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長三角、北京間人才流動活躍,新型人口流動趨勢正在形成


粵港澳、長三角、北京間人才流動活躍,新型人口流動趨勢正在形成

山川網:粵港澳大灣區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珠三角九市(包括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組成,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經濟總量約10萬億元,總人口約7000萬人,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自2017年兩會期間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以來,粵港澳大灣區成為頗受公眾關注的熱點地域和話題。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在科技創新、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對外開放、制度協調發展等方面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和規劃進行了明確,標誌著該國家級跨區域性經濟合作區發展藍圖正式拉開帷幕。

智聯招聘基於平臺大數據,採集2019年1月1日至3月15日間全平臺上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有關的企業招聘和簡歷投遞等信息,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才流動、人才供需、人才環境等展開分析,旨在為社會各界提供灣區人才流動的全貌、為企業和求職者剖析發展的新機會。

這份關於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流動的報告有些內容值得與大家一起分享,所以我抽出其中值得一說的部分,和大家聊上一聊。


粵港澳大灣區11城平均薪酬


粵港澳、長三角、北京間人才流動活躍,新型人口流動趨勢正在形成

一地區的薪酬水平是決定其人才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智聯大數據顯示,2019年春季,粵港澳大灣區總體平均薪酬為9227元/月,在全國主要城市群中排名第三,與排第二的長三角城市群薪酬水平相差不大,薪酬水平高於武漢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

從11個城市來看,各地的平均薪酬排序與其經濟發展水平大體吻合。經濟最發達的香港平均薪酬領跑灣區,為23745元/月(摺合人民幣)。澳門和深圳處於第二梯隊,平均薪酬均在1萬元/月以上。其他城市平均薪酬在8000-9000元/月的區間內浮動。


粵港澳、長三角、北京間人才流動活躍,新型人口流動趨勢正在形成

當然了,我希望大家還是要理性看待這份報告中的“平均薪酬”。當下,不同渠道給出的城市平均薪酬差異普遍較大,核心原因在意統計方式的差別。

這份由招聘網站智聯給出的城市平均薪酬,計算方式顯然是通過平均統計企業發佈在網站上的招聘薪資,而這與職工實際拿到的真實薪資之間,顯然是有較明顯的一段距離的。

這也就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大灣區成員城市間的薪資差異如此之小,且區域一二三線城市之間薪資差異完全沒有被有效彰顯的原因。


最新全國主要城市群二手房成交均價


粵港澳、長三角、北京間人才流動活躍,新型人口流動趨勢正在形成

房價是居民生活成本的重要方面,也是人才在選擇城市時的重要考慮因素。

根據房價行情網公開的二手房價格數據統計,2019年3月,在全國主要城市群中,粵港澳大灣區整體的平均房價最高,除香港、澳門兩大行政特區外,廣東9市的平均房價為20851元,高於京津冀和長三角地區。

原因在於,粵港澳大灣區內部城市發展相對均衡,除港澳和廣州、深圳兩大核心城市外,東莞、佛山等市近年來發展迅猛,房價也快速增長。


粵港澳、長三角、北京間人才流動活躍,新型人口流動趨勢正在形成

分城市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廣東9市的房價與各城市經濟地位息息相關。深圳房價以超6萬元位居首位,廣州以3.3萬元位居第二,珠海和東莞均在1.5萬元以上,其他城市房價在1萬元左右。灣區整體房價水平較高,同時各城市間房價落差較大,肇慶、江門的房價水平較低。


粵港澳、長三角、北京間人才流動活躍,新型人口流動趨勢正在形成

關於城市群均價數據,其實最主要的影響因素,並非是城市群內房價最高的城市,而是城市群覆蓋的城市數量。

以粵港澳和長三角為例,粵港澳大灣區成員城市為9+2共11座城市,而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則多達26座。而在中國,高級別高房價城市永遠是少數,當城市群覆蓋城市數量越多時,區域平均房價往往被“稀釋”的情況也就越明顯。


粵港澳大灣區人才來源前十省市


粵港澳、長三角、北京間人才流動活躍,新型人口流動趨勢正在形成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產業結構豐富,且擁有騰訊、華為、碧桂園、美的等行業巨頭,釋放出巨大的經濟能量和人才吸引力。智聯大數據顯示,灣區當前的人才淨流入率為1.39%,處於人才淨流入狀態。


粵港澳、長三角、北京間人才流動活躍,新型人口流動趨勢正在形成

粵港澳大灣區廣東9市中,除江門外,其他城市均處於淨流入狀態。其中,深圳和廣州作為兩大核心城市,擔當著人才流動中心的角色,從外界流入灣區的人才有40.39%都流向深圳,31.42%流向廣州,兩者佔到7成以上。

相比其他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人口流動特徵更為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兩點:首先是省內人口基量大,供給足。雖然廣東省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對於全國各地人口均有較大的吸引力,但是作為中國人口第一大省,傳統意義上的非珠三角地區始終都是珠三角地區的人口流入的重要源頭。而廣東省教育中心省府廣州正好位於粵港澳大灣區中心位置,這也有效保證了每年源源不斷的大學畢業生可以無縫轉化為大灣區各成員城市的人才需求。

其次是廣東省人才來源地十分均衡,這也是決定全國性城市群和區域性城市群的重要差別。通過上表我們也可以清楚看到,身居中國華南地區的廣東,對於廣闊的華北、華中、華東、西南多省市均有非常突出的人口流入吸引力。從輻射範圍看,幾乎是覆蓋了全國各地。


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流出前十省市


粵港澳、長三角、北京間人才流動活躍,新型人口流動趨勢正在形成

同時,從深圳和廣州流出的人才分別佔灣區總流出人才的48.35%、29.37%。因此深圳、廣州兩地的人才淨流入率並不高,分別為0.78%和1.36%。相較而言,珠海的人才淨流入率最高,為6.07%,表明珠海對灣區外人才的吸附能力和留存能力較強。


粵港澳、長三角、北京間人才流動活躍,新型人口流動趨勢正在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灣區流出人才中,流向國外的佔4.54%,排名第十,遠高於從國外流入灣區的人才佔比(0.58%),可見灣區當前向海外流失人才的現象凸顯,而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在廣東省人口流出前十的省市中,除去湖南、湖北、四川等外出務工人員大省外,其餘的省市其實更為值得大家思考:江蘇、浙江、上海、北京、山東。這些城市,恰恰也都是上文中廣東省人口流入的主要省市。

這和過去大家理解的,只有家鄉經濟落後才外出工作成為流動人口的觀念差別明顯。越是經濟發達地區,彼此間的人口及人才流動、交換,反而愈加活躍與高頻。

今天之所以想要和大家分享關於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流動資料,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在於我們對一件事情的思考:在整體城鎮化進程速度趨緩,流動人口總量逐漸減少的未來階段,中國人口流動的新趨勢會是怎樣的。

我個人的一個判斷是,下一階段的中國人口流動方式,明顯的跨城市(群)級別流動將會逐漸減少,而同級別城市(群)間的流動依舊會保持較高的頻率。

之所以會出現如此的格局,首先客觀大背景自然是中國城鎮化發展階段的影響,其次則是中國穩定的新時期城市經濟格局已經形成。在這樣的前提下,各個城市(群)之間的發展差異將直接影響其定位,城市(群)定位則會進一步深刻影響其產業與企業質量。

當城市(群)的產業與企業質量趨於穩定,不存在跳躍性的用工需求增加或減少時,對於流動人口吸引力也會隨之趨減。由此,人口也會日漸趨向於匹配自身能力的穩定城市(群)進行發展。這也就意味著,大規模、遠距離、跨級別為特色的中國流動人口階段,正在走向尾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