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行業“唯一”的本科院校——體制內就業

以下為你篩選體制內就業的本科院校,有些是部屬院校,就業率相對較好,一般在國家行政部門就業。唯一缺憾,有些院校沒有碩士、博士授權點。

(一)南京審計大學

行業“唯一”的本科院校——體制內就業

南京審計大學

南京審計大學是唯一以“審計”命名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為我國審計高等教育發源地之一,因審而立、為審而存、依審而興、靠審而強。學校始建於1983年,1987年更名為南京審計學院,2002年原南京金融高等專科學校併入,2007年以“優秀”等級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2011年獲批為全國首批審計碩士專業學位授權單位,成為教育部、財政部、審計署和江蘇省共建高校,2013年獲批為碩士學位(學術學位)授權單位,2015年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南京審計大學,2018年與中央軍委審計署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經過36年的建設,學校已發展成為以審計為品牌、經管法工文理等學科相互支撐、協同發展的特色高校。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學生共1.6萬餘名。專任教師1110餘人。其中,正高職稱180餘人,具有博士學位620餘人。擁有浦口、莫愁兩個校區,佔地145公頃。中共審計署黨校、審計署審計幹部教育學院位於浦口校區。

學校設有政府審計學院、會計學院等16個專業學院(教學部),審計科學研究院、瑞華審計與會計學院等11個特色研究院;設有35個本科專業,其中,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3個,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項,江蘇省“十二五”重點專業(類)5個,江蘇高校品牌專業3個,江蘇省特色專業5個;建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江蘇省高校優秀教學團隊4個;現有江蘇省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基地1個。建有國家級在線精品課程2門。

學校現有碩士學位授權點15個。其中一級學科授權點7個:工商管理、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公共管理;專業學位授權點8個:審計、會計、金融、工商管理、國際商務、法律、應用統計、電子信息。學校學科建設成效顯著,擁有多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和重點學科。其中,“審計科學與技術”和“現代審計科學”分別入選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一、二期項目,“工商管理”、“應用經濟學”等2個一級學科入選江蘇高校優勢學科三期項目;理論經濟學一級學科入選“十三五”江蘇省重點(培育)學科,公共管理、統計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等5個一級學科入選“十三五”江蘇省重點建設學科;在第四輪全國學科評估中,工商管理一級學科評估結果為B,排名全國前20%-30%。

被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IIA)認證為中國唯一的“內部審計教育夥伴”(IAEP)合作級高校,與全球夥伴高校開展學生互換、教師互聘、學分互認、科研合作;被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ACCA)評為“全球培養ACCA人才最多大學”“白金級培訓機構”;與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INTOSAI)、最高審計機關亞洲組織(ASOSAI)等國際行業組織,美國、法國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最高審計機關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係,美國、法國、巴西、印度、南非等50餘個國家審計長受聘學校榮譽教授。五年來,教師赴境外高校及最高審計機關進行學術交流、訪學培訓逾1000人次,參加聯合國審計62人次;學生赴境外高校學習交流、參加國際會議、學科性競賽、海外志願者活動2000人次。

在江蘇高校中,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指數、平均月薪、畢業生願意推薦母校的比例等指標連續多年名列前茅。該中心自2016年以來發布的歷年《江蘇省本科畢業就業情況調查報告》和《江蘇省用人單位招聘情況調查報告》顯示,綜合充分就業、適配就業、穩定就業、薪酬等多項指標,我校就業質量指數名列前茅,2018年報告中畢業生對母校的總體滿意度達到97.4%,報告顯示,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逐年攀升,穩定在90%以上。

(二)中國計量大學

行業“唯一”的本科院校——體制內就業

中國計量大學

中國計量大學位於浙江省杭州市,是我國質量監督檢驗檢疫行業唯一的本科院校,由原國家計量總局於1978年創立,現為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學校曾獲得全球首屆唯一的“ISO標準化高等教育獎”,中國計量大學是一所以計量、標準、質量、市場監管和檢驗檢疫為辦學特色的本科院校。學校前身是1978年由國家計量總局創建的杭州計量學校,1985年經教育部批准升格為中國計量學院,2016年更名為中國計量大學,2017年成為省部共建大學。學校建有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5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0個。設有18個學院(部),創辦1所獨立學院,有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5000餘人、研究生1950餘人,獨立學院普通本科生5700餘人。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1300餘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教師近700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約佔70%。擁有共享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

學校現有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國家質檢中心、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浙江省重點實驗室、浙江省工程實驗室等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27個,中國計量大學科技園被科技部、教育部認定為國家大學科技園、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級眾創空間、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建有ISO國際標準化培訓基地(杭州)、國際法制計量組織培訓中心(杭州基地)、國家知識產權培訓(浙江)基地、中國認證認可協會教育培訓基地、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國際標準化人才培訓基地等高水平行業人才培養基地。工程學學科、化學學科、材料科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擁有浙江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3個,浙江省一流學科10個,浙江省重中之重學科、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和重點學科11個。

獲得全球首屆唯一的“ISO標準化高等教育獎”。

近五年畢業生平均初次就業率97.02%,2017年入選“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2018年入選首批“浙江省普通高校示範性創業學院”。

(三)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

行業“唯一”的本科院校——體制內就業

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

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坐落於“博愛之都”南京,是全國唯一一所獨立設置,以培養特殊教育師資為主,兼以殘疾人高等教育和殘疾人事業專門人才培養的省屬普通本科高校。學校由教育部於1982年創辦,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予以資助支持,初名“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校”,是新中國第一所培養特殊教育師資的中等師範學校,隸屬教育部管理。1997年學校劃歸江蘇省人民政府管理。2002年升格為大專院校,更名為“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2009年成為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和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建單位。2013年經教育部批准,學校籌建“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2015年升格為普通本科高校。學校是全國卓越特殊教育教師培養改革項目單位、中殘聯首批殘疾學生高等融合教育試點學校、“全國殘疾人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中國盲文手語推廣服務中心”、“江蘇省特殊教育發展指導中心”、“江蘇省特殊教育師資培訓中心”、“江蘇視障人員教育考試支持研究中心”。學校先後榮獲“全國特殊教育先進單位”、“全國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校”、“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江蘇省高校先進基層黨組織”和“江蘇省高等學校和諧校園”等多項榮譽稱號。

學校現有燕子磯主校區和江寧分校區,佔地面積501畝。校內建有國內第一所教育類專題性歷史博物館——中國特殊教育博物館,館藏特教類實物與文獻2300餘件,內有通史館、文獻館、技術館、體驗館、殘疾人集郵館、影視廳。

學校設有特殊教育學院(省特殊教育發展工程指導中心)、教育科學學院(教育教學實訓中心)、康復科學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語言學院、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管理學院(無障礙管理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陽光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體育學院和繼續教育學院(江蘇省特殊教育師資培訓中心辦公室)等11個學院,共開設38個本、專科專業,涉及教育學、文學、醫學、理學、管理學、工學、藝術學等七大學科門類。

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7383人(其中殘障大學生424人)。

2017年9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校園人才市場依託91Job智慧就業平臺面向2018屆畢業生提供了12597個崗位,生均10個。專業需求方面,特殊教育、學前教育、兒童康復依然排在前三位。校園人才市場,康復機構需求最大(提供崗位7746個),佔需求總量的58.39%,以下依次是教育機構與早教機構。

(四)陝西學前師範學院

行業“唯一”的本科院校——體制內就業

陝西學前師範學院

陝西學前師範學院是一所以教師教育為主、以培養學前教育師資為特色的省屬公辦普通本科院校。學校前身為陝西教育學院,1963年由陝西省西安師範學校(1906年建立)和陝西省教師進修學校(1956年建立)合併成立。2012年3月,經教育部批准,改制更名為陝西學前師範學院,是目前全國唯一以“學前師範”命名的本科院校。

學校位於歷史文化名城古都西安,現有雁塔、長安2個校區,校園環境優雅,辦學條件優越,擁有現代化的教學樓、圖書館、學生公寓、學生活動中心、師資培訓樓等,建築面積達27.75萬平方米。

學校現有幼兒教育學院、教育科學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文學院、外國語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生命科學與食品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化學化工學院和體育學院14個教學單位。

現有普通本科專業29個,專科專業21個,涵蓋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法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8個學科門類,全日制普通本專科學生13639名。

(五)防災科技學院(中國地震局)

行業“唯一”的本科院校——體制內就業

防災科技學院

防災科技學院隸屬於中國地震局,是全國僅有的以防災減災高等教育為主、學科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學校始建於1975年。學校面向全國招生,現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餘人。

學校堅持“人本治校、特色立校、人才強校、和諧興校”的辦學理念和“優化結構、深化改革、強化特色、提高質量”的人才培養思路,立足防震減災行業,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逐步形成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為主體,兼有碩士研究生教育、成人學歷教育、行業技術培訓等並存的多層次、多類型、多形式的現代辦學體系,培養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較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建有30個本科專業,包括防災減災核心類專業:地球物理學、地質學、資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土木工程、測繪工程、地質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公共事業管理(應急管理)等;防災減災支撐類專業:工程管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通信工程、地理科學、物聯網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應用心理學等;防災減災拓展類專業:金融學、投資學、會計學、工商管理、漢語言文學、廣告學、網絡與新媒體、英語等。涵蓋理學、工學、管理學、文學和經濟學等五大學科門類。

學校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列為“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試點單位,並招收碩士學位研究生;被教育部批准為“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工作單位;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批准為“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現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省級防災減災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高地等各類“質量工程”項目及省級重點學科、省級重點發展學科、省部級重點建設實驗室、國際合作實驗室等。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實驗平臺,形成了地震前兆背景場、岩土工程抗震、城市防震減災規劃、城市震害預測、地震地質災害、地震觀測信息處理、地震前兆觀測儀器、災害風險與應急管理等8個特色研究方向,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防震減災科研體系。

(六)上海海關學院(海關總署)

行業“唯一”的本科院校——體制內就業

上海海關學院

上海海關學院前身為創建於1953年的上海海關學校;1980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升格為上海海關專科學校;1996年4月,原國家教委批准學院更名為上海海關高等專科學校;2007年3月,經教育部批准,設立上海海關學院,成為新設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海關高等教育事業翻開了嶄新的篇章。2012年12月,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批准為“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學士學位授予單位開展培養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的試點工作單位。2018年5月,學校獲批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同時獲批公共管理以及稅務2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同年海關管理專業成為世界海關組織PICARD標準認證專業。

學校現設有海關與公共管理學院、海關與公共經濟學院、工商管理與關務學院、海關法律系、海關外語系、公共教學部、馬克思主義學院和檢驗檢疫技術交流部(籌)等八個院(系);設置了海關管理、行政管理、物流管理、審計學、國際商務、稅收學、應用統計學、法學、英語等9個本科專業和公共管理碩士、稅務碩士2個專業學位點,分屬管理學、經濟學、法學、文學等4個學科門類。

學校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佔地面積521畝。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設置標準,學校建有現代化的教學樓、圖書館和先進的ATM校園網,教室都具備多媒體授課的條件;並建有數碼閱覽室、視聽室、文娛活動綜合樓、網球場、游泳館、體育館等配套設施,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學校始終凸顯以“愛國明志、開放博學”為內涵的“大學精神”教育,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綜合素質教育、準軍事化管理貫穿於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學校始終以教學、科研、培訓為中心,以學科專業建設為龍頭,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施以德育為核心的綜合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養質量。

學校2018屆共有畢業生520人,其中碩士畢業生40人,初次就業率達95%;

本科畢業生480人,就業465人,初次就業率達96.88%。

(七)北京物資學院

行業“唯一”的本科院校——體制內就業

北京物資學院

北京物資學院是一所以物流和流通為特色,以經濟學科為基礎,以管理學科為主幹,經、管、理、工、文、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公辦普通高等院校。1980年建校,先後隸屬於國家物資總局、物資部、國內貿易部,1998年10月劃歸北京市管理。2018年2月,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北京市商務科技學校併入北京物資學院。

北京物資學院位於北京市朝陽北路東段,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區域,地處古老的京杭大運河源頭,文化底蘊深厚,環境優美宜人,是北京市授予的“美麗校園”、“文明校園”、和“花園式單位”。校園佔地670餘畝,建築面積20萬餘平方米,教學、科研和生活設施齊全。學校建有國家級特色專業—經濟學專業、物流管理專業,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實戰型物流人才培養實驗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物流系統與技術實驗教學中心,北京市屬高校一流專業—物流管理專業,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物流系統與技術實驗室、智能物流系統實驗室,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北京現代物流研究基地,北京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高校物流工程中心,北京市協同創新中心—智能物流系統協同創新中心,是學習和科研的良好場所。

1993年,學校開辦國內高校第一個期貨專業;1994年,開辦國內高校第一個物流管理專業;2010年,開辦國內高校第一個採購管理專業。目前,學校設有經濟學院、物流學院、信息學院、商學院、法學院、外國語言與文化學院、國際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等8個學院,另設有馬克思主義學院、體育部等教學機構。學校現有25個本科專業: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採購管理、質量管理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工程、物聯網工程、信息與計算科學、應用統計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電子商務、會計學、財務管理、工商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勞動關係、法學、英語、商務英語。

學校1986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目前擁有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應用經濟學、理論經濟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下設21個二級學科/專業;3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類別(工程碩士、工商管理碩士、金融碩士)。學校擁有2個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

學校目前有本科生、碩士研究生、留學生等各類在校生近8000人,其中本科生6000餘人,碩士研究生700餘人。

(八)中國勞動關係學院

行業“唯一”的本科院校——體制內就業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是中華全國總工會直屬的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由中華全國總工會與教育部共建。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的前身是1946年4月從華北聯合大學分離建校的晉察冀邊區行政幹部學校。1949年初,學校遷至天津,更名為華北職工幹部學校。1949年9月,根據劉少奇同志的指示,華北職工幹部學校更名為中華全國總工會幹部學校,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李立三同志兼任第一任校長。經黨中央批准並由劉少奇同志親自審定學校校址,1954年8月,學校從天津遷至北京。1984年9月,中華全國總工會幹部學校正式改建為中國工運學院,開始面向全國工會系統和社會開展成人學歷教育。2003年5月,中國工運學院改制升格為普通本科院校,並更名為中國勞動關係學院。2017年7月,中華全國總工會、教育部共同印發了《中華全國總工會 教育部關於共建中國勞動關係學院的意見》,學校發展邁入新的歷史階段。

根據全國總工會和教育部的指導和要求,學校多年堅持弘揚勞動特色、工會特色、工運特色,堅定不移地走“特精尖”內涵式發展道路,已經形成了以普通本科教育為重點、工會幹部培訓為使命、穩步發展研究生教育、做精做強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格局,成為在工會和勞動關係領域學科門類較為齊全、較為完整的大學。學校設有馬克思主義學院、工會學院、勞動關係與人力資源學院、法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安全工程學院、社會工作學院、文化傳播學院、酒店管理學院、應用技術學院(工匠學院)、體育教學部、外語教學部、工會幹部培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勞模學院、培訓中心)等15個院(系、部);開設社會工作、勞動關係、人力資源管理、工商管理、經濟學、勞動經濟學、財務管理、法學、勞動與社會保障、行政管理、政治學與行政學、安全工程、職業衛生工程、漢語言文學、新聞學、戲劇影視文學、酒店管理等17個普通本科專業,覆蓋法學、管理學、經濟學、工學、文學、藝術學等6個學科門類。2013年學校開始招收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目前有勞動關係、工會工作、勞動與社會保障、公共安全管理四個專業方向。

截至2019年11月,學校有專任教師365人,其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人員佔比約為43.01%,45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佔比約為76.16%,專任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佔比約為94.79%,具有博士學位教師佔比約為53.42%,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4人,學科教指委委員3人,北京市教學名師6人,北京市優秀教師5人,北京市青年英才計劃入選者18人。

截至2019年11月,學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6093人,其中研究生183人,本科生4785人,專科生1125人。

在70年的辦學實踐中,中國勞動關係學院立足工會,面向社會,服務和諧勞動關係建設,服務高素質工會幹部隊伍建設和產業工人隊伍建設,著力培養“政治素質過硬、勞動情懷深厚、專業功底紮實、實踐能力突出”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學校現有北京海淀區及河北涿州兩個校區,佔地面積630畝。

學校是全國工會幹部培訓的最高學府。

(九)北京印刷學院

行業“唯一”的本科院校——體制內就業

北京印刷學院

北京印刷學院隸屬於北京市,是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共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學校的前身是1958年文化部建立的文化學院;1961年文化學院撤銷,其印刷工藝系併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印刷工藝系基礎上組建北京印刷學院,由原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管理;2000年,學校劃歸北京市。經過60餘年的建設和發展,已經成為在印刷與包裝、出版與傳播、設計與藝術三個領域具有明顯優勢和特色,工、文、藝、管協調發展,國內唯一專門為出版傳媒全產業鏈培養人才的多科性高等院校。

學校現有13個二級學院(教學部),分別是印刷與包裝工程學院、新聞出版學院、設計藝術學院、新媒體學院、機電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職業與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基礎部、外語部、體育部。學校共有26個本科專業招生,其中有2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北京市特色專業建設點、印刷工程專業被評為北京市首批一流本科建設專業;有17部國家級精品和規劃教材;擁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等。

學校堅持特色發展,以特色學科建設提升核心競爭力。學校現有1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個專業學位授權點,4個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2個北京高校高精尖學科。學校有國家綠色印刷包裝產業協同創新基地、北京市印刷電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數字複合出版系統工程實驗室、數字媒體藝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新聞出版領域關鍵技術應用研究與服務綜合實驗室、高端印刷裝備信號與信息處理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文化產業與出版傳媒研究基地等1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018年,學校獲批北京市新增博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2019年,學校設計學、新聞傳播學兩個一級學科入選北京高校高精尖學科建設名單。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大力加強對外交流合作。學校先後與美國、俄羅斯等3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餘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校際合作與交流關係,簽訂了本科、研究生以及本科與研究生聯合培養、共同授予學位的協議。近5年,560餘名師生赴國(境)外合作院校開展學習交流。近年來,學校留學生教育取得突破,累計共招收來自40多個國家500餘名國際學生,為我國印刷包裝企業走向“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和國家提供人才支撐。2017年學校入選北京市首批“一帶一路”國家人才培養基地,併成為基地秘書處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