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全世界都知道金三角是產毒地區,那為何不派軍隊徹底剷除毒販呢?

所謂金三角,實際上就是指位於中南半島北部緬甸、老撾、泰國三國交界處;我們知道,“金三角”是世界三大毒品產地之一,其生產的鴉片類毒品數量一度居於世界首位,尤其是緬甸北部地區最為嚴重。但我們也知道,毒品氾濫帶來的結果是極其慘痛的,其中像包括艾滋病,貧困和國內衝突等。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全世界都知道金三角是產毒地區,毒販很多,那為何有關當局不派遣軍隊去徹底剷除呢?難道就要任其發展嗎?

全世界都知道金三角是產毒地區,那為何不派軍隊徹底剷除毒販呢?

金三角地區

其實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聯合國就開始積極介入到“金三角”地區的毒品問題並參與治理。

以聯合國經社理事會下屬的聯合國毒品和犯罪辦公室 (UNODC) 為首,包括國際麻醉品管制局(INCB)、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 (UNAIDS) 在內的多個聯合國下屬分支機構以多種方式貫徹聯合國大會的決議。

這些國際組織在當地的表現可以說非常的活躍,其治理的內容包括有田野調查、問題評估、條約執行監督、人道主義援助等活動(當然,實際上也有點操之過急)。

在聯合國和其下屬組織牽頭進行的國際治理活動在剛開始的時候確實起到了成效,金三角地區的鴉片毒品產量也從1997年的高位持續下降。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但是從2007年開始,當地的毒品產量又開始持續回升。此時聯合國之前做的一系列政策方針,不僅沒能阻止毒品產量上升這一勢頭,而且在幫助當地居民進行脫貧、推廣替代種植等方面也開始面臨重重困境。兒對於實現地區穩定之局面,更是毫無建樹。

所以總的來說,聯合國在“金三角”地區所開展的國際毒品問題治理在取得一定成效之後又暴露出了越來越多的缺陷。

全世界都知道金三角是產毒地區,那為何不派軍隊徹底剷除毒販呢?

這裡我們要說明的一點是,對於該地區的毒品問題在二十世紀之前並沒有引起國際社會的太多關注,而真正引起關注的時候是20世紀的事情。因為雖然罌粟的種植在金三角地區有著很漫長的歷史,且當地居民也有著以罌粟入藥或者作為餐食的習俗,但是總的來說規模並不大。真正實現大規模生產,是在緬甸淪為西方殖民地的時候才增長起來的。

不過,此時金三角的毒品銷售市場主要還是侷限在臨近的中國,即便危害已經不小了,但還是沒有受到西方國家的過多注意。直到二戰結束之後,金三角的毒品問題才開始真正地成為國際性的問題。

全世界都知道金三角是產毒地區,那為何不派軍隊徹底剷除毒販呢?

在國際社會對金三角的毒品問題的干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合法化之後,很多國家都開始對這一問題重視起來。1998年,在聯合國第二十屆大會上通過決議要求在10年內減少世界毒品供應。此時,作為響應,次年東盟國家和湄公河流域的六個國家也都各自舉行了會議,分別簽署了《東盟無毒品聯合宣言》和 《萬象聲明》,均要求各方要以不同的途徑和方式嚴厲打擊販毒分子,和毒品的生產加工。

此外,緬甸政府也正式與1999年制定了全國禁毒的時間表,決心用15年的時間,也就是在2014年之前,就要在全國消除毒品的生產和加工。而作為毒品主要產地的緬北地區各地方勢力也向聯合國保證要將自己所控制的地區變成真正的“無毒區”。從這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此時國際上對金三角的毒品治理問題已經是初具規模了。到2006年,緬甸鴉片的產量從2000年最高的1300噸降到了300噸,而這一產量在國際鴉片產量中的比重從世界第一變成了僅佔到5%。而此時泰國北部的鴉片種植基本為零。但是從2007年開始,緬北鴉片產量開始以每年不低於10%的速度反彈,到了2010年的時候,該地鴉片產量又回升到了16%。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自稱為無毒區的東撣邦和南撣邦各割據勢力所控制的地區的產品增速最快。而各地的農民對於替代發展項目的熱情也在逐漸下降,所謂的“禁毒令”在當地的執行力度可以說日日都在受到挑戰。

全世界都知道金三角是產毒地區,那為何不派軍隊徹底剷除毒販呢?

金三角大毒梟坤沙

但其實總的來說,對於金三角毒品的問題,聯合國以及世界諸多國家都做過努力,即便是現在也未曾斷絕。但是卻始終無法根絕此地毒品生產等問題,

筆者認為,究其原因,還是本地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問題。正是這種“封閉、落後、貧窮、市場匱乏、偏遠地區、民族問題和無基礎設施”等現狀,導致了該地區毒品氾濫。而即便世界諸多國家參與進來治理,如果始終無法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話,也很難從根本上斷絕該地的毒品生產。當然,這只是筆者個人的看法。

參考文獻:

  1. 《聯合國大會第 20 次特別大會決議 《減少毒品需求指導原則宣言》
  2. UNODC: Myanmar Opium Survey 2003,pp3 -4.
  3. 李陽-《審視聯合國對“金三角”毒品問題的國際治理及其缺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