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用“鋪路石”精神譜寫小康路上的讚歌

——漢濱區大力推進交通脫貧攻堅紀實

建成農村公路6294公里,495個涉農建制村水泥路通村率達到100%,投入資金8.46億元,實施脫貧攻堅村組道路687條1605.61公里,“油返砂”項目706個373.2公里,治理病害險段635條2809公里,開發公路養護公益性崗位1332個,開通通村線路25條,投放客運班車45輛,路網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1.72公里水平……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進程中,漢濱區攻堅克難,統籌規劃,精密組織,科學施工,譜寫了交通建設與發展的新篇章。

破瓶頸補短板打通1605公里村組路

作為典型的農村佔大頭、農民佔多數的農業大區、秦巴山區特困縣區、革命老區和全省唯一絕對貧困人口超過10萬人的深度貧困縣區,漢濱的“兩山”戰線長,這裡貧困量大、面廣、程度深,也是交通最難啃的硬骨頭。

漢濱的貧困,交通落後是主因。截止“十二五”末,全區達到三級公路標準的僅有1條36公里,絕大多建成於“十一五”期間的村級道路,受當時政策和財力的限制,通暢深度不夠,防災抗災能力弱,歷史欠賬多。經過多年負重運營和暴雨水毀,通行能力低,安全隱患大,“無路可走”和“有路難行”的問題十分突出。打通脫貧致富的“最後一公里”道路,成為全區群眾期盼最大、呼聲最高的強烈要求儘快解決的民生問題之一。

要把失去的機會補回來,拖慢了的速度提起來!漢濱區委區政府從區情實際出發,緊緊抓住脫貧攻堅戰機,一舉打通漢濱內通外聯的大脈絡。

從省上請來專家學者,進行全域路網規劃編制,在充分考慮沿線人口、集鎮和經濟節點的發展上,把鎮、街道、工業園區和旅遊景點有機串聯起來,讓漢濱交通順利搭上“加班車”。

區委、區政府經過反覆調研論證,站在漢濱長遠發展的高度,積極爭取金融部門支持,按照“設計適度超前,投資適度從緊”的原則,專題會議研究確定:貧困村主幹線實施4.5米寬水泥硬化路,長期居住且相對集中百人以上貧困自然村實施3.5米寬水泥硬化路。通行政村4.5米寬水泥路每公里補助資金60萬元,通貧困自然村3.5米寬水泥路每公里補助資金45萬元,僅當年就投入近3億元資金用於通村公路建設。

為加快工程進度,實行一條公路一名領導掛帥,一個班子推進,一名技術人員跟蹤指導,一批義務監督員監督質量。確保工程建設環境協調、質量技術和安全。同時嚴禁鎮村幹部承攬公路建設工程。在推進貧困村公路建設中,各級黨委政府堅持把最強的力量向公路建設一線傾斜,把最優的資源向公路建設集中,重兵保重點,強加求突破。各級黨員領導幹部率先垂範,與群眾同甘共苦,一起戰鬥在公路建設現場。交通部門和施工單位堅持在一線解決問題,在一線攻克難關,不分晝夜,嚴把質量,趕超進度。廣大群眾主動騰地挪樹、拆房遷墳,全力配合道路建設,呈現出上下同心、幹群合力,攜手改變貧困面貌的感人場面。

這,不過是漢濱交通大踏步追趕的鮮活縮影。

據統計,2016年以來,漢濱累計投入資金3.79億元,改建葉紫路等縣鄉公路104.3公里,新建沈壩楓樹河等橋樑1000餘延米,備受關注的G211石梯至張灘一級公路、流水河大橋重建工程分別在今年6月中旬和8月下旬開工建設,同時,還包裝、儲備了古關路、張壩路等一大批縣鄉公路改造項目,全區骨幹公路質量標準穩步提升,路網結構日趨合理;累計投入資金8.46億元,核定實施脫貧攻堅村組道路687條1605.61公里,建設任務全部完成,質量、安全、進度良好,全區村組公路總里程高達5391.4公里,100%建制村通水泥路,深度貧困村30戶、百人以上自然村也實現了3.5米寬以上水泥路全覆蓋,項目惠及全區百萬群眾,2.7萬戶7.3萬因交通條件落後致貧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擺脫交通困擾,闊步走上致富路;累計投入資金2.95億元,實施“油返砂”項目706個373.2公里,635條2809公里縣、鄉、村公路面板懸空、破損,路基塌方、沉陷等病害險段得到有效治理,極大確保了全區路況良好。全區交通設施條件進一步改善,道路交通短板進一步補齊,支撐脫貧攻堅的先導作用進一步凸顯,長期制約發展的交通瓶頸正在打破。

讓發展要素在城鄉間“奔湧”

8月20日,縣財路貫通;

10月2日,付黃路貫通;

11月8日,葉紫路貫通;

……

這平地而起的通衢廣陌,宛若一根根柔美的綢帶,在3646多平方公里的漢濱大地上恣意飄舞,劃出了一道道美麗的色線。

漢濱區把貧困村公路建設作為扶貧攻堅的牽引工程和交通建設的重中之重,按照“三結合五優先”的原則,即結合鄉村鄉村振興、扶貧攻堅、產業佈局,優先建設扶貧路、優先連通產業路、優先實施民心路、優先構建聯網路、優先鋪築小康路,編制形成了《漢濱區農村公路建設總體規劃》和《精準扶貧交通建設工作方案》,要求各職能部門早部署、早規劃、早試點、早建設,用“四早”贏得基礎扶貧的主動。

在茨溝鎮東鎮社區,村民們正往家門口的幾輛貨車上搬運今年剛打下的糧食。來自20公里外的糧食經紀人陳月群,在給農戶結算售糧款。老陳親眼見證了鄉村公路的變化:最初,他開著小三輪下去收糧;現在興建了大路,穿村入戶,他買了貨車收購。老陳算了一筆賬,過去路窄又不平,車子跑不開,一天只能收幾車糧,掙二三百元就不錯了,現在跑車效率提高了,一天下來少說也能掙1000元。

一條路,興旺一個產業;一條路,致富一方百姓。

農村公路的不斷延伸,農民腰包鼓了起來,生活也提升了檔次。路網縱橫,區域特色產業借勢登高。依託暢通的農村公路,漢濱區萬畝茶葉、萬畝核桃基地鎮、千畝蔬菜、千畝荷塘基地、各類現代農業園區迅速崛起。

位於漢濱南部的4A級雙龍景區,寬暢平坦的香雙公路橫臥在香河河岸,將景區與瀛湖旅遊區及安康市區緊密連接起來,原本從市裡開車去景區2個小時車程現在縮短了一半。西安、四川、漢中等四面八方的遊客紛至沓來,茨溝、縣河、流水等鎮辦嘗紅葉、豆腐宴、民俗遊、親水遊、鮮魚宴、農家樂等旅遊經濟藉機風生水起。

22個農村鎮級電商物流示範點,70個村級電商服務點,暢通了全區農副產品的外銷渠道,漢濱綠茶、瀛湖枇杷、富硒辣椒等特色產品暢銷全國。

漢濱區按照“分級養護,建養並重、有路必養、有路必管、專群結合、確保長效”的原則,切實推動農村公路管理養護工作常態化、規範化。在區、鎮兩級成立了養護機構,縣鄉公路養管由南區和北區養護有限公司負責,村級公路管養由鎮、區和街道負總責,區農管局統籌行業管理。特別是在村級公路養管上,立足工作實際,通過反覆調研,漢濱累計開發公路養護公益性崗位1332個,在全市率先全面推行“公益性崗位+貧困戶+公路養護”的村級公路養護管理新模式,破解了村級公路養管難題,提高了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水平,帶動了貧困人口增收脫貧,全區1332名在冊貧困人口實現了門口就業,年均增收6000元,穩步越過貧困線。

小康路上的“鋪路石”

路在不斷地變長、變寬、變美、變暢中展現魅力。

沒有農村公路,就沒有農民的出路。農民兄弟的心聲,擊中了漢濱交通的痛點,也點燃了交通人心中甘當“鋪路石”的旺盛熱情。

7月下旬,正是漢濱酷暑時期,氣溫攀升近40攝氏度,地面能把腳板燙的起泡。在洪石路建設工地上,區交通局總工、洪石路工程責任指揮丁義慈還在工地上忙碌著,臉龐被曬得通紅,豆大的汗珠順著臉頰往下滾落。洪石四級公路改建工程全長6.3公里,惠及周邊3萬餘群眾,是加快洪石一體化建設、支撐洪山片區脫貧摘帽的交通重點建設項目,但因公路沿線還有部分群眾院壩切割問題沒有解決,工程進度受到了影響。

“切院壩的事情如果不盡快解決,一是影響工期,二是公路的線型就會控制不好,修出來的路不符合質量技術標準,群眾也會不答應”。丁義慈帶著技術員,挨家挨戶做工作,放線控制公路線型,通過近一個周的持續作戰,30多戶群眾切院壩問題全部得到解決。

“交通局的幹部就是能吃苦”,當地群眾說:“天氣這麼熱,我們晌午都不敢出門,他們都還在路上”。交通幹部的苦幹贏得了群眾的理解和支持。

自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為修好貧困村的村組公路,起早貪黑早已是這支隊伍的常態。

葉紫路30.7公里四級路升級改造,直接影響沿線3鎮17個村脫貧達標,只有4個月的施工期,工期緊,任務重。

付黃公路百日攻堅戰,由於毗鄰高新區,公路徵遷補償與商業徵遷補償差距大,群眾期望高,阻工多,為做好協調工作,區交通局技術員周仕山成百上千次到群眾家做工作,在不解、辱罵和委屈面前多次落淚;區交通工程質監站副站長何勇,天天“泡”在工程一線搞檢測質量,膀子被曬的脫了皮;區交通局通村辦主任夏天平,一米九零的大個子,由於勞累過度,幾次在下鄉途中暈倒。

已記不清與多少個驕陽似火的日子,多少個星辰滿天的夜晚相伴。據統計,投資是“十二五”期間的10倍,里程是“十二五”期間建成村級公路總里程的5倍還多,對於漢濱交通人來說,工作任務之繁重可想而知。

披星戴月,日曬雨淋,交通人用開拓進取忘我工作,甘於犧牲,無私奉獻,超常付出,甘當默默無聞鋪路石。

“路在人民群眾心裡,路在交通人的腳下,路在吹奏小康的音符中,在脫貧攻堅和小康路上始終會閃耀著鋪路石精神的光芒!”

在新一輪發展中,漢濱將繼續堅持交通作為發展的先導和基礎,是經濟運行的血脈,牢固樹立大交通意識,打通“外循環”,暢通“內循環”,聯通“微循環”,構建立體交通網絡,帶領漢濱在區域經濟發展“快車道”奔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