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才出山輔佐劉備爭雄天下,諸葛亮是怎麼想的?

用戶52858213124


第一,面子問題,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能人志士在這個時候才有了用武之地,放在過去,要不當個教書匠,要麼當個縣令啥的慢慢升,而現在,各路諸侯很多,需要大量的文臣武將,能人志士,少了,才珍貴,多了就成了大街上的菜沒人麼價值,你即便有才華也需要時間來證明,這個時候怎麼辦,怎麼能又能達到目的,又不浪費時間呢,炒作,先放出風,讓世人都知道有這麼個人,反正才華行不行,誰也不知道,畢竟也沒做過官,也沒打過仗,生於盛世,活於當下,先放出風看看,有沒有人來找我,這不,劉備就出現了,可在這期間,劉備是南征北戰,是屢戰屢敗,諸葛亮也是抓住這個機會,趕忙放出更大的風,好讓劉備知道自己,否則劉備走了,自己就還得等,所以,就一直關注劉備,那麼多諸侯,有勢力的太多,比劉備強的也太多,可偏偏看上劉備,第一主要是地位,皇叔足夠高貴了,加上底下有三員虎將,就差軍師了看到這,諸葛亮已經十拿九穩了,可自己不能就這麼出去了,這讓世人不是笑話我的才學是裝的,這不就弄出了三顧茅廬的劇情,因為諸葛亮已經吃定劉備了,知道他一定會一直找他,所以,就搞出這麼個劇情,讓自己的名聲可以更好一點,這個時候的有才學的人太多,而且都加入了各個諸侯,如果不搞劇情,自己就和他們一樣了,怎麼能鎮住劉備手下的大將,所以出於面子才搞出了三顧茅廬。

第二就是諸葛亮確實看不上劉備,劉備一沒城池,二沒兵馬,還屢戰屢敗,如果諸葛亮去,就會費很大的勁,弄不好還得丟性命,算起來,諸葛亮看上的諸侯劉備肯定都是最後一個,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選擇他的,在古代,能人志士的願望就是可以名留青史,而不是錢財,如果要錢,早當官了,何必隱居山林,而此時縱觀各路諸侯,都沒有合適自己的,後來劉備不知怎麼地,又混了個皇叔,這才讓諸葛亮有點動心,可劉備勢力確實弱,而西川劉璋也是漢皇后裔,勢力也不錯,如果他來找我,或許諸葛亮也不會選劉備,就弄出個三顧茅廬,打發走劉備,可劉備的決心是堅定的,沒辦法,只能選個劉備了,然後再給劉備支招,攻打西川,其實就是讓劉備代替劉璋,這樣自己的願望才能達成,而且如果當時諸葛亮再不選劉備,第一或許會讓劉備的兄弟給打了或者滅了,第二可能自己的願望達不成或者會推遲,所以綜合考慮還是選劉備比較實在,否則這輩子就完了,所以選劉備真是萬不得已。但凡有個好的絕不會選劉備。


不要懷疑我的未來


在我看來有以下幾點:

1.古代人多是成名較晚。劉備是在28歲時和關羽、張飛相遇,隨後有報效國家的意願;曹操也是在35歲時才陳留起兵對抗黃巾之亂;黃忠60才跟的劉備。這也充分證明人要出名是非常困難的,不僅要有伯樂,自身也要強。諸葛亮出山時是27歲,也還算年輕點。

2.龍虎狗的說法。(個人覺得)劉備得龍(諸葛亮),孫權得虎(諸葛瑾),曹操得狗(諸葛誕)。這實際並不是在貶低諸葛誕。因為從個人實力和官職來看,諸葛誕的確不如大哥、二哥。所以這很有可能是諸葛家族下的一盤棋,認定了帝王會從他們三個出現,有押寶的嫌疑。

3.劉備的名分。劉備可是名正言順的漢室宗親,所以諸葛亮跟他,可以打著仁義之師的旗號去挽救漢朝。而且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不會隨便跟主子。

4.前途問題。首先諸葛亮是絕不可能去曹操陣營的。因為曹操手中已經集結了一群足智多謀、出謀劃策的人才,孔明去了極易被埋沒,得不到重用。其次劉表也絕不會去。劉表沒有雄心壯志,守得住荊州已實屬不易,所以去了哪兒更沒前途。最後是劉備不算差。雖然劉備屢戰屢敗,但是他好歹也屢敗屢戰。從精神就不服輸,是值得輔佐的人。所以諸葛亮願意幫助他。

5.也許是前兩次真的沒見到。演義那樣寫可以突出劉備的求賢若渴和諸葛亮的深不可測。

所以真想到底是什麼樣,已沒人知道。現在的人們的揣測無疑是一種好奇和想從中得到啟示的意圖吧。


文姬的焦尾


諸葛亮非要三顧茅廬,其實就是待價而沽的意思。

20多歲的諸葛亮,少不經事,年少輕狂,讀了一些雜書,居然自比管仲、樂毅,不過進行自身價值管理的炒作。然後找幾個潁川名門和出身豪門(崔州平)要好的朋友,流浪在外面,幫忙吹噓自己的名聲。

眾所周知,東漢朝廷實行的是察舉制,有本事的人都是精通儒家,才會舉孝廉出身的。諸葛亮作為琅琊陽都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官員家庭,父親不過是區區的泰山郡丞而已。父親死後,黃巾起義,災禍滿天下。諸葛亮跟隨叔父諸葛豐,逃到南陽躲避戰亂。《出師表》所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充分說明諸葛亮不是豪門世族的大家出身,他和劉備關羽張飛一樣,出身於微末的寒門家庭。

東漢末年,一個人要擴大自己的名聲,得到朝廷的徵辟和公車的推薦,大都是需要參加月旦評的。得到了名士(許家、喬家)的推薦和評價,才能有入朝為官的推薦信。作為宦官出身、太尉子孫的曹操,同樣是得到了許家的評論,才能被朝廷徵為郎官,從而進入仕途。諸葛亮家道中落,文化不興,研究法家和兵家等非主流的秦國哲學,同服膺儒家名教的世家大族和朝廷風範,其實是格格不入的。同時處於割據南陽的諸侯劉表的統治範圍下,不能得到中央朝廷的有效賞識和簡拔,甚至不能參加公務員考試。因此,蝸居在草廬的諸葛亮,基本上沒有途徑聞達於諸侯的,不得已娶了襄陽大家的黃氏醜女為妻。

諸葛亮年輕的時候,不願或者不能進行工作,鬱郁不得志的。明白與其討好別人,不如做好自己。讀萬卷書,努力學習知識。行萬里路,遊歷山川地理,多讀一些雜書,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和認知深度。至於找工作的事情,只要自己胸中有溝壑,還怕不能遇見伯樂和明主。古人將諸葛亮比作姜子牙和張子房。古代的姜子牙,同樣是很晚才得到了周文王的賞識,從而開拓了周朝八百年的統治基礎。

熬到了學識淵博,名滿天下的諸葛亮明白,與其跟隨一個明主,比如謀臣豐富的曹操集團和家底殷實的孫權集團,不如跟隨擁有漢室之名的劉備集團。劉備作為天子的皇叔和漢景帝的後代,擁有士族大家的民心所向,或許可以擁有光武帝劉秀一樣的光復之路。而且智謀不足,便於人格塑造和思想控制,從而按照自己的意願實現匡扶天下的偉大抱負。

因此,為了增加劉備的重視和信任,諸葛亮學習了皇帝三辭而進的策略。以退為進,把握了君臣關係主動節奏,成為君臣魚水關係的主動方。感情這種東西,誰主動誰就輸了。


竹亭說歷史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擇明君,考驗自己未來的東家。

那為什麼曹操請諸葛亮,他拒絕,也不去孫權那裡麼?

當時天下已經有兩大勢力,曹操和孫權。

曹操他一是名不正言不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梟雄,與諸葛亮的儒家思想極為相沖;二是他的謀士太多,以至於不可能讓他言聽計從,而且曹操疑心病太重,太過聰明的人反而會造質疑。

另外一個是孫權,他的國家是屬於家族模式管理,不可能容得下一個外人來做主,再說,那邊的謀臣也不少,特別還有一個周瑜,所以諸葛亮知道自己去了也沒用武之地。

而劉備,手頭上就是張飛關羽,實力也是很爛,只是諸葛亮看見他們都是有勇無謀,而且劉備還算是比較求才若渴之人,手下沒有什麼謀臣。有一點也許大家關心,那個時候怎麼就知道劉備將來能夠爭天下呢,因為諸葛亮充滿自信,只要聽他的,就能逐鹿中原,各個天下。這些話就是著名的《隆中對》了。

諸葛亮需要的是專權,不是聽命於他人,他需要的是老大,全權管理,聽命於他個人,不需要經過別人的指指點點。他這個而眾多諸侯之中能做到這一點的也只有劉備了,所以需要三顧茅廬來考驗劉備。

所以說,有時候態度很重要,建立一個國家都是有可能的~


是真的呀


為什麼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才出山輔助劉備爭雄天下,這個問題可以這樣說,劉備請諸葛亮怎麼頭兩次都不行?

諸葛亮在南陽,悠閒自己的田園生活,自己一生的才華和智謀,得不到施展,天下之局勢紛爭,自己到底是出山主動去自薦還是等有人前來請自己,這才是諸葛亮比較糾結的地方。


在劉備沒有去請諸葛亮的時候,諸葛亮對於天下的局勢有自己的分析;北面曹操打敗袁紹,有一統天下之態勢,漢獻帝又在曹操處,諸多利好在曹操哪裡,一把雙刃劍曹操把他用得純火爐青(漢獻帝在誰手裡,其實都是一把雙刃劍,一可成為挾天子令諸侯,二可讓天下諸侯以漢獻帝被困為由,共討之)。

東吳經過孫堅,孫策的努力,在江東站穩了腳,長江天險可依;雖不如曹操,但其實力和根基已經穩紮江東。

劉備呢?現在只有一點兵將,地盤沒有自己一塊,雖為皇叔,但和曹操比,差距太大,多次被曹操打得東躲西藏;和東吳比,沒有自己的勢力範圍,說話都弱一大截。

諸葛亮到曹操哪裡,人家已經很壯大了,謀臣又多,曹操本人智力上乘,諸葛亮去了最多加強了曹操的戰略佈局和早日一統,但自己能受到曹操何等的重用?曹操用人,是信三分疑五分,中間還有防二分。本事越大,危險越大,諸葛亮不可能不知。

諸葛亮到東吳,是自己看不起東吳的偏安一隅,江東名士雖多,但派系也多,自己過去無法施展才華不說,更多的是被派系所累。

劉備現在幾乎一窮二白,要兵沒有帶甲數十萬,要地盤沒有一個真正的大本營;劉備不缺戰將,就缺謀士。諸葛亮此去必定盡情發揮自己才華,建立一番功業,那才是真正的自己所想。

劉備三顧茅廬才出山,並不是高估自己,而是看看大家說的劉皇叔,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劉備的誠意如何?需求人才的迫切願望是如何?

劉備第一次請諸葛亮,諸葛亮避而不見;這個時候諸葛亮想的是什麼?劉備仁義之士,有匡扶漢室之心,幾番失敗後,來請自己;是被逼還是真正的禮賢下士?再者就這樣出山,對於劉備來說是不是太容易了。這次不見,如果劉備以後都不來,那麼諸葛亮沒有必要出山,因為諸葛亮在看劉備的態度。

第二次還是避而不見,諸葛亮自己的想法;劉備如真正需要人才輔助,那麼他一定要堅持下去;做大事之人,如果這點堅持都不能做到,幫他又有何益;這一次更看重劉備的誠意。

兩次都不見劉備,那麼第三次劉備來不來?諸葛亮也在鬥爭之中,如果劉備不來,自己也不可能去找劉備,這樣的話諸葛亮前兩次的做法,不但是白費,而且讓劉備看來,不過如此。事不過三,諸葛亮明白,但劉備是否堅持再來,這才是說明劉備的心胸和大志。第三次劉備來了,諸葛亮認為劉備是誠意滿滿,渴求賢能真情意切,仁義的劉備,禮賢下士的舉動,諸葛亮感動。

三次才出山,說明諸葛亮不是待價而沽,而是在看一個值得跟的明主而已。


歷史戲語


一介布衣,躬耕於南陽,過著隱居生活的諸葛亮,不求聞達於諸侯。而這位臥龍先生,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後,就結束了隱居生活,選擇了出山輔佐劉備。


那麼為什麼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才選擇了出山呢?

原因就是一句話: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諸葛亮是有大智慧的人,在當時的亂世下,他對當時的天下局勢有著很清晰的認識,但他個人選擇了做一位“苟全性命於亂世”的隱士。如諸葛亮這樣的人才,到了哪兒都是能“發光”的,但他卻做了隱士。

這麼選擇的原因,一個原因可能是諸葛亮本身就願意在那個亂世之中做一個旁觀者,不去參與,自己隱居在一個地方,安穩生活;還有更可能的一個原因就是諸葛亮還沒有碰到一個能夠讓他出山,盡心盡力去輔佐的一個“賢主”。


而最後,諸葛亮選擇了出山輔佐劉備,這個選擇對諸葛亮來說不是腦子一熱做出的決定,而且對劉備有了自己的判斷之後所做的決定。

劉備三顧茅廬,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最後一次還是等諸葛亮午睡醒了才見到,這對諸葛亮來說,就有了一個第一印象,就是劉備“求賢若渴”。

而諸葛亮在見到劉備之後,與劉備的談話中,諸葛亮分析了天下局勢,並且對未來局勢的變化做出推測,這說明諸葛亮本身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他是對當時天下形勢有著很清楚的認識,所以說,諸葛亮對劉備這個人也是聽說過的,是有著一定了解的。



諸葛亮對劉備的勢力發展有著一定的瞭解,又見到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再加上二人相談的愉快,使得諸葛亮選擇出山輔佐劉備,而劉備得到諸葛亮的輔佐,也可以說是“如魚得水”。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說與山鬼聽


如果你給一個飢腸轆轆的乞丐一個饃,他會非常的渴望,並對你表示感謝。如果給你一個饃,可能你的肚子早已被酒肉填滿,饃不過是你的一個負擔,你會說拿下去,誰吃。功名在有的人眼中是非常需要的饃,而在有些人的眼中可能不過是一種負擔,前提是境界必然要高出前者很多。


Tintin1203


做的一番霸業,主君齊力然可也。輔佐明主誠心通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