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樑建章:出生人口長期下滑早已沒有任何懸念

一、2019年出生人口是否只有1100萬?

近日,一則標題為《2019年出生人口預計約1100萬,斷崖式下跌》的消息在社交媒體上廣為流傳。該消息稱,到2019年11月17日為止全國出生人口1016萬,距離2019年結束還有一個多月,按今年的月出生人口,剩下的一個多月預計新出生的嬰兒不到100萬,那麼2019年的出生人口約為1100萬。

迄今為止,我們未見到官方機構發佈過截至今年任何時間的全國累計出生人口的數據,也未見到對上述傳言的澄清。這些信息的缺失,讓今年出生人口數據變得撲朔迷離,更加重了社會的疑慮。

那麼,2019年出生人口會是多少呢?要討論這個問題,有必要回顧2017年和2018年的數據。

目前有關年度出生人口主要有兩個數據源:一是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年出生人口,這個數據來自基於抽樣調查的估算;二是《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鑑》公佈的全國住院分娩活產數,這個數據來自各地衛生機構彙總。 由於我國住院分娩率已超過99%,兩個數據理應比較接近。

針對2017年,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年出生人口為1723萬,全國住院分娩活產數為1758萬;兩者基本吻合。而針對2018年,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出生人口為1523萬,但《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鑑-2019》中,全國住院分娩活產數卻有兩個不同數字。

其中,第219頁表8-4-1《全國孕產婦保健情況》裡列出的2018年的數據為1521萬,與國家統計局公佈的1523萬非常接近。根據表格下的註解,該數據源自全國住院分娩月報,包括戶籍和非戶籍活產數。但第220頁表8-4-2《2018年各地區孕產婦保健情況》的全國彙總卻只有1362萬, 比219頁的全國活產數少159萬,比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出生人口少161萬。

有一種解釋是,表8-4-2中的1362萬,只包括各地的本地戶籍的住院分娩活產數,不包括非本地戶籍數據。但年鑑中對此並沒有明確的註解。更令人不解的是,在上一年的《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鑑2018》中,表8-4-2《2017年各地區孕產婦保健情況》的全國彙總是1758萬,與表8-4-1《全國孕產婦保健情況》中的2017年數據完全吻合。這說明,《中國衛生統計年鑑2018》中的表8-4-2的全國彙總數據是包括非戶籍分娩活產數的。

但為何到下一年的年鑑中,同一張表格中的口徑會從包括戶籍和非戶籍活產,變成僅包括戶籍活產呢?

如果我們相信《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鑑》的2018版和2019版中的表8-4-2的統計口徑是一致的,那麼2018年的實際出生人口就只有1362萬左右,而非國家統計局公佈的1523萬。由於缺乏其他數據的佐證,我們目前無法判斷2018年的出生人口究竟是接近國家統計局公佈的1523萬,還是接近《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鑑》中表8-4-2公佈的1362萬。

如果2018年的實際出生人口接近1520萬,那麼跌幅要超過20%才能導致2019年出生人口降至1200萬以下。但根據重慶市衛健委公佈的數據,今年前9個月重慶戶籍出生人口比去年同期減少了9.87%。而根據浙江省衛健委數據,今年上半年,浙江省戶籍出生人數與去年同比減少7.38%。在沒有見到其他省市區數據的情況下,我們很難相信全國全年出生人口的跌幅會是重慶市前9個月數據跌幅的兩倍多或浙江省上半年跌幅的三倍。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2018年的實際出生人口是1362萬,那麼只要跌幅達到12%,2019年的出生人口就會少於1200萬。

簡言之,如果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18年的出生人口1523萬是準確的,我們認為2019年的出生人口不太可能跌到1200萬以下。反之,如果2018年的實際出生人口像《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鑑》的表格8-4-2顯示的僅有1362萬,那就不能排除2019年的出生人口只有(甚至不到)1200萬。具體情況也許要等到2020年人口普查數據公佈以後才能更好地判斷。

人口數據是社會經濟發展最基礎性的數據,出生人口是反映人口趨勢最重要的指標。但歷史來看,國家統計局每年公佈的出生人口數據並不準確。 如果以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為準,那麼2001到2009年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每年出生人口都是高估的,高估幅度最多一年甚至接近300萬。鑑於人口普查每10年進行一次,國家統計局公佈出生人口也是每年一次,我們希望增加數據公佈頻度,以便更好地瞭解人口變化趨勢。

在管理監測日益規範化和電子化的今天,準確記錄並及時公佈與出生人口相關的數據並非難事。事實上,現在國家衛健委網站上就有全國醫療服務情況的統計月報和統計季報,內容包括全國醫療衛生機構診療人次、出院人次、醫院病床使用率等數據,但卻不包括住院分娩活產數。

其實,住院分娩活產數要遠比診療人次、出院人次更容易統計。如果衛健委的統計月報包括住院分娩活產數,哪怕彙總時滯可能導致部分遺漏,但只要報告程序規範化,使用月度數據就能對出生人口變化趨勢及時做出比較準確的判斷。

在2014年單獨二孩實施之初,全國很多地方就曾密集公佈截至某些月份的出生人口數據,我們也曾根據各地的進度數據,較好地預估了當年的全國出生人口。但在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之後,各地一般只是在下年初公佈上年的年度數據,卻很少公佈進度數據。沒有進度數據,很難準確預估今年的出生人口。

二、出生人口的長期下滑早已沒有任何懸念

不管本文最初提到的傳言是否屬實,今年出生人口將顯著少於去年已經確定無疑。而且,除非全面放開並大力鼓勵生育,出生人口的快速下滑將長期持續下去。最近召開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提出“優化生育政策,提高人口質量”,對此《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學習百問》解釋稱,優化生育政策必須於法有據,以“全面兩孩”為基準的生育政策的提振作用還有待於進一步釋放。2018年全國新出生人口比峰值年有所下降,需要密切關注這屬於暫時的週期性波動還是可能較長期下滑。

我們不是很瞭解這些表述背後的依據,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出生人口的下降根本不是週期性波動。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出生人口乃至總人口長期快速下滑早已經沒有任何懸念。

圖1顯示的中國曆年出生人口的估算和預測。其中,2010年和之前的出生人口是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及歷年嬰兒死亡率和預期壽命回測結果,2011至2018年的數據為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年度出生人口,而2018年之後則是我們對未來年份的預測。

目前22歲到36歲的女性是生育主力。在2019年,這個育齡高峰年齡段對應的是1983到1997年出生的女性,其出生年份中值為1990年。在未來10年,處於22歲到36歲育齡高峰年齡段的女性將銳減30%多。 這在圖1中表現為1990年的波峰之後出生人口斷崖式滑坡,也為近年結婚人數的快速減少及一孩數量的不斷下滑所印證。

圖中2016-2017年出現的微弱反彈背後有兩個原因。一是全面二孩政策實施釋放了之前被限制的生育意願導致生育堆積,二是人口相對較多的80後和90初進入生育高峰期。

決定未來人口趨勢的關鍵指標是生育率,也就是每個女性平均生育的孩子數。如果生育率處於2.1左右的更替水平,那麼孩子輩與父母輩的數量會大致相同,出生人口將維持穩定。

但即使算上全面二孩政策帶來的生育堆積,2016-2017年出現的生育峰值也僅有1990年高峰的60%多。這說明生育率已經遠遠低於更替水平。

假設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18年的1523萬的出生人口是準確的,由此推算的2018年的生育率也只有1.46左右。需要指出的是,2018年出生人口中,二孩數量依然多於一孩。由於生了一孩才能生二孩,所以在生育狀況穩定時,二孩應該少於一孩。各項調查表明,中國生育一孩的家庭中,大約只有一半願意生育二孩。這意味著2018年出生的二孩中至少有一半來自全面二孩政策帶來的生育堆積。

這意味著,去除暫時性的生育堆積,中國的自然生育率僅有1.1左右。這個生育率遠低於歐洲和美國,也顯著低於日本,與韓國、新加坡等東亞國家及我國臺灣和香港地區同處世界最低之列。由於長期一胎化政策的影響,中國城市已把生育一孩當成了默認選擇,農村在向城市看齊。這種現象在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

隨著二孩堆積生育趨於結束及育齡女性數量的銳減, 中國出生人口在10年內可能降到1000萬以下。不過由於年齡結構的關係,中國出生人口的下跌是臺階式而非均勻的。 如圖1所示,目前面臨的是新中國出生人口的第三次跳水,在此之後會相對平緩一二十年,緊接著又是一次大跳水,到本世紀中葉中國年出生人口可能降至500萬左右。

避免出生人口的這種臺階式跳水的唯一辦法,是大幅提升生育率,但目前可預料的幾乎所有因素,比如進一步城市化、教育水平提升、生育年齡推遲、育兒競爭白熱化無一不在進一步擠壓本來就極低的生育意願。不要說提升生育率,未來能維持生育率不再繼續下滑就算幸運了。但即使中國能夠幸運地將生育率維持在1.1的水平不再下降,相對於2.1的更替水平,出生人口會以每代減少48%的速度萎縮。

出生人口的持續萎縮最終一定會導致總人口的加速萎縮。 但由於過去在高生育率時代出生的人口依然存活,總人口的萎縮相對於出生人口的萎縮有相當長時間的滯後。 雖然中國的生育率在1990年代就低於更替水平,但中國總人口目前依然在緩慢增長,在未來幾年才會開始步入萎縮。

總人口的萎縮速度最初會很緩慢,之後逐步加快。 等到超低生育時代出生的人口步入老年時,在預期壽命基本穩定的情況下,總人口的萎縮速度就會接近出生人口的萎縮速度, 即每代人減少48%,這大致相當於中國總人口以每30年減半的速度萎縮。

也就是說,目前的生育狀態持續下去,中國人口並不是跌到五六億就穩定了,而是在跌到這個水平之後,會以更快速度跌到兩三億,再跌到一億甚至幾千萬以下。 長期超低生育率伴隨著社會結構的內生性變化,因而具有巨大的慣性, 其後果就是總人口的加速萎縮。那種認為等到中國人口大幅下降以後,只要鼓勵生育就能讓人口停止下跌的想法只是痴人說夢。

三、全面放開並大力鼓勵生育刻不容緩

對於習慣於把人口當負擔的人來說,人口減少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這種念頭不過是人口控制思想下的想當然。實際上,所有認為人口減少的理由,都是聽起來似乎有道理,但深入分析卻沒有一條站得住腳。比如,有人認為,降低生育率會促進經濟發展。但實證研究的結論正好相反,生育率更低的地區,其人均GDP的長期增長率反而更低。

由於人從出生算起,要20多年才能完全進入經濟循環,生育狀態對經濟的影響有數十年的滯後。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中國過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長得益於從1960年代到1990年代初期出生的大量人口。他們接受教育、成家立業、追求更好的生活,併為此努力,正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近年中國經濟增速顯著放緩的一個基礎性因素可能就是1990年代出生人口銳減。

那麼人口減少會不會提升民眾的生活品質呢?比如,人們會不會住得更加寬敞呢?但其實中國所有城市的建成區僅佔國土面積0.58%,相當於耕地面積的4.2%。 城市擁擠的原因不是土地不夠,更非人口太多,而是人口聚集能提高效率。隨著人口衰減,人們會有可能向大城市集中,就像人口處於萎縮中的日本,除了東京人口在繼續增長外,其他地方都在經歷人口萎縮甚至變成無人區。

如果中國人口降至三四億,那麼北京、上海可能還是依然擁擠,但人口幾百萬的城市將從現在幾十個減少到幾個,讓可供人們的選擇大城市數量大幅減少。而現在百萬人口的城市可能衰減到一二十萬人。這些城市的機場和高鐵站可能因為旅客不足面臨關閉,大量基礎設施老化甚至廢棄,城市中的十幾家醫院可能減少到兩三家,居住小區可能從上百個減少到一二十個。 由於住房需求不斷萎縮,也很難再興建新的小區,人們居住房屋的平均年齡可能由現在的一二十年,上升到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最新的設計理念和建築技術將與城市無緣。整個社會的面貌也將從現在的日新月異,而逐步變得日漸凋敝。

那麼人工智能的發展會不會使得人口衰減變得無關緊要呢?實際情況也正好相反。在人工智能時代, 人口規模效應其實更加重要,因為眾多的人口不僅能支撐更大規模和更加細分的市場需求,也可以孕育更多的傑出人才。目前人工智能最發達的是中國和美國,這恰恰可以歸因於這兩個國家需要和開發人工智能的有效人口最多。

雖然中國歷史上經歷過人口的大起大落,但與之前人口變化不同的是,這次人口衰減是內生性的,而且目前看來幾乎所有的因素都在進一步惡化。按目前的生育率,出生人口將以每30年減半的速度持續性萎縮,這種坍塌似的人口趨勢不只是將對中國未來的發展釜底抽薪,還會從根本上危及中華文明的薪火相傳。

過去幾十年來,中國生育政策把毫無根據的1.8的生育率當成理想生育率,這也是“十四五”規劃中設定的生育率目標。現在即使最反對放開生育的人,也承認中國的自然生育率遠低於1.8。退一萬步來說,就算中國未來的生育率能奇蹟般地達到1.8,中國的出生人口依然持續萎縮,因為1.8依然顯著低於2.1的更替水平。長期來看,要避免中華民族走向消亡,將生育率提升到2.1以上的更替水平是遲早要做到的,而且必須做到。

就在幾天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表明應對老齡化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

導致老齡化的原因有二,一是預期壽命延長,二是生育率低下。相比於其他預期壽命相似的國家,中國老齡化程度要嚴重得多,而且在未來會遠為更加嚴重,其根本原因是中國生育率太低,致使少兒的比例遠遠低於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並且很快會低於幾乎所有發達國家。

有人認為老齡化嚴重是因為過去生得太多,等到這些老人過去後,老齡化就能緩解。這種觀點是完全錯誤的。 任何一代人只要生得少,那麼他們與他們的孩子就必然承受老齡化的後果,與這代人本身數量毫無關係。如果連續幾代人都是隻生一個,那麼總人口會不斷萎縮,但老、中、少會一直維持在4:2:1的比例。

如果中國60後比現在的實際人數少一半,只要他們和後繼者的生育率不變,那麼老齡化會來得更早,不管在現在還在未來,雖然老年人數量更少,但老年人佔總人口的比例,也就是社會的老齡化程度卻要更高,因為60後之前的老人佔比會更高。反之,如果之前的生育率一直維持在更替水平以上,中國目前的老齡化也不會這麼嚴重,未來更不會大幅惡化,中國的發展的後勁也會比現在更加強勁,未來的國力也會更加強大。

少年強則中國強。沒有少年的傳承,再敬老、愛老、助老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面向未來,提振生育率到更替水平以上,才是緩解老齡化的真正出路,也是延續中華文明的唯一途徑。要做到這點,就需要立即全面放開並大力鼓勵生育;人口形勢已經如此清晰,實在沒有任何理由繼續拖延了。 我們相信,我們這個時代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地位,固然取決於中美貿易戰的結局,或者改善生態環境的成效,但更取決於我們在應對超低生育率危機上的抉擇。 無論是強國地位,還是青山綠水,唯有留給少年,才有未來中國。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