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那些一首詩流芳千古的詩人——崔護

在輝煌燦爛的詩歌長河中,有著眾多的傳世佳作,也有著一顆顆耳熟能詳的璀璨之星。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一代詩仙李白寫盡盛唐氣象;“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以詩為史,道盡紅塵滄桑,'臨難不顧生,身死魂飛揚。"阮籍醉飲狂歌,無盡魏晉風流……他們常常觸景動情,出口成章,鶴髮老翁、垂髫童子,人盡皆知。

可我國文學史上也有一些名氣不算太高,甚至是名不見經傳的人物,但他們也流傳下來一些名詩佳句傳世,一篇孤作,亦足以流芳千古。

那些一首詩流芳千古的詩人——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題都城南莊》崔護

提起崔護,恐怕熟悉的人並不多,但一說人面桃花,可謂人盡皆知,憑著這一首《題都城南莊》,崔護在燦若星辰的盛唐詩歌畫卷上,就足以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崔護(772年—846年),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人,生平事蹟不詳,。公元796年(貞元十二年)登)。公元829年(太和三年)為京兆尹,同年為御史大夫、廣南節度使。《全唐詩》存詩僅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題都城南莊》流傳最廣,膾炙人口,有目共賞。

大唐畢竟是浪漫的,唐代孟棨在《本事詩》中記錄了這首詩的故事,

那年清明節的午後,剛剛名落孫山的崔護獨自出城踏青,長安南郊的春天,草木繁盛,豔陽高照,桃花朵朵,一望無邊的春天裡瀰漫著濃濃的暖意,隨意漫步中。崔護忽覺覺口渴,恰好行至一戶農家門外便清口柴非討,一杯水喝。門裡傳來姑娘輕柔的詢問:‘“誰呀?",崔護回答:"小生崔護,踏春尋花,不意到此,適才口內乾渴,乞一碗清水'。農莊的大門徐徐拉開,兩顆年輕的心便在明媚的春光中浪漫的邂逅了。女子取來一碗水給崔護,自己悄然倚靠在了桃樹邊,崔護見姑娘美若桃花,不免怦然心動,而姑娘見崔護神采俊秀,亦神思恍惚;而後羞赧回屋,秋波頻頻回顧崔護。其實,雙方此時都能感受到對方有意,只是乍然初見,即使是世風開放的大唐,也終究要顧及男女之防。崔護喝完水,怕有閒言,便悵然而歸。

時隔一年,正值清明節,崔護恰在京城,忽然想起去年曾尋春遇佳人的情景;那番景象,如今歷歷在目,崔護心神不寧,極欲再見佳人一面。於是起程赴都城南莊。不料此時花草尚在,門庭卻已上鎖,似乎久無人居。崔護頗為失意,悲生衷腸,感由心發,便在左邊一扇門上題詩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可謂寫盡失意。

幾天以後,心有不甘的崔護再次來到都城南的這處院落,卻聽到院內有哭聲,於是便敲門詢問。一位老漢出來看了看他,問道:“你是不是名叫崔護?”回答說:“我是。”老漢哭著說:“你害死了我的女兒!”崔護非常吃驚,不知如何回答。老漢說:“我女兒知書達理,尚未許配人家,從去年以來就經常精神恍惚,好像丟失了什麼東西。前幾天我和她出門,回來時看見你寫的那首詩,回家後就懨懨成病,幾天不吃不喝,現在已經死了。我老了,原想女兒能嫁一位君子,為我養老,想不到女兒竟這樣死了,這不是你害死了她嗎!”說完又大哭起來。

崔護聽後十分悲痛,請求讓他進屋哭一哭,送心上人最後一程。得到老人允許,崔護進屋見女子端莊地躺在床上,崔護托起她的頭,枕著她的腿,哭喊道:“崔護來了,崔護就在這裡!”女子好像聽到了哭喊聲,不一會竟然睜開了眼睛,復活了。老漢大喜,便把女兒嫁給了崔護。

這個故事,最初見於唐代孟槳的《本事詩》。後來的《唐詩紀事》、《麗情集》、《太平廣記》和《綠窗新話》等書,也都收錄了這段佳話。北宋末期,杭州上演的官本雜劇《崔護六麼》和《崔護逍遙樂》,把這動人的故事搬上了戲曲舞臺,成為我國早期的戲劇選題之一。現在,川劇《金碗釵》中的《桃花村》一場,仍然是表現崔護題詩這段故事的優秀傳統戲。 劇中人崔護,歷史上確有其人。他也確實寫過那首題為《題都城南莊》的詩。

當然,沒有人能證明崔護的愛情是否杜撰,但“人面桃花”的明媚和“物是人非”的落寞,卻吟誦出人們對平常生活的感嘆。那初見時的傾心,滿樹盛開的桃花猶如一朵朵怒放的桃花,令人沉醉其中,流連忘返。

(本文故事根據網絡及《本事詩》內容整理,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