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 孤秀華跗


印象 | 孤秀華跗

張洪


《鵲華秋色圖》是元代書畫家趙孟頫刻畫濟南美景的著名傳世佳作,是歷代皇家重要的藏品,描繪的是濟南“齊煙九點”中鵲山、華山一帶的秀麗風光。畫中遼闊的河水沼澤地上,鵲山如寬臥畫屏,而華山孤秀突兀於平闊田野之中,旁無連附,蔥蘢孤高,猶如擎天獨柱。綠蔭叢中,兩山突起,山勢峻峭,遙遙相對。

印象 | 孤秀華跗


“齊煙九點”中的華山,又稱為“華不注”,海拔179米,山形陡峭,只有一峰,也算異奇。“山不在高,有名則仙”,史上著名的“鞌之戰”即發生於此。根據《春秋左傳》記載,魯成公二年(前589年),齊頃公率軍於濟南北馬鞍山下與卻克所率晉軍決戰,齊頃公驕縱輕敵,放言“滅此而朝食”,結果“齊師敗績”,齊公潰被追“三週華不注”,幸得逢醜父更衣而逃,所以華山又被稱為“金輿山”。

華山之美,美在清秀。 站在濟南南部千佛山向北遠眺,除卻高樓,可謂一馬平川,圍繞城市周邊只有點點小丘,在“齊煙九點”中也只有鵲華可稱其為山了,而鵲華中只有華山可稱為挺拔清秀。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描寫道:“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發,望同點黛。”漢代後,濟水氾濫,在華山四周形成方圓二十餘里的一片湖水,據載從齊州大明湖泛舟可直抵華山腳下。唐朝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雲,“湖中多蓮花,紅綠間明,乍疑濯錦,漁船掩映,罟罾疏布”。現在圍繞華山的湖水已不再當年,但登頂俯視,仍可見斷續相連的湖水。憶往昔,山清水秀,目極青翠,水在山下,山在水中,淺水稻溪,沼澤葦蕩,“水村山郭酒旗風”;人在船上,舟浮水中,“綠樹掩露白粉牆”,是何等的秀麗啊!

印象 | 孤秀華跗


華山之美,美在石奇徑曲。 雖說山不及泰嶽之壯,但臨山腳仰望登山石徑,卻如倒懸的天梯,不及登山心中卻有了幾分怯意。華山岩性為輝綠岩、輝長岩,外色青黛,石硬如磐,歲月的雕琢大多趨球狀,這也是岩漿岩一個共性。在節理風化的作用下,多形成一些孤立磐石。登山中就遇有“龜石”和“蛇石”,從山下到山上先遇“龜石”後見“蛇石”,所以當地百姓俗稱“前龜”,“後蛇”。“龜石”從登山石徑側視該石,但見猶如臥地昂首奮力向上攀爬的巨龜。“蛇石”則是高突略扁一塊巨石,石周青草深深,一棵彎頸松樹,更加突出了“蛇石”的外像,從遠處看恰是一巨蛇頭突竄出草叢中,那蛇眼、蛇嘴真是惟妙惟肖。傳說龜蛇乃真武大帝的化身,也是北方鎮水之神祗,華山位於濟南東北部,也應了真武大帝鎮守華山之說。


印象 | 孤秀華跗



華山之美,美在文化底蘊深厚。 華山在古代就引得“道”“佛”及文人墨客落鳳棲枝,淵源的人文歷史構成了華山內涵厚重之美。華山除是“鞌之戰”古戰場外,還遺存有濟南地區道教巨觀---華陽宮。從山南走進華山,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依山就勢,高低錯落,佈局有致。兩門南開,東側門楣上懸匾額“華陽宮”,西側門為“泰山行宮”。華陽宮作為整體建築群,據載創建於金興定四年(1220年),全真教宗師丘處機的弟子陳志淵所建,華陽宮依山傍湖,參差錯落,昔有十餘個院落組成,是濟南最大最古的道教宮觀,道教所崇拜的偶像這裡幾乎盡有,常年香菸繚堂,後被譽為“歷下勝景”,“濟南巨觀”。

印象 | 孤秀華跗


華陽宮的山門及山門內東西兩側原建鐘鼓樓已不知所終,現在所見華陽宮正門是其“二宮門”。二宮門建在高於地面兩米左右的臺基之上,宮門為單簷硬山頂,後接捲棚,構成勾連搭,朱漆宮門兩側各開圓形氣窗,顯示出道教宮觀的風韻。院內時時傳來渾厚深沉的古剎鐘聲和撲鼻的焚香,很有宗教中所說的“淨地”意境。門內塑四值功曹神像,列侍兩側,據載他們是傳遞凡人向神界投遞書信的文吏。道家採用古代官制的文吏傳遞方式,分別為值年、值月、值日、值時,其造型威武雄壯,形態各異。穿過二宮門,就來到華陽宮的主殿四季殿前。這裡地勢平坦,空間廣闊,院中植有800多年樹齡的十幾棵古柏,蒼勁蔥鬱,給人以高深莫測,超然脫俗之感。院內所植虯枝蟠曲蒼勁蔥鬱的參天古柏中有一株名為“落鳳柏”,緊挨四季殿臺階,兩摟之粗,民間傳說,此樹植於隋代,落過鳳凰,從它膚剝扭結的軀幹看,說它千歲高齡不算誇張。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古柏中,近二十餘年一直棲息著100餘隻鴟號鳥(貓頭鷹),成為華陽宮的一大景觀,由於它們的存在,方圓十餘里的農田很少有田鼠,所以鴟號鳥也得到當地農民的愛護。

印象 | 孤秀華跗


華山之美,美在她的卓爾不群。 我們在形容山美之時,常講群山起伏,莽莽連綿,氣勢宏偉。但華山卻反其道而行之,孤峰清秀,卓爾不群。華山獨立於草肥沃野的平原之上,猶如山族中的小妹,阿娜多姿,孤芳自賞。華泉與華陽湖及流經此處的小清河把華山襯托得更加秀美。山間懸掛著的呂祖廟,就猶如這幅絕色山水的點睛之筆,為華山之險增色不少。人需要個性,山也需要個性,卓爾不群,不暴不棄,潔身自好就是華不注的個性。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華山就像一位耋耄仁者,給人以感悟,給人以靈感。華山的突兀自高詮釋著滄海桑田,也訴說著古往今來,物是人非。人們從高山中看到永恆,看到分量。人們嚮往高山,希冀的是心靈上的絕對寧靜。

印象 | 孤秀華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