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營收上百億 百果園如何破局新零售?

自新零售提出以來,由阿里引領的線上線下一體化,在零售各個細分行業加速拓展。尤其是在生鮮領域,盒馬鮮生作為阿里對線下超市完全重構的新零售業態,為傳統零售提供了諸多的參考借鑑。

但這也是一個很“重”的變革,需要規模去支撐和帶動。

進一步說,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創新,是一個需要大平臺的驅動的事情。除了阿里這種巨頭,敢於以強大的資金和資源去大膽試驗,另外就是一些區域性或者行業性獨角獸。面對流量越來越碎片化,它們需要重新設立一套渠道體系,來打破來自各種新興業態的衝擊。

作為國內最大的水果連鎖品牌創始人,百果園餘惠勇是這塊的先行者。2002年在深圳開出第一家門店,2008年試水電商業務,2016年推行線上線下一體化,幾經波折,他意識到原有團隊線上化的短板,開始尋找互聯網基因,看過幾波生鮮電商,果斷戰略合併了一米鮮團隊。

此後三年,餘惠勇和一米鮮創始人焦嶽(現任百果園集團副總裁),年齡相差近20歲的兩人,開始了一段生鮮零售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新徵程。

走到今天,新零售雖然還未在主流商業場景中全面開花,甚至飽受爭議,卻在這家遍佈華東華南的水果專營連鎖企業中,結出了豐碩的果實。焦嶽透露,2018年,百果園已經開到了3600多家門店(2015年1300多家),營收達到百億元。其中線上增長較為顯著,建立了200多個前置倉和一體倉,銷售額達到了20多億元。

在焦嶽看來,這並非是單一商業模式創新所能實現的,更重要的,是你在零售人、貨、場三方面的基本功都要足夠強,尤其你的商品供應鏈能否支撐好發展和利潤。“品質戰略”,“從供應鏈、產品出發”,是焦嶽反覆提到的點,這位當初意氣風發的互聯網創業者,儼然已經深深植入了線下的基因。

無疑,百果園的這種融合是新零售業態中值得研究的一個範本。近日,野草新消費對百果園集團副總裁焦嶽進行了專訪,除了解析百果園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方法論和未來佈局,他也深度思考了一直以來的線上線下之困,以及不同生鮮路線角逐的可能性與終局。

1 為何選擇百果園

2016年加入百果園之前,我做過生鮮電商創業項目一米鮮,之所以選擇加入百果園:

第一,還是百果園創始人、董事長餘惠勇先生的人格魅力。他希望為整個產業去做一件事情,包括為整個產業獲取尊嚴,這種想法從內心裡打動了我。

第二,百果園多年來在供應鏈、產品開發,以及門店銷售網絡上,積累了非常強的經驗。過去我們創業只是擅長線上產品、運營、營銷,但實際上在商品供應鏈這方面很薄弱,我覺得在一起,後續可以產生很多化學效應。

其實早在2014年,我在阿里的時候就已經看到,因為生鮮商品的非標準屬性,整個技術網絡的改變,一定會產生多渠道形態的全場景購買,未來生鮮零售也一定是線上線下一體化的。

餘董(餘惠勇)正好在2015年也想到這個點,而他本人的毅力和對合作夥伴的態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舉個例子,我們的草莓產品從開發到供應,前7年百果園沒賺過錢,一直在補貼給上游做設備升級,擴充種植面積,到7年之後,才讓這個品類真正走到盈利。

其實,沒有胸懷是很難做這件事情的,這也契合農業在中國的特點,因為農業今天在中國依賴很多不可控的因素,這裡面需要人和人互助的精神。

2 線上與線下之困

1、線下的困惑

百果園之前也做了很多年線上化,但一直沒有大的突破。坦白來說,過去百果園缺乏線上基因,它在商品線上化以及更底層的IT系統方面當時還較為薄弱。

2016年我剛進入百果園,前兩年主要還是在搭建整個人、貨、場的數據平臺和底層架構,到現在,我們已經充分融合,把整個互聯網基因注入,我也從負責線上到統一負責線上線下。

線下往線上融合,不光是百果園,很多中國傳統的零售企業,對於零售一線,包括動線、團隊、定價等,都在用一種類似於金字塔形式做強制性的管理。

但是弱在哪兒呢?弱在於線上是相對無形的,不像門店陳列商品、庫存管理那樣,它們的知識體系有很大區別,畢竟對於線上獲客、用戶增長、全生命週期管理等,今天很難有一個課程能教會你。

所以,在整個行業加速變革的時期,很難容得你先學會再去做。拋開我們個人的因素,最有效的方式,是戰略合併一個線上團隊去補強自己的基因,重構整個IT基礎,包括底層的數據,然後再去搭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模式。當然,這也需要創始人很大的胸懷去支撐。

2、線上的問題

現在,純互聯網的模式,比如生鮮電商一直還在燒錢,對於這塊:

首先,中國的現實是很大很複雜。拼多多已經證明,一二線城市與三四五六七線城市不太一樣。這種不一樣會導致,如果未來贏家是以一個單一模式全面通吃的話,那它一定是線上線下一體化的。

因為在一二線城市線上化很高,跟消費者生活方式、購買決策的路徑有關係。在三四線城市大家沒那麼忙,更願意在家去洗,更願意去門店挑挑揀揀。

所以,在這個前提下,未來的贏者一定是既做渠道又做供應鏈的,中國所有級別的城市都能去滿足它,才有一定的規模效應,來保障你對供應鏈的實際控制力。

第二,很多過去B2C的模式走到今天,大家已經覺得有問題了,所以走向了前置倉、倉店一體化的O2O模式。

從現在來看,還無法直接判斷它的終局。但我覺得三年內大家還是會並存,並基於一個商圈的形態實現最佳配比。

對於百果園,今天它已經擁有200多個前置倉和一體倉,在一些區域是以前置倉為主,再有一些區域是倉店一體的模式為主。

模式沒有絕對的對錯,但我想總結的是,未來的零售,單一靠商業模式取勝的概率基本為零。更重要的是,你在零售人、貨、場三方面的基本功是不是足夠強,尤其你的商品供應鏈能否支撐你的發展和利潤。

3 不同生鮮路線的角逐

1、生鮮路線抉擇:優先“好”還是“快”?

某種程度上來說,現在線上線下幾種主流的形態還在競爭。核心的競爭無非是圍繞人、商品、供應鏈展開,這裡面還有你的認識論,你要意識到做商品供應鏈,是真正為了消費者去買到更好吃、更實惠的東西負責。

今天中國的生鮮,很大問題是在吃得不夠健康或者沒有營養,如果你真的願意去發掘這個問題,是一個極大的機遇。

百果園有這樣的基因,從第一家店開始就從產地直採商品,做中國的果品流通標準,到今天和國家的部委一起來推動這件事情。它首要推動的還是好吃戰略或者說品質戰略,從供應鏈、產品端出發,這點和別人不太一樣。

一些生鮮企業賣貨只是求一個快,同時還要先去用補貼換來快,對我們而言,不會那麼著急。其實,百果園很早就開始做線上線下一體化,但反而要求每年增長速率保持在40%左右,做長期可持續的發展,這樣十年就可以有十幾倍的增長了,並不小。

同時,我認為生鮮行業會走向馬太效應,生鮮不像餐飲的八大菜系,它是農產品,馬太效應來自於你的渠道愈強,供應鏈、產品、組織等的規模效應會愈強,這樣來形成差異化和壟斷性。

所以在這個行業裡,會有快速地形成幾強巨頭的趨勢。但顯然,空間還很大,我們現在佔中國整個水果零售市場還不足2%,要佔到15%-20%這樣的規模,有很長的路要走。

2、線上線下平衡:更在乎單店模型是否足夠強壯?

百果園對於線上線下的融合和平衡,以及未來更大的規模化,一直在做探索和推進。

長期來看,我們會對未來有一個預期,幫助整個線上的商業模式、產品研發和量化的目標,按照設定的節奏逐步去增長。

但原則是讓加盟商通過線上業務,真正獲得更高的訂單和利潤,而不能是隻帶銷售沒有利潤。所以,我們在很多方面做的很精細,用加盟體系來倒逼自己改良。

另一方面,今天我們會通過標準化的確立和一線加盟商的靈動這兩塊,來保障任何一家單店適應它周邊的商圈形態,因為周邊商圈形態的不同,會導致每一家店實際的線上線下佔比,整個品類的動銷管理、訂貨計劃,甚至導購服務方式上產生不同。

所以,我們是按照零售的邏輯來推動的,包括去年請了7-11原高管團隊做深度輔導。為什麼7-11走到今天,成為一家6000多億規模的全球型企業?

很重要的是,它非常在乎單店的模型是否足夠強壯。它的品類從定量、定價、貨架陳列等方面,已經實現了高度的系統化,這是中國很多零售企業需要學習的。

現在你會看到,同樣是百果園的品牌,實際上任何一家門店都是我們24類店中的一種,它要做很精細的規劃和運營,去適應周邊商圈的能力。

當然,這裡面也涉及到我們和加盟商的平衡問題。加盟商會更加在乎它的利潤,但對於我們而言,零售首先還是要顧客真正喜歡,達到一定用戶和訂單量,讓它更好的運轉起來。

為此,我們會不斷地宣導關於怎麼樣服務好顧客,讓更多消費者認可這家店,而不止是說快速地去賺每一個顧客的每一筆錢。

3、社區拼團競爭:關鍵是產品和供應鏈能否正向積累?

在生鮮零售這塊,現在也出現了很多新的模式,比如說社區拼團。

這個其實要看不同場景,百果園的拼團更多是到店,這中間省去了配送費用,也符合我們小店業態不斷加密的策略。拼團的到家業務,客單價勢必要高一些,要能通過我們到家的毛利去覆蓋配送費用。

我認為本質上很簡單,我們首先要思考的還是消費者需要什麼;第二是加盟商;第三才是百果園的利益。

現在很多社區拼團的業態,貌似也在對我們形成競爭壓力。實際上,我們在2016年就做了幾千個社區,運營了幾百萬的果粉,算是社區團購的鼻祖。到今天,百果園社區的整個能量依然很大,很多轉化為了小區群。

在今天,我認為社區團購對於生鮮銷售只是一種補充模式,不可能成為一種主流模式。當中最大的矛盾點在於,它前端的這種營銷模式導致的顧客需求,並不是很穩定。

不穩定會造成你供應鏈和產品的正向積累,很難具有持續性。最終會讓你不好賺錢,而大部分企業未來還是要賺錢的。

我們的拼團現在也是以爆品為主,因為拼團從社交屬性來講,就不太像是一個包含多種SKU訂單的模式,這是社交銷售型的矛盾點。因為穩定需求才能有穩定供給,這種模式你可以快速起量,但對於供應鏈的持續打造和穩定性,是很成問題的。

目前我們的拼團都有毛利潤,並應用了之前的一些基礎設施或者用戶基礎。它最好還是作為門店的補充業態,而且社區拼團崛起,對我們沒有什麼直接的負面影響,甚至會起很大的用戶教育作用。

在我看來,其實顧客對生鮮產品更加在乎的是好吃、健康、安全,這是當下生鮮產品最大的問題,也是機會,反而大家會相對忽視價格。

4 從1000家到3600家,百果園的經營蛻變

1、店最終要匹配周邊的商圈形態

總結來說,百果園現在的模式基本上是這樣,我們要打造一家店,不管是貨架庫存還是後臺庫存,都是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它對線下來說是個零售店,對線上來說有到家和到店兩種場景,不同場景下,都會同步庫存。

而且任何一家店,並不是從集團角度去要求它的配比,最終配比來自於它周邊的商圈形態。但因為我們現在有些區域,線上履約訂單量很大,所以將它的後臺改造成了倉,成為一體倉或者前置倉,來實現到家業務。這是我們在一二線城市正在做的事情。

對於百果園而言,長期方向還是倉店一體化,因為小店業態可以不斷拓展,它不像商超和大賣場選址那麼難。

經過這兩年,我們整個會員體系也進入到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階段。目前,App累計註冊用戶有800多萬,小程序累計有用戶1300多萬,小程序日活峰值達50多萬。

百果園去年線上銷售是20多個億,在這個經濟模型下,我們對水果的到家到店業務還是比較滿意的。今天,在全國保持著整體性盈利,水果類目線上業務做到20多億的,在中國沒有幾家。

2、從100家到3600多家的經營蛻變

對於線下門店,我們處在一個逐步加速的狀態,第一個七年開了100家,第二個七年開了1000家,最近兩年則發展到了3600多家。

之所以後面變快,我認為有兩個條件:

第一,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顧客更加在乎水果的品質是不是好。

第二,線上線下一體化讓單店變得非常強壯,我們可以去擴展費用更高或者周邊密度更低的商圈。

第三,對小店業態來講,你不斷地加密,品牌效應和顧客認知也會更強大,助推了指數效應形成。比如說在深圳、廣州、上海的一些超級大區,開更多店反而比過去更容易。

從1000家到3000家店的難點在於,要找到一線匹配我們價值觀的優秀經營人才和加盟商,還是很需要挑選和培訓的。

現在我們怎麼開一家線上線下一體店,有19本手冊,非常詳細,從開業前兩週怎麼去拉新,積攢微信群果粉,到你經營當中的52種水果品類,小到陳列這種細節,都有完備的程序,這也是百果園十幾年的積累。如果不達標,是堅決不會開店的。

3、重心是要把“加盟知識體系”打造好

面向2019年,百果園投入的重心和戰略在不斷調整、升級。

2019年,我們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把加盟知識體系打造好,讓加盟商工作更簡單,收益更好。這個知識體系涉及到了流程、系統、組織架構一系列變革。其二,今年我們希望在整個品類從上游到下游的管理上,能真正數據化、系統化利用起來。

目前,百果園線上的銷售比例在22%左右,這對2019年來說是偏低的。但我們還是希望既能夠保證加盟商線上銷售佔比提高,又能保證它是盈利的,這樣他的身心會有一個更穩定的投入。

如果只是去提高線上佔比,其實現在可以做到30%,甚至更高,但未必能給加盟商真正帶來利潤,這也是加盟體系的難點。

所以,初期我們都會告訴他,確實要做一些對新客補貼的投入,初期在線上業務是不賺錢或者盈虧平衡的狀態,但後期我們要求對單店的線上數據進行監控,去保障他們逐漸地提高利潤,這對於加盟商來說,接受度還是比較大的。

4、未來三年的規模化設想

對於未來三年的規模化,百果園會保持每年1000多家新店的增速,這是一個比較穩的狀態。在2021年前,我們還是希望重點把一二三線城市做透,同時也在信陽、德興、紹興、綿陽等更低線的城市做探索。我們發現這些城市具有一定的消費能力,同時競爭會更低。

面對低線城市,在整個品類管理、經營以及加盟政策等方面,都會不太一樣。在產品上,比如四川其實是中國比較大的一個水果產區,但我們還是會把全世界最好的當季產品,和四川周邊產地的產品結合去銷售,不過分偏向某一塊。

比如說可能過去大家喜歡某類產品,但實際上那個產品已經在營養價值、口感上落後,那我們就會大膽地去替換。

在對產品的開發、選擇和管理上,我們有一套獨特的組裝,形成標準,才能真正到幾千家店甚至上萬家店的規模。

5、在產業中做一個賦能者

在未來三到五年內,我們還是希望去做一個便利形態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門店。

近來,大家也都在思考產業互聯網,從產業鏈角度如何重振企業的價值。

在生鮮零售市場,我認為最大的問題是在種植端,種植端本質是農事的過程管理,農事生產要素的需求是很複雜的一件事情,作為一家企業,我們今天也只能說抓住核心的零售要素,對上游進行孵化,幫助供應商成長起來。

其實需要時間積澱,有些可能要做七八年,但關鍵在於,在上游怎麼讓供應商和農人為品質商品去做農事活動,去做生產關係的組織,去使用生產要素,這個意識其實很重要。我們會給先進的方法、流程,幫助他進行更好的標準化生產與銷售。

因為只有確立標準,上游才會形成規模,擺脫過去散戶種植的問題,更在乎品質和可持續性,乃至形成很多新型的供應商公司。

所以,百果園最終在產業中希望成為一個賦能者,在產業鏈中,幫助從上游農戶到下游加盟商和消費者把整個鏈路打通,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工作,我們花了很大的精力、人力投入在上游也是這個原因。

注:文/野草新消費,出處:i黑馬,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億邦動力網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