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衛青是鄭季和衛媼的兒子,衛子夫是他同母異父的姐姐,為什麼他們都隨母姓?

蘇小傻


衛青是西漢長平烈侯、大司馬、大將軍,衛子夫則是漢武帝劉徹的第二任皇后,史稱孝武思皇后,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擁有獨立諡號的皇后。衛青和衛子夫雖然是同母異父的姐弟,但他們卻都隨了母姓,這在我們現在看來都非常奇怪。悅史君認為,要揭開這個問題的答案,還得從他們的母親衛媼的特殊經歷說起。

衛媼是西漢平陽侯曹壽府上的家僮,與一個衛姓男子生了衛君孺、衛少兒、衛子夫和衛長君等三女一子。

不久,河東平陽人鄭季以縣吏的身份到平陽侯府辦事,與衛媼發生了一段感情,生下了兒子衛青。

後來,衛媼又生了兩個兒子衛步和衛廣。

衛子夫從小就在平陽侯府學習歌舞,衛青則被送到親生父親鄭季的家裡。

鄭季對衛青很不好,讓他去放羊,鄭家的兒子也沒把衛青看成兄弟,當成奴僕畜生一樣虐待。

有一次,衛青跟隨別人來到甘泉宮,一位囚徒仔細看了他的相貌後說道:“貴人也,官至封侯。”

衛青聽了哭笑不得:“人奴之生,得毋笞罵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

衛青長大後,不願再受鄭家的奴役,便回到母親衛媼身邊,做了平陽侯府的騎奴。

西漢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漢武帝到平陽侯府看望嫁給平陽侯曹壽的姐姐平陽公主劉氏,平陽公主讓衛子夫等十幾個女孩上堂歌舞,漢武帝看中了衛子夫,平陽公主就將衛子夫送入宮中。

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衛子夫懷孕,得到漢武帝的尊寵,皇后陳氏的母親館陶公主劉嫖非常嫉妒,就派人去抓捕衛青,想要殺了他來恐嚇衛子夫,不過衛青最終被朋友公孫敖等人救下。

隨後,得知情況的漢武帝召衛青為建章監,並加侍中,衛子夫被封為夫人,衛青後又升為大中大夫之職。

西漢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無子的陳皇后因巫蠱詛咒被廢,退居遠郊離宮。

西漢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漢武帝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攻打匈奴得勝,被封為關內侯。

西漢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衛子夫為漢武帝生下第一位皇子劉據,漢武帝很快冊封衛子夫為皇后。

西漢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衛青率大軍再次大敗匈奴,被封為長平侯。

西漢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衛青又取得了對匈奴的勝利,被漢武帝拜為大將軍,他的三個兒子被封為列侯,長子衛伉為宜春侯,次子衛不疑為陰安侯,幼子衛登為發乾侯。

西漢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7歲的皇長子劉據被漢武帝立為皇太子。

西漢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為表彰衛青的戰功,特加封他為大司馬。

綜上,衛青和衛子夫的早年是很微寒的,但在衛子夫得到漢武帝的寵幸後,姐弟二人開始步步高昇,一個當了皇后,一個成為侯爺。

應該說,衛子夫姓衛是比較好理解的,因為她一直跟在母親身邊,自然就跟著母親的衛氏。

衛青的情況稍微複雜一點,但史書有明確的交代:“子夫自平陽公主家得幸武帝,故青冒姓為衛氏”,在這裡,悅史君再稍微解釋一下:

第一,衛青雖然是衛媼和鄭季的兒子,而且他從小跟著鄭季生活,但他被鄭家所不容,自然無法感受到家庭的氛圍。

第二,衛青長大後,就從鄭家回到了平陽侯府,與母親衛媼和姐姐衛子夫等人在一起,時間長了自然感情就深了。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衛子夫被漢武帝接入宮中後,衛青就成了外戚,這時候對他來說,把姓改成衛氏,就變得非常關鍵了。

悅史君還要強調一點的是,事實上不僅是衛青“冒姓為衛氏”,他後面的兩個弟弟衛步、衛廣,也都在這一時間“皆冒衛氏”。

因此,悅史君認為這不是單純“隨母姓”的問題,說到底是宮廷富貴的需要,而衛氏一家,由此也在歷史上留下了“五人封侯”的榮耀!

(寫有趣的歷史,說不盡的傳奇,我是悅史君,更多精彩歡迎關注公眾號“歷史這樣說”)


歷史這樣說


我們先來看看衛氏一族的家庭情況,母親叫衛媼,媼的意思是老婦的意思,衛媼的意思,就是衛家老太太,就像薄姬的母親叫魏媼一樣。衛媼是平陽府的一名僕人,至於衛媼是孃家姓衛,還是夫家姓衛,這個確實不好說。

因為兩種可能性都有,但我比較傾向於衛姓是衛媼的孃家姓,畢竟衛青是鄭季和衛媼的私生子,衛青不從父姓,而從母姓,這個是比較符合邏輯的,所以可以從衛青的姓氏反推出衛媼的本來姓氏,史記也認為是這樣的。

衛媼共有五個孩子,兩個兒子和三個女兒,衛媼與前夫生了一個兒子,叫衛長君,只是衛長君的事蹟比較不明,衛子夫當上皇后的時候,衛長君和衛青都當上了侍中,應該是死在衛青成為將軍之前。

衛媼與前夫生了三個女兒,長女為衛君孺,次女為衛少兒,三女為衛子夫。衛君孺嫁給了太僕公孫賀,公孫賀後來成為丞相。衛少兒認識了以縣吏身份在平陽府做事的霍仲孺,然後就有了霍去病。

霍仲孺差事辦好之後,就離開了平陽府,娶妻生下了霍光,所以霍去病與霍光是同父異母兄弟,但比較奇怪的是,霍去病也是私生子,為什麼不從母姓呢,叫衛去病,興許衛少兒覺得有一天霍仲孺會來接她走的吧。

衛少兒後來嫁給了陳平的曾孫陳掌。衛子夫,大家就比較熟悉了,她是平陽府的一個歌女,有一天,漢武帝到了平陽府,對衛子夫一見鍾情,就把衛子夫帶進宮,之後就立衛子夫為皇后,衛子夫生的兒子劉據為太子。

衛媼認識了同樣以縣吏身份在平陽府做事的鄭季,然後就生下衛青,所以衛媼,鄭季,衛青和衛少兒,霍仲孺,霍去病的情況是何等的相似。同樣的,鄭季差事辦完了也回家去了。

因為生活比較艱苦,衛媼把衛青送回鄭季的家中,鄭季和他的兒子對衛青十分不好,衛青稍大一點,實在受不了鄭家人,所以又跑回平陽府,成為平陽公主的騎奴,再後來,成為大將軍大司馬之後,還迎娶了平陽公主。


歷史簡單說


古代並不是沒有隨母姓,不同現在的隨母姓,是姓氏的自由,古代隨母姓幾乎只有一種情況,即父親入贅,這樣孩子才會隨母姓,但因為贅婿地位並不高,所以入贅之後只要有可能,很多人還是會改回原姓,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之初,曾下令如果是因為入贅等原因改姓的,都可以申請改回原姓。

不過衛子夫、衛青等兄妹到底是不是隨母姓卻是一個不確定的結論。據史料記載,衛子夫等母親是衛媼,但衛媼並非其名,且又載,衛媼與一衛姓男子育有一子三女,即長子衛長君,長女衛君孺、次女衛少兒、三女衛子夫,如果記載屬實,那麼可以確定,衛子夫並不是隨母姓,而是隨父姓。相反,倒是其母衛媼,也應該是隨夫稱呼,就像以前稱張先生的妻子張夫人類似。

衛媼後來又與同在平陽侯府的縣吏鄭季有私情,育有兒子衛青等,所以按照正常來說,衛青應該姓鄭,但因為是私生子,地位非常低下,所以即使後來被送往父親家也不被認可,所以這種情況下,衛青應是捨棄鄭姓而採用同母異父的哥哥、姐姐姓氏,即衛姓,也即司馬遷所言的冒姓衛。


楚邾


也難怪啊,生活在這個時代,很少會體會到奴隸這個詞真正的含義以及社會階層固化對於整個社會的影響。

我先舉兩個例子,這兩個例子大家都聽說過,第一個就是印度的種姓制度,這一點大家都知道你是什麼樣的姓氏,就代表你這一生就應該去做什麼樣的事情。如果說你做了越界的事情,那你就會遭到社會上所有人的唾棄,討厭,最後邊緣化,這就是社會階層的固化,你身上只要含有一絲那個階層的血液,你的一生註定就是悲劇的。

第二個例子就是美國的黑奴!你們知道美國的黑奴是怎麼產下後代的嗎?比如說我的一個農場主看下你家另外一個農場主手裡面一個黑人奴隸特別壯實,因此派了一個女的黑人奴隸過來,然後兩個人關到房間裡面,生下來的小奴隸就是奴隸主的私有財產,你這個黑人爸爸沒有任何關係,也許正是因為這一段歷史的不堪回首所以現在在美國只要提到種族歧視,警察不會跟你講道理,直接把你抓進監獄裡面去,不過真實的情況,我希望大家看一下邁克爾傑克遜的一段mv,“they do not care about us”記住,不是最普通的那個版本是監獄版的那個版本。

言歸正傳,我們在說到衛青這個人身上大家都知道衛青的母親是一個奴隸!所以說衛青生下來的時候,他身體裡邊就帶著一半兒奴隸的鮮血,只要帶著這個血液你一輩子都會烙上奴隸的印記。

所以說這個女的奴隸生下來的孩子就要歸這個家族所有,無論你這個父親究竟是什麼樣的地位當然衛青的父親也確實只是一個在官府裡面打雜的人。你也沒有什麼權利去說這家人做的不對,所以說生下來的孩子不可能擁有父親的名字,就等於給了他最重要的東西公民的身份和做人的尊嚴,當然也不可能擁有家族的名字,這算什麼事情,是不是?你這個孩子又沒有t家族做過什麼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不可能額外的給你這個賞賜,所以歸根結底只能夠跟著她母親這個奴隸的性,這也就是要讓他記住自己是一個奴隸。歷史書上面關於漢武帝的姐姐嫁給衛青這件事情曾經給予了高度評價,最重要的一個評價就是,(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她不嫌棄衛青出生低微,可見這個奴隸的血統對於衛青來說是一種折磨。

當然,未清還有衛子夫是幸運的,因為他們遇見了漢武帝。漢武帝把這兩個奴隸直接給提拔到了一個到皇后的位置,一個到大將軍的位置,也為接下來棒平匈奴,威震四海打下了一個最堅實的基礎,不世出的衛青,霍去病這是漢武帝能夠威震天下的兩大重要殺器,我們可以看到在兩個人去世以後漢武帝晚年對於邊關遊牧民族的對戰裡面經常是以失敗作為結果。漢武帝的不拘一格用人才,也是他能夠完成千古一帝偉業的重要依仗。


漩渦鳴人yy


公元前139年春三月上巳日當時只有十八歲的少年天子漢武帝劉徹在姐姐平陽公主府上觀看了一場歌舞表演,年輕的皇帝對領唱的歌女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就向平陽公主討了這個歌女入宮。這時誰也沒料到這將會是一次影響歷史進程的會面,這個歌女的名字叫做衛子夫。

話說衛子夫有個同母異父的弟弟名叫衛青。衛青的母親被稱為衛媼,是平陽侯府的下人,她與來平陽侯家中做事的縣吏鄭季私通,生了衛青。衛青曾在親生父親鄭季家裡生活過一段時間,但鄭季卻讓他和僕人一起放羊,鄭家的兒子也從不把衛青看成兄弟,而是當成奴僕畜生一樣虐待。衛青稍大一點後不願再受鄭家的奴役,便回到母親身邊,做了平陽公主的騎奴。也許是因為在父親家備受虐待的經歷使他選擇隨母姓。有一次衛青跟隨別人來到甘泉宮,一位囚徒看到他的相貌後說:“這是貴人的面相啊,官至封侯。”衛青笑道:“我身為騎奴,只求免遭笞罵,已是萬幸,哪裡談得上立功封侯呢?”由這個故事我們不難看出:衛青的潛意識裡是有著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的,但他卻小心翼翼將這種志向隱藏起來,只因他對自己作為私生子的出身以及在鄭家所遭受的白眼還是相當自卑的,他之所以選擇隨母姓其實也是源於這種自卑感,以致於他極力想否認自己和鄭家的關係。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正是這種自卑感促使他更加奮發圖強,最終他用實際行動成就了他個人的千古英名,也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姐衛子夫的入宮成為了衛青命運的轉折,但也險些給他帶來殺身之禍: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入宮後被冷落了一年多的衛子夫再次獲幸有了身孕,這就引起了漢武帝的皇后陳阿嬌的嫉妒。其母館陶公主派人捉了正在建章(後為建章宮)當差的衛青,意圖殺害。同僚公孫敖聽到消息後率人趕去救下衛青。漢武帝得知此事,大為憤怒,立刻任命衛青為建章監、侍中,封衛子夫為夫人,衛長君為侍中。數日間連續賞賜衛青,多達千金。衛孺嫁給了太僕公孫賀,衛少兒嫁給了陳平的後人詹事陳掌。公孫敖也因此顯貴。衛青後又被任命為太中大夫,俸祿千石,掌管朝政議論。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興兵南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面對匈奴的大舉入侵,漢武帝兵分四路進行反擊:車騎將軍衛青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治代縣,今山西大同、河北蔚縣一帶),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這四路大軍中李廣是老將、名將,最為匈奴忌憚,然而正因為如此匈奴出動主力大軍重點打擊李广部,結果李廣戰敗被俘,但他憑藉勇力逃出並重新歸隊,然而他這支漢軍基本全軍覆沒。公孫敖的一萬騎兵在匈奴人的打擊下損失七千;公孫賀倒是沒什麼損失,那是因為他在大漠中旅遊了一圈愣是沒碰著匈奴人,所以儘管沒損失但自然也沒戰果。

相比之下衛青是幸運的——匈奴人以為他只是憑藉漢朝皇帝的小舅子身份上位,根本沒正眼瞧他,匈奴主力都去對付李廣和公孫敖了。衛青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孤軍深入,迂迴到匈奴祭天聖地龍城,成功俘虜了700多匈奴人。衛青此戰不僅是四路大軍中唯一的勝仗,而且是自白登之圍後歷次漢匈之戰中漢軍首次深入匈奴後方的勝仗,為以後漢朝的進一步反擊打下了良好的人心基礎。

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騎兵進犯上谷(今河北懷來東 南)、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等地。 漢武帝避實就虛,實施反擊——派遣衛青率大軍進攻為匈奴所盤踞的河南地。衛青引兵北上,出雲中,沿黃河西進,對佔據河套及其以南地區的匈奴樓煩王、白羊王所部進行突襲,全部收復了河南地。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在河南地設置朔方、五原兩郡,並築朔方城,移內地民眾十多萬在朔方屯田戍邊。漢軍收復河南地,具有重要 的戰略意義: 抽掉了匈奴進犯中原的跳板,解除了其對長安的威脅,併為漢軍建立了一個戰略進攻的基地。

匈奴貴族不甘心失去河南這一戰略要地,數次出兵襲擾朔方,企圖奪回河南地區。漢武帝有鑑於此決心反擊:元朔五年(前124年)春時任車騎將軍的衛青率軍出朔方,進入漠南,反擊匈奴右賢王;李息等人出兵右北平(今內蒙古寧 城西南),牽制單于、左賢王,策應衛青主力軍的行動。衛青出塞二三百公里,長途奔襲,突襲右賢王的王廷,打得其措手不及,狼狽北逃。漢軍俘敵1萬多人,凱旋歸師。

就在衛青屢立戰功之際漢軍中又冉冉升起了一顆新的將星:公元前140年這顆將星誕生在一個傳奇性的家庭——他的母親是平陽公主府的女奴衛少兒,父親是平陽縣小吏霍仲孺,他的名字叫做霍去病。霍去病的母親衛少兒正是衛青的二姐,也就是說霍去病時衛青的外甥,而且他們還有一個共同身份——私生子;所不同的是霍去病保留了父姓,與此同時這也等於向世人公開自己的私生子身份。不過霍去病並不在意,他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那些瞧不起自己的人感覺打臉。有一次他的姨夫漢武帝和舅舅衛青視察軍營,漢武帝對這個年輕的外侄很是中意,勸他多讀一些古代兵書,可得到的答覆卻是“水無常形,兵無常勢。運用之妙,在於一心”。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十七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命為驃姚校尉(故霍去病又稱霍驃姚),隨衛青擊匈奴於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里赴利,被他斬殺和俘虜的敵人數目超過了己方的損失——斬獲敵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國、當戶的官員,同時也斬殺了單于的祖父輩籍若侯產(籍若侯乃封號,名產),並且俘虜了單于的叔父羅姑比,勇冠全軍,以一千六百戶受封冠軍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任命十九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佔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渾邪王、休屠王部,殲敵4萬餘人。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于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了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餘眾歸漢。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為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礎。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時年22歲)各率騎兵5萬,“步兵轉折踵軍數十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沙漠別稱或曰即今俄羅斯貝加爾湖)。經此一戰,匈奴被漢軍在漠南盪滌,匈奴單于逃到漠北,“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他和衛青發起的對匈奴的進攻性戰爭,改變了漢朝長此在對匈奴戰爭中的守勢狀態,一舉打敗匈奴。從而長久地保障了西漢北方長城一帶,也就是在漠南地區的邊境安全,此戰為漢朝進擊 匈奴最遠的一次。

漢武帝為表彰霍去病的功績而贈予他一處宅邸,霍去病卻說出了那句千古以來擲地有聲的豪言壯語“匈奴未滅,無以為家”。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被漢武帝寄予厚望的漢軍年輕將領霍去病染病身亡,年僅24歲(虛歲)。漢武帝下旨令其陪葬茂陵。諡封“景桓侯”。取義“並武與廣地”,彰顯其克敵服遠、英勇作戰、擴充疆土之意。漢武帝對霍去病的死非常悲傷。他調來鐵甲軍,列成陣沿長安一直排到茂陵東的霍去病墓。他還下令將霍去病的墳墓修成祁連山的模樣,彰顯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公元前112年十月45歲的漢武帝劉徹率上萬騎兵部隊出巡雍州,抵達甘肅靖遠的黃河岸邊。當他在黃河邊極目遠眺之時在他視線之外的祁連山和河西走廊早已是大漢疆域的一部分,漢帝國的使節、商旅和軍隊沿著張騫開闢的絲綢之路奔赴西域。隨著霍去病的死一段金戈鐵馬的崢嶸歲月暫時落幕了,當年曾有無數漢家將士為經略這條連通西域的道路而浴血疆場,儘管他們沒能留下名字,但他們的功績與日月同輝。一年後漢帝國正式設置武威、張掖、九泉、敦煌河西四郡——河西四郡的命名都有各自獨特的含義:武威意味著漢帝國的武功軍威遠播河西;張掖斷匈奴之臂,張漢之肘腋;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衝,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而得名;敦煌則是盛大昌盛之意。這一個個具有獨特含義的名字見證的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歲月。

衛青、衛子夫、霍去病儘管都曾是遭人白眼的私生子,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自己正名。所不同的是:衛青、衛子夫試圖以隨母姓來忘卻自己的出身;而霍去病對此卻毫不在意。造成這一區別的根源在於:衛青、衛子夫是白手起家,他們沒有任何依靠,衛青只能依靠自己實打實的軍功獲得晉升,與此同時他的姐姐衛子夫在另一個看不見銷煙的戰場上同一群陰謀詭計者廝殺著,他們深知自己一路走來的艱辛;霍去病卻不一樣——當他嶄露頭角時他的舅父是為漢帝國拓土開邊立功絕域的大將軍,他的姨母是深受皇帝寵幸的皇后娘娘,誰還會計較他作為私生子的身份呢?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首先,關於衛媼是否姓衛這個問題,一直都存在爭議。因為,歷史記載的,在衛青之前,衛媼所生的三個孩子都是她與其夫所生:長子衛長君,長女衛君孺,、次女衛少兒、三女衛子夫。而衛媼也沒有明確的名姓記載,所以,所謂的“衛媼”的稱謂可能是大家約定俗成的一種叫法,叫著叫著就變成了她的名字,就如同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一般。

照這種情況來看,也就沒有什麼衛子夫是不是隨母姓的問題了,衛家這幾個孩子,只有衛青是私生子,衛子夫他們不是啊……

至於衛青為什麼不姓鄭,其實我感覺他應該姓過鄭,據說當時衛媼因為家貧把他送回國鄭家,如果不改姓鄭,鄭家又怎麼會收下他?而後來他為什麼叫衛青而不是鄭青,應該和衛媼的身份,還有他後來離開鄭家有關,畢竟他在鄭家一直被苛待,沒有感受到家的溫暖,所以他無所謂姓什麼吧,索性和哥姐統一……(當然,這是我自己杜撰的)

關於從母姓這個問題,我竊以為,除了父不詳的那種,還有就是所謂的上門女婿,其他情況下,都是隨父姓的多,畢竟霍去病也是私生子,他的父親懦弱到不敢承認他的存在,但是他還是隨了父親的姓,並且提攜同父異母的弟弟霍光。

所以,照這麼看來,其實姓什麼,還是挺任性的一件事,不用追溯到社會規律那麼嚴肅的問題上。


紅妝歷史館


瀉藥。這個問題很複雜,關係到姓氏的劃分。

當代人有姓無氏,或姓氏不分。上古時代由於不同部落族群相互通婚,為了有所區別,所以有姓氏劃分,姓乃血緣關係,氏乃婚姻關係。

還有後來演變為男姓女氏,要考慮父系社會和母系社會。如上古八姓,姬,姚,等這些可能是母系社會的劃分。

提問所說的衛子夫的姓,屬於秦漢時代,例如秦始皇是趙姓贏氏,所以稱趙政是絕對正確的,稱嬴政也沒錯。

衛子夫的這個情況是隨母姓,不可能隨父姓,因為作為公主的服務員是世代傳承的,家族式的,看似地位是個奴婢,但是比起父系的那些小吏出身還是高貴的多,俗話說丞相門衛6品官,就是這個道理,由於天天與貴族接觸,晉升幾率很高的,如果隨了父姓,姓鄭了,估計就不會有後來的衛皇后,衛大將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