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周易》是如何預知未來的?

什麼是“逆數”?什麼是“順數”?

《周易·說卦傳》裡寫道:“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對此,孔穎達解釋說:“《易》之為用,人慾數知既往之事者,《易》則順後而知之,人慾數知將來之事者,《易》則逆前而數之,是故聖人用此《易》道,以逆數知來事也。”

《周易》認為未來是可以通過“逆數”而預知的,“逆數”與“順數”正相反,“順數”是自多而寡,自上而下。“逆數”卻是自少生多,自下積上。“下”就是事之始,“上”便是事之成”。

邵雍在《皇極經世》裡說:“知古亦未必為古,今亦未必為今,皆自我而觀之也。”這說明了“古今一道”的道理,既然我們能知道古,自然也能知道今,而現在的今也不過是未來的古和過去的未來,所以我們要超出“今”的侷限去認識過去和未來,所謂“安知千古之前,萬古之後,其人不自我而觀之也?

硬說過去是已經安排得明明白白,可以深知,而未來充滿著不確定性、不可預料,因而不可知曉,那便是作繭自縛、自己侷限自己了。

《周易》裡預知未來的方法非常複雜,我們只簡單的介紹一個容易理解的方法——“知幾”。

《周易》是如何預知未來的?

邵雍的易圖裡,乾至震左行、坤自巽右行為“順”,反之為“逆”

什麼是“知幾”?

所謂的“幾”就是《繫辭》裡說的“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就是事情出現的端倪、跡象。

事物的發展總有“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規律,而在每一次劇變前總會有端倪作為先導,即所謂的“動之微”。這些微小的變化通過由少增多、由始積終,最後引發劇變,所以我們用“逆數”的辦法就可以預知到即將到來的變化。《周易》就曾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精通易學者,其過人之處在於他總是能夠敏銳的察覺到“幾”的出現,進而推測出未來的結果,進而採取措施,進行趨吉避凶。因此,《繫辭》說:“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當紂王開始用象牙做筷子時,箕子就察覺到奢侈之風即將到來,酒池肉林、鹿臺瓊室即將出現,百姓也會因此而離心王室,因此發出長嘆;當晉武帝平定吳國之後,務在驕奢,不復留心治政。何曾就察覺到晉朝已時日無多,將來必有內亂;明朝人萬二讀到朱元璋的詩,裡面說:“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五丈猶披被。”他立即看破了端倪,馬上把家資付託予人,自己泛舟而逃,兩年後許多江南大族果然被朝廷抄沒。

《周易》是如何預知未來的?

箕子見微知著

“理、象、數”是逆知未來的依據

“知幾”在於發現事物變化的端倪,然後採取行動來趨吉避凶。但更為關鍵的是,我們應該用什麼辦法來發現這個端倪呢?

我們都知道,世界的運動變化都有一定的規律性,在自然界中尤其如此。整個世界都遵循《易》中的“理、象、數”規律運轉著,認識這三個因素,有助於見微知著。那麼什麼是“理、象、數”呢?我們用最通俗的語言來說明。

比如,地球、太陽及月亮按一定的規律運行,必然會在某時某刻某地出現日食或月食的現象。在這裡,日食和月食就是我們所見到的“”,而造成這些“象”的內在本質原因、內在的“”就是天體間的運行規律,至於那個“某時某刻某地”則是最終的“”。

諺語說:“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霞與氣象為我們所見之“象”,霞反映了空中雲層的變化,故能表現天氣,這是內在的“理”,而“朝”與“晚”就是“數”;又如在地震發生之前,總會出現動物不安、天象異常等災難的來臨前的端倪。這些都包含著理、象、數的道理。而

我們通常所說的“徵兆”並不是別的東西,正是“理象數”中的“象”,也就是“幾”、端倪。

在自然現象中,端倪早已經為人所認可,人們根據自然現象的種種變化,進行農業耕作,日常作息,視其為極平常的事。可是在人類社會領域,端倪卻變成了靈異或妖魔的“徵兆”,為何如此呢?因為人們都樂意承認自然現象的必然性,卻不肯承認人類社會歷史領域內的必然性。究其原因,還是人類社會領域中的“象”不如自然現象的“象”容易認識,而且這些“象”常常是戴上了具有欺騙性的面紗。

在易學預測術裡,“知幾”是極高的境界,一個人要是依靠自身的力量,把未來的發展的趨勢全部摸清,那麼他趨吉避凶的對策肯定也會盡善盡美。次一等的方法是卜筮,通過占卜來定吉凶。雖然也可以預知未來,但佔者迷迷糊糊,只能知曉,卻不完全懂應對。所以京房和郭璞都是占卜大師,而且屢佔不爽,結果卻都未能免於殺害。最次的方法就是迷信了,迷信者不僅不“知幾”,而且還把“幾”給歪曲,給它蒙上神秘的色彩,把“象”看成“幻象”,把事物變化的“端倪”說成是鬼神警示我們的“徵兆”。它使當事人手足無措、患得患失,甚至還做出了趨兇避吉的行為,結果害了自己。

據說邵雍臨死之前,張載去看望他,張載問:“先生信命乎?載試為先生推之。”邵雍卻回答:“世俗所謂命者,某所不知。若天命則知之矣。”“世俗之命”就是占卜或迷信,而“天命”正是事物變化前所呈現出來的“幾”,邵雍知幾,所以不屑於算命。後世卻把算命之術歸到他的名下,實在冤枉。

《周易》是如何預知未來的?

邵雍(1011年—1077年)

“始皇帝死而地分”

秦皇三十六年,熒惑守心,有隕石落入東郡,上有文字——“始皇帝死而地分”。秦皇得知後,就殺盡石頭附近的居民,焚燒並銷燬石頭。始皇認為這是不詳的徵兆,從此悒悒不樂,常使博士作遊仙詩,傳令樂人歌唱以排遣。

這年秋天,使者從關東夜行經過華陰道,突然看見有人手持一塊璧攔路而來。來人對使者說:“替我歸還這塊璧”又說:“今年祖龍死。”使者正要問其緣故,來人卻忽然消失不見,只留下了璧。使者把壁獻給秦皇,述說了這件事。始皇默然良久,然後才說:“山鬼也不過能夠預知一年時間內的事罷了。”下令查驗那塊璧,原來正是幾年前沉入江底的那塊。於是秦始皇占卜,卜得出遊和遷徙為吉祥。

次年,他開始東遊,想以此來趨吉避凶,結果到平原津時病情反而轉重,最終在沙丘駕崩。秦皇死後,陳勝吳廣起兵,天下再次分崩離析,正印證了石頭上的“預言”——“始皇帝死而地分”。

由此可見,石頭上的文字、山鬼的預言都得到了應驗。那麼真的會有上天警示的徵兆嗎?秦始皇為什麼求吉反而得兇呢?

秦皇駕崩預言的可能真相

石頭刻字,山鬼攔路都是秦始皇將死的“徵兆”,也就是“象”。然而這些“象”都是靈異、妖魔作怪麼?其實不是。

細讀《史記》可知,在“徵兆”出現的前一年,侯生與盧生就議論說:“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專任獄吏。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他們對始皇的怨恨之心已經很明顯,又說:“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是二人知道始皇貪戀權勢,致使政務操勞,形憔體枯,或許活不了太久。因此,盧生才跟侯生一起逃遁而去。

據此,我們可以分辨石頭刻字之“象”背後的“理”,既然侯生與盧生都知曉始皇帝殘暴,對他心存怨言,又知道他操勞過度,必不得長生。那麼為什麼我們不能由此推斷是石頭旁邊的住民在上面刻字呢?刻字原因或者是出於他們自己對始皇的厭惡,或者是因侯生、盧生之類的人的教唆。為什麼我們非得愚昧的認為是靈異事件或超自然現象造成的呢?

人們已經察覺到始皇的身體衰弱及性格殘暴,看到了始皇將死和天下將亂的端倪,所以才通過在石頭上刻字而表達出來。這種可能性比鬼怪在石頭上刻字要大太多了。

所謂山鬼攔路其實也是幻象,需要探明“象”背後的“理”。

始皇當初沉璧於江,是為了求福,如今璧歸原主,是求福不得的隱喻。山鬼的事出自使者之口,不僅空口無憑,而且孤證難立。我們怎麼知道山鬼攔路這件事是真的還是捏造的呢?當時,秦始皇四處求仙而不得,年邁將近,使者或因巧合偶於某處獲得此璧,為求媚於上,這才謊稱山鬼之事,暗示始皇求仙藥不可得。且侯生跟盧生曾說:“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然候星氣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諱諛,不敢端言其過。”可知使者將璧失而復得的過程編造成神秘的山鬼攔路之“幻象”,以此來推卻沒完成求不死藥的任務或者勸誡秦皇不要迷戀長生,這是可能的。

山鬼說:“今年祖龍死”,是秦皇將死的徵兆。正因為受這謊言的影響,始皇才命人占卜,為了應證卦象的吉兆,不僅遷徙了三萬戶人家,而且還於寒冬十月出遊,最後病死在沙丘。

始皇之死的真相,並非源於山鬼的預言,而是源於政務纏身、積勞成疾的同時還要選擇出遊,舟車勞頓,致使最終喪命。他非但不能“知幾”,而且還迷信,沒有保養身體、趨吉避凶,反而聽信妖言、病重出遊、趨兇避吉。這是用迷信來糊弄《周易》預測術的緣故。

《周易》是如何預知未來的?

秦始皇不知天命

所謂的識“徵兆”只是“知幾”而已

由此可知,所謂的靈異都是人們對“象”的曲解罷了,是對“象”的認識出了錯誤。

紂王做象箸是“幾”、“象”,箕子見微知著,明白其中的“理”,才推斷出商朝最終覆滅的“數”,如果說箕子有上蒼助佑,能夠預言未來,那便是把“象”曲解成“幻象”,把端倪誤解成徵兆。

何曾判斷晉朝要內亂,其中根本的“理”就在於晉武帝無遠志,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果認為何曾有預言的能力,便是錯誤了。

萬二根據朱元璋的詩句,看出他厭惡江南富豪的情感,知道遲早有一天會給他們打擊,這是事情發生的“象”和“理”,所以他才做出趨吉避凶的決定,提前跑路,成果躲開了被抄家的定數,智矣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