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評分8.6,希望這樣的好電影,能夠再多一些

從小說到電影,總是透著一股冰冷至極的寒意,這可能是對於悲劇來源於現實生活的最大感受。

張平的中篇小說《囚犯》,內容直白且犀利,帶著最為冷酷的批判與辛辣的諷刺,將那個封閉山村的陰暗面,淋漓盡致的展現了出來,而由小說而改編的電影《天狗》,則在整體上,反思大於批判。

不過還好,在原作基礎上,除了結尾以及某些人物上稍作調整之外,總得看來,並沒有偏離創作者的主要思路,還是可以在看完後,讓那種蘊含在內容中的思考一直持續。

評分8.6,希望這樣的好電影,能夠再多一些

從我第一次接觸《天狗》這部電影,中途又反覆看過了好幾遍,每一次觀看,都覺得自己的喉嚨,像是被一雙大手掐著,窒息的感覺讓我不自覺的瞟著四周,總感覺,電影中的那些村民,就藏在身邊行色匆匆的人群中。

長期以來的奴性以及根深蒂固的封建愚昧,從未因時間的關係而發生著改變,披著文明外衣的軀體中,究竟藏著多麼骯髒的靈魂,恐怕沒有幾個人知道。

富大龍飾演的李天狗被村民集體圍毆時,那一下下抽打在李天狗身上的棍棒,徹底撕掉了愚昧思想的偽裝,奴性暴露無遺的同時,不得不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柏楊先生提出的“醬缸文化”。

評分8.6,希望這樣的好電影,能夠再多一些

《天狗》這部電影,上映於2006年,除了故事中某些妥協後的調整,在整體風格上,讓我想到了李楊執導過的《盲井》這部電影。同樣絕望到底的氛圍營造,以及最透徹的人性展示,利用撕碎的生活碎片,拼湊著令人深思的話題,最終,成為了一部記憶深刻卻不敢多次觸碰的作品。

泡在“醬缸”裡不願起身的群體

《天狗》這部電影,採用的是兩條線並行的敘事手法,一面是案件的偵破過程,一面是事件的還原過程,有點類似《羅生門》的結構,而利用李天狗單個人物的遭遇,串起了偏遠山村村民們集體的行動軌跡,最終,展示出的眾生相,讓人不寒而慄。從表面來看,這部電影是李天狗的獨角戲,可是,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其實,李天狗只是一個引子,而導演真正的目的,是對於群體醜態的深度刻畫,這種刻畫不是嘲諷,而是無奈與反思。

評分8.6,希望這樣的好電影,能夠再多一些

當兵六年,因為殘疾,被分配到了偏遠山村去看護林子,李天狗個人的命運,似乎從來都沒有離開集體的擺佈,但是,作為軍人,服從命令是天職,只是,他沒有想到,這個村子和這片林子,成為了他最後的葬身之地。

作為護林員,李天狗一家子剛一進村,便受到了領導般的待遇,村口鄉親們集體的送禮,口口聲聲喊著林民一家親的諂媚,村長帶頭的歡迎,都讓李天狗受寵若驚。在這裡,導演鏡頭運用的很是巧妙,他採用的是近景和特寫的手法,幾乎是貼著村民的臉在進行拍攝,各種誇張的表情,似乎在有意製造一種令人情緒上不適的感覺

評分8.6,希望這樣的好電影,能夠再多一些

在電影中,“水”幾乎成了關鍵性的道具。進村熱情的請喝水,當知道李天狗不是和他們站在一條戰線時,集體隔絕李天狗也是用斷水的方法。原本代表著純潔的水,在電影中,卻成為了作惡的手段,就像是清澈的水裡,掉入了一滴墨水,在外力的不斷攪動中,水越來越渾濁,長年累月,就會發出陣陣惡臭。

因為李天狗拒絕村民們繼續砍伐樹木,甚至跟村裡惡霸孔家三兄弟翻臉,於是,孔家三兄弟開始了對於李天狗的圍堵,從之前的冷暴力到最後升級成正面的暴力衝突,原本只是隔岸關火的村民,不自覺的成為了幫兇,這趟渾水越來越惡臭,可是,身處其中的群體卻渾然不覺。

評分8.6,希望這樣的好電影,能夠再多一些

李天狗是魚,魚離開水無法存活,可是,魚進入渾水也是無法存活的。導演利用個體與群體的對抗,在這座封閉的山村中,讓群體對於個體宣判了死刑,這雖然有些殘酷,可是,殘酷的背後,卻是群體道德,法律,甚至是原則的丟棄,當這一切文明社會的重要組成因素,被統統背棄時,發著惡臭的“醬缸”便已然成型。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像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地流下去,但因為時間久了,長江大河裡的許多汙穢骯髒的東西,像死魚、死貓、死耗子,開始沉澱,使這個水不能流動,變成一潭死水,愈沉愈多,愈久愈腐,就成了一個醬缸,一個汙泥坑,發酸發臭。

這是柏楊先生演講時說過的一句話,其實,放在這部電影中,對於群體行為的解釋,再合適不過了。

評分8.6,希望這樣的好電影,能夠再多一些

三個村霸就控制了整個村子,而村民則以自我為出發點,安於享受目前的這種狀況,與其說敢怒不敢言,倒不如說是麻木不仁成為了一種習慣。直到李天狗出現,群體愚昧麻木的醜態算是達到了高潮,如果說,之前幾個護林員的同流合汙,是跪在“醬缸”中群體的遮羞布,那麼,李天狗則是掀開“醬缸”遮羞布的利刃。

這個村子裡的所有人,主動的將自我與外界隔絕,安於被奴役,安於被壓榨,安於和村霸一道抵制外來的利益破壞者,原本的社會準則,在各種汙穢思想的影響下,徹底的倒退回原始,從導演各種誇張的特寫鏡頭下,已然可以窺探出隱藏在笑臉之下的骯髒。

評分8.6,希望這樣的好電影,能夠再多一些

在一種環境中待久了,就會產生一種惰性的思維,這個村子就像一個發著惡臭的醬缸,而泡在裡面的群體,卻很是享受目前的狀況,如同被麻痺的神經一樣,深入骨髓的腐朽,從來沒有進行徹底的反思,所以,李天狗的死亡,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集體的悲劇。

用暴力對人性與社會拷問

《天狗》這部電影中,對於暴力的行為,給出了另一種可怕的表現,那就是對於個體的孤立。暴力,並不一定是直接正面的肉體衝撞,還有就是對於精神的徹底打壓。

孔家三兄弟拉攏李天狗入夥沒有得逞,便開始利用自家在村裡的影響力,發動村民變相的孤立與隔絕李天狗,不僅僅是物質上,更多的是精神上。鎖了村裡唯一的水井,指示小賣部抬高商品價格,讓郵遞員切斷李天狗與外界的通信往來,指示村裡人拒絕與李天狗來往,這些行為的刻畫,讓原本封閉的村莊,籠罩著一層恐怖的氣氛,殺人無形,誅人誅心。

評分8.6,希望這樣的好電影,能夠再多一些

電影並沒有對於李天狗的悲劇遭遇刻意渲染,也沒有懷著仇視的情緒,對於社會制度嚴厲批判,它要做的,只是將李天狗這麼一個與封閉腐朽鄉村文化格格不入的人,丟了到那個環境中,然後,採用跟拍的方式,忠實的記錄著村民前後態度的變化,以及集體無意識情況下,對於異己的排斥,還有就是少數控制多數,多數卻不敢反抗的奴性。

電影中所描繪的村裡眾生相,其實,是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模板的,只不過,現實中,因為法律與道德的強制約束,最為原始且自私的群體,慢慢的開始利用各種身份進行偽裝,文明成為了他們最好的掩護,可一旦利益受損,最先跳出來的,仍舊是這群永遠跪著的群體。

評分8.6,希望這樣的好電影,能夠再多一些

我一向反對以暴制暴,這是原始野獸才會選擇的做法,可是,電影的結尾處,卻讓身受重傷的李天狗,用三槍結束了孔家三兄弟的性命。

別無選擇之後的暴力反抗,的確讓一個善良的人變成了野獸,也只有迴歸野獸,才能終止罪惡。

這種結局的安排,或許是最合理的安排,也讓從一開始就咬牙切齒的觀眾,得到了些許的鬆懈。悲劇的收尾,並不是為了宣揚暴力,而是想要利用這種最後只有暴力的選擇,來尖銳的拷問著被隱藏的人性和搖搖欲墜的社會,究竟該如何才能夠稱得上真正的文明。

評分8.6,希望這樣的好電影,能夠再多一些

電影從表面看,孔家三兄弟是罪魁禍首,但是,深入挖掘後就會發現,其實,村民才是製造悲劇的罪人。他們麻木不仁,他們自私自利,他們奴性十足,於是,孔家三兄弟在人少的情況下稱霸全村,於是,李天狗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選擇以暴制暴,最後,死的是正義,留下的是一群一直看熱鬧的村民。

我彷彿看到了魯迅先生筆下寫的,中國人看中國人砍頭的場景:

有一回, 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鑑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

評分8.6,希望這樣的好電影,能夠再多一些

我想,我也就理解了,為什麼電影中,總是有意無意的充斥著暴力的元素,或許,對於在“醬缸”中待久了的群體,唯有暴力才能喚醒,即使喚不醒,至少也可以讓他們有一絲陣痛,這便是《天狗》這部電影的高明之處,比起小說缺少的直白辛辣,電影將文字轉換成畫面,則更具有視覺衝擊。

這部電影能夠上映,實屬不易,但願,這樣的好電影,可以再多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