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山西運城:一家砂器手工作坊,延續著起源於唐代的火鍋燒製工藝


絳州火鍋,在晉南地區十分有名,是當地一種特色菜品美食。尤其是砂制火鍋用木碳煮沸,能原汁原味保持食材的色香味美,深受百姓歡迎。與之相伴而生的晉南砂器燒製,也很古老,據說起源於唐代。砂器和美食的組合,相得益彰,千年以來,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圖為山西運城一家砂器作坊,在揭開窯蓋的瞬間,爐火裡的正在燒製的砂制火鍋光彩奪目。

這家手工砂器作坊位於山西省運城市的鄉村,主人姓黃,四十六歲。他說,幹這一行快三十年了,手藝是從岳父楊家傳承來的,祖傳燒製砂鍋手藝就像陪嫁妝一樣,跟著他女兒來到黃家。圖為兩年前入冬前夕,應客商要求黃師傅正在趕製一批火鍋和砂鍋。

黃師傅的愛人,楊家砂器工藝傳承人,既有顏值又有技藝,如今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

燒製砂器是個重體力活,女主人抽空就打下手,搬運砂器,檢驗產品,整理晾曬。

她說現在做砂器利小但很是辛苦,市場主要在方圓百里的農村,這些年作坊一直是微利經營,現在各項成本一直在升,即便是有訂單也不敢僱人,作坊裡所有活計都是夫妻二人的。

入冬後,晉南人喜歡砂鍋和火鍋燴菜,火鍋需求量增加,黃師傅說砂器燒製是冷門生意,靠的是質量和口碑佔市場。圖為黃師傅在作入窯前的質量檢驗。

經營再困難,初心不能改,當年岳父把家傳老手藝交給他,不只是靠它養家餬口,還有一種傳承的重託在裡面,不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堅守下去!圖為在廢棄校舍裡擺滿了黃師傅製作的石膏模具。

乒乓球檯上晾曬的半成品。

燒砂器一旦開始燒製,就不能停火,一般從在凌晨五點鐘開始,一直要忙到晚上10點左右,算起來大約在16個小時左右。燒製間隙夫妻倆就一些技術問題進行商討。

一次能燒製8個火鍋或者12個砂鍋,一爐窯燒製需要半個小時左右,一天下來也就是300多個。燒製砂器的溫度高達到1200℃,讓人難以接近。這種高強度高熱度的環境和條件下,連續幹活實在辛苦。

長時間連續幹活非常辛苦,妻子坐在一旁陪著說說話,以舒緩丈夫的勞作壓力。

出爐的砂器發蘭發亮,說明成色很地道。

黃師傅環保意識較強,早在幾年前就改用無煙煤,買的都是蘭花炭,顆粒均勻,熱值高,燒製成本加大了許多。

砂器製品有“燒飯不變色”,“燉肉不變味”,“煎藥不變性”之說,受到一些民眾的推崇。黃師傅接到一個鄰縣客商電話,一農村老年日間照料中心需要10個火鍋,看能否快遞過去?

黃師傅正在對一批火鍋進行捆綁。他說後冬得找點活幹,一家四口開銷很大,靠砂器已經難以為繼了。

黃師傅和大孩子一起裝車,運貨至鄰縣一客戶。砂器製品,從原料和製做過程看,都是天然的,沒汙染,無異味,當“提倡健康,珍惜生命”的理念成為共識的時候,市場離黃師傅一家人不知道還有多遠?在砂鍋砂器上堅守,你怎麼看,不妨給黃師傅一家出出主意。 -------------------- 原味記錄鄉土鄉愁,原創作品盜圖必究,敬請關注“老寧攝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