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由書畫及人,在故宮院藏中找尋蘇軾印跡

說起宋代的文學藝術大家,今人一般首推蘇軾。無論是散文,還是詩詞書畫,蘇軾皆代表宋代的最高成就,甚至在農業、水利、醫藥、軍事、音樂、烹飪、養生等領域,他也是著述頗豐。蘇軾為我們留下一筆巨大的精神文化遺產,影響深遠。作為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全能天才,蘇軾是如何做到的呢?北京故宮博物院影視研究所所長祝勇在其新書《在故宮尋找蘇東坡》中一探究竟,為世人瞭解蘇軾提供了一個新的維度——選取故宮收藏的宋元明三個主要朝代的藝術藏品,由書畫及人,從藝術史原物中找尋蘇軾的生命印跡。蘇軾在生活上最窮困潦倒時錘鍊出境界,境界成就了他的藝術,藝術又成就了他的人生。

由书画及人,在故宫院藏中找寻苏轼印迹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中國曆代文物多不勝數,其中就有不少與蘇軾有關的不同時代的書法、繪畫與歷史典籍,還有他的真跡。作者以這些文物為線索,選取10個側面一點點地還原蘇軾。因其被貶黃州期間,不僅寫下《寒食帖》,還創作出了《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和《後赤壁賦》,從而一舉確立了中國書法和詩詞的新高度,所以筆者重點介紹書中這部分內容。

《寒食帖》:參透生命,了悟藝術

蘇軾人生中多次被貶謫,成為黨爭的犧牲品,甚至60歲高齡被貶謫到海南。蘇東坡的名號就是因為被貶而來的。被貶黃州時,他開荒種地,把那塊地叫東坡,將自己名號改為“東坡居士”。

宋神宗元豐五年,蘇軾來到黃州的第三個寒食節,他在宿醉中醒來,凝望著窗外顫抖的雨絲,突然間有了寫字的衝動,拿起筆,伏在案頭,寫下了今天我們最熟悉的行書——《寒食帖》。如今該帖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在此帖中,蘇軾把一個流放詩人的心境寫到極致: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這紙《寒食帖》放在蘇軾3000多首詩詞中,算不上是傑作。然而作為書法作品卻是千古名作,被認為是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蘇軾將詩句中心境情感的變化,寓於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連,渾然天成。在他這裡,中國書法與強調法度的唐代書法絕然兩途。

透過《寒食帖》,作者發現,人到中年的蘇軾忽然了悟——藝術之難,不是難在技巧,而是難在不粉飾,不賣弄,難在能夠自由而準確地表達一個人的內心處境。

朝拜赤壁:拋卻得失,成為贏家

在很大程度上,赤壁因蘇軾而聲名顯赫。在今天的北京故宮博物院,我們仍然可以目睹這樣一些著名的作品:南宋趙構草書《後赤壁賦》,元代趙孟頫的行書長卷《前後赤壁賦》,文徵明61歲書《前赤壁賦卷》、78歲書《前赤壁賦卷》、89歲書《前後赤壁賦》,明代祝允明草書《前後赤壁賦》……

元豐三年,初到黃州的蘇軾,在兒子蘇邁的陪伴下,第一次奔向赤壁。看著江河匯流在赤壁前,蘇軾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暢快與遼闊。此後不斷的造訪,促使他寫出了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寫下這首千古名篇不久後,公元1082年的“七月既望”,蘇軾又一次朝拜赤壁。同遊者有一位是四川綿竹的道士,名叫楊世昌,楊世昌雲遊廬山,又專程轉道黃州看望蘇東坡,他善吹洞簫。蘇軾在《前赤壁賦》說: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這吹洞簫者,指的就是楊世昌。

那一晚,人世間的所有囂嚷都退場了,只剩下了月色水光,還有臨江獨立的赤壁。此時,在江風的呼吸裡,在明月的注視下,對人世的所有仇怨,不僅多餘,更殺風景。當年的戰陣森嚴,馬嘶弓鳴,都早已被這無盡的江水稀釋了,化為一片虛無。

透過赤壁,蘇軾看到的不只是歷史,而是天高地廣,是有限中的無限。

事實上,此時的蘇軾由金字塔尖被排擠到社會的邊緣,連養家餬口都十分困難。每當日暮時分,他從東坡的農田荷鋤回家,過城門時,守城士卒有時還會拿他開幾句玩笑。

是赤壁讓蘇軾感悟到歷史的宏偉壯闊和生命的微渺脆弱。當年赤壁大戰的三個主角,在歷史中各得其所——周公瑾愛情事業雙豐收,曹孟德(後代)得了天下,諸葛亮則成全了自己的人格。相比之下,他更愛諸葛亮。

一個人的高貴,不是體現為驚世駭俗,而是體現為寵辱不驚、安然自立。此時,蘇軾的內心世界,變得更加平和,正如自己所寫:“一蓑煙雨任平生”。

正是這種文化人格讓屢遭坎坷的蘇軾從憂怨與激憤中走出來,走進一個更加寬廣、溫暖、親切、平坦的人生境界裡。從此,他看得更遠,不再計較自己的一時得失,進而最終成為中國文學史乃至藝術史上的大贏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