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評價印度電影《起跑線》?

手機用戶3643606857


印度電影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路子有兩類,一類關鍵詞是血淋淋的“女權話題”,這類電影往往絕見不到幽默搞笑的元素,壓抑和殘酷的現實感是主旋律,直擊靈魂的力度更勝韓國電影,代表作有《炙熱》,《印度的女兒》,不過這類影片在印度都是禁片,更別說能在中國內地上映了。


另一類印度電影就是中國影迷非常熟悉的類型了,頗符合中國國情的“教育話題”,對於教育現狀的批判是電影的主旋律,風格往往以搞笑幽默為主,歌舞和煽情為輔,代表作有阿米爾汗的《三傻大鬧寶萊塢》和《摔跤吧,爸爸》。


而最近上映的這部《起跑線》,也是第二種類型的佼佼之作,本人在電影院二刷了這部電影,略表了喜愛之情,同時也佩服印度導演在拿捏這種題材電影上的輕車熟路和成熟技藝。


影片講述的是從平民到本地商業大亨的拉吉依舊不被上層社會接納,這倒和《馬戲之王》的男主處境一樣,傲慢與偏見是原罪,學好英語,受到貴族教育被認為進入上層階級的門檻,否則哪怕做生意腰纏萬貫,沒有良好的學歷,也只能被人看作暴發戶。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孩子的教育問題就成了印度各個階級人民最為關注的話題,受教育權,教育工作者的權力監管也上升到了國家問題上來。“教育變成了一樁生意”是電影主要想批判的內容,最讓人意外的是結局拉吉的離場和妻子孤零零地鼓掌,這還是說明了電影裡的男女主角雖然有了漂亮的收尾,但大環境依舊難以改變。


在國內目前比較火的幾部印度電影其實都有點過於理想化,無論是《三傻大鬧寶萊塢》裡法蘭的成功,還是《摔跤吧爸爸》裡女兒們的奪冠,其實都是極小概率的事件,導演都在刻意把美好的結局擺在觀眾眼前,而這次的《起跑線》雖然在其他諸多方面比不上前者,但在去理想化這一點上,倒是值得肯定。


文/星夜行 悟空問答簽約作者,文章嚴禁擅自轉載,侵權者被發現,默認接受千字千元的索賠

我是星夜行


挺好的一部劇!

這部劇,將大多數中國父母的焦慮,在一個印度家庭裡完美地展現了出來。

對於絕大多數國人而言,起跑線,這三個字,其實並不陌生。

因為有句話,我們常聽:“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雖說現在很多人不說了,但縱觀現實,其實我們可以發現,在國內,不少孩子被“起跑線”壓得喘氣,各種興趣班,補習班,能力培訓班…剝奪了孩子原本可以釋放天性去玩耍的週末與假期。


《起跑線》裡的印度夫婦拉吉和米塔,為了讓女兒皮婭接受好的教育,換住所,扮窮人,騙證明,費盡心思地讓她進入名校。但這對孩子就是一件好事嗎?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說的不是為孩子選擇好的學校,不是為孩子選擇一堆培訓班,更不是孩子考卷上的成績,而是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啟蒙老師不是什麼名師,恰恰是自己最親近的父母。

而就像心理學家薩提亞說: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家庭教育給予孩子的,遠遠不是知識所能覆蓋的,更多的是影響孩子的思維習慣、生活習慣、價值觀念、能力提升、綜合素養、興趣愛好等等諸多方面,這些微妙的影響,會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逐漸被放大。

願所有為人父母的,都能知道,孩子起跑線恰是父母做好的榜樣。你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影響著你的孩子。


版權說明:鄭燕雲原創,樂於觀察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渴望用自己的方式記錄正能量的事情,歡迎關注。

小網民視角


電影《起跑線》以“為女兒擇校”這一極小的切入點,幾乎展現了教育所牽扯的所有社會問題。中產焦慮的妻子米塔一心想讓整個家庭躋身於上層社會,認準了要讓女兒皮雅讀一個最好的學校。剛剛邁入富豪的他們為了女兒上學不得不偽裝成上層階級、學習英語和禮儀、置辦豪車和名牌。然而,儘管丈夫拉吉能說會道,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功,而且還是一名優秀的設計師,但依然沒有得到上流社會真正的認可。

因為他沒有一口流利的英語,他在聚會上跳不體面的舞蹈,他來自象徵著不夠高端的月光集市。他處處顯現出土豪、不夠得體的“鄉氣”,擁有敏銳嗅覺的上層人不允許這樣的人加入他們的行列。

他們不敢走錯一步路,力爭將孩子送進最好的學校,是因為只有把下一代教育培養好了,才能真正打破階級的束縛,而階級,又決定了孩子能得到什麼樣的教育資源。

米圖說,“在我們國家,英語不僅僅是一門語言,還是階級。”


我們可以從心底嘲諷說這句話的人用力過猛,但是當電影中女兒皮雅哭著跑到媽媽的身邊委屈的說:“媽媽,他們都不和我玩。”,而對面的小男孩很認真的說;“她說印地語,我媽媽只讓我和說英語的小朋友玩。”的時候,有哪位家長敢再輕視米圖所說的話。

殘酷的現實擺在了所有人的面前,家長不是精英,孩子也會受到同齡人的孤立。

我們早已熟悉了中產鄙視鏈的那一套,沒英文名和看國產動畫片的孩子是不受待見的。人們從孩子一出生就選擇好學區房、益智玩具、國際早教班,從此開始了比職業、比出身、比家庭資產的道路,而道路的終點,就是孩子是否優秀。

這樣的環境下,誰敢不提前讓孩子學英語和看國產動畫片呢?家長孩子都在奉行著“不和不夠優秀的人接觸”的教條,你不把孩子塑造成這一標準下的“優秀者”,就等於把孩子置於孤立之中。

教育,已經變成了一場戰爭,不僅是孩子之間的戰爭,也是整個家庭,乃至階級的戰爭。

上層人都想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怕被別人擠了出去,因為在當前越來越明顯的階級固化下,輸掉了想要再翻身就很難了。而下層的人在想方設法地尋找一切機會實現階級遷升,教育就是最好的機會。

社會精英們通過財富和權力保障了教育資源的獲取,而使自己的下一代有足夠的能力使其階層持續加固。

有錢人的孩子考得分數更高、課外活動更積極,並且更有可能上一個好的大學,這早已不是個秘密。

高考狀元熊軒昂在接受採訪時說:“高考是階層性的考試,農村地區越來越很難考出來,我是中產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能看到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識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

我們越來越能見得寒門難出貴子,在教育資源不均、階層固化和信息不對稱的社會壁壘下,教育公平是否只是一個想象?


都看到這裡了,不如關注下我的公眾號吧:霍老爺(ddz-233)


升值君


印度影片《起跑線》不錯。

如果你是已婚已育一族,特別是孩子即將面臨幼升小等擇校問題時,將會非常有感觸。






如果你還未或者無需面臨這類問題的話,本片僅從一個普通觀影者的角度來看,本片也特別值得一看,除了喜劇具備的各種爆笑環節令人捧腹大笑,其背後所反映的例如印度的教育制度、整個社會階級固化等社會問題也發人深思。




本片講述了一對印度的中產階級父母,希望自己孩子能夠受到更高的精英教育爭得一個名校學位,並藉此能夠邁入上流階層,他們拼盡全力:買學區房,說英語,開上流派對,找智囊團輔導培訓出謀劃策,然而終究因為自己不屬於上流階層(只是服裝店老闆),屢屢被拒。此招不行另想他計,他們偽裝成窮人與其他窮人一起爭取25%進入名校的機會。在由富變“貧”期間,他們體會到了㡳層生活的不易,卻收穫了真正的友誼,得到了真誠的幫助,也體會到什麼是大善。而所謂精英人士的“sharing is caring”只是偽善的表象。


yoyo87223


孩子剛出生不久後,我恰好看了《起跑線》,深受觸動,更多的是被激起焦慮感。

是啊,做父母之後好像神經就容易過敏,心態的轉變就是從安居樂業跨到了過渡居安思危,甚至是杞人憂天。

我們本能希望自己過去得不到的資源可以努力爭取給孩子,本能想讓孩子避開我們走過的坑,以及渴切希望孩子的將來受益於我們今時今日的所作所為。

所以做父母的大概都經歷過跟皮雅父母一樣的焦慮期和把孩子當傀儡一樣操控的專制期。我們不管孩子開心與否,樂意與否,也沒有想過要帶孩子去探索外界,去引領孩子發展屬於自己的興趣領域。

因為當身邊所有的父母都千篇一律地把孩子往通向上層社會的起跑線拱的時候,我們就會擔憂自己作為父母不盡職,害怕自己的孩子被甩開幾條街,更害怕將來自己成為別人家孩子的那些父母口中的反面教材,得不到別人家父母的孩子回饋的榮華富貴。

我們甚至不敢想象如果這樣傾其所能把資源投入在孩子的教育上,而孩子將來卻無法成為我們預期的樣子會怎麼樣?

所以不尊重孩子成長和個性的父母就像皮雅的父母,是自欺欺人和掩耳盜鈴。更何況,皮雅的父母有那個資本,而我們很多人卻是沒有那樣豐厚的資本。

最後皮雅的父母在得嘗所願的時候選擇了放棄,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去了公立學校就讀。

不僅僅皮雅的臉上露出了最初那樣純真的笑容,她的父母也告別了焦慮,耐心地旁觀著孩子的成長。

看過武志紅老師的書,談到孩子的教育時,這麼一句話讓我也漸漸克服了為人母的焦慮感。

“父母的職責是用愛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但至於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於是,我放棄了帶孩子去上早教班,而是帶孩子去接觸大自然,讓孩子觸摸樹葉沙石的觸感有何不同,帶孩子聞各種鮮花的芬香,看飛往的鳥蜜蜂蝴蝶和地上活動的螞蟻昆蟲。不知不覺間,孩子越來越喜歡去探索自然。認識到很多鮮花和昆蟲的名字。

我知道隨著孩子長大,我依然還會繼續面臨著跟別人家孩子對比的焦慮。孩子的成長的方式也不斷面臨著更新。

而作為父母,我們除了給孩子提供安全的環境,探索的資本,還能做的就是別把我們的焦慮感傳遞給孩子,別把我們未能實現的夢想嫁接給孩子。

皮雅的父母正是把沒有處理好自己的焦慮感,所以他們強迫孩子按照他們設定的路線發展。她的父母從底層跨越到中產,於是希望孩子跨越到上層,以此來延續他們虛榮和自尊的需求。

就如一時被人討論的鄭爽,因為被強迫去延續她母親未實現的演員夢,所以她的自我越來越少。可是,人活著本身就是擁有屬於自己的內核和需求,所以當母親的意志和自我的需求發生矛盾時,鄭爽的內心是痛苦和擰巴的。

但凡真的愛孩子的父母,首先學會的就是割斷自己實現不了的夢想,孩子是個體,而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儘管孩子長大成材了,但是心裡埋下的隱疾,這本身就證實了父母教育的失敗。

當真的把孩子當成個體看待和尊重,父母本身也不會被親情所綁架。學會不把焦慮感和無法實現的夢想轉移給孩子,不僅僅是為了孩子,也是為了父母。

希望天下為人父人母的每一個人都能過得坦蕩和慧達,都能夠發自內心純粹地愛自己的孩子。





安步看影視


《起跑線》這部印度電影延續了印度電影直面社會現實問題,作出戲劇化思考的特點,這一次反映的是窮人受教育的問題,背後則是深層次與的貧富差距帶來的階層分裂。在印度這個發展中國家,這個問題是顯然的,但作出思考則是可貴的。

影片中,男主角是一個高級時裝店的老闆,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上到印度德里最好的私立學校,但是經過好幾輪的面試篩選都沒有成功,他意識到自己雖然有錢,但所在的階層依然夠不上資格。經過高人點撥,他入駐到當地的窮人區,去爭取高級學校預留給窮人的入學名額,用裝窮的方式拿到教育配給。最後他成功了,但是擠下來的卻是自己在窮人區好朋友的孩子。


電影設定的衝突是非常極端的,不僅讓富人和窮人在生活環境上有巨大的差異,還有社會地位、生活習慣等等各個方面,而最有價值的思考是,窮人有自己的小部分特權,但即使是這些作為基本保障的特權,富人也會惦記著,想辦法獲得他們。電影的最後,主角的良心發現,不但資助了公立學校,還帶著自己的孩子到公立學校,完成救贖。他當然沒有改變什麼,但是引發的思考是深層次的。


我非常期待中國人拍一部自己的電影,不叫《起跑線》,可以叫《學區房》,家長為了學區房買房的努力是如何艱辛的,背後畸形的教育割裂是如何扯斷階層聯繫的。這裡的故事如果好好講,一定比這部印度電影更打動人。當然,最大的問題是,我們未必能在大熒幕上看到這樣的故事。


今天道


之前,親戚家一表姐為了孩子上幼兒園的事,操碎了心,結果出來那天,還抱著孩子委屈地哭了。上不了公立,私立又貴,只能做夾心餅乾,兩頭為難。

如今教育資源分佈不均,上學難,上好學校更難,買學區房更是難上加難。國內的情況如此,印度的情況也大致相似,一部《起跑線》拍出了箇中心酸。

兒女到了上學適齡年紀,“焦慮鏈條”也就隨之開始了。時刻擔心自己的寶貝兒進不了某個好學校,從起跑線一路撲街。

如同電影裡的媽媽米塔說的那樣,不去貴族學校就學不好英文,不會說英文就找不到好工作,將來女兒就會走上貧窮的道路……

於是,為了貴族學校的名額,換房子、換電視、換圈子、炫富裝窮,通宵達旦排隊拿名額,擠破腦袋查錄取榜單,想方設法送禮……

為什麼要這麼拼?為了改變孩子的起跑線。

拉吉為了女兒吉婭能上德里文法學校,抱著一包錢,坐在校長辦公室門口。誇張嗎?可前段時間花650萬上斯坦福的新聞餘熱未散。

即使是公平的東西,也總有人能把你的那份公平偷走。雖然社會保障窮人的受教育權,學校每年會留出25%的名額給貧困家庭的孩子。

可是,富人能高價買走你的運氣,能暗箱操作走你的機會,能花重金打通關係網。最後,還能偽裝成窮人和你一起競爭,讓你本來就渺茫的希望,變得更加遙不可及。

舉家搬到貧民窟,為了給女兒騙取貧困生的入學資格。這份本該屬於孩子的起跑線,被誰偷走了呢?

我們憤怒於不公平,可這世界何曾公平過!

"起跑線"表面談論的是教育問題,實際上核心的議題直指印度的階級,窮人想進名校,接受良好的教育,爬向更高的階級,改變人生。

而富人也同樣想進名校,接受良好的教育,維持高等的階級,鞏固地位,繼續享受著高等社會資源。

無論是貧是富,擠進名校只有一個目的——階級,最終皆是為了階級。只有更高的階級,才能掌握較多的資源,享有更高的服務,教育成了這部電影裡撬動階級的槓桿。

就像電影裡的女校長,自己小時候家境不好,就讀名校,留下了心底創傷。周圍的同學都來自上流社會,大家在背後竊竊私語,身份地位比不上同窗,被輕視的痛楚、永遠也不會被接納的孤獨感,她一輩子都忘不掉。

可諷刺的是,她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那個她覺得噁心、不公、痛苦的環境時,卻用她現在手裡有的權力加重了這種環境的出現。

如同電影中痛陳的那樣:教育失去了其本質,現在教育是門生意了。

為什麼有那麼大壓力?為什麼不能輕鬆點呢?因為競爭。

一個人從出生那天開始,就在競爭。小時候“別人家的孩子”給你壓力,長大後“出人頭地”的他讓你焦慮。

誰都知道這荒誕。但,你又不得不爭。

拉吉夫婦邀請小區的朋友來聚會,拉吉和孩子跳舞被嘲笑,結尾拉吉演講完,大家一片寂靜。有一個專門的鏡頭,給了一個準備鼓掌的妻子,卻被她的丈夫制止了。只有男主的妻子鼓了掌,然後男主一家轉身離開。

男主所得到的,是在一切努力後,妻子的支持和理解,聽到摯愛的人一句“我期望我們的孩子成為你這樣的人”。

這才是真正的事實,妄想憑藉一人之力,改變深入人心的腐朽觀念,撼動整個教育行業的利益鏈條,無異於蚍蜉撼樹。

畢竟會有背叛階級的個人,沒有背叛階級的階級。

當所有人都被重擔壓得抬不起頭,看不見遠方的天際線,只看得見腳下的起跑線。當象徵公平“起跑線”,變成了最不公平的東西……

可悲的是誰?可笑的又是誰?

這部電影不斷地向觀眾發問,一個又一個的問題通過男主,拋到觀眾面前。將起跑線不公平的事實剖析給所有人看,直指核心。

影片一開始,雖然故事是從男女主角相戀時開始講,但導演卻沒有並沒有對拉吉和米塔的年輕時代有過多的交代,而是用唱一首歌的手法,四兩撥千斤的把二人的年輕故事交代完畢,手法熟練。

拉吉在搬離原來住的舊市街時,哭得像個孩子,妻子米塔嘲笑他,自己出嫁時都沒這麼哭過,好笑之餘又多了幾分真情。

《起跑線》有很多優秀的地方,情節幽默,安排得當,演員表演到位,臺詞有張力。

但最關鍵的點在於:它把尖銳的社會問題拋了出來,把成人世界的黑暗規則進行直白的剖析,把人性的潛在心思都擺在了檯面上,讓觀眾看完後都陷入了沉思,開始直觀地審視自己和他人,思考這個世界的運轉方式。

總體來說,電影創作者還是表達了,身為窮人,我們只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階層的流動應該在公平的社會規則之下成為平常,而不是公然販賣的籌碼。

印度商業娛樂片,對於電影語法的運用,可謂巧妙。這種故事拍的好看,可見導演對於節奏的把控,以及起承轉合卡的非常精確的能力。

商業娛樂電影就是這樣,百年的電影史證明套路是最能被觀眾接受的,印度電影人的高明之處,就是在套路中出新,把常規套路以外的東西拍得很精彩。


影視控


現在是5月21日,凌晨3:00無心~睡眠。昨天陪兒子過完他的生日。這部電影其實很早就知道是一部佳作一直沒有時間去看它,今天選擇孩子生日後來看看也是想從中啟發下。想進各種辦法手段為了看這部深入人心,觸動每個家長心靈的一部電影,可是好多地方都被禁了,迅雷和各種磁力鏈接,連私人網站都被禁了。不過最後還是被我下載成功了。電影其講述的內容在我們天朝也是一樣大家所面臨的問題:進好幼兒園,好小學,中學,大學,從小在良好的環境中成長培養一個好的習慣,素養等一些優良的內在東西,不想輸在起跑線上。好學校的名額有限,說句好聽點的話叫資源有限。於是就有了,找關係,買學區,改戶口等等一些手段的出現。原本一個班級只能容下40人的班級應是被塞進了70.80人。校長和一些老師,班主任還要得了便宜還賣乖的說:哎沒辦法啊都是狠關係,都收了錢的啊。孩子家長的想法也許是隻要小孩送進好學校就可以安心快樂健康的成長了。但是真的是這樣嗎?一些自認為不好的學校的學生就出不了優秀學生嗎,那樣的學校就出不了好老師嗎?其實大家心裡都清楚只是現實的天朝這種別輸在起跑線的思維方式已經深入了天朝的每一個角落。自己去思考吧,劇中的很多小片段真的是處處戳中人心裡了。整部影片我就不多說了,大家可以慢慢去體會。我只想說下,導演最後安排的結局,本人作為一個旁觀者覺得,只是一個安慰大家的理想主義者的結局,其實現實中的結局絕對不會是這樣的。我很喜歡本片的男豬角,尤其是他在這個劇中刻畫出來的人物有錢,沒有多少文化,對家庭負責對孩子教育到位。性格,很正的三觀等等,但是現實中能貼上我說的上述標籤符合的已經很少很少了。對於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這句話我也不評價是褒義還是其它意思,沒有誰對的誰錯的。只有一句話,你作為一個孩子的父親,你只要對他努力過,付出過,在你能承受的範圍內做了你該做的事情,我覺得你就是最棒的,沒有什麼好愧疚的,天下沒有都當老闆的,也不會全當員工的,全是有成就的人,沒有普通人。這個二八定律我還是認可的。


兜哥來咵天


這部電影非常精彩,可惜在國內沒有公映。

如果洋蔥君直接分析問題的話,可能大家都聽不懂在說什麼,所以這裡先引用微信公眾號“獨立魚電影”對《起跑線》的介紹,如有侵權立刪。

下面我們進入電影的世界:

近兩年,印度電影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一場小颶風。

叫好又叫座的現象級影片《摔跤吧,爸爸》,將印度電影推到了中國普通觀眾面前。

阿米爾·汗,也成了家喻戶曉的電影人物,被多少迷妹圍著喊老公。

其實在阿米爾·汗之前,印度還有一張世界公認的面孔——

伊爾凡·可汗

是不是很眼熟,但許多人都叫不出他的名字。

他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中將故事娓娓道來的“中年派”。

他是《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裡吊打男主角的警官。

他還是《侏羅紀世界》裡一手建立“侏羅紀公園”基金公司的大富翁。

伊爾凡·可汗,可以說是好萊塢大片裡最炙手可熱的印度面孔

但由於好萊塢運作機制,像他這樣的亞洲演員,只是作為民族形象的icon,很難成為真正的主角。

儘管他經驗豐富,演技出眾。

今天,魚叔要隆重推薦的就是,伊爾凡·可汗的高分新片——

起跑線

Hindi Medium

這部新鮮出爐的好片,IMDb評分8.0。

近期口碑排名最高的印度影片

雖然豆瓣評價人數還不多,但魚叔想說,這部片一定會火,也必須火。

這是今年魚叔看過僅次於《摔跤吧,爸爸》的最佳印度電影,但這一次,廣電總局絕對不會再引進了。

《起跑線》也是一部直面現實,抨擊社會現狀的電影。

這一次,矛頭對準的是孩子們的受教育權

儘管話題看起來有些沉重,但是影片繼承了印度電影特有的明朗風格。

再沉重的話題,都能笑著講。

所以這竟然是個喜劇啊!

故事的主人公拉吉,年輕時候是裁縫店的學徒,後來憑藉自己的努力,開了服裝工作室,成為了事業有成的富商

他還有一個美得令人髮指的妻子。

他們的女兒到了該入學的年齡,這成了妻子心中的頭等大事。

她一心想送孩子到國內頂尖的學校,但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首先需要面對的,是買學區房

是的,學區房這個概念並不是中國特有的。

這對於有錢的拉吉來說,換房當然不是問題。

於是,他們搬到了上層人士聚集的小區。

到了新的環境需要建立新的圈子,不然孩子就沒有朋友。

於是夫妻倆搞了個宴會,但融入上層階級並非易事。

從小生活在平民社區的男主,在宴會上出盡了洋相。

不過也勉勉強強建立了人際圈。

剛剛說的都只是準備工作。

入學這場硬仗才剛剛開始。

正如新聞所說,這不僅僅是孩子之間的競爭,更是家長們的比賽

從一開始領報名申請表,戰爭就打響了。

拉吉天還沒亮就去排隊,但前面已經有253個人了。

而這個長長的隊伍,到中午都還沒向前挪動過。

報名之後,緊接著需要面試。

這可不光是對孩子的考核,還是對家長的考核。

因此夫妻倆帶著孩子參加了專門的培訓機構,進行從內到外的改造。

夫妻倆還各種求神拜佛,東方西方的神幾乎都供奉遍了。

經管如此,他們依舊落榜了

原因很簡單,不是因為他們的孩子不夠優秀。

而僅僅是學校認為孩子的父母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

其實拉吉和妻子並非沒有受過教育。

他們像大多數平民孩子一樣上了公立學校。

但最好的教育資源都集中在私立學校。

因此就讀於“公立學校”就意味著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

這也是為什麼妻子削尖了腦袋也要送女兒進精英學校。

在精英學校,全英文教學,使得孩子們可以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在印度,英語不僅僅是一門語言,

還是一種“階級”,

我們不能讓皮雅接受我們所接受的教育。

這不是並不是妻子誇大其詞。

連上流階層的小孩,都會以是否會說英語來決定交朋友。

主流的錄取方式,走不通了,針對入學的黑色產業鏈浮出了水面

政府為了保證貧困孩子的受教育權,規定私立學校有25%的名額必須留給貧困生。

這成了富人們可以鑽的漏洞。

拉吉也成了其中一個。

可天不遂人願,佔用貧困生民額的事件被媒體曝光。

受此影響,招生的審核力度比以往更加嚴苛

拉吉一家只能真的搬到貧民窟,裝成窮人,捱過考核期

這期間,一對熱心的鄰居給了拉吉一家很大的幫助。

他們單純地以為拉吉一家是經歷破產的“新貧”一代,不得已淪落至此。

於是,熱心地教授他們“貧困的藝術”

事實上,在這樣的條件下生活,的確需要技巧。

為了喝到乾淨的水,要伸直脖子與其他人抗爭。

為了吃到供給的米,得使勁討好供給站官員。

當拉吉夫婦終於通過了貧困審核,又被要求交24000盧布。

這裡又暴露出一個教育體制的亂象

所謂貧困生免費入學,是指免學費。

但課外活動不是免費的,而且學生必須參加。

其實,這點錢對於拉吉是小事一樁。

但鄰居卻擔心“落魄”的拉吉拿不出來。

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攔車碰瓷,為拉吉湊了學費。

這一次,拉吉的孩子總算是錄取上了。

可現實殘酷,鄰居家的孩子卻沒有被錄取,只能讀設施破爛的公立學校。

為了緩解心中的不安和愧疚,夫妻倆匿名捐助了領居家孩子就讀的學校。

他們有了桌椅,有了乾淨的衛生間,有了英語課本。

可是鄰居最後還是知道了真相。

他憤怒不已,卻因為善良淳樸的本性,沒有告發。

這一次拉吉沒有再聽妻子的請求繼續沉默:

我一輩子都力圖做一個好老公

可如果我不是一個好人

那也不可能做一個好老公、好爸爸

他向校長坦白,要把他通過欺騙所佔的名額還回去。

可校長卻更希望保持現狀,讓這件事情不了了之。

因為,招收一個貧困生,能給學校帶來什麼利益呢

諷刺的是,這名校長也長在貧民窟,受益於貧困生政策

拉吉知道自己沒辦法改變現狀,於是他在女兒的入學典禮上慷慨陳詞,當眾退學。

拉吉字字珠璣,但在坐的家長們近乎麻木

而真的被打動的人,也因為擔心影響,甚至不敢鼓掌。

只有他的妻子站了起來。

最終,妻子毅然決定把孩子送進公立學校。

《起跑線》用拉吉女兒入學這件事,展現了三個階級的群像

儘管拉吉憑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了財富。

能買豪宅,開好車,名牌加身。

卻始終是不入流的中產階級。

他們的身份,讓他們的孩子既沒辦法和上層階級的孩子競爭,也沒法從貧困生政策中受惠。

他們想努力融入上流社會,卻始終格格不入。

上層人士天然的優越感,使他們冷漠而難以親近。

他們又不得已裝成貧民,可貧民窟的生活也讓人難以適應。

但他們卻看到底層的老百姓,雖然貧苦,但有著熾熱的心腸。

拉吉一家像是在進行一次階級穿越之旅

但奇怪的是,無論是向上走還是向下流,他們一家都沒辦法真正融入別的階級。

這是一個很殘酷的社會現狀——階級固化

精英的孩子是精英,窮人的孩子還是窮人。

想要打破這個桎梏,最有效的途徑,就是通過教育

雖然在印度,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

可是能受到怎樣的教育,卻從一出生就決定了

上層人讀精英學校。

中等階級讀次一等的私立學校。

下層人讀公立學校。

貧困生政策成了教育分化之間唯一的橋樑。

但事實上呢,黑暗的教育產業鏈,讓真正能享受到政策的孩子少之又少。

而入學後高昂的附加費,又讓想“幸運”入選的學生望而卻步。

就算順利進入了學校,貧困生將面臨的又是什麼呢?

無法融入同學們的圈子,被孤立,甚至被欺負。

電影中,成功通過教育,跨越階級圍欄的校長,最後竟然也淪為了教育分化的幫兇

窮人沒有足夠的能力改變現狀。

佔有最多教育資源的社會精英,不想改變這種現狀。

像拉吉這樣有錢有覺悟的中產階級能做的,也只是杯水車薪。

難道這長久以來的怪圈,讓就一直這樣無線循環下去了嗎?

其實電影在探討的過程中,也指出了一條可行且有效的出路。

越來越多的家庭拼了命地把孩子往好的私立學校送,導致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差別越來越大。

這也是造成教育資源不平加劇的重要原因。

因此,教育資源再分配,是這個困境的出路。

把更多的錢和資源投入到公立學校中。

鼓勵和吸引更多的孩子回到公立學校來。

這說起來很簡單,但事實上這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但讓孩子享受平等的教育,是每個公民應有的權利,也是一個教育最起碼的道德。

電影和故事就到了這裡,“我想要我孩子的(教育)權利”這句話也引起了洋蔥君的共鳴。

但洋蔥君真正關心的是,不能讓這句話僅僅停留在口號上啊,如何才能讓教育公平真正的落地呢?

洋蔥君認為,在傳統教育中能把課講好的好老師永遠都是稀缺資源,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所以,只有通過智能教育的方式,把最好的老師聚集在一起製作出質量最高的課件,通過互聯網的形式傳播,才有可能讓每個孩子都享受到這樣的優質的教育資源。

這是大勢所趨,也是改變普通家庭孩子命運的幾乎唯一的辦法。


洋蔥學院官方



印度電影《起跑線》講述新中產階級父母為了孩子能夠擺脫舊階層更上一層樓而努力讓孩子進入頂級學校唸書的故事。電影中貫穿了很多對於貧窮、人性的思考,比如說當窮人的孩子沒有被頂級學校錄取時他問爸爸,我們註定是不幸的對嗎?爸爸回答說,不,你沒有被錄取不是你的不幸,是學校的不幸。電影中有個關於家長的問題,就是你如何跟孩子解釋貧窮。男主回答道,貧窮在每個國家每個地方都是存在的,沒有必要解釋,而上層的考核標準答案是分享就是關愛,一個個分歧使得男主對非要女兒進入頂級學校的想法得到了改變,最後即使他們的女兒進入了頂級學校,但良心發現的男主毅然決定讓女兒進入公立學校。

有人說當代的教育早已變成了父母金錢、資源的較量,但這樣教育出的孩子真的能夠成就孩子的一生嗎?教育的真正意義又在哪裡?這部電影是極好的反思,富人階層進入頂級學校,窮人階層進入公立學校,最可悲的是那些不上不下的階層,窮極一生都想實現階層流動,卻發現格格不入。

對於人生沒有什麼標準答案,25歲獲得文聘依然開心,30歲不結婚可過得快樂也是一種成功。不要因為周圍人的節奏打破自己人生的時間表,永遠為做自己實現自己而奮鬥,我想這也是教育的意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