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張良是在真心擁護劉邦嗎?

BeYourGuy


提到漢初三傑的張良,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其輔佐劉邦建立漢朝,但又不貪圖名利歸隱山林的品行而感嘆。其本身的顯赫身世更是讓人難以望其項背。其祖父兩輩韓國五世為相,執掌韓國權柄幾十年。到張良之時,韓國衰弱為秦之一郡。秦國並未出動大軍,韓國便束手投降,面對被吞併的國土,張良在韓國滅亡後並未隨其他貴族一樣束手就擒,而是逃出新鄭伺機復國。

在其後的十年中,張良不止一次想盡辦法復國刺秦但都未成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對殘破殺伐幾百年的中華大地進行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巨大變革,即是將大統一文明的根基牢牢地扎進中華民族的血脈當中。即便秦二世而亡,天下向一的大勢業已形成。張良自韓國滅國之時便立志復國的仇怨與大統一文明的天下所趨背道而馳。要想復國必須破壞統一根基,使天下重回戰國,並且韓國無力要想復國還需與舊山東貴族聯動,也必使天下大亂。但復國的熱忱使張良顧不及多想,起兵以後張良幾乎遊走在各大起義集團之間。

自秦國二十萬刑徒軍東進以後,戰國之世形成了,天下果然打亂,但復國依然無望。儘管新立韓王,但可管轄的地方僅是幾城而已且幾戰就再次為秦所滅。況且在秦末大亂以後遊走與起義軍之間也使張良感受到起義軍中除了舊貴族的復仇火焰意外看不到任何集團可以收拾殘局。百姓不該是貴族復仇的受害者,至少在此時張良遲疑了,時間大約是在起義軍被刑徒軍擊敗,韓國魏國趙國齊國楚國遭遇重創以後。

在項羽破釜沉舟以後,韓國再次建立但此時已經沒有了張良的身影。新建的韓國不過是舊貴族利益分割下的傀儡政權而已。此後的諸侯戰亂、楚漢相爭使得張良不得不從新思考天下向一之世。最終輔佐劉邦重新還天下太平,重新建立那個他親手推翻的帝國,其後他放棄了自己追求一生的復國夢,轉而支持統一。

在漢朝建立以後,諸事妥當,政權鞏固之後,功成身退。雲遊天下。


世界史圖鑑


一、張良其人

張良,字子房,為漢代著名謀士,助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封留侯。其本人是戰國時韓國貴州後代,祖父兩代均為韓國相,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張良散盡家財,尋刺客殺秦始皇以報仇,並會同刺客在博浪沙埋伏襲擊秦王,誤中副車未能成功,被秦王通緝。流亡下邳,得黃石老人神奇傳授兵書《太公兵法》,後在陳用地起義期間,聚集數百人起義。

二、君臣相遇

張良與劉邦相遇,是在投奔自立為楚假王的景駒途中。其時劉邦也聚集了幾千人,正在下邳西面攻城略地,張良與劉邦相遇後,史載: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

劉邦起兵於沛地,故稱沛公。張良遇劉邦,可謂一見如故。張良給別人說《太公後法》,別人都不理解,給劉邦一講,劉邦立即就理解並採行,所以張良引為知已,連楚假王景駒都不再見了,直接就跟著劉邦幹上了。

張良跟從劉邦後,劉邦對張良言聽計從,並且一改對部下粗魯的習慣,十分禮敬張良,言必稱“子房“。

三、鴻門救主

劉邦打下咸陽後,項羽軍到鴻門,欲攻打殺死劉邦。其時劉邦還在勝利的喜悅中,完全沒有意識到正在到來的巨大危險。正是張良的朋友項伯,來告知張良,項羽要殺劉邦。項伯的本意,是讓張良離開劉邦,逃開個人的滅亡,張良此時完全可以不管死到臨頭的劉邦,而自己一個逃走。

但張良沒有丟下劉邦獨自逃命。《史記》載: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乃具以語沛公。並且拉著項伯找到劉邦,把情況詳細報告,讓劉邦與項伯結為兒女親家,並在鴻門晏上,多方設法,保全劉邦性命。

所以說,張良對劉邦,是在危難之即,不離不棄,堅定支持。

四、離而不棄

張良本是韓國人,項羽建立楚國後,分封諸王,其中就包括張良的故國韓國,封給了韓王成。而劉邦則被封漢王,遷居巴蜀。張良本著故國家園,與劉邦相辭去到韓王成部。

臨行之時,張良建議劉邦燒了從巴蜀回到漢中的棧道,見到項羽,又告之說:“漢王燒絕棧道,無還心矣。”從而解除了項羽對劉邦的警惕之心,使項羽放心攻打齊國,從而讓劉邦得到“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機會。

韓王成被項羽殺死後,張良第一時間逃回到劉邦身邊,劉邦也立即封張良為成信侯,隨軍攻打項羽。

五、功成身退

劉邦戰勝項羽,建立大漢王朝後,大封功臣。張良因是謀士,未有直接軍功,劉邦說:“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乃封張良為留侯。

可見,張良對劉邦,是難不相棄,成不居功,只封了個很小的地方為留侯。而且不久即稱病隱退,杜門不出。

六、助立太子

劉邦晚年,欲廢太子,立戚夫人的兒子如意為太子,遭到多年大臣反對,但均沒有改變劉邦的心意。此時,又是張良,指點太子請出商山四皓,說動劉邦,最終沒有廢立太子,保持了政權交替的穩定性,保證了大漢江山沒有因為廢立之事而再次動盪。

以上史實說明,張良對劉邦是真心擁護,劉邦對張良是真心信任。

張良擁護劉邦的原因,主要有幾點:一是共同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觀,劉邦張良都有反暴秦、救民水火、統一中國的強烈願望,而且張良認為劉邦天性仁以愛人,會是個對百姓仁愛的君主。二是士為知已者死的情懷,張良與其他人說《太公後法》,別人都不理解,惟一對劉邦,一說即通,並能立說立行,取得實效,確實有一種知已難求而得遇所求的感覺。三是劉邦對張良也特別敬重和信任,劉邦本身出身低賤,其軍政集團核心人員也均是低微出身,行為粗魯,唯有張良出身高貴,學識涵養極好,是以劉邦對張良也確實格式敬重,言必稱子房,並且幾乎言聽計從。張良也從內心感激,真心擁護。


古語今學



路遙lgy


真心。

怎麼去判斷甲是否真心擁護乙?看甲怎麼去做,以及乙能否幫他完成心中所想。

在我們講到張良的時候大都讚譽他是一個智者,但其實他還是一個像孔孟一樣的德者。我有著自己心中的理想,他希望看到殘暴的秦國滅亡,有一個善良的君王出現善待百姓。這是他心中抱負,是他的出發點。然後就是他的選擇,他肯定不會去選擇和秦皇一樣的項羽,也沒有選擇只是為了當王侯將相的陳勝吳廣,而是真心有為天下的劉邦。這是他作為一個智者的判斷。從他心底裡,他相信劉邦有這個能力能幫他完成心中所想,也相信劉邦會善待天下百姓。最後劉邦確實也做到了。

所以,我認為張良是真心的想幫助劉邦。


多喝熱水好2


張良何許人?韓國世家貴族,爺爺父親都是韓國相國。張良自身貴公子,氣度不凡,俠義豪爽,交結的都是有本事講義氣的哥們。秦始皇滅了韓國,他非常難過,發誓為韓國報仇。他報仇的想法也很簡單有效,打是打不過,只能搞不對稱的暗殺,一個大俠搞定。就是這個大俠和適當機會難得。為此他一門心思尋找等待,家財散盡,弟弟死了也不管。他曾經有最好的機會,就是秦始皇出巡到博浪沙(今天河南北部新鄉境內),他和一個大力士用大鐵椎砸秦始皇的車,可惜砸偏了。

貴族公子張良

張良有一身本事,也想有所作為,但他又有貴族的自尊和榮譽,把名節信義看得很重。而劉邦這個傢伙,很喜歡罵人,對手下不是很尊重。好在因為張良凜然不可犯的氣度以及自身魅力,特別是他的謀劃才幹,所以劉邦對張良還是很客氣的。張良也覺得劉邦是比較能成大事的。因此劉邦起兵不久,張良跟過劉邦一段時間,但也只是借重劉邦謀劃復立韓國。張良本人對劉邦的為人應該還是不以為然的。等項梁立了韓王成,張良就離開劉邦去了新的韓國,擔任司徒。這才是張良心目中的政治理想和認為的本分。

劉邦張良

後來諸侯一起西進,滅了秦朝,項羽分封,劉邦王巴蜀和漢中,韓王成還是王韓國故地。張良就離開劉邦,劉邦向西南,張良往東,去輔佐韓王成。只是張良走到半路,聽說韓國被項羽佔了,韓王成也被項羽殺了,可想張良的悲痛。想想看,只有劉邦有實力能幫助自己報仇雪恨了,於是才掉頭往西,真正投入到劉邦陣營。為劉邦運籌帷幄之中,屢屢在關鍵時刻拿主意,讓劉邦集團這艘大船開向成功的彼岸。

晚年張良

等殺滅項羽,張良仇恨報了,漢朝也建立了,之後的張良雖然也會出謀劃策,但也是身在其中不得已。又反感政治鬥爭,後來就漸漸不問政事了,一心修道,煉丹辟穀,直到漢惠帝年間去世。


用戶109561773499


各有各自所代表的利益集團,項羽鴻門不殺劉邦,應該有政治上的某種妥協,殺楚王熊心絕對是范增不想看見的,現實給了張良韓國貴族夢狠狠打擊,觀念的轉變賦予他更大的平臺


別處相見啦


雙方都是利益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