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瞭解伊姐本人最新動態、參與線下活動, 加伊姐微信:eemoviekf04(不閒聊)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文 | 伊姐(周桂伊)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17號,在我來東京之前,我們“伊姐看電影”公號承辦了《囧媽》北京首映禮的一部分,我也提前看到了電影。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在觀影過程中,大家又哭又笑,這一場的主題是“帶著媽媽進影院”,好多媽媽們在觀影中都止不住眼淚。

《囧媽》不僅是催淚電影,重點是特別適合閤家歡,有讓人捧腹不已的喜劇元素貫穿其中。

四十歲兒子和六十歲媽媽之間的年齡落差造成對一件事的理解區別,漫漫旅途的各種突發情況,以及列車員第三視角看到的啼笑皆非,都讓人會無數次哈哈大笑。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2018年是徐崢年,他監製和主演的《我不是藥神》幾乎是重新定義了華語電影新力量,從現實主義出發,給了全民一種治癒。

2020年,在《囧媽》預告片裡的第一個節奏,我們發現他飾演的徐伊萬,遭遇了婚姻問題。

“你心裡住著一個幻想的老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你還沒有意識到嗎,我不是你想象中的那個人。”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然後,就是徐伊萬和媽媽長達六天六晚的火車之旅,旅途中充滿各種啼笑皆非,他們彼此極其不適應,相互指責。

媽媽流著淚說:“媽媽所做的一切,無非是為你好。”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兒子對母親說出來了一句話——

“這就是問題所在,你心裡住著一個幻想的兒子,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難道你沒有發現嗎?我並不是你想象中的那個兒子。”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熟悉嗎?發現徐伊萬的婚姻問題,本質的根源所在了嗎?

遺憾的是,

那些我們討厭的,卻終於成為了我們的一部分。

《囧媽》要去講這個輪迴,因為親密感和邊界感的衝突,已經成為了中國現代家庭最大的問題。

多少已婚家庭的關係,本質不來源於夫妻雙方,而是個體與原生家庭的關係?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父母們總是充滿控制慾:床頭燈過了十二點不熄她會去敲你房門,教誨我們與領導相處的方式,在二胎問題上喋喋不休,如果有機會,他們甚至還想再數落數落我們的伴侶。

父母在消費觀念上跟我們相去甚遠:不管物質多豐盛,堅持吃剩飯剩菜;責怪我們為長得快的孩子買太多衣服;每次在飯館吃飯,都會當著服務員大聲嘆息,你們這裡也太貴了。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父母們在育兒觀念上與我們南轅北轍:有一種冷叫做姥姥覺得你很冷,在熟人面前總逼著孩子表演背唐詩口頭禪是“你再哭警察叔叔就來抓你了哦”……無論轉發多少科學育兒方法都不管用。

但是,他們頑強地無孔不入地關注、參與和改變我們的生活。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今年李安最喜歡的華裔電影《別告訴她》,講的是西方“獨立”觀念與東方“集體”觀念在家庭生活裡的衝突,一個細節讓我很難忘。

在美國生活了20多年的長子海燕回國探親,每天只能電話裡嘮叨兒媳婦要管住丈夫喝酒的老母親,高興得把酒端到了兒子嘴邊。

看到了嗎?中國式親子關係,本質就是媽媽想要控制,而兒子想要逃離。

媽媽一方面抱怨兒子不頂天立地,一面根本不希望他長大。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在這個電影裡,你會看到一個無比熟悉的媽媽。

她無時不刻在給孩子準備吃的,恨不得直接喂到嘴裡。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她有一百種養生辦法,而且非常希望孩子可以照做。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特別喜歡拍照,拉著孩子無處不在地拍。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以及最重要的,永遠在發霸屏的60秒語音方陣,讓你幾乎沒有點開的勇氣。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電影會用兩個小時,把這一切背後的原因,掰開揉碎,告訴你——

氣過,笑過,抓狂過後,冷靜下來,你知道,那是媽媽的用心。

那些嘮叨、擔心和小強勢,是中國式父母對子女關切愛護的時代表達。

為啥我安利周圍所有的朋友都要去看囧媽,因為我覺得這部電影提供了一個珍貴的、你和媽媽的“交流場景”。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過年其實很容易成為親子關係緊張的時刻——

  • 畢竟從三十吃到初五的剩菜,你已經忘記名字卻大言不慚“關心”(評價)你的各位親戚,憋了一年就想這會跟你“解決恩怨”的父母……

這種環境下,日常的溝通都會變得費勁一點。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但《囧媽》是溫馨的,是快樂搞笑的,是笑淚共存的暖心之旅,是不能割捨跌跌撞撞的深情羈絆。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媽”,所以,在一個放鬆的狀態下,電影如此寫真了自己的媽媽,你反而可以不經意聊幾句——“媽媽你看這個行為其實不太好,那樣做我更容易理解您的關心……”

其實效果比嚴肅地坐在桌子面前爭執,誰也不願意承認的拉扯,要好得多。看到最後,你會發現,這本身也是《囧媽》這部電影的初衷——“學會溝通,彼此理解。”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我在電影最後的時候哭了,我看到了徐伊萬媽媽的高光時刻,她那麼光彩奪目,臉上閃爍著一種聖潔和溫柔。

她和那個在家裡取了假髮,非常瘦小孤獨,臉上寫滿了滄桑和落幕的老人,是同一個人。

原來只要給一個舞臺,我們早就習以為常的媽媽,甚至內心嫌棄的媽媽,也是會發光的。

媽媽也年輕過,也有過愛情,可她們為我們付出了太多,隱忍了太多,最終變成了現在的樣子。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囧媽》裡有一幕出現了熊,這個設定有些奇幻,徐伊萬和媽媽在俄羅斯漫天大雪裡,遭遇了一隻小熊,為了求生,他們在兒童遊戲轉盤上,使勁轉那個小熊。

沒想到,大熊媽媽從叢林裡衝出來,怒不可遏——是的,熊也是有媽媽的!

緊要關頭,徐伊萬的媽媽伸出雙手,大喊“來吃我!別吃兒子!來吃我!別吃我兒子啊!”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那一幕我也哭了,是的,這就是中國媽媽,如果需要,他們絕對願意為孩子去死的,但他們不願意承認他們長大了。

當我理解了這些後,我現在會試著多去理解我的媽媽,我會跳出“她是我媽媽,她為什麼不完美”這個立場,像旁人一樣思考問題。

畢竟,當我們談論隔代的時候,我們談論的不僅是年齡的差距,而是時代的急速變化,是教育、環境和立場賦予我們與父母截然不同的烙印,是我們不可能完全理解的父母的童年和青春。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 停留在他們的印象中的,是“父母在,不遠遊”的畢恭畢敬,言聽計從,被控制了一輩子的他們對兒女說放手就放手,談何容易?控制和愛,本來也不是互相對立,而是相互依存。
  • 我們不理解為什麼他們要吃剩飯,可是,也許在他的童年裡,有剩飯吃是最幸福的事情。
  • 他們在育兒觀念上大條、笨拙,是因為他們是出生在以“活下來”為最大目標的環境,在父母稀裡糊塗把任何事物放進嘴巴的時候,怎想到有一天,輔食連添加順序都有那麼多講究?
  •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我有個朋友叫佳佳,出生在單親家庭,對於童年殘缺耿耿於懷,對愛情充滿恐懼。

    年過40後她生下孩子,因為丈夫駐外,她獨自帶孩子的艱辛超乎她想象。

    有一天,她告訴我,她懂得了媽媽——

    “她在自己的人生最千瘡百孔的時候,給了我她所有的力量和愛,而我,除了不滿,從未心疼。”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我們的父母走到今天,為了我們,其實已經無數次戰勝自己,他們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和改變,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和無窮的,在有限的認知和資源裡,他們一直在努力啊。

    而我們不願意去面對的父母,不正是我們來時的路,不正是我們自己的一部分嗎?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我們總是無比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同,而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

    先去認同父母們的人生。

    《囧媽》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告訴大家:不要控制,要理解;不要仇恨,要珍惜。

    大年三十,一定帶著孩子和媽媽,久違的,一家人整整齊齊去看《囧媽》,走出電影院的那一刻,你一定會有動力去擁抱媽媽,然後,從心底告訴自己:2020,我要對媽媽好一點。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囧媽》我看了,決定以後對媽媽好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