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十大SCI拒稿原因,科研大牛神總結,值得收藏!

寫作SCI文章,投遞發表卻面臨拒稿的命運,這對於辛苦寫作的科研工作者而言都是十分失落的事情。就好比滿腔的熱情卻被一桶冰水澆滅一般,從內心中感到挫敗。但從失敗中獲得經驗是成功的重要步驟,我們才能更好的避免這些誤區。

沒有任何一個期刊會隨隨便便就將來稿拒之門外,通常在決定拒稿的時候都會附帶拒稿的理由。在收到期刊的拒稿信時,我們需要做到的便是針對期刊拒稿的原因認真修改,然後重新投遞新的期刊。但,如果我們在寫作的時候就能知道那些容易引起拒稿的原因,是不是就能避免拒稿的結果呢?那麼,常見的拒稿原因有哪些?

十大SCI拒稿原因,科研大牛神總結,值得收藏!

一、未引用領域內重要參考文獻

之所以把參考文獻放在第一條,因為一篇論文的絕大部分參考文獻出現在前言介紹部分。每一個研究領域,每年都會發表大量的學術論文,有些領域每年可能發表幾百甚至上千篇論文。在撰寫的一篇研究性學術論文中,通常引文數量會小於一定數量,有很多期刊要求研究性論文引文數量少於60條,有一些是30條。在這個時候,為了更好地將自己的研究內容與領域內的主要研究進行關聯,在引用某些主要研究成果的同時,最好將本領域內的主要綜述性論文進行引用,這樣就可以間接引用了絕大部分研究成果。另外,在很多人的論文中,所引用的參考文獻基本上都是10年以前的論文,對近年的成果沒有引用。在這種情況下,評審專家可能會認為該報道的研究領域過舊,沒有創新性,這樣也有可能直接導致拒稿。在這方面,有些期刊明確要求引用參考文獻的50%必須為近3年的論文。

二、實驗步驟描述不完整

很多人在撰寫論文過程中,都認為結果漂亮才是最好的。也因此,他們會忽視或者不重視實驗研究步驟的描述。審稿人在遇到這類稿件的時候,很容易給出“研究結果是非常好,但是由於實驗研究步驟描述不清楚,對他們的結果感到不能讓人信服”。如果遇到“善良”的審稿人,他可能讓作者進行修改。如果遇到審稿人“太忙”,則稿件可能直接被拒稿。原因很簡單,任何人的實驗結果都是基於實驗步驟正確的前提。如果實驗步驟不對,研究結果最“漂亮”,也是不“成立”的。

三、實驗結果的過度“加工”

研究論文之所以能夠發表,是因為作者的研究結果中存在很多以前沒有做過或者發現過的現象或者發現。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實驗研究都能夠得到好的結果。也因此,很多人為了論文能夠“發表”,在研究結果中進行過度“加工”。第一種類型:直接修改研究結果。通過修改後,所有的實驗結果都非常的漂亮,以達到騙過審稿人。第二種類型:直接應用他人的研究結果。有時候,作者沒有做出好的結果,但是,發現他人的研究領域與自己相似,也因此直接將他人的研究結果佔為“己有”。或者將他人的英文成果修改為其他語言發表,或者將其他語言的論文修改為英文論文發表。第三種類型:“挑選”結果。在一個實驗結果中,存在部分為陽性結果,部分為陰性結果。為了能夠發表,只說陽性或者只說陰性部分結果。很顯然上述三種情況如果被發現,後果都是非常嚴重的。

四、研究結果分析不深入

經常評審一些論文,研究結果是不錯,但是,就論文撰寫而言像是實驗報告,而不是研究論文。因為,論文只描述他們的實驗發現,而不證明他們的發現是可靠的,也不說明他們的發現對該領域是否有重要意義。很顯然,這樣的論文容易被認為理論深度不足而拒稿。通常情況下,一篇好的論文,討論部分應該佔到論文的三分之一篇幅。

十大SCI拒稿原因,科研大牛神總結,值得收藏!

五、研究結論不成立

正常情況下,研究結論應該只說研究結果和結果討論中出現的事情。然而,有一些作者將很多非本文的研究結果羅列進結論中,讓人造成誤解。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現象,很多人的研究結論與論文摘要重複。這種論文是不能接受的,應該予以重視。

六、數據或分析存在嚴重缺陷

這類問題常見的是:樣本量不足等。這類文章可以先放一放,等找到更廣泛的證據支持或有了更明確的結論後,再將修改的文章投稿至相應的期刊。期刊編輯會考慮重新受理。有些作者存在僥倖的心理,認為換個期刊後審稿人或許不會找出數據或分析層面的不足。這種幾率非常小,畢竟論文的數據處理及分析方式決定了結果的可靠性。

七、文章重要性或創新點缺乏

那麼,作者就要仔細考慮審稿人的意見並認真修改,轉投到影響因子低一點的期刊嘗試。不同期刊對論文的創新點要求不一,作者投稿前有必要了解其刊發要求,進而縮短收稿週期。

八、格式問題

不同的雜誌有不同的風格,你的文章和該雜誌的格式相差很大,審稿人就有點不高興,說明你對他們的雜誌關注的少,不夠真誠,第一感覺就不好,可想後果如何。所以一般在投稿之前我們對期刊的選擇是要十分慎重的。如何正確的選擇適當的期刊呢?

1、瞭解所選SCI期刊的辦刊宗旨和範圍,包括期刊的讀者對象、側重點和研究興趣。只有自己的論文主題跟所選期刊的辦刊宗旨和範圍相符,才有被接受刊發的可能。另外,如果你的論文信息交叉了幾個學科的研究領域,則可以有多種選擇。查看投稿論文是否在期刊的收稿範圍內多通過瀏覽其期刊網站主頁的方式,可以通過查看Aim & Scope,或者Introduction to Author部分。

2、明確所選SCI期刊的審稿週期。一篇文章從投稿到刊發,不同的期刊,所需要的時間不同。大部分發表的SCI論文首頁的作者單位下,都註明了稿件的投稿日期(received date)、修改日期(revised date)和文章最終被接納的日期(accepted date),我們可以根據這部分內容判斷自己的文章在這本期刊上發表需要多長時間。

3、準確定位自己的文章,選擇恰當影響因子的期刊。我們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夠在影響因子高的期刊上發表,因為期刊的影響因子越大,如果被接受,說明自己的文章水平越高,影響力也就越大,但是首先要對自己的文章有個準確的定位,只有選擇與自己文章定位相符的期刊,發表的可能性才會更大。

4、確定所選期刊是否在自己單位的統計源內。許多人發表論文是為了評職稱,而單位內都有規定的有效期刊,這種情況下,一定要確定自己所選的期刊在自己單位的統計源內,以免辛苦發表的論文得不到單位的認可。

九、表述問題

表達很重要,好的表達讓人看了很舒服,也很容易懂。很多專家都是寫作高手,招博士生時也很注重文章功底。寫好文章後,你還要推敲推敲,看是否清楚到位,不要因為自己的表述讓人產生模糊不清的概念。因此,在自己的論文完稿後,還要多加檢查,避免低級錯誤,力求表述準確,推斷合理,達到合格水平。在SCI寫作中,我們應該注意哪些內容呢?

1、以摘要代替前言

摘要動輒幾百個字,充斥著各種實驗方法和數據。有些作者特別喜歡羅列數字,讓人看得頭暈眼花。而到了正文的前言部分,反倒惜墨如金,幾十個字了事。這樣的前言作為摘要的背景部分還差不多。多數期刊要求摘要限制在250個單詞以內,作者必須以最簡潔的語句闡明文章的背景、主要內容和意義。而前言則應回顧研究背景,提出問題或假說。很多中文作者對此沒有理解,只是簡單的說明研究目的,而對研究背景和問題不加理會。

2、分組名稱隱晦難懂

實驗動物按照治療方法分了幾個組,作者命名為A組,B組,C組,A+B 組,B+C組和A+C組。讀者需要記住這些代號的含義才能理解各組不同的治療方法,讀到一半不小心忘記了,還要到前面再看一遍。其實直接用治療方法來命名簡單又明白。

十大SCI拒稿原因,科研大牛神總結,值得收藏!

3、濫用縮寫而不予介紹

有些作者似乎以多用縮寫為榮,以此來顯示文章的高水平。而且使用了縮寫也不予以介紹其全稱,讓讀者去猜。其實應該儘量減少縮寫的使用。特別是不要自己創造新的縮寫,除非的確非常有必要。

4、結果部分灌水

一些初入科學殿堂的作者,好不容易做出些結果,敝帚自珍。幾乎把文章的結果部分寫成了實驗記錄,囊括了細胞培養照片、質粒酶切電泳,甚至固定動物的架子。其實這些“結果”並不是實驗數據,而只是中間過程。

5、 討論空洞無物

討論部分很多作者常見的問題是,要麼重複前言,要麼重複結果。總之就是不給你討論。討論部分應該把本研究的結果與他人研究結果進行比較,發現異同並加以探討說明。臨床研究特別要注意是否有limitation,並進行充分討論。

十、作者態度問題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態度決定一切,細節關係成敗。很多被拒的文章犯了不少低級錯誤,而這些錯誤只要作者仔細的多看幾遍,是可以挑出來的,並且也很好改正。一旦作者疏忽這些低級錯誤,那麼到了審稿人那裡就是一個拒稿有力證據。

十大SCI拒稿原因,科研大牛神總結,值得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