8-2.5萬人,每個旅的編制有5000-8000人,旅長的基準軍銜是少將,而師長的基準軍銜則為中將。

當時,全國的軍隊編制和員額並不多,只不過14個師和18混成旅,被稱為“東北王”北洋軍奉系首領,日後成為任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的大帥張作霖,在袁世凱擔任臨時大總統後,任命其為中華民國陸軍第27師中將師長。

張作霖指揮的陸軍第27師,下轄3旅9團,有兵力3萬餘人,居然能安排其他人擔任東北數個省的省長了,綽號吳大舌頭的吳俊生,儘管是個旅長,被張作霖安排當了黑龍江省長,巔峰狀態時,其軍隊擴展到8個團將近2萬人的特大旅,已經是一個師的兵力了。

北洋軍閥時期的師,不能與此後的師相比較,那時的一箇中將師長已經非常牛逼了,整個北洋初期,也只不過封了24位上將而已,基本上都是從此前的中將師長晉升上去的。

能成為領軍的中將師長,可謂鳳毛麟角了,基本上都能夠雄霸一個或多個省了,14個師長加上18個混成旅長,基本上都能當省長了。

絕大多數的中將師長自兼省長,在一個或兩個省,都是中將師長軍政大權在握的背景下,有權有兵有地位有女人,可謂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不知道有多麼威風和顯赫。

在北洋時期,能當上一名中將師長(全國只有14個師),土雞都能成金鳳凰,自然都對中將師長的寶座虎視眈眈了,爭權奪利大有人在,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如此美事,是男人有能力自然會去一搏。


國平軍史


編制搞不好,打仗很煩惱。

中國近代以來在軍事上無疑是落後的,這一點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的一系列對外戰爭中都能看出來,但是本文想表達的那種落後,不是武器裝備上的,而是組織形式上的。

中國古代兵法講究出奇制勝,一般都推崇“分進合擊”,也就是幾路兵馬分兵來襲,最終的結果就是,部隊容易分散,往往幾百人就形成一個戰術單位,一直到湘淮軍時,還是這樣。

比如淮軍,一個營只有五六百人,在1864年打敗太平天國後,經過裁撤的淮軍還有五萬人,一百多個營。

到三十年後的甲午戰爭時期,還是這種軍事組織形式,幾十萬清兵在朝鮮戰場上形成幾百個營,因為軍隊是臨時成軍,指揮起來難度是相當的大,結果就是各自為戰,稍微有點狀況就變成了潰敗。

到袁世凱在天津小站訓練新式陸軍的時候,按照西方組織形式進行編排,才逐漸將淮軍那種勇營制度逐漸廢棄。

在八國聯軍侵華之前,清政府將能夠直接控制的軍隊變成武衛前後左右中五個軍,每個軍都在一萬人之上,聶士成的武衛前軍(1.3萬人),曾在天津強烈抵抗八國聯軍侵華,展現了當時中國最高軍事水平。

八國聯軍侵華之後,清政府痛定思痛,進行深度改革,命袁世凱全面主持編練新軍,袁世凱因此創辦了北洋新軍。

北洋新軍前期打算編練六鎮,後期推廣到全國,建立三十六鎮,每一鎮轄1.25萬人,具體編制上就是每鎮轄步兵兩協,每協兩標,每標三營,每營四隊,每隊三排,每排三棚,每棚目兵十四名,基本完全和西方師一級的編制接軌。

如果全國建立36鎮之後,那清政府的軍事力量完全可以跟當時的西方強國相對比。但是直到清朝滅亡前,也沒有完成這個艱鉅的任務,根據資料顯示,清政府倒臺前,一共編練了14個鎮。

1912年民國建立後,軍隊就換了個名字,以前的鎮就成了師,以前的協成了旅,以前的標成了團。

到這裡估計大家就明白了,為什麼北洋時期的一個師長這麼牛叉了,在全國擁有的師比省份還少,擁有一個師,那可是比省級行政官員還牛叉的存在。北洋六鎮就影響了近代幾十年的歷史,你說一個師長得多牛叉。

在整個袁世凱當政的北洋時期,迫於當時全國混亂的局面,袁世凱對軍隊進行了擴編,巔峰時期大概形成了33個師。

當時的一個師長有多難得呢?馮玉祥部下好幾萬人,費盡心血才混了個師長的職務,辛亥革命爆發前,老馮就已經是營長級別,到1914年因為鎮壓白朗起義有功,被任命為混成旅旅長。

這個混成旅其實就是縮小版的師,因為師一級的作戰單位要求有點高,夠萬人才能上編,因此在當時一直有一種混成旅的編制,人數從三千到七八千不等。

有意思的老馮當時兵力已經過萬,因為不是直系嫡系,而且與直系大佬吳佩孚有矛盾,遭受吳佩孚的各種打壓,就不給你師長的職務,一直到1921年,直系因為用人,馮玉祥的部隊才被編為陸軍第十一師,擔任師長,然後接任陝西督軍。

老馮後來的事,大家應該都是瞭解的,短短几年發育成一股連整個北洋軍閥都忌憚的“西北軍”,1924年發動北京事變,讓直系直接敗家,1927年老馮響應北伐,直接導致北洋政府的敗北,在當時,老蔣都以兄弟相稱,在中原大戰時,也打得老蔣極為頭疼,雖然最終戰敗,但是老馮的歷史還是很光輝的。

可以說,在當時的北洋大佬中,幾乎沒有沒當過師長的,段祺瑞和曹錕都是北洋六鎮時期的統制(相當於師長),吳佩孚早期追隨曹錕,1918年取得陸軍第三師(前身為北洋第三鎮)的指揮權,以此為根本,使得吳佩孚在後期比曹錕還有影響力。

當時美國時代雜誌稱吳佩孚是“中國最強人”,是最有可能統一中國的人,只不過被老馮在北京事變的時候倒戈那麼一下子有點傷,後來很難再起來了,但是吳佩孚在民國時期也是相當傳奇性的人物。

當然,也不是哪一個師長都有這樣的輝煌歷程,比較窩囊的是一個師長應該算是張宗昌了,很多人都知道張宗昌是張作霖手下的五虎將,其實並不知道,張宗昌早年的“光輝”經歷,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張宗昌在陳其美部下擔任光復軍的團長,1913年擔任江蘇陸軍第三師師長,只不過他這個師長並不是北洋系統的,而是南方革命軍序列的,水分比較大,在二次革命的時候,壓根無法抵抗北洋軍,張宗昌隨即在前線倒戈馮國璋,成為北洋直系一部。

說起來,張宗昌是成也馮國璋,敗也馮國璋,馮國璋擔任代理總統後,張宗昌曾擔任江蘇暫編第一師師長,結果1921年的時候,被打成了光桿司令,這個時候馮國璋已經掛了,張宗昌只能拿著所有的身家去投靠直系新大佬曹錕,本來收禮的曹錕要給他安排個職務,結果吳佩孚看不慣張宗昌的出身,就不給他職務。

張宗昌是一個師長的職務,因為手裡沒有兵,竟然成了光桿司令,連個容身之地都沒有,最後只能投靠奉系,從營長開始做起。很多人都認為張宗昌不能打仗,其實,也是一種蔑視,能那麼早當上師長的人,也不可能是飯桶,肯定是有點絕活。

在奉系的陣營中,張宗昌如魚得水,兵力不久就上萬,後來成為張作霖手下五虎將之一,在第二次直奉大戰中,立下不少戰功。

那麼,民國的師長是從什麼時候不值錢的呢?是從奉系當政期間,在皖系和直系當政期間,對於師一級的編制有著較為嚴格的控制,很多隊伍是夠了師一級的實力,但是沒有師一級的番號,比如馮玉祥就在此列。這種做法實際上也是為了壓制地方的勢力膨脹。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各種混成旅遍地都是,有的混成旅儼然比師的建制還要大,尤其在兩次直奉大戰中,北洋軍閥的戰爭規模越來越大,編制必須重新調整。

1925年奉系徹底掌握北洋政府後,因為奉系本身的混成旅就很多,所以就著手將混成旅改編為師,大大小小的混成旅一下子改編為師,也導致一個問題,就是不滿萬的混成旅有時候也能成為一個師,後期在抗戰的時候也有弊端。

到這個時候的師長,應該是遍地都是了,但是師畢竟是最大的常規戰術單位,在任何時期都是很重要的。

但是一般來說,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規模較小,只有兩次直奉大戰,作戰規模較大,這就導致軍事組織也停留到師一級,等到具體作戰的時候,設個剿匪總司令或者總指揮,就可以了,結果到抗日戰爭的時候因為缺乏大兵團作戰時的組織機構,又吃了大虧。

甲午戰爭的時候,日本已經是師團編制,一個甲級師團人數接近三萬,到全面抗戰的時候,我國的萬人編的師壓根無法對抗日軍的一個師團,在淞滬會戰的第一階段,國軍是投入兵力總數不下六十萬,48個師,15個獨立旅,9個暫編旅以及各種兵團,而日軍則是5個師團外加一個1個旅團,在指揮協調性上,日軍是完勝國軍。

結果國軍是一邊開向戰場,一邊進行軍隊改編,將兩到三個師湊成軍,來對抗日軍,淞滬會戰打到最後十分慘烈,最後的“轉進”,也變成了“潰逃”,淞滬戰場上國軍傷亡18.7萬人,結果“轉進”的時候也損失了10萬人左右,說到底就是建制上存在很大的問題。可以說,中國軍隊就是吃了沒有大規模兵團作戰經驗的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