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關注】車橋戰役53位烈士、15歲抗日小英雄王元甲、和平年代烈士黃帥……他們的故事,你都知道嗎?

【關注】車橋戰役53位烈士、15歲抗日小英雄王元甲、和平年代烈士黃帥……他們的故事,你都知道嗎?

又是一年清明,我們在緬懷已故親人時,不會忘卻那些英勇捐軀的英烈們。他們在人生最美好的年紀,用鮮血書寫了共和國70年的光輝歷史。沒有他們的犧牲,便沒有當下的幸福;沒有他們的前仆後繼,便沒有如今的歲月靜好。

淮安是一片具有光榮革命歷史傳統的紅色大地,近萬名先烈為了民族解放和新中國的建立、建設,長眠於此。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視下,有關部門對分散的或年久失修的烈士墓地進行搶救性保護,或立碑建墓,或遷移到陵園,形成了全市碑、塔、紀念牆等多種形式的烈士紀念地格局。

清明時節,讓我們像對待逝去的親人一樣,緬懷他們,紀念他們。回望歷史,既是關照生命,珍惜當下幸福美好的生活,更是迴歸初心,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接力前行。

昨天,小布為大家講述了大胡莊82烈士、為救戰友英勇犧牲的偵察兵陳雪波等英烈的故事。今天,讓我們繼續瞭解英烈們的事蹟。

車橋戰役53位烈士

戰友沒有忘記你們

人民沒有忘記你們

每到清明節前,淮安區車橋戰役紅軍小學都會發給學生們一份特殊的試卷,考察的內容是車橋戰役的歷史知識。據瞭解,該校每年都會組織這樣的“車橋戰役知多少”知識競賽活動。距離學校不遠,車橋戰役紀念廣場莊嚴肅穆。1944年3月5日、6日,新四軍第一師在車橋對日偽軍展開了一場殲滅戰,以少勝多,揭開了華中地區戰略反攻的序幕,在中華民族的抗戰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從1994年開始,曹曉平就兼職車橋戰役紀念廣場的講解員。25年來,她一遍遍地講述著車橋戰役的壯烈故事,接待了一位又一位車橋戰役烈士的戰友和後人,一次又一次與參觀者一起被烈士為國犧牲的壯舉感染。

【關注】車橋戰役53位烈士、15歲抗日小英雄王元甲、和平年代烈士黃帥……他們的故事,你都知道嗎?

車橋戰役紀念碑

新四軍在抗戰中的典型戰例

3月28日,記者來到千年古鎮車橋。車橋戰役紀念廣場在鎮子的東北角,廣場兩旁松柏蔥蘢。高聳的紀念碑上鐫刻著開國上將葉飛親筆題寫的“車橋戰役英烈永垂不朽”十個大字。

車橋戰役陳列室在廣場北側,裡面展有車橋戰役中使用過的迫擊炮彈頭、水壺、大鍬、鏟、砍刀等實物。記者注意到其中一份實物展品——1985年8月29日的《人民日報》,第五版上刊登著兩篇文章,分別是《車橋之戰》和《首戰平型關》。

“這是《人民日報》為紀念抗日抗爭勝利四十週年刊發的文章,很多人在歷史書上都學習過平型關大捷的歷史知識,但知道車橋戰役的人相對較少,其實這兩場戰役分別是八路軍、新四軍在抗戰中的典型戰例。”曹曉平指著這份報紙說,從兩篇文章的位置來看,兩場戰役的歷史意義不相伯仲。

據曹曉平介紹,車橋是一座坐落在澗河兩岸的千年古鎮。1943年2月,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不戰而潰後,車橋陷入日寇之手。經過敵偽頑軍多年經營,車橋碉堡林立,固若金湯。“車橋據點東西約2華里、南北約1.5華里。在很小範圍內,敵人修了53座碉堡,相互間的距離只有200米左右。日軍曾狂言,若新四軍能攻下車橋,他們就撤出蘇中。”

在與日軍的較量過程中,新四軍一直在忍耐、等待,等待奮起決戰的那一天。直到1944年3月5日凌晨1時50分,進攻的命令終於發起。粟裕、葉飛率領的1師第7團長途奔襲,直插車橋據點。“車橋戰役採取‘圍點打援’的掏心戰術,一部分兵力在車橋據點採取偷襲、強攻,另外兩路縱隊在援軍可能到來的蘆家灘一帶阻擊。”曹曉平說,車橋戰役以我軍大勝告終,共殲滅日寇大佐以下465人(其中內俘少尉以下24人)、偽軍483人。日寇懾於我軍勝利聲威,倉皇從涇口、曹甸、塔兒頭等12個據點撤退。此戰的獲勝,打通了蘇中與蘇北、淮南、淮北根據地的戰略聯繫,鞏固和擴大了蘇中抗日根據地,為蘇中部隊開展整風運動提供了安定的環境。

【關注】車橋戰役53位烈士、15歲抗日小英雄王元甲、和平年代烈士黃帥……他們的故事,你都知道嗎?

1985年8月29日《人民日報》刊載車橋戰役文章

53位烈士中10人叫“無名”

在激烈的戰鬥中,新四軍犧牲了53位同志,另有185位同志光榮負傷。“在這場戰役中,我軍用最小的代價取得了最大的勝利。”曹曉平說。

據瞭解,每年3月5日,車橋戰役紅軍小學都會組織學生開展“我為烈士獻朵花”的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在紀念碑前,同學們敬獻自己手工製作的53朵花,鑲嵌在紅色的心形圖案上,表達對革命烈士哀思之情。

在陳列館裡、廣場的烈士名單碑上,記者只看到43位烈士的姓名。“還有10位烈士的姓名無法確認,不想這些烈士‘無名’,需要我們社會各界共同去努力。”曹曉平感慨道。

即使是有姓名的烈士,曹曉平也直言不知道他們的詳細事蹟,有的是從來參觀的烈士生前戰友及其後人處才得知一二。“這位名叫倪吉壽的烈士,之前我們只知道是丹陽人。後來他的一位戰友告訴我們,倪吉壽當時是排長,人稱‘倪麻子’。在車橋戰役中,他帶領小分隊完成了艱苦的任務後,回到指揮所彙報工作。這時,前方來報,一隊鬼子正朝車橋方向來了。首長對倪吉壽說:‘倪麻子,你去’。倪吉壽二話沒說,帶著小分隊奔向敵人。在與敵人面對面的交鋒中,倪吉壽英勇犧牲。戰友們高喊著倪吉壽的名字,與敵人展開激烈的戰鬥,最終將數十名敵人全部消滅。”

在烈士名單上,還有一個日本人的名字——松野覺。陳列館裡有一張他的照片,瘦長臉,頭上戴著西式的禮帽,身上穿著中式的對襟衫。曹曉平說,這是新四軍一師政治部敵工部長陳超寰當年保留下來的。

據悉,松野覺本是一名日軍“模範士兵”。1941年底,在如東境內的一場戰鬥中,他被新四軍俘虜。在和新四軍部隊一起生活了幾個月後,松野覺逐漸認清了侵華戰爭的罪惡,並主動以新四軍一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不久,鑑於松野覺的優秀表現,組織上批准他為一名真正的新四軍戰士。在車橋戰役中,他隨突擊隊前往接近日軍碉堡群的地區散傳單,用日語喊話。他一喊,日軍就向他射擊。松野覺十分惱火,拿過一支槍,乾脆直接參加戰鬥,但不幸被日軍射來的一顆子彈正中頭部,當場犧牲,年僅26歲。

【關注】車橋戰役53位烈士、15歲抗日小英雄王元甲、和平年代烈士黃帥……他們的故事,你都知道嗎?

車橋戰役紅軍小學學生為烈士獻花

八旬老兵重回車橋看戰友

在車橋戰役紀念廣場接待了很多參觀者,其中一名叫封光的老人讓曹曉平至今記憶猶新。

那一天是2015年4月23日,上午8點多鐘,曹曉平接到在紀念廣場工作的同事打來電話,說一位車橋戰役的老兵來尋訪。她趕到紀念碑下,看到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詢問得知,老人名叫封光,1928年出生,1942年入伍,參加車橋戰役時才15歲。

“老人走進陳列館後,很是激動,不停地說著當時的戰鬥情景。我趕緊倒杯水,讓他慢慢講。”曹曉平回憶說,老人對車橋戰役中圍點、打援的情況都很熟悉,特別是對打援戰鬥的情況如數家珍。

原來,封光當時是三分區特務營一連的戰士,參加了車橋戰役中的蘆家灘打援戰鬥。據老人說,新四軍的武器和日軍相比較,還是有差距的,但是新四軍利用巧妙的佈防、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再加上戰士們奮勇殺敵,最終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當我們問他,為什麼新四軍戰士打仗那麼勇敢?封光老人激動地告訴我們,日本鬼子侵略我們國家,打著共榮的旗號,卻幹著燒殺搶掠的勾當,日本鬼子在我們家鄉泰興清鄉、掃蕩時,讓當地的很多家庭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大家對日本鬼子痛恨到了極點。”曹曉平回憶說,老人還指著陳列館中的地圖激動地說:“就是在這擊斃三澤大佐的。”

老人口中的“三澤”全名三澤金夫,是在我軍圍點打援過程中被打擊的救援部隊的指揮官,其在蘆家灘阻擊戰中於韓莊被擊斃。“他矮矮的,胖胖的,身上穿著一件呢子大衣。”

據瞭解,三澤金夫是車橋戰役中被擊斃的日軍最高軍銜軍官,死後被追晉少將。

那天,在烈士紀念牆前,封光老人用手輕輕地撫摸著烈士的名字;在紀念碑前,老人深情地鞠躬、敬禮,口中喃喃念著:“戰友們,我來看你們了!我沒有忘記你們,人們都不會忘記你們……”

是的,人們沒有忘記他們。據瞭解,每年逾萬人次到車橋戰役紀念廣場開展主題活動,弘揚抗戰精神,激發愛國熱情,汲取追夢的磅礴力量。

【關注】車橋戰役53位烈士、15歲抗日小英雄王元甲、和平年代烈士黃帥……他們的故事,你都知道嗎?

八旬老兵封光在烈士名單碑前敬禮

15歲抗日小英雄王元甲、和平年代烈士黃帥……這些涇口烈士故事,你都知道嗎?

在2018年淮安區行政區劃調整中,撤銷了車橋鎮、涇口鎮,設立新的車橋鎮。原涇口鎮的澗河南岸有一座涇口烈士陵園。一座高高的紀念碑,兩排挺拔的松柏,紀念碑上寫著四個金色大字——浩氣長存。涇口烈士陵園雖然面積不大,卻莊嚴肅穆,令人頓生景仰追念之情。這裡是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王元甲、在新藏線犧牲的武警戰士黃帥等23位烈士的長眠之地。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清明節前,讓我們重新翻開歷史,重溫澗河之畔的英雄故事。

15歲抗日小英雄王元甲

涇口“王二小”在當地婦孺皆知

15歲的花樣年華,正是愛做夢和充滿無限希望的年齡。許多人在這個年紀時,還都是未諳世事的孩子,沐浴著家庭和社會的關愛。然而,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在涇口烈士陵園裡,長眠著一位犧牲時年僅15歲的革命烈士,他就是為宣傳抗日英勇獻身的小英雄王元甲。

車橋鎮民政部門工作人員尹曉亭告訴記者,王元甲烈士在涇口當地人中名氣很大,婦孺皆知。小英雄王元甲的名字,在當地已經成了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德育教育和國防教育的生動教材。

“王元甲烈士生於1928年,出生貧苦的他從小給人當夥計,十分嚮往進步思想。”尹曉亭緩緩道出王元甲的英雄事蹟。1943年5月9日這天,王元甲在流均鎮石橋頭莊遇到新四軍淮寶支隊政治處宣傳幹事程特青。程特青和王元甲一起吃了午飯,給他講抗日道理。越聽越入迷的王元甲連飯都忘了吃,懇求程幹事留下他當新四軍。程特青鼓勵他長大了再當新四軍,還說留在涇口圩子裡同樣可以做抗日工作。王元甲當即要求派發任務。程特青手裡正好有《告偽軍同胞書》和《告敵佔區人民書》兩種宣傳標語,就問王元甲敢不敢在圩子裡貼標語,王元甲二話不說就答應了。回圩子的時候,因為要趟水過河,王元甲怕溼了標語,就把標語裹好揣進鞋裡,並舉過頭頂。後來過哨卡時,王元甲機智地把兩隻鞋子合起來拿在手裡,騙過了偽軍哨兵。然而,王元甲舉著鞋子過河時,標語鮮豔的顏色還是引起了一名當時正在岸邊種地的偽保丁的懷疑。半夜裡,王元甲趁著夜深人靜,把宣傳標語貼到了圩子裡最顯眼的牆上。第二天天亮後,日寇和偽軍發現了新四軍的標語,慌作一團。敵人挨家挨戶地搜查,折騰了三天。後來,由於那個看到了王元甲舉著標語過河的偽保丁告密,王元甲被敵人抓住了。日寇對王元甲使盡了手段,又是嚴刑拷打,又是威逼利誘,結果王元甲的回答只有三個字:“不知道!”氣急敗壞的敵人槍殺了小英雄,烈士的鮮血染紅了他身下的土地。

“王元甲烈士是我們本地的英雄,我們小時候讀王二小的故事,都感覺到似曾相識。”尹曉亭告訴記者。

據瞭解,涇口烈士陵園最初就是王元甲墓所在地。尹曉亭介紹說,相關部門十分注重對涇口烈士陵園的保護,每天都有專人負責打掃陵園衛生,如今擴建工作也已經提上日程。

【關注】車橋戰役53位烈士、15歲抗日小英雄王元甲、和平年代烈士黃帥……他們的故事,你都知道嗎?

涇口烈士陵園

“貴清”村、“王榮”鄉

烈士的名字被深深銘記

涇口烈士陵園裡,安息著23位革命烈士,他們多是犧牲在新中國成立前。陳貴清、王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們犧牲後,當地人民用他們的名字命名村名、鄉名,把他們的名字深深鐫刻在心裡。

陳貴清,涇口當地人,犧牲時57歲。陳貴清是一名共產黨員,他積極發動群眾,帶領地方武裝打擊敵人,威名遠播。1947年12月16日,陳貴清因為叛徒的出賣而被捕,被押送到敵據點車橋鎮。為了讓他投降,敵人軟硬皆施,先以重金利誘,被嚴詞拒絕後又使出嚴刑,踩槓子、烙鐵燙……各種慘無人道的酷刑都使遍了。陳貴清昏死過去多次,但每次醒來都痛斥敵人,寧死不屈。惱羞成怒的敵人竟然用石灰煮粥強行灌下,將陳貴清活活折磨致死。

王榮也是涇口的一名共產黨員。1944年1月的一天,盤踞在涇口的日寇、偽軍集中了所有兵力,分路突襲地方抗日武裝。當時38歲的王榮任宥城鄉抗日聯防隊隊長,面對敵人的進攻指揮若定。他部署一部分隊員掩護群眾突圍,自己身先士卒地帶領部分隊員阻擊敵人,不幸被敵人的一顆子彈打中心臟,壯烈犧牲。

尹曉亭告訴記者,車橋鎮當地有一個貴清村,也有過一個王榮鄉。從當年親歷了革命年代的耄耋老者到生於紅旗下的新一代,再到如今的中小學生們,人們把烈士的名字和事蹟代代相傳,從未遺忘。

【關注】車橋戰役53位烈士、15歲抗日小英雄王元甲、和平年代烈士黃帥……他們的故事,你都知道嗎?

涇口革命烈士名錄碑

和平年代烈士黃帥

英雄之名永留崑崙山

走進涇口烈士陵園,在入口的顯眼處可以看到一塊石碑,上面用蒼勁有力的字體寫著一豎排金色大字——涇口革命烈士名錄,長長的名單最後,寫著“黃帥”兩個字。據尹曉亭介紹,這座烈士陵園始建於1996年11月。無論是對於這座烈士陵園,還是對於那份涇口革命烈士名錄,“黃帥”都是一個相對嶄新的名字,因為英雄犧牲的時間是2002年。

2002年1月1日起,生前擔任武警交通第八支隊一中隊汽車班班長的黃帥,在穿越崑崙山的新藏公路上執行上級下達的養護保通任務。4月25日,黃帥作為副駕駛員與戰友駕駛14號車隨部隊向西藏阿里開進。當天下午,黃帥就出現了噁心、胸悶、頭痛等高原反應症狀。為了不耽誤執行任務,黃帥硬是忍著,沒和任何人說。26日,主駕駛王慶亞因高原反應已無法開車,黃帥的高原反應也比較強烈,但他硬撐著接過了方向盤。27日,經過隨隊醫生的診療,黃帥的病情稍有起色,就又回到了駕駛室。部隊行至海拔6700多米的界山達阪時,風雪瀰漫,氣溫下降到了零下20多度,所有官兵都出現了劇烈的高原反應。黃帥不顧自身安危,在稍稍休息後,堅持協助隨隊醫生救護反應特別嚴重的戰友。28日至29日,黃帥被隨隊醫生髮現肺部出現病變,但他仍然要求隨隊開車,被支隊首長強行替換下來接受治療。30日中午1時20分,病情突然惡化的黃帥不幸犧牲,年僅26歲。

“大夥都有高原反應,我能行,不能拖累大家!”接近生命的最後時刻,黃帥留下了這樣一句樸素卻感人至深的話語。他把接受治療的時間讓給了生病的戰友,自己帶病堅持工作直至光榮犧牲,被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批准為革命烈士並追記一等功。

在涇口烈士陵園裡,黃帥的安眠之地很容易找到,因為他有一塊獨一無二的墓碑,是其家人所立。墓碑上,黃帥的遺容身穿軍裝、面帶笑容。墓碑前,明顯有著剛剛祭掃過的痕跡。“黃帥的家人年年都來。”尹曉亭說,黃帥的犧牲對其家人來說是難以言表的痛,更反襯出英雄在關鍵時刻偉大與高尚的人格。

面對生死危機,黃帥心裡想的是戰友,是任務。瞭解他越多,人們就會知道英雄在關鍵時刻的抉擇不是一時衝動。他平時團結同志,充滿愛心。他先後為“希望工程”、“武警春蕾女童班”、見義勇為基金等多種社會公益事業捐款上千元,而他自己連件像樣的便服都捨不得買。他舍小家顧大家,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入伍8年回家的時間加起來還不到80天。2001年底,他利用春節之機回家完婚,誰知竟成了與父母和新婚妻子的最後訣別。他廉潔無私,不怕吃苦,常常主動要求到最艱苦的地方工作,展現出一名共產黨員高風亮節的情操。黃帥殉職後,他生前所在部隊作出了向黃帥學習的決定。他不僅是涇口人民的驕傲,也是全淮安人民的驕傲。

融媒體記者:劉權 傅停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