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專家稱西寧道路塌陷或因供水管道老化,應加強預防

新京報訊(記者 李雲蝶)1月13日,西寧市紅十字公交站地面坍塌突發事件,致使正在行駛的一輛17路公交車(青A60015)陷入坑內,造成10人失聯。截至1月14日晚10時許,已有9具遇難者遺體被找到,事故塌陷面積約80平米,官方投入1000餘人參與救援。

一段新京報記者獲得的現場視頻顯示,事發時塌陷處有一條斷裂的鋼質管道,水流源源不斷湧出。

1月14日下午,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地下管線專業委員會常務秘書長劉會忠對新京報記者分析稱,視頻中的水管是供水管道,管線老化、洩漏引起土壤流失並形成空洞,或為造成此次西寧路面塌陷事故的主要原因。

专家称西宁道路塌陷或因供水管道老化,应加强预防

西寧地陷事故救援現場。 新京報記者 張惠蘭 攝

三種原因可造成地陷,水管老化或為西寧事故主要因素

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地下管線專業委員會常務秘書長劉會忠告訴新京報記者,常見的道路塌陷原因共有三種:其一是地質結構特點遇到特定氣候等情況所引發的自然原因;其二是大型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人為外力擾動,其三是管線老化引起的次生災害。

具體到西寧此次塌陷事故,劉會忠分析稱,由管線老化引起的次生災害或為造成此次西寧路面塌陷事故的主要原因。

劉會忠判斷,一方面,從地質結構來看,西北地區多粉末狀的溼陷性黃土,一經水流沖刷很容易流失,形成空洞;另一方面,從現場視頻可以判斷,供水管道已明顯發生斷裂。“視頻中不斷湧出水流的管道離地面很近,且為金屬材質,可以判斷是供水管道。當供水或排水管道洩漏很容易引起土壤流失,形成空洞,最終造成路面塌陷。”他表示,導致一場事故的發生還有很多細節需要考量,權威事故原因還要等待官方調查後才能知曉。

新京報記者查閱西寧市人民政府官網發現,在近年來可搜索到的西寧市12起路面塌陷事故中,2014年7月8日發生在崑崙西路的一起就是由於地下水管破裂,造成路面塌陷10釐米左右,塌陷長度約6米。事故同樣發生在一座公交站右側。

近年道路塌陷集中爆發,部分地區已有預防措施

1月14日晚間的新聞發佈會上,西寧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楊小民表示,事故發生後,現場動用應急救援車輛30餘輛,應急救援、公安等部門1000餘人參與救援。目前,搜救工作仍在進行中。

對此,劉會忠認為,目前國內大多數地區面對此類問題,都是由應急管理局牽頭處理,在各個地區並沒有統一的責任單位。“這是因為道路塌陷涉及的部門比較綜合。道路塌陷後,道路本身歸交通部管,內部管線中,市政管線、通信管道、電力管線等都有不同的部門負責。”

但據劉會忠觀察,從2013年起,路面塌陷開始被集中報道,率先暴露問題的部分地區已經有更完善的管理、防治措施。

公開信息顯示,2013年5月,深圳市龍崗區橫崗一路段發生塌陷,事故致5人遇難。

同年8月,深圳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佈《深圳市地面坍塌事故防範治理專項工作方案》,宣佈成立深圳市地面坍塌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由時任常務副市長任組長,成員單位包括市編辦、發展改革委、財政委、規劃國土委、交通運輸委、住房建設局、水務局、城管局、法制辦、應急辦、軌道辦、工務署、檔案局、地質局,各區人民政府,市地鐵集團、水務集團、燃氣集團。領導小組負責全面統籌協調深圳市地面坍塌事故防治工作。

北京也開始對道路事故採取預防措施。2013年7月,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在官網發佈《北京市地下管線周邊土體病害檢測項目管理指南印發試行》,次年4月,市政市容委召開2013年城市地下管線綜合檢測成果通報會,要求各相關部門和單位結合檢測成果深入分析,查找問題,依職責採取相應處置措施,預防地下管線事故和道路事故發生。

據劉會忠觀察,近年來,路面塌陷事故有不斷增多的趨勢。根據北京地下管線綜合管理研究中心與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地下管線專業委員會共同發佈的《2018年10月-2019年9月全國地下管線事故分析報告》,2018年10月-2019年9月,公開新聞中可收集到的全國地面塌陷事故共142起。

劉會忠認為,“中國第一批市政管道於1979年後集中埋入地下,隨著地下基礎設施的老化和市政設施建設項目增多,道路塌陷事故應該引起足夠重視,不應該只是遇到事故再應急,而應該學習好的經驗,採取預防為主的態度。”

新京報記者 李雲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