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從“江南省”到“長三角”安徽“走親戚”來了

這個星期,安徽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可謂馬不停蹄,上海、浙江、江蘇,“走親戚”的腳步遍佈長三角。

从“江南省”到“长三角”安徽“走亲戚”来了

10月22日,安徽省黨政代表團赴上海考察。圖片來源網絡。

積極,一直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屬於安徽的個性標籤。還記得上星期,記者曾赴南京參加世界智能製造大會。在這次大會唯一一場長三角主題的論壇上,安徽省經信廳廳長牛弩韜親自到會:“我們安徽省的副省長也會過來參加世界智能製造大會,光我們廳裡就來了十幾個處長,大家很積極。”

正如牛弩韜所說,對於安徽來說,長三角一體化是個大機遇,“我們特別重視這樣的機會。”

安徽本就屬於“長三角”?

過去,安徽在“長三角”各類會議中的身份一直是不尷不尬的“觀察員”,無論是2008年9月國務院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推進長三角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還是2010年國務院批准的《長三角地區區域規劃》中,長三角的範圍一直被明確為江浙滬,安徽不在其列。

“在最新的長三角規劃綱要中,安徽全域被納入長三角一體化範圍,安徽人幾十年的願望終於實現了!”牛弩韜說。

有意思的是,一位安徽學者告訴記者,其實在歷史上,安徽本身是長三角一部分。

為什麼這麼說?其實明朝時設的“南直隸”,大致範圍便相當於今江蘇省、安徽省以及上海市二省一市。那時,南直隸一年的賦稅佔了明朝總賦稅的三分之一,全國每年參加科考的人才,有一半都是來自此地。

从“江南省”到“长三角”安徽“走亲戚”来了

清朝時南直隸改稱江南省。為了方便管理,也為了防止江南省過於強大,順治皇帝決定將其一分為二,將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分為“江南右布政使司”和“江南左布政使司”。到了康熙時期,取“江寧”和“蘇州”二府首字,把“江南右布政使司”改名為“江蘇布政使司”,設江蘇省;取“安慶”和“徽州”二府首字,把“江南左布政使司”改名為“安徽布政使司”,設安徽省。至此,本是一體的兩兄弟被分開了。

“解放以後,安徽的定位是農業大省,被作為中部地區來看待,兩淮的煤、馬鞍山的鋼源源不斷地運往長三角成為工業原材料,安徽工業經濟的發展一度落於人後。所以安徽人知道,這一次一定要牢牢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的機遇。”牛弩韜說。

“走親戚” 安徽左右逢源

為啥要重新把這些舊時的親戚走起來?從一組數據中或許可以尋到線索。

每個月,安徽省發改委都會公佈一組很有意思的數據:滬蘇浙來皖投資。2018年,江蘇、浙江、上海來皖投資資金分別排第一、第二和第五。今年前8個月,滬蘇浙來皖投資在建億元以上項目2224個,實際到位資金3992.2億元,同比增長13.4%;佔安徽全省比重的50.1%,同比提升3.9個百分點。

從數據中就會發現,江浙滬確實有實力也“夠意思”。僅以安徽第二大經濟體蕪湖為例,今年初,蕪湖成立了首個省級商會蕪湖浙江商會,商會會長陳定仁告訴記者,在蕪湖外來經商群體中浙江人佔比達五分之一之多,當前在蕪湖市註冊的浙江民營企業已達幾千家,實際投資資本超過5000億元,投資領域涵蓋房地產開發、裝備製造、汽摩配製造、機械包裝、金融投資等。不僅如此,不久前,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聯席會議、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等長三角最重磅的會議也都接連安排在蕪湖召開,讓安徽一次又一次成為政府官員、企業客商以及各級媒體關注的焦點。

从“江南省”到“长三角”安徽“走亲戚”来了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安徽是“左右逢源”,長三角有你們,中部崛起有你們,長江經濟帶有你們,“一帶一路”也有你們。

照著這條路子,這些年,安徽彎道超車式的發展確實可圈可點,剛剛公佈的前三季度成績單中,安徽GDP以7.8%增速位列長三角首位,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也快於江浙滬。

這些數字背後有許多是“眼睛向東看”的成果。這些年,安徽借鑑上海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經驗,大力推動科技創新,滬皖兩地正在深化“兩心共創”。這次安徽省黨政代表團到上海正是考察了張江科學城以及人工智能等產業發展的情況。這些年,安徽還學習了浙江的“機器換人”,吸納了浙商資本,更以地利之便對接江蘇發達的製造業,一個個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園區次第興起……

這次的長三角走親還將產生怎樣的火花?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