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最年輕教授交出上海兩處房產:交大西遷背後,還有多少的人和事

伴隨著第一批西遷人潤物無聲的感染與影響,越來越多的交大人沿著先輩走過的足跡,步履鏗鏘,足音響亮。

秦嶺一片白雲飄,關中平原真富饒。

周秦漢唐是古都,工業重鎮在今朝。

交大西遷任務重,西安建校熱情高。

文教適應工農業,經濟建設進高潮。

最年輕教授交出上海兩處房產:交大西遷背後,還有多少的人和事

1957年9月的一個早晨,陳學俊站在西安交通大學東門遠眺秦嶺,寫下了這首《遷校有感》。這一年,他和夫人帶著4個孩子乘坐第一批載有交大教師的專列,由上海來到了西安。臨行前,他將上海的兩處房產交給上海市房管部門。

“既然去西安扎根西北黃土地,就不要再為房子而有所牽掛,錢是身外之物,不值得去計較。”

1955年4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做出了將交通大學從上海遷至西安的決定,時年38歲的陳學俊就是交大西遷的大軍中最年輕的教授。他和數千名交通大學師生一起,告別了繁華的上海,紮根古都西安,為國家建設、為西部的文教事業奉獻出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年華。

“心繫祖國”的愛國精神

1955年5月25日,時任交通大學校長的彭康向師生們公佈了西遷的決定。

交大西遷之時,彭康已步入天命之年,卻以非凡的毅力和卓越的領導力,完成西遷使命。在對遷校問題發表意見時,他開宗明義:“我們這個多科性工業大學如何發揮作用,都要更有利於社會主義建設”,“我們的國家是社會主義國家,因此考慮我們學校的問題必須從社會主義建設的合理部署來考慮”。

短短數語,道出了老校長心繫國家發展、為人民辦好教育的真切情懷。而他的這種情懷,也在交大眾多教職員工的身上得到了體現。

在遷校時,被譽為中國“電機之父”的著名電機工程專家、電機工程教育家鍾兆琳已經57歲。他婉拒周恩來總理考慮他年齡比較大,夫人需臥床養病,可不必去西安的照顧,孤身一人前往西安。他的感人事蹟,在西安交大師生中口口相傳,稱頌至今。

最年輕教授交出上海兩處房產:交大西遷背後,還有多少的人和事

在鍾兆琳精神的感召和帶動下,他所在系的絕大多數教師都遷至西安。來到西安後,年近花甲的鐘兆琳不辭辛勞、事必躬親,在一片荒涼的黃土地上,將西安交大電機系扶上了迅猛發展的軌道,使之逐漸成為國內基礎雄厚、規模較大、設備日臻完善的高校電機系。

值得一提的是,鍾兆琳並不是一位共產黨員,但他依然旗幟鮮明地擁護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堅決擁護學校黨委的決定,發揮了積極的示範帶動作用,體現了崇高的家國情懷,譜寫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頌歌。正如他所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支援西北,每個教師都有責任。”

“艱苦創業”的拼搏精神

直到今天,83歲的西安交大教授潘季還清楚地記得,老一輩交大人當年滿懷憧憬和希望,在西去的列車上唱著歌興高采烈的場景。“60多年前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深深吸引我的是為國家建設而拼搏的火熱生活,是開拓、創造、創新所帶來的快樂。”

“長安好,建設待支援。十萬健兒湖海氣,吳儂軟語滿街喧。何必憶江南!”

這首創作於1957年的《憶江南》,道出了無數西遷交大人的心聲。這首充滿豪情壯志的詞作者,便是西遷而來的滬上名醫沈雲扉,他以66歲高齡來到西安新校的小診所裡為師生服務,一干就是8年。

“我已經在西安交大工作61年了,回顧遷校的那一段經歷,還是熱血沸騰。那時候大家都有一種精神,一種為了國家的富強不顧一切去奮鬥的精神。”西遷教師、中國工程院首屆院士謝友柏回憶說。

當時西安的條件十分艱苦:馬路不平、電燈不明、電話不靈,用水非常緊張。建校初期,野兔在校園草叢中亂跑,半夜甚至能聽到狼嚎。冬天教室僅靠一個小爐子取暖,洗臉水得到工地上去端……雖然條件艱苦,但是大家都精神飽滿,幹勁十足。

最年輕教授交出上海兩處房產:交大西遷背後,還有多少的人和事

總務長任夢林作為學校後勤事務的大管家,領銜承擔新校建設任務。為了保證交大順利西遷,他所率領的交大工作組與工地建設人員必須在一年的時間內,完成11萬平方米的建設任務。當時,參加施工的有2500名工人,他們沒日沒夜地幹,每天晚上加班,過春節也只休息三天,大年初四即照常施工。

據當時參加建設的基建科科長王則茂回憶說:“那年冬天特別冷,經常風雪交加,地面積雪盈尺,氣溫低至零下15℃。施工組的同志們住在工棚,與工人同吃同住,同甘共苦,沒有什麼人叫苦,沒有任何埋怨。大家從不考慮個人,只有一個共同目標,就是完成遷校任務,支援大西北。”

“當年放棄個人生活優厚待遇的教授和先生們是英雄,為交大遷校默默奉獻的建設者們更是英雄。”遷校時正值青春年華的該校教授盧烈英說。

“無私奉獻”的標杆精神

1956年,剛到西安的教師們顧不上休息,一下火車就忙著籌備開學。9月下旬,新學期正式開始,一切卻井井有條。“這就是交大人的品質,沒有因遷校而延遲一天開學,沒有因為遷校而少開一門課程,也沒有因為遷校而耽誤原定的教學和實驗計劃,堪稱那個年代的一個奇蹟。”交大老教授陳聽寬自豪地說。

嚴謹認真的治學態度、課比天大的教學理念,都高度體現了交大西遷者對其工作的熱愛,以及對高等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熱忱與期待。

我國熱力工程學界先驅陳大燮作為遷校帶頭人之一,賣掉了在上海的房產,義無反顧地偕夫人首批赴西安參加建校工作。1957年,在西安部分新生入學典禮上,陳大燮說:“我是交通大學包括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的教務長,但我首先要為西安部分的學生上好課。”一席話,堅定了大家獻身大西北的決心。

被學校授予“終身教授”的趙富鑫同樣在1956年隨校西遷,一去便紮根西安43年。他一生從事大學物理教學、研究近70年,為交大物理基礎課程的改革與建設、老交大“基礎厚、要求嚴、重實踐”教學傳統的建立,以及中國大學物理教材的編訂等作出了突出貢獻。

最年輕教授交出上海兩處房產:交大西遷背後,還有多少的人和事

據傅景常回憶:趙先生授課“滾瓜爛熟,無書無稿,只發講義,一邊滔滔不絕地講,一邊筆走龍蛇地寫板書,剛寫滿兩塊黑板,即聞下課鈴響,每次上課差不多都是如此,其掌控授課的時間竟如此準確。”同時,趙先生協同著名物理學教授裘維裕、周銘進行基礎物理課程的設計、教學和實驗改革,為交大老傳統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貢獻。

伴隨著第一批西遷人潤物無聲地感染與影響,越來越多的交大人沿著先輩走過的足跡,步履鏗鏘,足音響亮。

西安交大機械工程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蔣莊德回憶西遷教授們艱苦奮鬥的往事時,感嘆至今仍歷歷在目,“我的導師趙卓賢教授指導我從幾何量測量開始從事科研工作,當時他有病在身,還一直堅持認真修改我的論文;已故的屈梁生院士當時家裡冬天還點著爐子,雪夜約我到家裡長時間討論動態數據處理……”

“我們作為承上啟下的一代人,傳承西遷精神,就是要傳承好這些老師的精神力量和無私奉獻。我們常說不忘初心,就是要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傑出的人才,將西安交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學,這些正是我們接好接力棒、為之不斷奮鬥的前進動力。”蔣莊德深情說道。

(本文由本報記者陳彬、通訊員張琢悅根據西安交大西遷史料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