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清軍後期有紅衣大炮,為何遲遲攻不下山海關?

鄧小梵


因為沒必要。

如果認為清軍入關只有山海關一條路線的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喜峰口、宣化、大同都是清軍可以入關的地方。

其實松錦之戰後,清軍就已經開始著手奪取整個遼西的計劃。1643年,雖然吳三桂在寧遠擊退了了來犯的六萬清軍,但是寧遠周圍的城堡已經悉數陷落,作為一座孤城,寧遠已經很難在抵抗擁有重火力的清軍,之所以大清一直沒有下達總攻,也是在休養生息、積蓄力量。


1644年2月,多爾袞決定率領八旗軍再次入關,原定路線是經過土默特部從宣化入關。但是當大軍剛剛整裝待發時,多爾袞接到密報,說李自成十萬大軍已經北渡黃河一路凱歌,山西重鎮如今已經歸了李自成了。

由於沒和大順交過手,所以多爾袞決定暫時按兵不動,靜觀時變。果不其然,寧遠的吳三桂奉旨勤王,寧遠已是空城。多爾袞當機立斷,大軍開拔寧遠,然後駐軍觀望。


在隨後的的一個月裡,先後發生了北京城破、崇禎自縊、吳三桂投降後反叛,然後山海關大戰。在接到吳三桂的求救書信之後,多爾袞明白,屬於大清的時機到了。隨後清軍開拔至山海關外停駐,用不作為的行動逼得無計可施的吳三桂投了降。

山海關不攻自破,這座天下第一關從此落到了大清的手裡。

看似清軍撿了大便宜,但事實上是即使1644年,李自成不動北京,大明還剩下一口氣,多爾袞也能拿下了山海關。

首先明清之間的火炮數量已經有了明顯的差距,而且清軍人多勢眾,再次南下,就吳三桂那一共5萬多人,在一座沒有支援的孤城,被吃掉那是必然了。當然,吳三桂不至於傻到束手待斃,退守山海關是必然的,那樣一來,就會有明清之間的山海關大戰了。


其實相比於寧遠,山海關更好攻破,雖然它是一座專門的防禦城堡,但是他有個致命弱點。在山海關修建的時候,還沒有武器可以從附近的山上打擊城內。但是明末清初,只要把紅衣大炮拉上山,就可以轟擊山海關的整個主城。

在李自成打吳三桂的時候,李自成就是命人把大炮拉上山,才給五萬明軍造成嚴重打擊。換成清軍的話,結果也是一樣。一旦主城陷落,那老龍頭也是唾手可得,這天下第一關,也就很輕易的被敵軍攻陷了。


火器工坊


簡單一句話,就是清軍沒有這個能力。

寧遠大戰和寧錦大戰,讓皇太極認識到紅衣大炮的重要性,派佟養性率領俘獲的漢軍,研製自己的紅衣大炮,也成功了,但是作用不大。

崇禎四年的大淩河一戰,祖大壽率軍投降,戰後八旗軍從城中運走了大小火炮三千五百多門和大量的火藥、鉛子,同樣交給佟養性統管。

此後,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率軍投降,也帶來了大量的火炮和一些熟練的士兵和工匠。再加上歷次大戰中俘獲的明軍火炮,可以說,清軍手中的火炮的數量已經相當可觀。

但是,要想充分發揮火炮的威力,並不簡單,這中間需要搬運火炮抵達進攻位置,需要熟練的炮手,最重要的是,需要配套的火藥和鉛子,沒有這些要素,再多的火炮也是一坨鐵疙瘩,沒有卵用。

而這一點,恰恰就是八旗軍的短板,即:他們沒有足夠的熟練工匠,沒有足夠的生產設備和原材料,生產出來足夠多的火藥和鉛子。簡單一句話,他們的生產能力不行,後勤保障能力不行。

一個最典型的戰例,是崇禎十二年二月,皇太極親率大軍包圍了松山城。城裡的明軍將士不到三千人,首領是副將金國鳳。

清軍在數量上具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軍中已經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石廷柱、馬光遠率領的漢軍,他們擅長使用火炮,利用這些火炮攻下了松山外圍的許多高臺。

然後清軍向松山發動多路猛攻,“列砲攻城,雉堞悉毀”,清軍的炮火兇猛,“城中人負扉以行”,就是頭頂著門板走路,以躲避炮石。

清軍從凌晨轟到午後,轟塌了松山的城牆,此時天色已晚,皇太極下令收兵。第二天,清軍大舉攻城,結果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情況,兩天的炮擊耗盡了清軍的火藥和炮彈,皇太極只好派人趕回後方催取。

松山攻城戰以清軍失敗告終。顯然,清軍的生產能力,無法支撐大規模的消耗戰。在小小的松山城下尚且如此,到了寧遠、山海關這樣的堅城之下,清軍更打不起。

也因此,努爾哈赤死後,八旗軍再沒有使用攻堅戰打下過重要的城市,皇太極一直使用圍城打援的戰法,一部分原因就是八旗軍的這個短板。

而圍城打援的戰法,在寧遠、山海關這些地方並不適用。


於左


不是不能,而是不為。

明朝體量太大,圍點打援,坐等明朝全國各地精銳部隊送人頭,等來了白桿兵、戚家軍、老秦軍、天雄軍等等,不是比跑過去打能獲得更大戰果麼?

自從袁大忽悠督師薊遼以來,滿清先後五次繞過長城掠奪內地,說明關寧防線已經沒用,而明朝竟然還在花費鉅款維持一個“馬奇諾防線”,更甚者,全國的精銳部隊不停的往關寧防線送人頭。

反過來,滿清是以內線殲敵,外線騷擾掠奪為策略的。

一個山海關,不用打下來,圍點打援,不停有肉吃。懂了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