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曹植的後半生是怎樣度過的,曹丕念在手足之情放過曹植了嗎?

易安小童


我第一次知道曹植這個人物的存在,是在小時候租碟子看的香港電視劇《洛神傳》,所以我腦海中曹植的印象就是一個才高八斗的、有情有義的風流才子。後來長大才知道,曹植的政治手腕、野心和魄力很厲害一點都不比曹丕遜色。


曹植和曹丕爭奪世子之位時,他先是結交曹操身邊的楊修,後又拉攏曹操手下的鷹犬丁儀兄弟,還和曹彰的關係搞得非常好。而且他的岳父崔琰,豪門士族的領銜人物之一。這種背景下,他曾一度壓得曹丕都快喘不過氣。不過後來,崔琰和楊修因得罪曹操被殺,導致曹植失去豪門士族的支持,要不然,曹操死後,他完全可以和曹丕一搏高下。


曹丕繼位後,對於這位強大的政治對手,儘管是親兄弟也要欲除而後快。

曹丕先是將曹植最重要的盟友曹彰,以明升暗降的形式把曹彰的兵權解除,然後又讓曹彰離開朝廷到自己的封地居住,並派人嚴密監視曹彰。沒多久,曹彰就莫名其妙的暴斃於府邸中。

接著,曹丕又開始處理丁儀兄弟。他以丁儀兄弟在曹操去世期間喝酒作樂,是為對曹操大不敬為藉口,要求丁儀兄弟自殺謝罪。

但丁儀兄弟不想死,便找與曹丕身邊人夏侯尚為其求情,但夏侯尚的求情沒有改變曹丕的主意。隨後曹丕直接派人將丁儀兄弟及全家男子全部殺死。


曹丕在剪除曹植的羽翼,曹丕便開始對曹植下手。曹植以為曹丕會念及兄弟之情不會陷害自己,可真相是他自己無法開脫,便在極度悲憤中寫下一首詩,以勸說曹丕放過自己。這首詩就是非常著名的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最後,卞太后的勸阻曹丕沒殺掉曹植,只是將他趕出京城,貶為安鄉侯,讓其以後只能呆在封地活動。不要以為曹丕很好,還給曹植封地,曹植封地食邑只有區區八百戶,很寒磣的。要知道當年蕭何、曹參等人的食邑,都是萬戶以上,連張良即小又窮的留縣,也有近兩千戶。

可是這樣的曹植,曹丕還是不放心,過了半年,曹丕將曹植改封為鄄城侯,將其河北趕到山東的一個小縣城。史書上就有關曹植慘狀記載:

“待藩國既自峻迫,寮屬皆賈豎下才,兵人給其殘老,大數不過二百人。又植以前過,事事復減半。”


這次改封成為曹植一生重要的轉折點,因為他一生大部分佳作,都是在這以後創作出來的。比如暗示自己昔日的理想和追求從此破滅,餘生只會老老實實夾著尾巴做人的名傳千古《洛神賦》。

兩年後,曹丕南征孫權歸來,路過雍丘,特意見了曹植一面。

這次兄弟兩人見面格外溫存,一邊喝酒一邊促膝長談,電視劇裡這樣描寫他們這次見面的場景。

似乎又回到當初兩兄弟攜手共進的日子,這是曹操去世後,兩兄弟唯一的一次溫存畫面。

這次見面結束後,曹丕給曹植增加了五百戶食邑。

曹丕病逝後,曹叡繼位。

也許因為和曹丕的那次見面,曹植心中的激情再次被點燃,他當即上書曹叡,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華,為國家效力。寫的慷慨激昂,為之動容。但曹叡跟他老爹一樣不放心這個叔叔,只是對曹植的愛國之心給予口頭上的嘉獎。
曹叡執政後期,加上曹休曹真的去世,曹氏家族更加人丁稀少,並且在司馬懿的擠壓下,曹氏弱到岌岌可危的地步,曹植又再次鼓起勇氣,上書曹叡。
但可惜的是,曹叡看著曹植的上書,覺得自己的叔叔是被閒置得太久,想急切出山才誇大危機,最後仍然對曹植置之不理。這一次,曹植徹底心灰意冷,並鬱鬱而終,享年41歲。

以上為個人觀點,歡迎點評點贊關注@十三小姐 持續更新更多有趣有料的內容

十三小姐


曹植的後半生,總的來說,過得並不好,曹丕絲毫沒有念在手足之情放過曹丕,但是有念在卞夫人的面子上,沒有殺掉曹植,到是黃鬚兒曹彰,黃初四年在洛陽死去,有人認為是曹丕下的手。

曹丕為什麼要對曹彰下手呢,因為曹彰當時在長安,手上握有重兵,建安二十五年的時候,曹操在洛陽病重,召在長安的曹彰相見,可是曹彰走到路上,曹操就去世了,曹彰過來就問玉璽和印綬在什麼地方,所以曹彰不能被曹丕所容。

據《世說新語》記載,曹彰雖然是個勇將,但喜歡下棋,曹丕就與曹彰下棋,然後棋下到一半,就讓人送棗給曹彰吃,兩人邊吃棗,邊下棋,而其實曹丕早在一些棗裡下毒,並且在上面做了記號,曹丕專挑沒有記號的吃,而曹彰不知道。

過了沒多久,曹彰就死了,而後來曹丕還想加害曹植的時候,卞太后說,你都已經殺了我的曹彰,還想要殺我的曹植?曹丕就只能放過了曹植,另外也有曹植七步成詩的故事。

黃初二年,公221年,曹植被改封為安鄉侯(河北晉州),封邑八百戶,七月改封到鄄城侯(山東鄄城)。黃初三年,公元222年,曹植被封為鄄城王,封邑兩千五戶,就是這次從洛陽回到鄄城的時候,曹植寫下了著名的《洛神賦》。

有人說洛神賦是寫甄姬的,也有人說洛神賦是寫自己的理想的,最後表達了對理想的追求但最終破滅。黃初四年,公元223年,曹植被改封為雍丘王(河南杞縣),黃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路過雍丘,跟曹植見了一面,增加封邑五百戶。

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去世,魏明帝曹睿繼位,曹植多次上書,請求起用,但是曹睿不給予理會,曹植的情況沒有得到改變。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曹植被改封到東阿(山東東阿),曹植只能在讀書寫文章,研究儒學經典中度過。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植改封為陳王,十一月,曹植病逝,終年四十一歲,諡號為陳思王。


歷史簡單說


曹植的人生是以他父親曹操的死為界限,分為截然不同的兩個時期。曹操在世時,他是個倍受恩寵的貴族子弟;曹操死後,因有與兄長曹丕爭過世子的經歷,受到曹丕在政治上的打壓和迫害。

曹植後期生活極其慘淡和悲壯,空有滿腔的雄心壯志無法得以施展。千百年來,人們都惋惜曹植的不幸遭遇,唾棄曹丕不念手足之情,殊不知曹植的悲劇正是他自己一手造成。

一、王侯之子,才華蓋世

曹植,字子建,生於公元192年,魏武帝曹操和卞夫人所生的第三個兒子。曹植是三國時期最負盛名的文學家,建安文學中的領軍人物,與父親曹操、哥哥曹丕並稱“三曹”。

南朝文學家謝靈運評價他:“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後世沒有人反對這一說法,由此可知曹植才華蓋世,這也是成語“才高八斗”的由來。

曹植十多歲,就能背誦幾十萬字的辭賦文章,才華橫溢,以至於曹操都懷疑他的文章是別人代筆的。《三國志》記載:

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

東漢末期,諸侯割據,軍閥混戰。官渡之戰,曹操消滅了他最大的對手袁紹,建立了以鄴城為根據地的北方帝國,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有名無實的漢王朝實際掌權者。

建安十五年,曹操修築銅雀臺。曹操率領兒子們登臺參觀,讓他們即興作賦。十九歲的曹植援筆立成,所寫《登臺賦》讓曹操大感驚奇,由此深受喜愛。

曹植二十三歲,曹操遠征孫權,留下曹植留守鄴城,委以重任,此時曹操頗有立曹植為世子的意願。曹植和丁儀、楊修等人交好,暗中培植自己的羽翼,以圖和哥哥曹丕爭奪儲位。

二、儲位之爭,因小失大

曹丕五歲能文,八歲時就能騎馬射箭,十餘歲就隨父遠征,可謂文武全才。因為比曹植年長,政治鬥爭經驗也更加豐富。按照封建時代立長不立幼的規矩,曹丕無疑是繼承人的不二人選。

但是曹操又希望選擇最賢能的兒子作為繼承人,於是,他開始刻意考察曹丕和曹植。於是,圍繞曹丕和曹植,群臣分成了“曹丕派”和“曹植派”。

在和哥哥曹丕的儲位之爭中,曹植因為年紀輕輕,缺乏鬥爭經驗,加上文人放浪形骸的性格,最終犯了幾個小錯誤,失去了父親曹操的信任,敗下陣來。

曹植廣納黨羽,結黨營私,任用和曹丕有隙的丁儀、楊修等。楊修等人不僅幫助曹植出謀劃策,而且互相詩文唱和,關係非常親密,引起了曹操的注意。

有一次曹操與眾大臣商議,想立曹植為太子,曹丕知道後,秘密請吳質到內府商量,害怕有人發現,就用裝絲綢的大車把吳質藏在其中。楊修得知此事,直接報告給曹操。第二天,曹操下令到曹丕的大門攔車檢查,結果檢查的使者看到車裡是絲綢,曹操疑心楊修是在加害曹丕。

曹操經常會詢問曹植和曹丕一些政治或軍事的問題,讓他們發表看法。楊修事先將答案寫好交給曹植,曹操每次問曹植,他都能夠對答如流。曹操很懷疑,暗中調查,發現了楊修和曹植的秘密,於是開始疏遠曹植,動了殺楊修之心。

《三國志》記載: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嘗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太祖大怒,公車令坐死。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

“司馬門”事件讓曹操對曹植非常失望。曹植始終是個文人,喜歡喝酒,喝醉了還不守規矩。曹操尤其注重法度,曾經因為自己違反法令,坐騎受驚踏毀莊稼而割發代首,又怎麼能容許自己的兒子如此放縱呢?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立曹丕為世子。曹植爭儲失敗,一蹶不振,失意之下,更加放縱沉溺於酒色之中。

《三國志》記載:太祖以罪誅修,植益內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以植為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罷之。

在病逝的前一年,曹操深知命不久矣,還想給曹植一個翻盤的機會,但是曹植自己放棄了。曹操一生征戰沙場,經歷了無數的失敗,最後都能夠積極振作,扭轉局勢反敗為勝。或許此時,曹操才發現自己一開始就看錯了這個過於聰明,內心極度敏感的兒子。曹植的自我放逐,也就是曹操徹底的失望。

一年後,曹操病逝,曹丕繼位,不久就廢黜漢獻帝,建立魏國。儲位之爭的失敗,註定了曹植日後悲慘坎坷的人生。

三、失去自由,鬱鬱而終

皇帝只能一個人來做,自古以來為了這個至高無上的位置,不知有多少手足兄弟互相殘殺,流血爭鬥。

曹丕稱帝,表面上將自己的二十四個兄弟全部封侯,實際上是將他們都流放到外地,同時派出“監國使者”,監視這些王侯的一舉一動,然後逐步開始清除那些最具有威脅性的兄弟。

第一個倒黴的是二弟曹彰,曹彰獲悉曹操的死訊後,帶著自己的兵馬去找曹植,表示願意擁立曹植為接班人。曹彰能征善戰,而且還擁有屬於自己的部隊,曹丕很不放心。如果二弟有異心,那就是對曹丕最大威脅。

曹丕在文武百官的擁立下繼承王位,曹彰的人馬還沒有走到都城,就收到了曹丕召見的命令。曹彰不得不從,獨自前往拜見哥哥曹丕,當夜二人待在一起,第二天曹彰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

曹彰死後,曹植被推到政治高壓之下。他曾經是曹丕最有實力的競爭對手,現在曹丕繼位,能夠放過這個數次三番威脅到自己的弟弟嗎?

著名的“七步詩”,“煮豆燃萁”的故事講的就是曹丕想要殺掉曹植,對他進行逼迫的故事。《世說新語·文學》記載:

“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曹植用自己的才華挽救了自己的性命。“煮豆燃萁”道出了自古以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鬥爭的殘酷。

曹丕雖然沒有殺曹植,卻對他進行了殘酷的打壓和限制。首先,消滅了曹植的羽翼,找藉口把丁儀、丁廙及其家中男丁全部殺光。其次,囚禁曹植,曹丕在每個王侯的封地都安插監國使者。曹植在封地,一言一行都有人監督指點,大事小情都需要請示京師。

曹操死後半年,曹植想在封地祭奠,當即上呈《請祭先王表》,並“乞請水瓜五枚、白柰二十枚”作祭品,結果遭到曹丕的嚴詞拒絕。

《三國志》記載:植與諸侯並就國。黃初二年,監國謁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有司請治罪,帝以太后故,貶爵安鄉侯。其年改封鄄城侯。

曹丕不會因為一首“七步詩”就放過曹植,曹彰死後,他們共同的母親卞太后非常傷心。曹植被誣告,卞太后她聽說曹丕還要殺了他,於是悲痛欲絕,叫來皇帝曹丕大罵一頓,曹丕迫於母親的壓力,沒有殺曹植,但是降低了他的爵位。

曹植由鄉侯改降為城侯,在城地被東郡太守王機、防輔吏倉輯誣告,又被治罪,被遷回鄴城舊居,閉門思過。這樣的打擊使曹植誠惶誠恐,處處小心,他那“任性而行,不自雕勵”的習性改了許多,而且還曾向曹丕上《責躬詩》,自責有罪,得到了曹丕的嘉許。

曹丕最終沒有賜死曹植,是因為他已經消除了曹植的威脅,曹彰的死亡給母親帶去了巨大的痛苦,他不願再讓母親傷心。身為帝王的他,更不願意留下一個迫害手足兄弟的罵名。

曹丕在位七年,曹植始終戰戰兢兢,處於崩潰的邊緣。因為屢遭誣陷和貶謫,曹植從一個風流倜儻、光彩照人的翩翩佳公子,變成了衣食不保、顛沛流離,毫無人生自由的階下囚。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植改封陳王,在憂鬱中病逝,時年四十一歲。此時,曹丕已經去世六年。

曹植處心積慮地爭奪太子之位,其失敗的根源在於他不懂得韜光養晦,鋒芒畢露、恃才放浪,同時也與他網羅黨羽,結黨營私有關。曹植行為放縱,不能約束自己,屢犯法禁,導致曹操震怒,最終因為失寵而失敗。

毫無疑問,曹植在詩歌、辭賦和散文方面的巨大成就,使他成了建安時期,乃至後世的文學大家。比起父親曹操與兄長曹丕,雖然在政治上黯淡無光,但是在文學上,曹植卻成了閃亮的焦點。

曹植的才氣使他贏得了“才高八斗”的美譽,他是建安文學的集大成者,中國文學的發展,曹植功不可沒。如果沒有曹植,或許我們的文化殿堂將會黯淡許多。他的文學成就,才是他被後人記住的原因。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我的賬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和關注~


博書


曹植挺慘的,其後半生被曹丕和曹叡兩位皇帝防範,十一年三次遷封,沒有在哪個地方呆過太長時間,這說明了什麼?曹丕沒有放過曹植,連曹叡也防著他。

那麼曹植後半生是怎麼度過的呢?時間點我們以曹丕被立為世子來算起。

公元217年,曹丕被立為世子。那麼為什麼是曹丕被立為世子呢?因為同一年曹植做了一件傻事,這件事足以摧毀他在曹操心目中的好形象。

曹植喝得酩酊大醉,乘車夜闖司馬門,而且在禁道上一路狂奔。司馬門和禁道是宮中禁地,所有大臣和皇親國戚都不得擅自闖入,而曹植偏偏嗜酒行兇,違反禁令。這不得不讓曹操心裡重新掂量一下曹植的品質問題。

本來曹操是非常喜歡曹植的,曹植有下筆成章的能力,記憶力驚人,小時候就表現的聰慧異常。因此曹操外出打仗也經常帶著他。

曹植有三位謀臣,楊修、丁儀、丁廙。讓曹植開始心生奪嫡之念的起因,其實是來源於曹操對曹植的一次特別關愛:

太祖徵孫權,使植留守鄴,戒之曰:「吾昔為頓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與!

曹操的意思很明顯,我當年二十三歲時是頓邱令,一直奮鬥至今。你現在也二十三歲了,要加油呀!暗含很看好曹植的意思,曹植當然明白其中道理,曹丕和曹植都是嫡子,況且曹操是那種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不會太在意立長這種規矩,因此自己還是有希望的。於是三位謀士開始出謀劃策。

這三人當中尤其以丁廙出力最大,丁廙曾經冒著生命危險當面向曹操力薦曹植,曹操在丁廙的勸說下,心裡也有立曹植為世子的打算。

廙嘗從容謂太祖曰:「臨菑侯天性仁孝,發於自然,而聰明智達,其殆庶幾。至於博學淵識,文章絕倫。當今天下之賢才君子,不問少長,皆原從其遊而為之死,實天所以鍾福於大魏,而永授無窮之祚也。」

可惜,最後曹植栽在喝酒這個事情上,而且是兩次。第一次就是喝醉後夜闖司馬門,造成曹操對曹植失望,當年曹操下定決心立曹丕為世子。第二次是二年後關羽圍樊城,曹操任命曹植為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率兵解救曹仁。可能是想再給曹植一次機會吧,但是在最關鍵的時候,曹丕請曹植喝酒,曹植又一次喝得酩酊大醉,等到曹操派來的人來到,曹植已經醉的不能走路了。於是曹操再一次對曹植大失所望。由此可見曹丕心裡的陰暗程度,為了不讓曹植立功,故意請曹植喝酒陷害他:

魏氏春秋曰:植將行,太子(曹丕)飲焉,偪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

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雖然曹丕已經是世子(太子)了,但他仍然沒有放過曹植,他要讓曹植永無翻身的機會。

曹植的三位謀士,楊修被曹操賜死,理由是楊修擾亂軍心,擅揣上意,還有一條是楊修是袁術的外甥:

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脩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脩。

丁儀、丁廙被曹丕以各種理由打入大牢,最後斬首,株連三族。

曹操死後,曹丕登基,曹植的命運開始發生重大改變,再也沒有人庇護他了。

公元221年,曹植被封為安鄉侯。當年又被改封為鄄城侯。

公元223年,曹植被改封為雍丘王。

公元226年,曹植又被改封到陳郡,229年又改封到東阿。

曹植每被改封到一個地方,給他的隨身親兵都不超過二百人,而且這二百人還都是一些老弱殘兵。隨身的官吏也都是一些庸俗之輩。目的只有一個:不讓曹植再有任何東山再起的機會。

時法制,待籓國既自峻迫,寮屬皆賈豎下才,兵人給其殘老,大數不過二百人。

曹植在奪嫡之爭失敗後一直鬱鬱寡歡,本想著曹丕死後自己可以在朝廷中施展自己的才華,誰知道曹叡繼位後繼續防範曹植。曹植數次上書要求為朝廷出力,參與政事,但曹叡都拒絕了。六年後曹植在鬱悶中病死,時年41歲。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曹丕終其一生都沒有放過曹植,為了防止曹植東山再起,曹丕誅殺了曹植所有的謀士和勢力,將曹植數次遷徙封地。曹植在曹丕和曹叡兩代君王的迫害和防範下,終其一生也沒有實現他匡扶宇宙,蕩清寰宇的偉大理想,最後在鬱鬱寡歡中死去。這個世界少了一個胸懷大志的君王,但多了一個才華橫溢的悲情才子。


每日趣評


商賈之家尚且有為了爭家產而刀光劍影,更何況是生於帝王之家,兄弟情註定不可能像平凡人家那樣單純。曹丕和曹植都是武宣卞皇后生的,也就是說,曹丕是曹植的親哥哥,卻因奪嫡之爭,使得這對才華橫溢的親兄弟出現猜疑和隔閡。

儲君之位,難以定奪

亂世出英雄,曹魏政權的奠定人曹操便是東漢末期的英雄之一,可謂虎父無犬子,曹昂、曹丕、曹植、曹衝也都不是泛泛之輩。有眾多優秀的兒子有時也不是一件好事,比如選誰當繼承人,就是一個大難題。

曹昂是曹操的長子,深受喜愛,但早年跟隨曹操出征張繡時,便戰死在宛城;而曹衝有神童之稱,從小聰明仁愛,與眾不同。在曹昂死後,曹操曾經打算培養曹衝,可惜的是,曹衝在十三歲便夭折了。這樣子四個優秀兒子便只剩下了兩個。

曹丕年齡比曹植大,學識和能力也更勝一籌,也是深受曹操喜愛。

但卻因“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

讓曹操很不高興,因此在這場奪嫡之爭中敗下陣來,之後,曹操便立曹丕為魏王世子。

曹丕繼王位,曹植生活大轉變

立儲一年後,曹操病逝了,曹丕自然繼承王位,對曹植是各種忌憚。雖然曹操病逝了,但兄弟倆的親生母親還健在,所以曹丕並沒有直接對曹植下手,而是多次徙封,處處打壓。

曹丕繼位第二年,曹植被封為安鄉侯,而後改封為甄城侯,就今天的中國地圖看來,現封到河北省,再趕去了山東省,當時的魏國首都就位於山西省,越貶越遠。

既定大局,尚留餘情

雖然曹丕對曹植是各種打壓,但還是在卞太后的勸阻下,加上曹植也算安守本分,在黃初四年,曹丕將曹植升遷雍丘王,就意味著離國都更近了,食邑也在原來的八百戶增加到兩千五百戶。

最令人驚訝的是,在黃初六年,曹丕南征歸來,途徑雍丘,還與曹植見了一面,歷史上並未記載兄弟見面談了什麼,只記載了見完面之後,曹丕給曹植多加了五百戶食邑。

即使是利益衝突使得兄弟反目成仇,因有才而忌憚,但畢竟血脈相連,不會真正的將曹植置於死地。

結語

曹丕自然是放過了曹植,只是有所忌憚不以重用。就在兄弟二人見完面的半年後,曹丕去世,曹丕的兒子繼位,也就是魏明帝。

曹丕對於曹植的忌憚也直接影響了魏明帝對於這位王叔的看法。曹植在曹丕去世後,曾多次上書表明心志,但每次只收到了口頭上給予的嘉獎,並未委以重任,之後也經歷了多次徙封,最後的封地位於陳都。最後在魏明帝繼位的六年後,曹植在憂鬱中病逝。

雖然曹丕顧念手足之情放過了曹植,但心中對他的忌憚使得曹植不能施展才幹,這對於曹植來說,是福還是禍呢?


正一品貴妃


書文小品詳解曹植後半生!

前言

曹植的後半生過得如何,在陳壽的《三國志》中並沒有詳細記述,只記錄了他曾多次被貶,多次上書想為國效力,卻不被重用,抱憾終老。

本次回答中,我通過詩史互證的方式,具體分析曹植的後半生如何,從中尋找曹丕對曹植的態度。

一、才高受寵,才高為忌

曹植,生於公元192年,他是曹操的第四子,他上面還有曹彰、曹丕、曹昂。他的文學天賦極高,謝靈運說他“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王士禎評價說“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耳。”

曹植天資聰穎,才思敏捷,十來歲時,便能將《詩經》、《論語》倒背如流,寫的文章才氣縱橫,讓當時很多大才子都望塵莫及。

他的父親曹操很喜歡這個兒子,一是因為曹植的聰穎和年輕時的自己很像,二是曹植善詩文,文才極高,喜愛文藝的曹操當然十分喜歡他。

曹彰死後,曹丕便成了長子,按照祖制,世子的位置應該是曹丕的。但是曹操更喜歡曹植,這讓曹丕十分心煩。

一次,曹操找曹丕和曹植議論政事。這是曹丕的優勢,沒想到曹植侃侃而談,搶了自己的光環。

三國志中說:時鄴銅爵臺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為賦。植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性簡易,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每進見難問,應聲而對,特見寵愛。

曹丕不但在曹操面前被曹植碾壓,在群臣面前,也被曹植碾壓,銅雀臺上作《登銅雀臺》,讓他一舉成名,在天下文士舞者面前大放光彩。

曹操幾次想立曹植為世子,但因為曹植文人氣質太濃,個性隨意,常常醉酒誤事,讓曹操大失所望。

曹植與曹丕的恩怨,是從早年的世子之爭就開始的。曹植因為自己不懂得收斂光芒,也不懂得把握機會,所以痛失良機。最後,曹操決定立曹丕為世子。

二、與兄長結怨,窮困半生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繼位成魏王,從此,曹植開始了他鬱郁不得志的後半生。

曹丕上任之後,開始對曹植一黨進行報復性打擊,他先是設計殺害了曹植的心腹丁儀兄弟二人,削弱曹植的勢力,不久,又藉故貶低他的爵位,擠壓他的俸祿,讓他不斷遷徙封地。

公元221年,曹植被封為安鄉侯,同年,又改封為鄄城侯,第二年立為鄄城王,這時他享有食邑二千五百戶,到黃初四年,他被轉封為雍丘王。兩年後,曹丕看他可憐,給他增加了五百戶食邑,後來曹植被封到浚儀,公元228年時,曹丕又將他改到雍丘。

他曾在《遷都賦序》中這樣描述他的遷徙生活:“號則六易,實則三遷,連遇瘠土,衣食不濟”。往日的富貴成雲煙,現在的曹植,困頓到連吃飯穿衣都有問題。

曹植名義上是藩王,但實際上卻是囚徒,他在封地的一切行動,都被朝廷監視著。

他在《文帝誄》中說:“願衰迭以輕舉兮,念房關之我嬰,欲高飛而遙憩兮,憚天網之遠經”。曹魏藩王制度中,有一點是隻允許藩王活動在三十公里之內,行為空間受到極大的限制。

在《黃初六年令》中,他說:“又為監官所舉,亦以紛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曹丕的監視之下,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請示朝廷,沒有一點自由。

除此之外,曹植還經常遭到朝廷官員的誣告,並因此而獲罪,一些官吏也常常看曹丕眼色,誣陷曹植。

他說:今吾昔以信人之心,無忌於左右,深為東郡太守王機、防輔吏倉輯等枉所誣白,獲罪聖朝,身輕於鴻毛,而謗重於泰山。

曹植的後期生活,就是在此種困頓不堪、極不自由的狀態下開始的。外在的困境催生內在的痛苦,這種痛苦他只能在詩文中發洩。

曹植早年時十分渴望報效國家,但是他沒有抓住曹操給他的機會,等到了後期,他再想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時,魏文帝曹丕卻不曾給他機會。如著名的《七哀詩》、《種葛篇》等,都是他借用思婦、棄婦寄託身世,表現自己不被任用的心思。

又如他的一些遊仙詩,就是因為現實生活中四處碰壁,功業無成,想將自己的志向寄託在神仙世界。

比如《遠遊篇》:“金石固易蔽,日月同光華。齊年與天地,萬乘安足多。”又如:“虛無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曹丕死後,他的兒子曹睿即位,曹植以為這次有機會實現自己的抱負了,於是他向小皇帝上書,表現自己的軍事才能,向朝廷積極進言獻策。

可是他沒想到的是,小皇帝對他有很強的戒備心,認為他過多參與政事,雖然安撫善待他,但在政治上並不信任他,他的政治抱負又一次落空。

寫在最後

細節決定成敗,性格決定命運,曹植因小失大,早年行事張揚,政敵四起而不自知,終於導致自己陷於困境。後期生活困頓的他,企圖尋找精神上的安慰,他找到了文學,用詩文宣洩滿懷的悲憤,留下了許多優秀詩篇。



書文小品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曹植自幼敏而好學,能文擅詩,出口成章,為曹操與卞夫人的第三子。同時他也是建安文學的代表與集大成者,尤其是在南北朝時期,他的作品被譽為文章的典範。因曹植才華出眾,一直深受曹操喜愛。

曹操長子曹昂死後,因曹衝聰慧過人,曹操有意立其為世子,然而曹衝又不幸早年夭折。曹操自此便對曹植抱有厚望,對曹丕也沒那麼多的喜愛。曹操於是讓楊修輔助曹植,司馬懿輔助曹丕。


然而在後來的世子爭奪上,楊修曾誤導曹植斬殺門吏,惡意揣測曹丕,而且擅長揣測曹操心思,最終因雞肋事件被殺。這樣曹植失去了臂膀,司馬懿潛心輔佐曹丕,最終登上世子大位。

曹丕代漢稱帝后,也曾有殺曹植之心,因曹植巧妙作七步詩,感動了曹丕,化解危機。曹丕真的是因為手足之情放過曹植了嗎?曹植又是如何度過餘生的?以下依據相關資料做簡要分析。


首先曹丕迫於卞夫人壓力以及念及手足之情,並沒有殺害曹植。曹丕代漢稱帝后,威聲大震,而他的兄弟們也成為威脅。據演義記載七十九回記載,曹熊自縊而死,卞夫人傷心欲絕,又突然得知曹丕傳喚曹植,惶恐不安,急忙召曹丕相見。

太后苦口婆心的勸說曹丕:曹植自恃胸中才華,平時有些放縱,定要念及手足之情,不可加害,讓我九泉之下也能瞑目。曹丕卻說:曹植是我兄弟,我也深愛,又怎麼會加害呢?


卞氏出殿之後,華歆進諫,便問曹丕:太后是否勸說殿下不要殺曹植。曹丕便說母命不可違背。然而華欽依然勸說曹丕殺曹植,聲稱曹植以後必成禍患。演義曾這樣記載:

歆曰:“子建懷才抱智,終非池中之物。若不早除,必為後患。”丕曰:“母命不可違。”歆曰“人言子建出口成章,臣未深信。王可召入,以才試之。若不能成,即殺之;若能成,則貶之,以絕天下文人之口。”丕從之。


曹植入見曹丕,丕以曹植未能及時參加曹操喪禮,責怪其大不孝。但念及兄弟之情,若能七不之內作詩一首,便免一死,如果不能則罪上加罪。故而曹丕以兄弟為題,但要求詩中不能出現兄弟二字。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曹丕略加思索,便作詩一首,詩曰:

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聽後,頓時潸然淚下,母親卞氏也從後殿中走出,責怪曹丕:兄何逼弟之甚耶?曹丕慌忙離坐,隨貶曹植為安鄉侯。曹植用一首詩,以兄弟之情,打動了曹丕,這才僥倖逃脫厄運。


其次曹植隨滿腹經綸,卻空有報國之志,最終未被重用,遺憾終身。曹丕被貶之後,便到自己的封地赴任。黃初二年,有人有奏報曹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便要求治曹植之罪。曹丕知道後,再次因太后的原因,沒有加罪於曹丕,而是將曹丕貶為安鄉侯。同年又還封其為鄄城侯,後來又改封為鄄城王,邑兩千五百戶。三國志曾這樣記載:

黃初二年,監過謁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有司清治罪,帝以太后故,貶爵安鄉侯。


黃初四年(223年),曹丕再次轉封曹植為雍丘王。同年,曹植進京朝拜,表奏其為朝廷建功之志,聲稱其晝夜寢食難安,想著忠君報國,建功立業,願意負荊請罪,期待能被任用。曹丕對其進取之心大家讚賞,並不願意任用,也許曹丕一直在防著他吧。表文曰:

將朝聖皇,匪敢晏寧;弭節長騖,指日遄征。

黃初六年,曹丕東征孫權,回來的時候,經過雍丘,前去曹植的宮殿探望,增加曹植五百戶。太和元年(227年),曹睿封賞曹植浚儀,次年曹植再次返還雍丘。然而曹植因胸懷大志,不能伸展,非常憤懣,再次上書請求委以重任,也被曹曹睿拒絕,書曰:

臣聞士之生世,入則事父,出則事君;事父尚榮於親,事君貴於興國……


太和三年,曹植被改封東阿。太和五年,曹植上書請求省親,並再次表達其為國建功的志向,洋洋灑灑幾千字,然而終被拒絕,後改封曹植為陳王,邑三千五百戶。曹植經常請求與曹睿獨談,討論時政,希望能夠被任用,但都以失敗告終,曹植悵然若失。

當時又改動制度,因為曹植以前的過錯,給曹植老弱殘兵,也不過二百人。曹植便鬱鬱寡歡,突然發病逝世,享年四十一歲。《三國志》曾這樣記載:

又植以前過,事事復減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無歡,隨發疾薨。時年四十一。


曹植晚年可謂英雄失志,鬱鬱寡歡,一直受到打壓,也許是被曹睿防著,也許真的其因為其有過錯,然而自從錯失世子之位後,曹植便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和報復。

你是如何看待曹植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曹植的後半生怎樣度過的,曹丕念手足之情放過曹植了嗎?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角度理解:一是曹丕放過了曹植,因為曹丕並沒有殺害曹植;二是曹丕雖然沒有殺害曹植,但也沒有放過他,而是對曹植處處嚴加防範和限制。總而言之:曹操過世後,曹丕對曹植嚴加防範和限制,曹植在政治上始終沒有得到任用,但曹植作為曹操嫡子(曹丕的親弟弟)物質生活還是有保障的。

一、曹植被曹丕嚴加防範和限制

曹植,字子建,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魏文帝曹丕的親弟弟),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曹丕和曹植均為曹操嫡子,因曹操長期在立嗣上狐疑不決,時間一長,曹操下屬漸漸形成了擁丕派和擁植派兩個集團。曹植在這場爭奪戰中佔優勢,多次幾乎被曹操立為接班人,最後因曹植文人氣、才子氣太濃,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飾約束自己,飲起酒來毫無節制,做出了幾件讓曹操很失望的事。最終曹丕運用各種計謀,在司馬懿、吳質等大臣幫助下,在繼承權的爭奪中戰勝了弟弟曹植,被立為曹操接班人。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曹丕繼位後對曹植嚴加防範,將曹植數次徙封。曹植從一個過著優遊宴樂生活的貴族王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曹丕病逝後,曹叡繼位,即魏明帝。壯心不已的曹植急切地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書曹叡,要求給予政治上的任用,但曹叡卻心如古井,不起微瀾,對於曹植的種種表白和要求,只是口頭上給予嘉許,並沒有在政治上任用曹植。

二、物質生活還是不錯的。

黃初二年(221年),30歲的曹植被封安鄉侯,邑八百戶,當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黃初三年(222年)四月,31歲的曹植被封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戶;黃初四年(223年),32歲的曹植徒封雍丘王;黃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南征歸來,路過雍丘,與曹植見面,將曹植邑增加五百戶;黃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繼位,即魏明帝。曹植在文、明二帝執政的12年中,曾被遷封過多次,最後的封地在陳郡,被封陳王。所以曹植雖在政治上不被重用,但在物質生活方面還是很不錯的。





讀史如品茶


曹植的尷尬

成語“才高八斗”,其典故便是說漢末三國的曹植。

曹植的才華,十分讓同為文人的曹操所欣賞,因此曹操在世的時候,曾考慮在自己死後,讓曹植繼承自己的勢力,從這不難看出曹操對曹植喜愛的程度。

不過,宛如一個人的發展需要均衡一樣,曹植的文采誠然遠超曹操、曹丕,但是,曹植只是個文人。

論起寫文章、創作詩歌,曹植十分拿手,甚至後世還流傳曹植七步成詩的說法,但是,論起奪位和治理國家甚至為人處世,曹植就很蹩腳了。

因此,當曹植得到曹操喜愛後,逐步得意忘形,最終觸怒曹操,曹操雖然喜愛曹植,但也從曹植的這種種行為上,預判出曹植不會成為一個合格的領導者,因此,曹操改變主意,改而冊立曹丕做自己的繼承人。

就這樣,曹植失去了成為繼承人的機會。不過客觀來說,按照曹植的性格和理政能力,他做曹操集團的掌門人,曹操集團發生分裂甚至戰亂,是不可避免的。

曹植的後半生

曹操死後,曹丕繼承曹操的勢力,並且針對曹植進行打壓迫害——雖然曹植壓根沒有能力撼動曹丕的勢力,但曹丕卻不願意給自己留下任何隱患。因此,曹丕對曹植進行了一系列的打壓。

當然這種打壓模式外鬆內緊:比如說黃初六年(西曆225年),曹丕給曹植增加了五百戶的食邑。但是,從始至終,曹丕都派人監視曹植,防止曹植和其他勢力有來往,同時限制曹植從事政治活動,盡力打壓曹植的存在感。

黃初七年,曹丕去世,皇位由曹植的侄兒曹睿繼承。

曹睿做皇帝以後,曹植認為,此時曹魏朝廷世系已經穩定,因此曹睿不會對自己有猜忌心理。因此曹植上表給曹睿,希望曹睿能給自己安排點事情做——從這不難看出,曹植依舊是文人思維,空有情懷,而沒有政治家的理念。

對於曹睿來說,或許曹植這個叔叔確實沒有奪權的想法,但不妨礙有野心家會利用曹植的名義,來作為動搖自己朝廷的旗號,因此,曹睿沒有理會曹植的請求,繼續讓曹植在自己的封地裡養老。

就這樣,曹植在自己的封地裡,過著衣食無憂、無所事事的生活。

太和六年(西曆231年),曹植去世,享年不過四十一歲。從曹植的早逝不難看出,曹植是不幸福的。


藤樹先生


說起曹植,很多人腦海中的印象就是一個才高八斗的風流才子,但其實,曹植的政治手腕、野心和魄力,一點都不比曹丕遜色。在他和曹丕爭奪世子之位時,他先是結交曹操身邊的秘書楊修,後又拉攏曹操手下的鷹犬丁儀兄弟,還和曹彰的關係搞得非常好,他的岳父,是名士崔琰,豪門士族的領銜人物之一。

在這種背景下,曹植相當於既得到豪門士族的支持,又有實力最強大的藩王做後盾,在中央還有楊修和丁儀兄弟幫他出謀劃策討好曹操,也正因為此,他曾一度壓得曹丕都快喘不過氣。只不過後來,崔琰和楊修因得罪曹操被殺,導致曹植失去豪門士族的支持,否則,在曹操死後,他完全可以和曹丕鬥上一鬥。

等到曹丕繼位後,對於這位強大的政治對手,自然是欲除而後快。他先是將曹植最重要的盟友曹彰,通過明升暗降的形式將其兵權解除,然後又讓曹彰離開朝廷到自己的封地居住,並派人嚴密監視曹彰,後來沒多久,曹彰就莫名其妙的暴斃於府邸中。

接著,曹丕又開始清算丁儀兄弟,他藉口丁儀兄弟在曹操去世期間喝酒作樂,是為對曹操大不敬,要求丁儀兄弟自殺謝罪,但丁儀兄弟不想自殺,於是便找與曹丕關係非常好的夏侯尚為其求情,但夏侯尚的求情並沒有改變曹丕的主意。隨後,曹丕見丁儀兄弟不肯自殺,便直接派人將他們及全家男子全部殺死。



在剪除完曹植的羽翼後,曹丕開始磨刀霍霍,準備對曹植下手。曹植知道曹丕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無法開脫,只好在極度悲憤中寫下一首詩,以勸說曹丕放過自己。這首詩也就是後來著名的七步詩,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最後,在卞太后的勸阻下,曹丕最終沒能殺掉曹植,只是將他趕出京城,貶為安鄉侯,讓其以後只能呆在封地活動。曹丕對曹植有多苛刻呢?當時曹植作為曹丕的親弟弟,正兒八經的皇族子弟,結果其封地食邑只有區區八百戶。要知道當年蕭何、曹參等人的食邑,都是萬戶以上,就是張良那又小又窮的留縣,食邑也有近兩千戶,曹植的封地實在太過寒磣。

然而,就是這樣的曹植,曹丕仍然不放心,僅僅只過了半年,曹丕又將曹植改封為鄄城侯,將其河北趕到山東的一個小縣城。當時的曹植有多慘,史書上是這樣說的:“待藩國既自峻迫,寮屬皆賈豎下才,兵人給其殘老,大數不過二百人。又植以前過,事事復減半。”

翻譯一下就是:曹丕對曹植非常嚴苛峻迫,他給曹植安排的幕僚和下屬都是最下等的庸才,所配的護衛士兵也都是些老弱殘兵,總共加強不超過兩百人。並且,因為曹植以前犯下過錯,所以其生活待遇樣樣都減少半數。



可以說,這次改封成為曹植一生重要的轉折點,他正式從一個過著優遊宴樂生活的貴族王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但也是從此時開始,曹植的詩歌,開始發生明顯變化,而他一生中的大部分佳作,都是在這以後創作出來的。

一年後,由於卞太后的強烈要求,再加上曹丕看曹植也還算老實規矩,便將曹植由鄄城侯升遷為鄄城王,食邑增加到二千五百戶,算是對曹植的格外開恩。這一年,曹植31歲,在他封王之後回鄄城的途中,他提筆寫下了名傳千古的《洛神賦》,也暗示自己昔日的理想和追求從此破滅,餘生只會老老實實夾著尾巴做人。

不久,曹丕又將曹植改封為雍丘王,讓他從遙遠的山東回到河南,也算離家近了一些,但其食邑保持不變。直到兩年後,曹丕南征孫權歸來,路過雍丘,特意去和曹植見了一面。

或許是因為此次南征孫權大敗而歸,讓曹丕有些心灰意冷,希望能夠得到親情的安慰,又或許是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所以曹丕這番和曹植見面,顯得格外溫存,兩人一邊喝酒一邊徹夜長談,似乎又回到當初兩兄弟攜手共進的日子,這也是曹操去世後,兩兄弟唯一的一次溫存畫面。這次見面結束後,曹丕特意給曹植增加了五百戶食邑。



半年後,曹丕病逝,曹叡繼位,即魏明帝。或許是因為當初和曹丕的那次見面,讓曹植心中的激情再次點燃,所以他當即上書曹叡,希望能夠施展自己的才華,為國家出一份力。曹植在書中慷慨激昂,拳拳之心可以使鐵石心腸之人動容,但曹叡卻還是不太放心這個叔叔,所以他只是對曹植的愛國之心給予口頭上的嘉獎。

等到曹叡執政後期,由於曹休曹真的去世,曹氏宗族再也找不出一個可以挑起大梁的人物,並且在司馬懿等豪門士族的擠壓下,曹氏皇族已經弱到岌岌可危的地步,曹植很快發現了這個隱患,便再次鼓起勇氣,上書曹叡,總而言之,自己的親人不可信,難道外人就可以信嗎?親人會對權力造成威脅,難道外人就不會嗎?我們曹氏是不是太過防範自己親人了呢?

但可惜的是,曹叡看著曹植的上書,只認為他是被閒置得太久,想急切出山才這樣誇大曹氏的危機,所以最後仍然對曹植的請求置之不理。這一次,曹植是真的心灰意冷,所以很快就鬱鬱而終,享年41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