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父母怎樣變成我們的“妻子”

父母怎樣變成我們的“妻子”

如今,大城市裡已婚的獨立女性越來越多,這樣的女性,典型形象是:人格完整、能力出眾,工作上幹練、能獨當一面,家庭裡有主見、不依附男性……

至少,跟自己的母親相比,現在的女性,在生活和工作上的自由度,在家庭裡的權利和地位,肯定有了很大的增加。

這當然跟女性權利越來越得到重視有關,一方面是女性能獲得更好的教育,自身能力得到了提升;一方面是社會觀念的逐漸改變,不再是刻板的“男主外女主內”式的分工,能力也有了更多的發揮空間。

但是,復旦大學社會學教授沈奕斐,卻發現了一個頗有些矛盾的現象:一方面,傳統大家庭正在消失,中國家庭的規模變得越來越小,尤其是大城市裡,小家庭是以年輕夫妻為核心組建起來的;另一方面,很多年輕夫妻,又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生娃之後更是如此,最近幾年,“白髮北漂族”越來越多。

父母怎樣變成我們的“妻子”

《誰在你家:中國“個體家庭”的選擇》| 沈奕斐 著 上海三聯書店 | 2019年6月出版

在《誰在你家:中國“個體家庭”的選擇》這本書裡,沈奕斐通過研究發現:年輕女性現在獲得的很多權利和地位,是來自上一代老人的讓渡。

“正因為年老一代承擔了大部分的責任,並讓出了很多的常規決策權,才使得年輕一代,既能擺脫繁重的家務,又能獲得話語權。”

換句話說,年輕女性現在擁有的很多權力和地位,是建立在對父母的“剝削”上。


01 家庭裡,永遠需要一個“妻子”

在傳統家庭中,男人們會更追求事業、在外打拼賺錢,家裡的事情,會一股腦地丟給了女人去處理,女人就扮演著照顧家人的角色。

這種傳統的家庭分工,我們現在都知道不合理的地方,就是對女人的壓抑,並帶來了地位和權力的不平等,這是現代女性非常警惕並批判的現象。

但是,這種家庭分工的背後,其實也指向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在家庭裡,必須有人扮演“妻子”的角色。這個角色,指的是負責照顧家人的角色,一個始終把家庭責任放在最優先位置的家庭角色。

父母怎樣變成我們的“妻子”

為什麼在家庭裡,“妻子”的角色不可或缺呢?這就得從這個角色的作用說起。

首先,在物質層面,“妻子”的角色要做的,就是“照顧”和“餵養”,這是一個家庭持續存在的基礎。無論是做飯、做家務,還是管理家庭的開支、制定孩子的成長計劃,都是這個角色要承擔的任務。

更為重要的,家庭其實是一個情感共同體,這種“照顧”和“餵養”,還有著特殊的情感功能。比如,我做家務的時候,其實是有明確的對象感的,是在給家人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這是我們很少留意到的,日常的家務勞動,其實還能起到一種情感紐帶的作用。

可以說,如果沒有“妻子”這個角色,家庭會出現的問題,不僅僅是家裡垃圾堆成山、孩子餓到大哭這樣的一地雞毛,而且,作為情感共同體的“家庭”,也可能會出現危機,甚至走向解體。


02 “妻子”正在消失

聽上去,“妻子”這個角色,很難免地,要為了家庭做出自我犧牲。就像歌裡所唱的:是誰來自山川湖海,卻囿於晝夜、廚房與愛。

在傳統家庭裡,毫無疑問,這是女人的專屬角色。

正因為這樣,在1960年代的女性主義運動,就把炮火對準了家庭,認為家庭是社會剝削女性的重要場所之一,所以打出了“走出家門,到勞動力市場去”的大旗。在這種思潮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女性走上工作場所。

這帶來了女性的解放和地位的提升,同時也讓女性承擔了更多的壓力。

根據沈奕斐的調查,中國家庭裡,大部分的女性現在都是職業女性,全職太太的比例小於10%。女人走入職場後,要承擔作為員工的責任,很可能就難以兼顧家庭裡的“妻子”責任。

美國學者特里·阿普特有一本書叫《職業婦女們沒有妻子》,提出一個觀點,現代社會里,越來越多的女性面臨工作和家庭的雙重壓力,負擔越來越重,所以,她們也需要一個“妻子”。

面對這種難題,美國的做法是:一方面,如果公司裡有雙職工家庭,政府會給公司一定的稅收補貼,讓公司給已婚人士更多的假期、或更靈活的上班方式去照顧家庭;同時,呼籲男性更多地參與到照顧家庭中來,希望男性們也能多做家務、多教育孩子。

這些做法的效果不錯,根據學者比安基的研究,和1965年相比,2001年美國社會中,家庭缺“妻子”的情況已經有了顯著改善:男性更多地參與到家務中;女性在工作之外,也有了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家庭中。

在中國,目前既沒有相應的福利政策,幫助女性分擔壓力;很多家庭裡,父親也依舊缺席,“喪偶式育兒”一直是熱門的話題。

父母怎樣變成我們的“妻子”

經濟條件很好的家庭,可能會通過市場,來部分解決這個問題。比如請保姆,最好還要請兩個,一個做飯做家務,一個專職看孩子。但這個費用,不是一般家庭負擔得起的。

還有個辦法,就是夫妻中有一個人辭職,做全職媽媽或全職奶爸,但這首先也是個經濟問題,家庭收入會有很大的下降。扮演這個角色的人,家庭地位可能也會下降,也很容易因為每天事務瑣碎又沒有收入,陷入了自我懷疑。

在當下,想做好全職媽媽或全職奶爸,特別需要強大的自我、和對家人深沉的愛和奉獻精神。

03 我們的父母,承擔起“妻子”的角色

這種糾結的情況下,救星出現了:我們的父母們挺身而出,任勞任怨地扮演了子女家庭中的“妻子”角色,主動承擔起了一日三餐、打掃房子、照顧孫輩的任務。

這樣一來,年輕人就沒有太多後顧之憂,能從家庭中“解放”出來,專注於職場。

現在越來越多的老人為了子女後代,不得不告別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背井離鄉”到陌生的大城市裡,幫助兒女們帶娃、做家務,成為“老漂一族”。

父母怎樣變成我們的“妻子”

校門外等孩子放學的老人

國家衛計委2016年的數據是,中國流動老人將近1800萬人,其中,專程來照顧晚輩的老人比例高達43%。

為了維護家庭的穩定,他們也貢獻出了自己的決策權,“多幹活,少說話”甚至老人們的行為準則。由於各種觀念不一樣,如果執意爭吵,就會引起家庭的不和睦,甚至會遭到埋怨,所以老人們選擇了閉嘴。

他們付出了自己的勞動,並交出了話語權。用沈奕斐的話來說,父母們“做掉絕大部分的家務,放棄絕大部分的權利,堪稱最完美的‘妻子’”。

為什麼父母們心甘情願,做出這樣的犧牲呢?在研究中,沈奕斐給出了三種解釋:

首先,父母們都很清楚,老年生活還是要依靠自己的孩子,尤其在農村,很多老人是沒有退休金的,養兒防老也是根深蒂固的觀念。

在傳統社會里,老人地位高,能得到充分的尊重。而現在,老人這種因為輩分和年齡所產生的權威已經消失,他們需要以別的方式,來獲得後輩的尊重,並得到更好的照顧。這時候,選擇最能解兒女燃眉之急的事情來“交換”,就是自然而然的。

父母怎樣變成我們的“妻子”

如果說從這個角度看,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有點像錙銖必較的算計,那第二個原因就溫情很多。

對中國老年人來說,“含飴弄孫”不僅不是負擔,往往也是他們嚮往的生活模式,跟孫子孫女在一起,會讓他們感到快樂。他們也希望以這種方式,既跟孫輩建立情感聯繫,也可以重新建立跟子女的聯繫,畢竟子女已經各自獨立成家,他們已經不再重要了。

此外,父母願意為子女服務和犧牲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有更以家庭為中心的價值觀。

我們的父母們,大多成長於集體主義盛行的時代,他們更願意為了“他人”、為了“更高的目標”犧牲自己。尤其是女性,會把個人價值和家庭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

比如,沈奕斐的一個訪問對象就說:“以前,我是為了丈夫女兒活著;現在,我是為了女兒外孫活著。”

還有一位正在承擔“妻子”角色的婆婆,是一位“內化了傳統婦女觀的山東婦女”。雖然自己有知識,可以獨當一面,但她就是要全心全意地為老公服務,她覺得家裡就是要有這樣的一個女人,她覺得挺開心的。

在這幾種原因的合力下,中國人的家庭結構,正在經歷一次全新的調整:

原來那種“四代同堂”式的大家庭正在消失,新的家庭結構,是年輕一代來做主的。在這個家庭結構變遷的過程中,“傳統和社會變遷以交織的方式,影響著家庭結構和內部關係。”

不管怎樣,總得有人做出一定的配合和妥協。而勞碌一輩子的父母們,就這樣投入到了新的家庭角色中,發揮餘熱。

所以說,年輕家長們,如果說還有覺得自由和瀟灑的時候,很大程度上,要感謝父母們在背後的付出,自己才能“逃離”家庭,才能獲得更多的自由和平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