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 1958-2018,電報大樓陪伴北京人走過了一個甲子

1958-2018,電報大樓陪伴北京人走過了一個甲子

轉自:正陽書局磚讀空間

1958-2018,電報大樓陪伴北京人走過了一個甲子

前兩天和一個出國的朋友聊天,問她想家麼,她說每天忙的暈頭轉向,哪兒有時間想啊!

伴著綠皮摩托的聲音,四九城縱橫交錯的衚衕裡,隔著當街老遠就聽見有人扯著嗓子喊上一聲“有電報”,一衚衕的街坊全都驚醒,收到電報的戰戰兢兢,鄰居也都忙過來關心幾句。——上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這是北京城裡常見的光景。西長安街11號,北京老百姓口口相傳的“北京電報大樓”,就是這些電報的源頭,那裡曾是全亞洲最大的通信樞紐。

即使是今天的北京,在西單一堆繁華的商業樓宇中,這個樣式有點兒古舊的北京電報大樓,也依舊是那麼雄壯、威嚴,101米長、73.37米高的樓體四方端正,從上方俯視為“山”字形。

1958-2018,電報大樓陪伴北京人走過了一個甲子

1952年,北京電信局申請建造北京電報大樓。最開始,電報大樓的選址是在北京西單北大街的電話局的位置,但剛挖了地基,就因為拓寬西單北大街的原因被叫停。兩年之後,北京市規劃部門重新核准相關規劃,西長安街擴建拓寬,電報大樓被安排在拓寬後的西長安街北側,由建築學家林樂義設計。

1958年國慶節之前,電報大樓落成,從此成為長安街上一座經典建築。大樓的質量特別好,據那裡老一輩工作人員的話來說,大樓外牆面上貼的薄磚,“質量絕對值得驕傲,自從貼上以後,沒有掉過一塊。”為慶祝電報大樓建成,1958年9月29日,中國郵政還發行了北京電報大樓落成紀念郵票一套,分別是450萬枚4分,450萬枚8分。這些郵票成了不少外省市人對北京的第一印象,很多人即使沒有來過北京,也都知道北京有這樣一座電報大樓。

1958-2018,電報大樓陪伴北京人走過了一個甲子

既然是電報大樓,就不得不說說電報。過去的通信技術還不像現今那麼發達,電報大樓是北京人通過電報、長途電話與外界溝通的主要場所,那嘀嘀嗒嗒的發報聲曾經響徹整個大樓一層的營業廳。

60年代時候的電報,一個字是7分錢;70年代漲到9分;80年代又變成了1毛3分5釐。現在看這簡直算不上什麼錢,可過去老北京一個月工資才多少錢呢?一大家子的嚼穀,就靠那幾十塊錢,這電報字兒多點,日用品就得少買點兒,所以過去發電報,都得惜字如金,能用一個字說的就絕對不會用兩個字,把文言文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一般的北京家庭,如果不是遇到大事、要事、緊急事,根本不捨得發電報。這就是為什麼,衚衕裡的人家那時候最怕聽到的,就是外面喊的那一聲“誰誰誰家有電報”,因為上面搞不好就寫著如“父病危速歸”這樣的壞消息。

1958-2018,電報大樓陪伴北京人走過了一個甲子

在電報大樓的鼎盛時代,北京的個人電報業務量最多時每月能超300萬份。當時1976年唐山大地震發生後,得知消息的人們都不約而同湧向了電報大樓,兩三天時間內發往唐山的電報,從幾十封突增到上萬封,多得要用麻袋裝。

當然,對一代代的北京人來說,咱們對這個長安街上矗立了半個多世紀的電報大樓最熟悉的,還是那響徹北京城的樓頂鐘聲——《東方紅》。

電報大樓上裝著四面塔鐘。大鐘錶盤的直徑是5米,時針分針比一般人還要高,刻度的尺寸大概能鑽出一個人。塔鐘的報時旋律《東方紅》,是當年由周總理親自選定的,每天早7時第一次報時播放全曲,其他整點時播放前幾小節。上世紀60年代初,電報大樓每天24小時都會整點報時,後來因為聲音太清脆,效果太好,容易夜間擾民,所以改為每天早晨7點至晚上22點間報時。在特殊的日子裡,電報大樓的鐘會變成典禮或紀念日的一部分,為重要活動報時。

1958-2018,電報大樓陪伴北京人走過了一個甲子

在北京還沒有今天這麼大的時候,北京人每天就在早晨7點伴隨著電報大樓《東方紅》報時開始一天的工作,晚上22點伴隨著電報大樓的報時進入夢鄉。這首《東方紅》當時可以傳出好幾裡地,北海遛早的人都能聽得清清楚楚。

至於居住在西單附近的居民,那更是已經把電報大樓的鐘聲看成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能夠實現早上一聽鐘聲就醒,晚上一聽鐘聲就困。據說,電報大樓有一次因為維修,鐘聲停響了幾天,結果附近的居民跟著不自在了好幾天,有的人甚至因為沒有聽到鐘聲的召喚,結果上班遲到了。

還記得小時候,我在琉璃廠這邊上學,第一堂課8點15分下,只要一聽見“東方紅,太陽昇”,班裡同學就都知道這是8點了,快下課休息了,都不由變得精神抖擻起來。那時候電報的使用概率已經不高了,我們小孩兒不知道電報大樓到底幹嘛的,但是我們都知道,沒有電報大樓報時的早晨,不是個正常的早晨。

1958-2018,電報大樓陪伴北京人走過了一個甲子

1998年9月28日,電報大樓作為當時北京惟一24小時營業的電信綜合營業廳正式營業。1998年底,電報大樓工作人員創建了新中國第一個公眾多媒體互聯網China169,並加載了中文內容,中國的第一臺服務器也正式落戶北京電報大樓。2001年8月1日,當時的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取消了公眾電報特急加急業務,電報由此開始淡出人們的生活。今天的人們別說去發電報,大部分已經連見都沒見過電報了。

2017年6月15日,陪伴了北京人59年的電報大樓一層營業廳正式停業,北京唯一的電報業務窗口搬至復興門內大街。“電報大樓”這棟樓,從此告別了“電報”。

大樓一層停業前,一位老電報員自己給自己發了最後一封電報:

“吾於1982年入職北京電報局,目睹35年變遷,時代變革天翻地覆,無以言表,故以此紀念。”

1958-2018,電報大樓陪伴北京人走過了一個甲子

電報大樓的報時鐘聲則被保留了下來,直到今天,趕上整點時,你依然能聽到那曲《東方紅》,當然前提是你呆在西單附近。

有人說“小時候天天能聽到,聽了20年,不知道什麼起就聽不到了。”

其實不是聽不到了,而是這一代人長大了,走得已經太遠了。

也有很多人抱怨說,如今樓高車多,《東方紅》的聲音不脆了,也傳不遠了。

1958-2018,電報大樓陪伴北京人走過了一個甲子

是啊,電報大樓陪了北京人60年,確實老了。

一層停業後的電報大樓我曾經去看過,樓門口立了四個牌子,上書四個大字:“請勿停留”。

時間不會停留,我們終歸是要往前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