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8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高樂美:一生風流為情痴,二人傳唱美名揚……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高樂美:一生風流為情痴,二人傳唱美名揚……

高樂美

人物簡介

高樂美,男,蒙古族,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人,二人臺(東路二人臺)傳承人。 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生逢亂世的他,七歲便學會了彈三絃唱二人臺,跟著三叔四處遊走登臺演出;學藝賣唱讀書,十六歲的他便被包辦婚姻成家,帶弟弟和妹妹組戲班唱二人臺;教書唱戲導演,藝不壓身的他半生來飄泊不定,生於興和的他卻最終緣定商都;人到耄耋之年,依然教學傳承二人臺藝術文化,坎坷人生多磨難但他從未放棄……在東路二人臺藝術界,說起這麼一位表演藝術家,不僅在當地他是家喻戶曉,而且在整個行業界,他都具有著傳奇色彩故事的人物,他就是東路二人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高樂美。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高樂美:一生風流為情痴,二人傳唱美名揚……

少時拜師學藝唱旦角,弱冠之年被迫成家立業,幾經輾轉漂泊人生,最終卻緣定商都。

1934年10月出生於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興和縣團結鄉左家村的高樂美,作為家中的老大,下面有六個弟弟妹妹,從小受自家戲班的影響,高樂美從小就喜歡上了唱戲和樂器,無論戲班走到哪裡,三叔高雲祥就把他背到哪裡。

六歲的時候,高雲祥就讓高樂美拜到了藝人秦福喜名下學唱東路二人臺,說到秦福喜,生於清代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卒於1956年,祖籍河北省萬全縣大張夭村人,作為東路二人臺藝人的前輩,丑旦角兼能。

高樂美學習了短短兩個月時間,秦福喜發覺他天生就是一個唱旦角的好料,就不教他唱丑角了。高樂美就在師傅和三叔的教授下,學會了唱不少戲曲,就如《小放牛》、《頂燈》、《要女婿》、《懷胎》、《偷南瓜》等。

7歲時高樂美不僅開始登臺唱戲,還學會了彈三絃、工尺譜(工尺譜是中國民間傳統記譜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記寫唱名而得名)。

由於那個時代不僅有日本人侵略,還有土匪橫行,跟著三叔的戲班到處演出,吃苦受罪是常有的事,但從小並沒有捱餓,無論唱到哪裡都有一口飯吃,9歲的時候,全家人從興和搬到了尚義,在尚義高樂美讀了一冬天的書,半年後全家又搬回了興和,他跟著戲班繼續唱戲,直到1945年日本人被趕出中國,自家戲班塌了,高樂美才有機會回到家鄉正式開始上學。

讀了三年書,土匪來了,國民黨來了,中國進入了混戰時代,高樂美無法上學只好想著再唱戲。

直到1949年中國解放,趕在國慶節的時候,高樂美把弟弟妹妹組織到一塊成立了一個業餘劇團,在興和縣周邊的農村義務演出,主要宣傳婚姻等“新時代”的節目,受到當地政府和群眾的高度評價。

1950年,家人不願意讓高樂美出去唱戲,就以包辦婚姻的方式給高樂美娶了一個大自己兩歲的妻子,就在這一年,高樂美帶著妻子馮玉花在縣城教書為生。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高樂美:一生風流為情痴,二人傳唱美名揚……

【高樂美年輕時的照片】

1953年的時候,高樂美被抽調到興和縣文化館宣傳隊,高樂美便開始寫劇本、譜曲子,在宣傳隊工作了兩年有餘,高樂美又被調到學校教書。

在1955年的時候,高樂美覺得自己還是離不開戲曲,就自費去保定藝校學習戲劇表演專業。

從學校學習回來,高樂美覺得自己還是應該從事二人臺方面的工作,就來到商都大南坊子帶弟子,編新節目,那時的商都還屬於河北省管轄。

就是從這一年,高樂美來到商都,從此跟商都定下了人生的不解之緣。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高樂美:一生風流為情痴,二人傳唱美名揚……

【高樂美與第一任妻子馮玉花的合影】

為了生活高樂美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轉業,但情定二人臺的他,從沒有放棄過二人臺藝術。

1957年正月在商都匯演的時候,二人臺劇目根本不讓上演,高樂美只好找到了當地的宣傳部,經過文化部的協調,高樂美帶著弟子終於上演了《掛紅燈》、《放羊》之類的二人臺作品,之後還上演了《打金錢》等。

“當時我是商都第一個唱《打金錢》的。”在接受集寧採訪間採訪的過程中,85歲高齡的高樂美精神抖擻、和藹可親地表示道。“自從演出了幾個戲,當地的文化館對二人臺就很重視了,當時就辦了個學習班,讓我專門教二人臺,全縣來了二百多人,學習了二十多天,之後我就被調入了工農歌舞團擔任導演。”

進入工農歌舞團以後,高樂美又導演了不少二人臺大小戲,其中包括《借糧》、《算命》、《打金錢》、《頂燈》等作品。

1959年的時候,高樂美被調到張北歌舞團任導演,由於張北歌舞團唱的是西路二人臺,高樂美總覺得與自己所學所唱格格不入,1960年的時候就和一個懷安的朋友來到懷安教了半年東路二人臺。

之後,高樂美便以教授東路二人臺為主,每到一個地方待上三五個月,學生教的差不多了就再換一個地方,就這樣,高樂美帶著家人過著四處漂泊教藝的生活。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高樂美:一生風流為情痴,二人傳唱美名揚……

【高樂美與王化林(右)、王志理在傳習所合影】

直到1963年的時候,包頭二冶來商都當地招挖溝工,一直漂泊不定的高樂美,為了生活決定到包頭闖一闖。

進入二冶之後,由於高樂美會唱戲會樂器,先後以吹號、彈三絃的工作為主,後來還進入了二冶的京劇團工作,“那時由於我會唱會彈,在二冶晉劇團工資待遇都不錯,在二冶期間也拍了不少戲,就如《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高樂美笑著慢慢回憶道。

在包頭一直待到1970年,這其中高樂美也經歷了不少的坎坷磨難。同年,高樂美還是回到了商都的文化館,也拍了不少新戲,就如《哥倆分家》、《方四姐》等作品。

在計生委劇團工作了幾年之後,高樂美卻再次轉業,進了商都縣的建築工程隊,當起了電工,開始了安裝燈泡的工作生涯,一直到退休。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高樂美:一生風流為情痴,二人傳唱美名揚……

【高樂美與現任妻子郝愛蓮的近照】

但這並不意味著高樂美就徹底地告別了二人臺藝術,事實上,當地有什麼大型的演出,他幾乎不缺場,不是以導演的方式參與就是以唱角的方式參與。

尤其是退休以後,高樂美利用自己的閒暇時間,不是教弟子,就是寫劇本、搞創作。

“高老師收集的劇本有三十多本,曾經有河北的單位以三十萬價格購買他都不捨得賣,但他義無反顧地捐給了當地的文化局,老師收集的材料已經被當地的文化局整理成《東路二人臺》一書印刷發行,不僅成為了從事東路二人臺演員學習的重要課本,也是傳承東路二人臺的一筆寶貴財富,更是研究東路二人臺重要的參考資料。”高樂美的弟子、內蒙古商都縣東路二人臺藝術傳習所負責人王化林表示。

如今,八十五歲的高樂美每天還來到傳習所和弟子們研究、討論東路二人臺藝術,他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夠把畢生的心血教授給更多的弟子,讓東路二人臺更好地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高樂美:一生風流為情痴,二人傳唱美名揚……

耄耋之年的高樂美,唱了一輩子的戲,拍了一輩子的戲,教了一輩子戲,在二人臺藝術上有很高的造詣,也獲得了無數的榮譽。

唱了一輩子戲的高樂美,從開始到現在,他也數不清到底教過多少學生,無論是他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四處傳授二人臺藝術,還是近些年他教過的弟子,都讓他成為東路二人臺的核心力量。他曾先後在興和、商都、化德、張北、大同、太僕寺旗、懷安、包頭等地輔導業餘劇團36個,弟子更是遍佈各地。

說到拍戲,或者是寫劇本,高樂美更是付出了不少心血,無論是他導演的作品,還是創作的作品,也無論是傳統戲還是現代戲,都是膾炙人口。

這其中包括高樂美創作或改編的劇本有《無花難結果》、《周振樓》、《悲魂在呼喚》、《後悔不起》、《美人計》、《老會計》、《探三姑》、《算命》、《仙女下凡》、《塞外江南遍地春》、《洛陽橋》、《回口裡》、《對襟記》、《老少情》、《三婿登門》、《回關南》、《高三上墳》、《虞美人》、《粉紅蓮》、《粉梅弔孝》等50多部戲曲都很受觀眾的喜愛。

高樂美根據東路二人臺傳統戲《繼母打孩子》改編成《周振樓》(一至三部)。

新創作的現代劇(曲)有《無花難結果》、《進城》、《岳母和女婿》、《山不轉路轉》、《同心曲》、《送禮》、《雨過天晴》、《老栓牛》等,併為這些劇目譜了曲。

如今高樂美不僅是中國戲劇家協會內蒙古分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內蒙古分會會員,而且還是內蒙古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內蒙古二人臺學會榮譽會員、烏蘭察布市二人臺藝術團藝術顧問,2008年還被內蒙古自治區任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路二人臺傳承人。同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