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襄陽曆史名城到底是有3000多年還是2800年的歷史?

NO667788


襄陽為搶躬耕地名頭,閹割自家城市歷史的做法得不償失:一、歐廟鄒灣遺址,位於古襄水之北、峴山之南(符合山南水北謂之陽的古代城市命名規律),專家推斷其為東漢襄陽城,該城在東漢末年毀於戰火;

二、今襄陽古城是魏晉以後在北津壘城基礎上發展而來,其最早文化地層為東晉。如果歐廟遺址做為東漢襄陽城得到官方確認,那麼古隆中做為故居和躬耕地的觀點將成無源之水;真實的躬耕地——南陽臥龍崗仍將獨領風騷,延續千年輝煌。

三、明清建築古隆中(明簡王陵、廣德寺加清‘’隆中十景‘’合稱)做為諸葛亮故居紀念地仍將發揮其旅遊、教育、紀念功能(古建史專家孫筱祥先生認為:‘’隆中十景‘’是明清時期所建紀念性文物,做為諸葛亮故居缺乏考古學意義上的證據支撐。見附圖1)。

四、‘’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語出《出師表》,諸葛亮在此以南陽布衣自況,其中所蘊含的巨大政治抱負,與東漢一朝南陽做為光武中興之地、英才匯聚之所、天下一都之會所代表的崇高政治、經濟、文化地位緊密相關。這句自述也明確了躬耕之地在南陽而非劉表荊州牧所(南郡)襄陽城外的那處100多年後被襄陽人習鑿齒稱做隆中的小山村。

五、光明日報國學版2013年5月27日刋文《漢之南都,時勢英雄》,中國社科院歷史學者劉慶柱、王震中,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王子今教授發表言論,論證東漢南陽城的時空環境孕育、催生一代賢相諸葛亮,力挺諸葛亮躬耕地南陽說。

歷史昭示未來,敬畏歷史,正本清源。某地當拋棄古隆中‘’躬耕地‘’迷思,為”南陽諸葛廬”由衷點贊,也還東漢襄陽城歷史真面目。





望峰鳶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轉折到武漢,在武漢無論漢陽,或者武昌,漢口等都不可能有3000年,古江夏大概有2600年?

那麼為什麼武漢政府要對外宣稱有3000年曆史呢!就是因為武漢在漢口以北的位置發現了盤龍城遺址,這個遺址還是在黃陂縣境內!這的確是個商代比較大的城市,在長江流域確實是一個難得的發展

那麼我們在回到襄陽!在襄陽市區建成區範圍內就先後有鄧城距今天3100_北津戌3000*樊城2900襄陽城2800年,,這些和武漢不同不是近郊!這四地均在當今襄陽市區 !那麼除了市區其他襄陽市轄區郊縣,楚丹陽(南漳)3300__臥龍楚鄢都3100_宜城楚皇城鄀3000,等,需要注意的是楚國八百年,在商代時楚國雖然很小但已經形成,當時的楚源地丹陽就在南漳保康一帶,同時期以後鄧城也形成了,谷城等也逐漸形成了,所以現在的專家把襄陽建城史大多從樊城開始算起的,實際古鄧城離樊城只有直線距離五公里!只是後來鄧國纖都至現在70公里的河南鄧州!但是這確實是襄陽市建城之源頭!既然武漢把盤龍城都算上!我們襄陽為什麼不宣稱有3000年呢?

圖為鄧城遺址




NO667788


先講一點偏離主題的內容,看南陽的朋友對″襄樊″這個名字特別感興趣,也特別愛問為什麼襄樊改襄陽這個事,那就先講一下這個:




西漢初始建襄陽縣,以縣治位於襄水(南渠)之陽而得名,從荊州牧劉表徙治襄陽始,襄陽曆來為府、州、道、路、縣治所。明、清時為布政使司襄陽府,民國時屬襄陽道。

1950年5月,以襄陽縣之襄陽、樊城兩鎮組建襄樊市,隸屬襄陽專署,1955年改稱湖北省襄陽區專員公署,1977年襄陽專員公署改稱襄陽地區,襄樊市由省直轄。1983年8月撤消襄陽地區,其行政區域併入襄樊市(地級市),2010年12月正式更名為湖北省襄陽市(地級市)。




也就是說在三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襄樊這個新名字用了六十年。

襄陽人傑地靈,英才燦若繁星,是宋玉、劉秀、龐統、杜甫、孟浩然、皮日休、張繼、米芾……的桑梓之地,是諸葛亮、王粲的第二故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為襄陽留下了大量的名勝古蹟。襄陽為交通要塞,素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稱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金庸先生也特別喜愛襄陽。





但襄樊這個新名字比較尷尬,絕大多數外地人只知有襄陽、樊城,卻未聽說過襄樊,海外襄陽籍的華人華僑通過各種渠道提出更名襄陽。2008年,24位人大代表,185位政協委員強烈要求複名。襄陽90%以上的民眾贊同更名。


本著①尊重歷史②傳承文化③順應民意④通動發展的目的,2010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襄樊正式更名為湖北省襄陽市(地級市)。下轄:襄城、樊城、襄州三區;南漳、保康、谷城三縣;棗陽、宜城、老河口三市。

現在迴歸主題,講一下樊城、襄陽城、鄧城:

樊城:一提起樊城,很多人就會想到關雲長水淹樊城,其實樊城的歷史比這要早很多,距今已有兩千八百多年。樊為樊仲山父封地。樊仲山父,姬姓,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後裔,周宣王之時受舉入王室,任卿士,位居百官之首,封地為樊,後氏以樊為姓,是華夏樊姓始祖,所以也叫樊仲山甫,樊仲山,因諡號為″穆"也叫樊穆仲。世稱周樊人,《詩經.大雅.崧高》稱他和申伯為國之棟樑,《詩經.大雅.丞氏》專門頌揚他的高尚品德。

公元前872年,樊仲山甫封於樊地時,已有樊地,受封於此建樊城,距今已有2800多年!

襄陽城:始建於漢高帝,距今也兩千多年,襄陽城雄偉壯觀,古樸典雅,三面環水,一面環山,有中國最寬闊的護城河環繞,護城河長約5060米,最寬處250米,平均寬度180米。襄陽城外有甕城,也叫屯兵城。襄陽城素有"華夏第一城池”,“鐵打的襄陽"等美譽。


鄧城遺址:位於樊城北約六公里處團山,為春秋時鄧國的故都,文獻和考古都證明鄧城距今3000年。

襄陽市域內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遺址有200多處,1986年,國務院公佈為″歷史文化名城"。現代交通優勢更為突出,金庸、馮驥才評價襄陽為"中華腹地的山水名城",市域內的累點有:襄陽古隆中、襄陽古城牆、仲宣樓、鹿門寺、米公祠、夫人城、習家池、廣德寺、鹿門寺國家森林公園、米芾紀念館、五道峽……總之,古襄陽,美襄陽!



最後讓我們欣賞唐代大詩人王維的《漢江臨眺》: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尋桂子


近些年來襄陽都市化進程日益加快,在寸土寸金的樊城區不斷吸引著各類商賈投資置業,每凡新批土地就註定著開挖、打樁等一系列關於建築的工程事務。由此挖掘出距今三千多年曆史鄧國都城遺址,據考證周朝時期,鄧國國都遷至今天樊北鄧城遺址。襄陽鄧城遺址如今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基本斷絕這塊土地的經濟開發事宜,可見國家對襄陽地下文物的重視程度。
經歷史典籍查證在魯莊公十六年時,歷經22世君主的鄧國被楚國所滅。讓人難以想象的是,滅掉鄧國的楚文王還是鄧國君主的外甥。

這一段史實被著名的歷史珍貴典籍《左傳》所記載。

鄧城遺址埋藏在樊北的土地上三千多年,儘管已被考古學家發現,但是卻至今不再深入開挖。

其中已探明的鄧侯墓有數所,何為鄧侯?大家都知道皇帝一名起源於始皇帝嬴政,在秦朝之前最高的國君成為王,鄧國所處的周朝分封諸多諸侯國,這些諸侯最高級的為公爵,依次為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鄧國君主為侯爵,可以說地位非常之高,因為從楚國君主的正式封爵為子爵就可以側面體現。



襄陽為甚被國家垂青?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該市是我國少有的歷史名城城市群,在不到20公里的距離分佈著鄧城、樊城、襄陽城。

論襄陽源頭,則為鄧城。鄧城就是周朝鄧國的都城,因此襄陽被歷史界認可為古都也是有依據,具有三千多年曆史的襄陽不僅有鄧(侯)國都城於此;還有楚國的初都(論證中)、楚國初期大發展時遷都還是在襄陽境內,最著名的有楚王城遺址。

圖為鄧城殘壁一角,明清兩朝縣治降為村鎮,漸呈廢狀。

公元前678年,滅鄧後被楚置為縣,治所為鄧國都。西晉時鄧縣一分為二,暨增設鄧城縣,歸屬於襄陽郡。西魏大軍攻取鄧縣、鄧城縣,此後置樊城升為這一區位主宰。唐朝復置鄧城縣取代臨漢縣;元朝降為鎮,此後古城逐漸荒廢。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對襄陽的歷史文物保護非常重視。鄧城、樊城、襄陽城、楚王城等一系列古都古城遺址全部納入國家重點保護範圍。

結論:襄陽曆史源頭是樊北的鄧國都城,距今3000多年曆史。襄陽市域歷史最悠久的古城是鄧國都城,其次是襄陽城、樊城。


看鑑襄陽


襄陽市區有三個古城遺址,它們是漢江北岸的鄧城、樊城和漢江南岸的襄陽城。若論襄陽城建史,當以鄧城為始,迄今已逾3000年。過去通常以“仲山甫封於樊”計算,只有2800餘年,這個說法其實是錯誤的。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修建襄渝鐵路時,在山灣發現大量西周、春秋早期青銅器,逐漸引起中外考古學界的重視,此後四十年來隨著襄陽市區在南陽盆地北擴,基建如火如荼的展開,鄧城及其周邊數千墓葬、海量文物逐漸浮出水面。傳世銘器“鄧公乘鼎”、“鄧公牧簋”出土襄陽鄧城周邊,其銘文足證鄧城為鄧國國都和楚秦漢南朝鄧縣縣治、唐宋鄧城縣治。文獻明確記載:鄧縣北周省入襄陽縣;北朝於樊城設過安養縣,唐改為臨漢縣,後移於鄧城改稱鄧城縣,南宋紹興五年為加強襄陽路防禦,也省入襄陽縣。



經我國史地學家石泉先生考證,仲山甫食邑之樊,實則陽樊,與樊城無關;此說乃舊志之誤,與早期諸多文獻不符。但在樊城與鄧城之間是有個鄾聚的,實鄧國南鄙,《左傳•桓公七年》載鄾人劫掠巴使財貨,鄧國受楚巴聯兵討伐而敗。《晉書•地理志》載晉武帝曾析鄧縣出鄧城縣、鄾縣,很多人把鄾縣誤以為樊城,其實樊城在漢水邊,由於漢水北侵,古樊城部分現已沒入漢江;鄾聚當在鄧城與樊城之間,並接近樊城。劉表移荊州治於襄陽城後,因鄧城離漢江近二十里,其軍事地位逐漸被拱衛襄陽城的樊城所取代。關公水淹七軍發生在鄧城,當時樊城其實還是在曹操手裡。




再說襄陽城。其歷史最早為楚之北津戍,原在真武山下。漢高帝年間始設襄陽縣,築襄陽城(因位於襄水今南渠之陽而得名),因漢水北去有一個不斷東擴的過程,明洪武年間改成磚城保存至今。根據在真武山、襄城新街的考古發掘來看,因有鮮明的中原姬周風格的文化遺存甚至有卜骨出土(周初楚器多蠻式),我們推斷襄陽縣實原鄧國南境,是被立都於沮漳流域(丹陽在南漳荊山下夷屯,楚武王的免郢、楚文王的湫郢皆在今宜城楚皇城)的早期楚國北進逐步呑並的。

因此,襄陽是鄧國事實上的繼承者,作為歷史文化名城,襄陽的城建史以鄧城歷史為起點,已有3000多年,這是學界的共識。2800年之說已成昨日黃曆。

這裡有個河南鄧州在打攪。隋朝廢南陽郡為鄧州,治於穰縣;原郡治宛縣改稱南陽縣。元后鄧州升為南陽府,明朝穰縣專稱鄧州;民國廢州一律稱縣,始有“鄧縣”之名。也就是說,河南鄧州實則楚之穰邑、秦漢之穰縣,是鄧縣省入襄陽後才用上“鄧”之名的。當然,穰邑始於戰國,應是楚在鄧縣北境設置的重邑,以加強宛邑(戰國時申邑改名,具體時間史料不詳)方城道防禦的,所以與鄧縣是大有淵源的。但是鄧州稱鄧國則缺乏文獻、考古支持。


河南南陽不僅地處漢江流域,而且本屬楚文化區。自楚文王“外甥不認舅”,北出漢江滅鄧置縣,接著滅呂、申置申邑後,即成為楚國角逐中原的重邑“申息之門”。齊桓公率八國聯軍南犯楚境,楚成王親統全國之軍針鋒相對,屈原之祖大夫屈完奉命出使講開,豪言“楚國以方城為城、漢水為池,無所用之”,已見南陽、襄陽對於江漢平原的重要地位。歷史上南陽在秦、西漢、東漢的輝煌時期,無不因為實楚之鹽鐵要邑,且背後有富庶江漢平原的支撐。

三千里漢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依託襄陽“七省通衢”的交通區位優勢,藉助國家重視漢江綠色經濟帶的東風,加強“襄南二陽”合作做好經濟互補,對漢江流域數省人民都是功德無量的!


嘉會天下


沒有一部正史說襄陽那個被習鑿齒號曰為隆中的山頭是躬耕地。所有野史、雜記、傳說裡只能證明號曰為隆中的深山可能是孔明住過的宅,類似襄陽隆中這樣孔明住過的宅全國太多。南陽新野、成都、漢中等等。但躬耕地只有一個,即:孔明親口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襄樊人真是奇葩怪論:為孔明一句:躬耕於南陽,非說南陽不叫南陽,所有南陽就是指"隆中"。漢代南陽張仲景和張衡也不是南陽人,也是號曰的隆中村人。九頭鳥真是無賴,簡直是流氓。龐統可以說襄陽龐統,南陽你不能說南陽孔明。諸葛亮在《前出師表》親口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襄樊認為這個南陽指的是隆中,但諸葛亮在《後出師表》說:"…操困於南陽(城)"。這個南陽也指的是隆中嗎?《襄陽耆舊記》卷第三《山川》載:“樂宅戍,南陽城南九十里,有晉尚書令樂廣故宅"。這個南陽城該是宛吧?東漢時南陽與宛是不是可以互稱?難道也是隆中?!

襄樊說的祖師爺習鑿齒的《漢晉春秋》書中:"秦兼天下,自漢以北是南陽,自漢以南是南郡……漢因之……。"這裡他親口說了南陽和南郡以漢江為界。他號曰“隆中”。在漢江以南,屬於南郡,後為襄陽郡。這樣描述地界已經很清楚了,除非你是韓國襄陽郡的後代,不懂中文。

習鑿齒自己在《襄陽記》中再次說“秦兼天下,自漢以南為南郡”。習鑿齒口中的鄧縣位於漢水以北,號曰隆中(阿頭山)位於漢水以南,一南一北本就是兩個地方。

襄陽先把泥咀鎮阿頭山"號曰“為隆中,又在1893年改為古隆中,襄樊先以學術交流名義,騙走岳飛在南陽臥龍崗手寫《出師表》拓本,回去在隆中複製刻碑,但後邊的“紹興戊午秋八月望前,過南陽,謁武侯祠,遇雨,遂宿於祠內”題跋刪去不刻,矇混遊客;襄樊近代圍繞諸葛亮造假痴狂:改山名(阿頭山改隆中山),改鎮名(泥咀鎮改臥龍鎮),改市名(襄樊改襄陽},改教材(《草廬對》改《隆中對》把南陽註解為襄樊一帶),請名家題詞刻碑,改廣場名(文化宮改名諸葛亮廣場),改校名(孔明學院).,改古詩原文(編《隆中志》把古文的南陽字眼篡改為隆中),改古地圖(多次攻關譚其驤和社科院歷史所磚家,讓其改口出偽證),篡改所有網絡詞條。建假臥龍崗和茅廬,公開在民間徵集古董……喪失底線篡改古聖先賢的東西。窮盡手段,極盡瘋狂!.

明末清初的大學問家、貴州巡撫彭而述 在《臥龍懷古 》“憂時還抱膝,遇主起南陽....躬耕原此處,更莫向襄陽。” 詩中反映當時社會上層對襄陽偽躬耕地的說法厭惡得可謂直白露骨。

想想可以理解,襄樊太需要名人。金庸一生沒來過襄陽,只是在小說作品中隨便編造攻佔襄陽城情節,虛構郭靖黃蓉兩個人物,襄陽立馬花了一百多萬在廣場給兩人塑個像,並列入當地名人錄。金庸一死,襄陽全城點燈哭喪,少數人裝蔥,弄得全城吃飽和沒吃飽的老少百姓跟著悲切切的…,估計襄棒子又要圍繞金庸開始造假,既然能把泥咀鎮阿頭山號曰為隆中,並稱其躬耕地。不知道會不會給金庸也選個筆耕地'!會不會找個山頭"號曰"為查家大院?另外金庸祖上的骨頭會不會在襄樊郊區突然挖出來?……世人試目以待。








一抹秋緒


襄陽有記錄的城建歷史,從東周開始,大約公元前8世紀,距今2800年曆史!


襄陽三寶


無論是3000多年,還是2800年,有何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