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爹、爸、哥、兄、弟、妻、夫”的漢字來歷,原來也這麼耐人尋味

古代將凡血緣相近的同姓本族和異姓外族都稱作親屬,通常指五代以內的任何血親或姻親。由於交通的原因,他們親屬關係綿延更長,稱呼也很繁雜,並且歷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中的變遷很耐人尋味。上文我們講到,“祖、爺、父、母、娘、姐、妹”的漢字來歷,本文將講述“爹、爸、哥、兄、弟、姑、姨、妻、夫”的漢字來由,他們都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古人是如何發明這些漢字來指代他們?其中又發生怎樣的變化?

“爹、爸、哥、兄、弟、妻、夫”的漢字來歷,原來也這麼耐人尋味

“爹”本義為有三個以上子女的父親

形聲。字從父,從多,多亦聲(da)。“父”指父親。“多”指“多子女”。“父”與“多”聯合起來表示“有三個以上子女的父親”。本義:有三個以上子女的父親。引申義:(有一大群子孫的)爺爺。

“爹、爸、哥、兄、弟、妻、夫”的漢字來歷,原來也這麼耐人尋味

有些父親一輩子只生育了一個或一對孩子,這種父親不算“爹”。古人以“三”為“多”。故被稱為“爹”者,一定是生育了三個以上孩子的父親。

本字的造字技巧同“侈”。“侈”字從人從多,“人”指“主人”,“多”指“一群隨從”,“人”與“多”聯合起來表示“主人外出時帶有多個隨從”。把“侈”中之“人”替換為“父”,即造成“爹”字,指一位父親外出時帶有多個子女隨行。

“爸”本意為被小兒女爬背、黏腿的人

字從父,從巴,巴亦聲。“巴”意為“附著”、“黏著”。“父”與“巴”聯合起來表示“(孩子)附著在父親身上”。本義:〈動〉(小兒女)爬到父親背上、黏著在父親腿上。引申義:〈名〉被小兒女爬背、黏腿的人。

“爹、爸、哥、兄、弟、妻、夫”的漢字來歷,原來也這麼耐人尋味

先民農夫們結束一天的耕作,從大田迴歸家裡,一天未見到父親的小兒女們會非常親熱地奔上前來,爬背抱腿,父親則蹲下來親親這個抱抱那個,總之是父與子身體黏著在一起的情形。這種黏著的動作就叫“巴”。至今漢語裡還有“下級巴結上級”的說法。“巴”就是下級接近上級,身影不離上級左右,一會兒替上級推開房門,一會兒替上級披衣服、戴帽子。“結”就是絲繩纏連在一起,指人際關係牢固。所以,“孩子巴結父親”就是“巴父”,寫成單個漢字就是“爸”。這是一個動詞。然後引申為“被孩子巴結的父親”,就成了名詞,成為特定稱謂詞。

“哥”本義為吹笙歌唱

“可”是“哥”、“謌”和“歌”的本字。口,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發聲。可,甲骨文

(似竽的樂器)+(口,發聲),表示吹笙歌唱。金文、篆文承續甲骨文字形。當“可”的“吹笙歌唱”本義消失後,篆文再加“可”另造“哥”代替,表示長久地吹笙歌唱。造字本義:動詞,古代年輕男子以吹笙歌唱的方式向年輕女子討好求偶。當“哥”本義消失之後,篆文再加“言”(傾訴)另造“謌”、或篆文再加“欠”(吟歎)另造“歌”代替。

“爹、爸、哥、兄、弟、妻、夫”的漢字來歷,原來也這麼耐人尋味

《說文解字》:哥,聲也。從二可。古文以為謌字。 意思是:哥,歌聲。字形採用兩個“可”會意。古文中把“哥”當作“謌”字。

“哥”一詞來自少數民族,唐以前,中國人稱“兄”。“哥”字不作“歌”是從唐朝開始的。唐代常稱父為哥,如《淳化閣帖》中唐太宗對其兒子李治自稱“哥哥敕”,這是以“哥”作為父親的自稱。有時是對丈夫的暱稱,尤其是小兩口之間,如:送哥參軍。五代後期至北宋,兄弟之間都是稱“哥”的,根本不用“弟”這個稱呼。所以宋代親兄弟之間,大哥回叫弟弟“二哥”而不是“二弟”。

“爹、爸、哥、兄、弟、妻、夫”的漢字來歷,原來也這麼耐人尋味

兄”是“祝”的本字

“兄”是“祝”的本字。兄,甲骨文(口,說)+(人),表示祝禱。造字本義:名詞,祭祀時念念有詞地祝禱的族長。金文、篆文承續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加“往”,表示在祝禱儀式上奔跑。當“兄”的“祝禱”本義消失後,甲骨文再加“示”(祭祀),另造“祝”代替。

《說文解字》:兄,長也。

“爹、爸、哥、兄、弟、妻、夫”的漢字來歷,原來也這麼耐人尋味

“弟”是“第”的本字

“弟”是“第”的本字。弟,甲骨文(倒寫的“弋”,木柄武器)+(己,紀、綁),表示纏束戈戟木柄,以增強其韌性。造字本義:動詞,用繩帶一道道漸次纏繞戈戟的木柄。金文將甲骨文字形中的倒“弋”重新倒轉回來。篆文承續金文字形。隸書嚴重變形,不見“弋”形。當“弟”的“漸次纏繞”本義消失後,篆文再加“竹”另造“第”代替,表示依次將竹簡的簡條纏系成冊。

“爹、爸、哥、兄、弟、妻、夫”的漢字來歷,原來也這麼耐人尋味

《說文解字》:弟,韋束之次弟也。從古字之象。意思是:弟,用牛皮纏繞的次序。篆文采用古文字形。

後引申為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或同族同輩而年齡比自己小的男子。如:

男子先生為兄,後生為弟。——《爾雅·釋親》

如兄如弟。——《詩·邶風·穀風》

“姑”本義為丈夫的母親

姑,金文(古,老)+(女),造字本義:名詞,年長的女性,婆婆,即丈夫的母親。有的金文調整左右順序。篆文承續金文字形。

《說文解字》:“姑,夫母也。從女,古聲。”

“爹、爸、哥、兄、弟、妻、夫”的漢字來歷,原來也這麼耐人尋味

舊時妻稱夫的母親為姑,夫稱妻的母親為姑,夫之父母合稱姑翁、姑舅、姑嫜。妻之父母合稱舅媼、舅姑、外舅姑。

“姨”即妻子的姐妹

姨,篆文(女,姐妹)+(夷,外邦的、外來的),表示外來姐妹、非親姐妹。造字本義:名詞,外家姐妹,即妻子的姐妹。

《說文解字》:姨,妻之女弟同出為姨。

“爹、爸、哥、兄、弟、妻、夫”的漢字來歷,原來也這麼耐人尋味

奪女(搶親)為“妻”

妻,會意字。甲骨文中的“妻”字(圖1)從又持女發,即由“每(女子生育)”和“又(抓)”組成,會奪女(搶親)為妻之意造字本義:動詞,古代婚配習俗之一,搶劫女子,成親生育。西周金文中的“妻”字(圖6)所從“又”與上部發形交叉,後上部逐漸聲化為“甾”。戰國文字中的“妻”字(圖9)多從女從甾聲,後發展為《說文解字》古文中的“妻”字(圖11)。到秦文字時期,“妻”字(圖10)女發或作“Ψ”形,為《說文解字》篆文中的“妻”字所本(圖12)。《說文解字》篆文中的“妻”字由手把頭髮梳成三束髮式的示意圖和“女”構成。三束髮式是周代已婚女人的典型髮式,整個字的意思是梳三束髮式的女人,由此產生妻子的含義。“Ψ”形隸變作“十”形後,“妻”字如圖13所示,以後字形是其變體。隸變後楷書寫作“妻”。

“爹、爸、哥、兄、弟、妻、夫”的漢字來歷,原來也這麼耐人尋味

《說文解字》:妻,婦與夫齊者也。從女,從屮,從又。又,持事,妻職也。意思是:妻,與丈夫相齊配的婦人。字形採用“女、屮、又”會義。又,表示操持事務,是妻子的職責。

“爹、爸、哥、兄、弟、妻、夫”的漢字來歷,原來也這麼耐人尋味

“夫”本義為成年男子

夫,象形字,甲骨文在(大,成人)的頭部加一橫指事符號,代表髮簪。造字本義:動詞,成年男子束髮,並用髮簪固定。金文承續甲骨文字形。古人認為鬚髮是父母所賜,不可剪除,因此年紀越大頭髮越長;也因此髮簪成為成年男子所必需。篆文基本承續金文字形。

“爹、爸、哥、兄、弟、妻、夫”的漢字來歷,原來也這麼耐人尋味

古人以束髮、加冠為男子的成年儀式:男子15至16歲束髮,標誌著告別童少時期,成為合法公民,國家可以徵用;男子20歲加冠,表示成年,可以婚配。

還有一種解釋,會意字。字從人從二。“二人”等於一人加一人,即“一個在家外勞動的人加一個在家內勞動的人”、“已婚者”、“有配偶的人”。本義:外子(相對於“內子”而言)、老公。引申義:在外的、外側的。再引申義:外表的。

“爹、爸、哥、兄、弟、妻、夫”的漢字來歷,原來也這麼耐人尋味

“爹、爸、哥、兄、弟、妻、夫”的漢字來歷,原來也這麼耐人尋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