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北大培養倆天才:一個喜歡食堂舔盤子,一個寧願美國刷碗也不回國

北大是我國最高學府之一,彙集了很多精英人才,其中不乏天才人物,比如今天要介紹的這兩位,他倆一個9歲就看大學教材,一個14歲就上北大,而且都與盤子結下了“不解之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下。

北大培養倆天才:一個喜歡食堂舔盤子,一個寧願美國刷碗也不回國

先來說下14歲就上北大的這位大神,他名叫王曉琮,非常低調的他,因《吃飯舔盤子的“鍋爐工”,竟是14歲就上北大的“掃地僧”》一文而爆紅網絡。

王曉琮14歲就考上了北大少年班,18歲又成了浙大研究生,畢業後選擇回到家鄉,成為哈理工的一名數學老師。王曉琮學識淵博,學生對他的評價都是一面倒的,“神一樣的人物”、“這個真的是大神”、“佩服的五體投地”。而除了日常授課外,他還是全國數學建模競賽評委,也是黑龍江全省唯一一個,曾多次帶隊參加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而經過他指導的學生,幾乎都能拿到“國際一等獎”。

可就是這麼牛的一位大神,卻非常低調,如果不認識他的人,在哈理工校園裡碰到他,肯定會把不修邊幅的他當成是燒鍋爐的。而且,這位大神還有一個獨特的“癖好”,那就是舔盤子,曾多次被學生目睹並拍下照片。

為什麼會這樣呢?他的收入按理說應該不低啊。原來,王曉琮同時資助了好幾位貧困生,工資的一大部分,都幫助別人了,而且他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勤儉節約的人,不願意浪費一點糧食,所以吃飯的時候就習慣舔盤子。

北大培養倆天才:一個喜歡食堂舔盤子,一個寧願美國刷碗也不回國

王曉琮說完了,我們再來看下另一個天才,他與盤子之間的故事,和王曉琮的恰恰是兩個風格,甚至可以說是對立面。這個天才,就是張益唐。

張益唐從小就展現出了異於常人的數學天賦,9歲就開始自己研究大學數學教材,後來經歷了一系列磨難後,還是成功考上了北大數學系。

在北大這個學術氛圍濃厚的環境裡,他可以更加心無旁騖的研究自己喜歡的數學,因此迅速嶄露頭角。就這樣,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結識了著名的華裔數學家莫宗堅。

莫宗堅看到張益唐的數學才能後,力邀他前往美國深造,而為了尋求更大突破,張益唐也欣然允諾,跟隨莫宗堅到了普渡大學進修,攻讀博士學位。

可後來因為某些事情,兩人鬧掰了,導師莫宗堅不願意給他寫推薦信。在美國,沒有推薦信的話博士很難找到工作,而且莫宗堅在數學界還有那麼大的影響力。最後沒辦法,張益唐只能到餐館洗盤子勉強度日。

在他刷盤子期間,時任北大數學系主任的著名數學家丁石孫,聽說他遭遇後,邀請他回國到北大搞數學研究,可他卻拒絕了。

後來在北大校友的幫助下,他在美國一所大學找到了一份講師的工作,往後十年,他也一直籍籍無名,除了講課就是搞數學研究。直到2013年4月份,他公佈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後,各種獎項、讚譽瘋狂湧來,邀請他講學的大學、研究機構更是絡繹不絕。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功成名就後,有人翻出了當年那樁舊事,問他為何寧願在美國繼續刷盤子,也不願意到中國著名學府當教授。

北大培養倆天才:一個喜歡食堂舔盤子,一個寧願美國刷碗也不回國

對此,張益唐的回答是:“要是在中國,不會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人各有志,咱不能強求,畢竟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可他這麼說,就有些不地道了,實事求是的說,我國著名數學家也不少,怎麼人家就能在中國取得成就?比如前面提到過的王曉琮,再比如華羅庚、齊民友、谷超豪等,而且這些大神在取得各種成果的同時,還利用自己豐富的數學知識,為我國做出了巨大貢獻,幫助我國科學事業突飛猛進,獲得了無數人的尊敬。

北大培養倆天才:一個喜歡食堂舔盤子,一個寧願美國刷碗也不回國

這些數學家,他們沒能力出國嗎?顯然不是的,只是他們在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之間,選擇了後者而已。身為數學家的他們,深知數學的重要性:數學有基礎學科之稱,是任何學科都離不開的重要工具,比如錢學森、楊振寧等大批物理學家,都擁有非常堅實的數學基礎。同時,他們也深知相對於美國等發達國家來說,中國數學人才還是有些匱乏的,所以他們就留在祖國,一方面利用自己的學識,推動祖國科研事業發展,一方面促進祖國數學人才的培養,擴大數學人才儲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