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出鞘:美國陸軍的慘烈戰史對我們的啟示


出鞘:美國陸軍的慘烈戰史對我們的啟示

在美軍的各軍種中,美國陸軍作為近現代的活躍的主要軍事力量之一,曾經一度處於世界軍事前沿的焦點。有些觀點認為:美國陸軍一百多年來參與了無數戰爭,身經百戰,實戰經驗豐富。但翻開美國陸軍的征戰史,其表現看起來又並不出眾。本期《出鞘》我們就來談一談美軍歷史上,由於輕敵而吃過的一些大虧,以及對美軍“料敵從簡”的一些看法。

出鞘:美國陸軍的慘烈戰史對我們的啟示

美國陸軍是隨著列剋星敦的一聲槍響建立的,但在兩次獨立戰爭中,這支軍隊還沒有真正成為美國的一支主要作戰力量。到美墨戰爭,美國陸軍得到了第一次歷練的機會。但這次戰爭完全可以概括為:美國作為強國、大國,靠著絕對的國力優勢和師承歐洲列強的相對精銳的軍隊碾壓了對手。

出鞘:美國陸軍的慘烈戰史對我們的啟示

真正第一次檢驗美國陸軍戰鬥力的戰爭是南北戰爭。這場戰爭對於美國陸軍甚至整個世界來說,都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戰爭。但雙方的實力並非均等的“紅藍對抗”:作為合眾國對手的聯盟國,人口僅900萬,為了維持軍力只能強制徵兵,農業種植園為主的經濟生產力水平低下,要命的是缺乏軍事工業,難以承受戰爭中巨大的消耗。雪上加霜的是,南方又遭到北方海軍的全面封鎖,武器、材料和糧食等幾乎無法從國外支援。如果在戰前進行預測,這樣一場戰爭無疑是“一邊倒”的碾壓。

出鞘:美國陸軍的慘烈戰史對我們的啟示

1861年7月,北軍東線在馬納薩斯的大慘敗,讓世界認識到,北方的陸軍並不是表面上那麼強大,他們的敵人——聯盟國軍隊也不是看起來那麼不堪一擊。次年8月,捲土重來的北軍再一次在馬納薩斯的奔牛河被聯盟國軍隊殺得望風披靡。在世界軍事史上,在同一個陰溝翻船兩次的上一支軍隊還是中國戰國時期的魏軍。

出鞘:美國陸軍的慘烈戰史對我們的啟示

比較來看,雙方的軍隊都不是正規軍,而是簡單訓練的徵召兵,武器裝備也都是戰前同一時期生產的型號。北軍的失敗,有人認為是傑克遜的堅定,使得聯盟國南軍守住了陣地。但是,馬納薩斯戰役中的傑克遜剛剛嶄露頭角,而且他只是簡單地貫徹自己的命令,北軍同樣有統帥,同樣在激勵士兵進攻。

出鞘:美國陸軍的慘烈戰史對我們的啟示

顯然,北軍的慘敗,其原由並不是像童話故事中“一個馬蹄鐵引發的慘劇”,也不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是這支軍隊的統帥麥克道爾將軍,以及合眾國的領袖林肯,確實都十分輕視自己的對手。命令長途跋涉且人數優勢不大的波托馬克軍團,在炮兵被端掉的情況下發動總攻,即使真的奮力擊破傑克遜在山脊的防線,又怎麼可能一口氣擊退聯盟國的大量援軍呢?

出鞘:美國陸軍的慘烈戰史對我們的啟示

而林肯並沒有意識到合眾國國力的巨大優勢,一心指望靠在戰場迅速取勝來贏得戰爭,經常不顧一切,命令將領進攻,這種愚蠢決策反倒被南軍所利用,南軍的著名將領李將軍和傑克遜將軍,率領北弗吉尼亞軍團在幾次會戰中連戰連勝,這是聯盟國在戰爭中最輝煌的時期。雖然最終北軍的格蘭特和謝爾曼等統帥扭轉了局面,聯盟國也因無力支撐戰爭而敗亡。但這場“一邊倒”的戰爭,真的有必要打成這種局面嗎?

出鞘:美國陸軍的慘烈戰史對我們的啟示

舉個例子,北方工業發達、工廠林立。其生產步槍的武器工廠,有梅納德、斯普林菲爾德、伯恩賽德、斯賓塞、斯達爾等等,這些工廠在持續4年的戰爭中生產了的槍支數量都達到五位數,著名的斯賓塞步槍工廠生產的斯賓塞槓桿步槍產量接近十萬支。

出鞘:美國陸軍的慘烈戰史對我們的啟示

反觀南方,里士滿的槍械工廠是戰爭開始在舊工廠上匆忙改建的,一共生產了幾千支槍而已,而這已經是聯盟國最大規模的武器廠了。“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的南軍甚至需要通過繳獲來補充某些無法生產的子彈。這樣實力一邊倒的戰爭之所以能夠轟轟烈烈地打了四年,基本上是由於合眾國前期的屢次輕敵,聯盟國藉此奮起反擊所致。

出鞘:美國陸軍的慘烈戰史對我們的啟示

這些美國陸軍的早期歷史,幾次戰役的過程,以及西點軍校出身的,李和傑克遜這兩位南軍名將的赫赫戰功,在參謀指揮學院進修過的勞埃德·弗雷登道爾不可能沒有學習過,而對於同樣就讀於西點軍校的高材生道格拉斯·麥克阿瑟而言,那更是耳熟能詳如數家珍。

出鞘:美國陸軍的慘烈戰史對我們的啟示

凱瑟琳山口戰役中的弗雷登道爾將軍其所作所為自然是逃不過批評,但實話說,難道換一個統帥,就能讓美軍那些缺乏訓練的士兵,用過時的反坦克炮抵抗德軍的裝甲突擊嗎?很明顯,問題不可能單獨來自一個統帥的錯誤或疏忽。盲目地在非洲戰場投入這樣一支缺乏訓練且裝備落後於時代的軍隊,即使更換一名指揮官,就算成功頂住了隆美爾的進攻,“戰略戰術同時藐視對手”的做法就能因此變得合理嗎?

出鞘:美國陸軍的慘烈戰史對我們的啟示

同樣的,朝鮮戰爭的美軍中,很多所謂“身經百戰”的部隊,空有“身經百戰的番號”,大部分士兵都是新兵,甚至被布萊德利嘲諷為“七個小矮人”。麥克阿瑟的輕敵冒進,確實最終導致了“聯合國軍”在朝鮮戰爭初期的大潰敗,但麥克阿瑟又不是美國總統,為什麼他作為軍事統帥,能夠無視上級命令?

出鞘:美國陸軍的慘烈戰史對我們的啟示

俗話說“官大一級壓死人”,其他的反對者只是口頭反對,但杜魯門作為最高指揮,為何也是口頭反對呢?為了進一步說明道理,我們不妨想象一下:假如巴頓將軍真的率領了一個集團軍向蘇聯進攻,難道艾森豪威爾或杜魯門,還會像對待麥克阿瑟一樣,相信什麼“蘇聯人不會反攻”嗎?杜魯門難道真的沒有輕視過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嗎?

出鞘:美國陸軍的慘烈戰史對我們的啟示

從歷史中不難看出,美國陸軍一度存在過的“料敵從簡”思想,不能簡單地認為是某些統帥個人的“頭腦發熱”,也絕不是“裝備代差”的副產品,而是這支軍隊作為一個整體產生的。要尋找其原因,也應該從一支軍隊的整體出發,而非把黑鍋扣到某幾個人頭上。

出鞘:美國陸軍的慘烈戰史對我們的啟示

美國和歐洲列強相比,地理位置獨立,1812年美英戰爭後,國家的命脈與海軍聯繫更為密切,而陸軍則逐漸成為“靠邊站”的力量。另外,這也意味著美國陸軍的主戰場,大多在地理位置較遠的地區,對於對手和歐洲先進陸軍的瞭解也較少。這不可避免的造成了陸軍的盲目自大和不思進取。

出鞘:美國陸軍的慘烈戰史對我們的啟示

能部分說明這一點的就是:隨著對二戰以來美國陸軍在世界戰場上慘烈戰史的反思,美國開始加大在陸軍領域的投入;同時隨著冷戰的進行,信息交流更為發達,美國也開始正視並學習如德、蘇、中等陸軍強國的先進理念。陸軍的“料敵從簡”現象其實也就隨之淡化了。不過美國陸軍的戰史依舊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永遠不要盲目自信、低估你的對手。那麼本期《出鞘》就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