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儒林街」天天從這裡經過,你“關”注過嗎?

「儒林街」天天從這裡經過,你“關”注過嗎?

往南乎?往北乎?

都得從我這裡過

我為錢而生

卻沒有掉到錢眼

如果你來到利民路與漳河路交叉口,會看到一個叫“南關”的公交車站,許多80後、90後已經不知道“南關”二字的來歷了。但在許多老蕪湖人的心中,只要一提起“河南”(青弋江南岸,今弋江區),首先想到的地方便是“南關”這個地名。當時,只要跨過老弋江橋來到“河南”,再往前走就是南關街。在老弋江橋未拆之前,南關一直是青弋江南岸最為繁華的地區之一。在它周圍,西街、南街更是蕪湖米市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而南關街本身也是一個重要的見證者,它見證了蕪湖作為皖南門戶,在諸多方面的顯赫過往……

「儒林街」天天从这里经过,你“关”注过吗?

城市之南,有我把“關”

「儒林街」天天从这里经过,你“关”注过吗?

直到2015年10月老弋江橋拆遷之前,南關一直是蕪湖青弋江南北交通的一個重要節點。在近代眾多蕪湖文獻中都可以見到它的“身影”。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當時蕪湖市區只有七條公交線路,其中唯一一條通往城南的2路公交車,在南關就已經有停靠車站了。

南關街位於弋江橋南側,曾經是一條很古老的街道。民國八年(1919)《蕪湖縣誌》載:“南關,在河南李家巷南首。”據《蕪湖市馬塘區志》記載:“南關街,南起蕪鋼路,北至泊浪溝。路長260米,寬2米。”原來是青石板路,兩旁多為百年老宅。粉牆魚鱗瓦,上層臥室,下層店鋪,以開礱坊、米行為主。街北至青弋江畔,一級一級的石階直通河埠頭,水面上泊著許多運稻穀和米的木帆船。

南關街的得名,要從明代的抽分廠說起。《明憲宗實錄》載:明成化七年(1471)三月,“增置工部屬官三員往直隸太平府蕪湖縣、湖廣荊州府沙市、浙江杭州府城南稅課司三處專理抽分。”由此,蕪湖抽分廠與荊州、杭州抽分廠同時建立起來。蕪湖抽分廠作為當時國家的抽分機構,同時也是蕪湖歷史最早的稅收機構,地處大江要衝,又臨近全國最大的商幫——徽商的發源地徽州。明代中後期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已明顯不能適應當時社會發展,商品經濟正蓬勃發展,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明王朝利用抽分廠這種強制稅收手段,來實現著國家對商業利潤徵收稅款的重任。當時的南關街所在地即為一處重要的抽分關卡。蕪湖抽分廠於清順治四年(1647)併入戶部榷關,蕪湖南關也隨之進入新角色。此後關稅名稱雖多次更迭,但南關所扮演的稅收徵集角色卻一直未變。據老人回憶,這條街的南端曾有一座小樓,樓為磚木結構,兩端壘石為基。這古色古香的小樓,即為清代官府徵稅的關卡——“蕪湖關監督署”下屬分卡之一南關口分卡所在地。據1995年版《蕪湖市志》記載:“南關口:設於蕪湖縣南門外陸路,稽徵零星貨稅。”在南關口邊上,當時還設有南卡,也是蕪湖關監督署下屬分卡之一,南卡只查驗稅票,不收稅。其功能相當於一處稅務檢查站。由於這兩處關口皆以“南關”命名,因此將關卡所在的這條街命名為“南關街”。

明清兩朝,四川、湖北的藥材,湖廣等地的煤、鐵、木材,江西的紙張、磁跑龍套、豆、布、木材、米糧、麥、雜糧、菸葉、絲、茶葉、棉花、麻布、竹器、皮毛、油脂及日用百貨等,進入蕪湖時,都必在南關口交稅。1895年以後,南關口徵收的稅金,還要分擔俄、法、英、德等國的借款。1901年,根據《辛丑條約》規定,包括南關在內的常關,劃歸蕪湖海關監督監管,稅款用於償還庚子賠款和外債之用。民國三年(1914)蕪湖海關監督公署成立,南關是當時蕪湖海關十二分卡之一,所有皖南、江西、兩廣貨物進入蕪湖,皆需先在南關交稅。

南關也是當時蕪湖通往皖南山區陸路的必經之地。從古城出南門長虹門往南,過老浮橋後,即可到達南關。反之,進古城也必須經南關街才可過江。

南關作為一處稅務徵收點,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即使建國以後的一段時間內依然存在。1952年蕪湖設立稅務局南關稽查站,1953年12月改稱稅務局南關稽查組,1957年,我市撤銷區稅務所,改設區政府稅務股,南關近500年的稅收關卡功能才最終畫上句號。

南關街曾是一條非常繁華的商業街,稱為“南市”。清末民初時,外地和本地的米行均聚集於此。據民國八年《蕪湖縣誌》記載:“今江口一帶為米商堆棧及機器礱坊,自南關至浮橋頭皆米行,謂之南市。”由此可見當時的輝煌。

此關有內涵

「儒林街」天天从这里经过,你“关”注过吗?

1949年前,弋江橋以南地區,包括禹王宮、南寺前後、西街、南街、南關街、鵝石街等地,屬尚來鎮。1952年10月,河南區政府撤銷尚來鎮,設立西街、南街兩個居委會。1970年10月,以南街和南關街交界處的一個小旱橋為界,以北為南街居委會,以南為南關居委會。

不要以為南關僅僅是一處徵稅關卡,其實這裡也是頗具文化底蘊的。蕪湖歷史上著名的龍門書院就位於這裡,據《蕪湖縣誌》記載,“龍門書院在縣南關外。乾隆年間署縣事張異卿捐建。”民國四年(1915),根據當時教育部門的決定,初等小學全國改稱國民學校或國民班,我市建有第一至第四國民學校,其中的第四國民學校就位於南關邊上的西瓜墩。說到西瓜墩,還有一個在蕪湖廣為流傳的俗語,舊時若討厭某人 ,就會說“一腳把你踏到河南西瓜墩”。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當時的西瓜墩,已經接近市區的邊緣,再往南就是一片稻田了。

西瓜墩、南關街在本世紀初的舊城改造中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條條寬闊的通衢大道,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但南關街,以及與南關街有關的那些故事,依然長久地留存於這座城市之中。

張照軍

"儒林街"大江晚報每週一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