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呂梁:懸在心裡的四個名人故居

涵養地域人文資源,名人故居是一項重要內容。需要我們愛之惜護之,且行

珍惜。

——題記

名人故居普遍地受到人們的關注,主動地前往或瞻仰或參觀,這份熱度一直在升溫,我也不例外。從名人們的命運際遇、關鍵大事、起伏得失等方面獲取對人生和社會的理解感悟,比在書本上接觸更有現實體驗獲益更多。在本地或者外地,只要有機會總會帶著學習的心態去看看,一來二去造訪過的少說也有數十個。獨有四處名人故居,主人是響噹噹的名人,人民教育家辛安亭,試管嬰兒之父張民覺,我黨早期重要領導人賀昌,著名作家路遙,而其故居有的有名無實,有的破敗不堪,有的目不忍睹,均呈關門狀態,自從看過“敗相”以後,一直懸在心裡,覺得不可理喻痛心惋惜。姑且分別說說。

我所說的是當初所見狀況,所描述的也是回味當初心理,屬於回憶序列。


辛安亭故居——是從破牆跳進去的

辛安亭故居在離石城郊沙會則村,2015年夏天呂梁市文聯組織一場主題徵文活動,我選了辛安亭題材,為了獲得更多的信息,便去了建在他老家的辛安亭故居。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故居外,一塊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有些引人注目,其餘則一片狼藉,明顯沒有做過認真清理,或者說即使清理過也是好長時間的事了。鏽跡斑斑的“鐵將軍”把門,周圍沒有管理人員,從大門進此路不通。破破爛爛有時也是好事,院牆不高又有殘破豁口,我不假思索跳了進去。院內陳設是當初狀態,該故居為四合院佈局,軸線上有倒座、正窯,東有3間廂房,西有石砌窯面窯洞2孔,東南角為院門。正窯為石砌窯面窯洞3孔,倒座為土坯房。窯洞門沒有鎖,推開進去,雜七雜八胡亂擺放一些家裡的物件,也看不出一個所以然來。悻悻地在院裡站立良久,欲言無人應答,不言則很不暢快。

呂梁:懸在心裡的四個名人故居

辛安亭從才華而言,是鼎鼎大名的才子,讀書路上因為學業異常突出除了在本村的幾年外都是當時的政府或免費或資助,上的是北京大學;就其成就而言,是建國初期屈指可數的教育家、教材家,主編過新中國第一套中小學教材,其編寫的教材通俗而高雅自成一體,其教育思想及作品深入淺出微言大義。辛安亭是離石的驕傲、呂梁的驕傲、山西的驕傲,在地方展示中,人們常用“一代教育家辛安亭”與“一代廉吏于成龍”相併列。

辛安亭故居本大有文章了可做,是一張頗具廣泛影響力的大牌好牌,絕對可以作為地域重要人文標誌進行深度發掘整理,用於公眾參觀學習,增加地域文化的吸附力和影響力,然而在實現中,注重的是他的“名”,忽視了他的“實”,明顯地急功近利。實踐表明,急功則功難到手,近利則利難接近,從實做起儘管費些時間精力,但終歸併不吃虧。

張民覺故居——成了羊的天下

嵐縣王獅鄉艾蒿溝村的張民覺是影響世界生物學界的科學家,人所共知的“世界試管嬰兒之父”。對於科技發展水平長期處於後進狀態的呂梁而言,能夠產生了張民覺這樣的頂級人物是地域之幸,一定程度上也稍能緩解發展滯後的尷尬。

呂梁:懸在心裡的四個名人故居

去張民覺故居造訪純屬偶然,2017年秋天的一天沿209國道從嵐縣返回離石途中,在王獅鄉路段,忽然高高的路標牌上閃過了“張民覺故居”的字樣。猛一覺得值得關注,回神和似信非信中車已超過路標百十米,倒回車去確認後,一行三人沿路標指向走向艾蒿溝村。村子裡主幹道四五華里的樣子,地面本來平坦,只是未加精心修護才明顯有些顛簸。進了村一問“張民覺故居”,被問人驚奇地反問“你們要看什麼呢?什麼也沒有呀?”。順路問了好幾個人,回答大同小異,接近的是他們的神情,覺得我們幾個不速之客的舉止異樣,做的是很無聊甚至有些荒唐的事。

既來之則安之,無論情形如何總得看看。順著人們的指點,我們走近了張民覺故居。在故居下的坡底,我們見到一個四十多歲的男子,一接話看出來他對張民覺一家還比較熟悉,便希望他帶我們去看,他沒有拒絕。邊說邊聊,把我們帶到一個無院無牆無居宅的地方,這是一個沒有居住模樣的地方。

呂梁:懸在心裡的四個名人故居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呢?最顯眼的是很高很高的土堖畔,堖畔之下有幾個破窯孔,結實些的兩孔裡安上了簡易的柵欄門,做了羊圈,院子很大到處是羊糞,也有貼補羊食的飼草一類東西。關於張民覺的內容沒有片言隻語,現場也壓根沒有做過任何整理修理工作。

但這的確是張民覺故居,張民覺就是在這裡出生的、長大的。看著看著,幾個人不由得唏噓長嘆,造紙如今,何必當初,不是掃興而是敗興。

作嚮導的那人說,張民覺墓地修得還行,只是有些遠。但我們一致表示不願意去了,自討沒趣的事還是止於再一,沒必要再二了。

賀昌故居——數十年歸屬他人

作為呂梁人與革命先驅賀昌的情感距離和地域距離都很近,但長期靠的是從書面到書面的資料收集,前年到了柳林縣城,把造訪賀昌故居列為一個專門事項。

呂梁:懸在心裡的四個名人故居

賀昌是從呂梁大地上走出去的一個傑出人物,是我黨在山西的主要締造人之一,後來擔任過順直省委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代主任等職務,是黨史上迄今最年輕的中央委員。他13歲時的《壯志歌》可謂氣象宏大:“扛罷筆桿再扛槍,經文緯武幹一場。頸血常思敵國濺,寸心久欲報家邦。自古將相本無種,誰說好男兵不當。但得東風時與便,賀郎也不亞周郎!”在我受挫折、不順意時常常給我巨大的人生鼓舞。

從縣接待中心後門沿小巷穿行約三百米,路過雙塔寺,旁邊就是賀昌故居。記得是一塊木牌子上寫著“賀昌故居”,進入大雜院後,在知情者的帶領下,進了一家老兩口的家門。原來在解放前,這孔窯洞由賀昌家人賣給了別人,是現住者的父輩。窯洞一直有人居住,事實上起到了保護作用,這是就物理概念上的窯洞所說的。至於作為賀昌故居,沒有一點對應的意義,他用過什麼老物件,留下了什麼痕跡,根本無從談起。

這便是事實上的賀昌故居,距離人文意義的賀昌故居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何時能名至實歸不得而知,其餘事項則沒有想象前提了。

路遙故居——鎖住了的院子

去年秋天,與朋友同行去延安,返程中專門去了陝北清澗縣王家堡的路遙紀念館。看完紀念館,據參觀示意圖到了路對面的路遙故居。

呂梁:懸在心裡的四個名人故居

興沖沖地拾級而上,誰料要進院子卻是鐵將軍把門。扒開門縫瞅了幾眼,看不到什麼。後來又站在較高處掃瞭了一會,看得出是土窯洞,並不算舊,普通農家的陳設。從現狀看,作為參觀展覽場所,這裡顯然沒有作為重要節點,是列上去的建設項目而已。

路遙作為傑出文學大師,從其生前到英年早逝熱度持續存在且呈升溫趨勢。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作為勵志經典一直受人推崇。相對於規格很高的紀念館而言,路遙故居根本不能與之相匹配,是典型的白天鵝之於醜小鴨的比較。但就現實存在意義而言,紀念館顯然不能替代故居,二者同等重要。甚至故居比紀念館更有啟示教育意義。

呂梁:懸在心裡的四個名人故居

為什麼會是這樣?是因為其破舊不堪利用嗎?還是因為其過於寒酸不便於陳列展示?路遙生於這裡,這裡給了他人生的歷練和心靈的淬火,復原呈現當初狀況,實事求是地告知一個偉大作家的成長處所,帶給人的震撼會更有現實意義。

路遙的影響力非常之大,和我一樣的參觀者肯定還有許多,帶著複雜的心情在帶鎖的路遙故居前輾轉徘徊時,也許會和我一樣心情鬱悶。

拉拉雜雜記述一通,懸在我心裡的辛安亭故居、張民覺故居、賀昌故居、路遙故居。我希望它們的境況都能好起來,至少不要讓它們在歲月的延續中尷尬和孤獨,在人文資源稀缺的地方尤其要珍惜它們、愛護它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