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雍正王朝》中為何雍正剛登基就加封“死對頭”八阿哥為廉親王?

在《雍正王朝》裡,雍正繼位之初,朝局實際上是處於一個相對失衡的狀態。雍正新立,權威尚未樹立。而在康熙朝時,雍正本身就是一個孤臣,並沒有深入的人脈和強大班底。

《雍正王朝》中為何雍正剛登基就加封“死對頭”八阿哥為廉親王?

這種情況下,接手一個吏治腐敗、亂象叢生的朝局。而康熙臨終前,把皇位託付給雍正。目的很明確,就是希望他能夠革除弊政、澄清吏治、匡補康熙的過失。

但是對於雍正而言,砍柴前需要磨刀,磨刀不誤砍柴工,雍正必須要做三件事。

第一,穩定朝局,不能產生變故和動亂。

即位之初,雍正一沒人脈,二沒威望。不客氣點講,連雍正自己都對自己接班有點意外,更何況他人?一時間朝堂內外,很多既得利益者對雍正繼位,仍然心存疑慮。

但是此刻,如果由胤禩出來組閣,是可以很快穩定這是既得利益者人心的。因為此前“奪嫡”的過程當中,胤禩處處學康熙,各種花錢,各種籠絡人心。在很多既得利益者的眼裡,胤禩可以“保護和縱容”他們。

《雍正王朝》中為何雍正剛登基就加封“死對頭”八阿哥為廉親王?

所以在“總理王大臣”(事實上的首輔)的人選上,雍正選擇了胤禩,並晉封他為廉親王(實際歷史上親王真是雍正封的,但在劇中是康熙時就封了的)。

組閣人選,除了繼續仍用康熙留下來的張廷玉和馬齊外,又加進了胤祥和隆科多,並晉封胤祥為怡親王。整個內閣就是形成了兩個親王加兩個此前的大臣以及佟佳氏的格局。

【這種安排有兩個好處】

一來,表面上形成了維持康熙晚年現狀的態勢,但實際上加進了雍正的鐵桿胤祥,並牢牢掌握住了兵權。

《雍正王朝》中為何雍正剛登基就加封“死對頭”八阿哥為廉親王?

二來,分化了八王集團,胤禩不但當了“總理王大臣”,而且晉封為了廉親王,至少表面看起來,地位顯赫,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大清朝的第二號人物了。但是在八王集團的其他人眼裡,胤禩是被雍正“招安”了。

所以當西北羅卜藏丹增再次發動叛亂的時候,胤禩與雍正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引起了其他幾位皇子的不滿。雖然從胤禩的邏輯非常好理解,如若大清亡了,就算自己爭下了這個皇位,又何濟於事?但是在其他人的眼裡,這就是”被招安”的實錘。

第二,必須選拔和培養自己的鐵桿,建立改革班底。

所以雍正繼位之初,立馬舉行了恩科;立刻褒獎地方勤政行為。但是這個過程,也可謂舉步維艱。

《雍正王朝》中為何雍正剛登基就加封“死對頭”八阿哥為廉親王?

新錢案,雍正吃了啞巴虧,但是他發掘了一個人才孫嘉誠;恩科舞弊案,可謂奇恥大辱 ,但是收穫了李紱和張廷玉;“山西藩庫造假案”,更是辱出了新高度,雍正不得不下罪己詔,親自承認錯誤,但是更加考驗了田文鏡。

《雍正王朝》中為何雍正剛登基就加封“死對頭”八阿哥為廉親王?

“恩科重試”甚至為落榜才子劉墨林出面爭辯,欽點其為舉人;為廷試的仕子親自掌燈。將田文鏡、李衛升官調任為一方封疆,主持新政。

《雍正王朝》中為何雍正剛登基就加封“死對頭”八阿哥為廉親王?

就在這艱難的過程當中,雍正的周邊漸漸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改革班底。

第三,團結一切可團結力量,集中精力,辦成一件大事,以奠定新朝權威。

在西北,”羅卜藏丹增的舉兵叛清”是雍正“化危機為機遇”的標杆性事件。羅卜藏丹增抓住雍正新朝未穩,邊陲因”奪嫡”而空虛的機遇,發動了叛亂。如果裡應外合,外部壓力促成內部危機的爆發,那麼大清很有可能就此分裂。而虎視眈眈的準噶爾與羅卜藏丹增合兵一處。整個西北,大清將永無寧日。

《雍正王朝》中為何雍正剛登基就加封“死對頭”八阿哥為廉親王?

但是這個事情對於雍正而言,也是千載難逢的機遇。平叛如果成功,雍正不但名利雙收,而且可以一舉奠定自己新朝的權威;但是如果失敗了,毀家滅國,被迫下野,那是鐵定的。

於是雍正大膽地起用了年羹堯,並且押上所有的身家,將康熙留下的本來就很薄的國庫掏空來支持年羹堯打敗羅卜藏丹增。

結果,雍正成功了。而雍正成功的那一刻,事實上也就意味著胤禩的好日子終於到頭了。因為,擁有了權威的雍正即將要大刀闊斧的改革了。

而在這整個過程當中,雍正只是用了一個“親王”,就使一個曾經極力反對自己的胤禩,在大的方向上和自己保持了一致,雖然一路當中,不斷的在搞小動作。但是越是如此,越讓自己變得更為強大。而胤禩真可謂為自己鋪的一手好路啊。

《雍正王朝》中為何雍正剛登基就加封“死對頭”八阿哥為廉親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