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不妨對自己搞一個“時間利用調查”

時間是一切財富中最為寶貴的財富。很多人經常會問:時間都去哪兒了?據報道,國家統計局透露,從時間維度全面反映我國居民生產生活狀況的時間利用調查前期準備工作已經就緒,並於5月份起進入現場調查階段。

這是第二次全國居民時間利用調查。2008年國家統計局組織開展了我國第一次時間利用調查,首次獲取了我國居民時間利用數據。十年過去了,我國居民的生活方式、時間分配及生活質量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現在進行第二次時間利用調查,就顯得很有必要。

時間利用反映的是公眾在各項活動中的時間投入,從時間利用中能夠看到居民具體的生活形態。此次時間利用調查將在北京、河北、黑龍江、浙江、安徽等10省(市)開展,每省(市)平均調查樣本2000戶,全國共調查約2萬戶,調查對象約6萬人。此次時間利用調查範圍廣、人數多,調查結果也就更具有代表性、普遍性。

時間利用調查不是我國獨創,美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等85個國家和地區都進行過時間利用調查。時間利用調查實際上是對居民的生活軌跡進行還原,每個人都活在時間中,每個人的一天都是24小時,在時間面前人人平等,但在時間利用上,人們卻有很大不同。如很多上班族在時間利用上都是朝九晚五,但下班後,很可能就各有各的生活,如有的要回家帶孩子,有的則約三五好友聚餐、聚會,有的週末要繼續加班,有的則會出去旅行。

而在生活習慣上,10年前很多人習慣看報、看電視,10年之後的現在,智能手機成了很多國人不可脫離的“伴侶”,人們拿很多時間在手機上刷劇、打遊戲、聊天等。通過時間利用調查,能夠觀測經濟社會的變遷,能夠看到國人生活習慣的改變,還能從中反映國人的幸福感等等。

正如國家統計局社會科技和文化產業統計司司長張仲梁說的,時間利用調查還能從中考察男女平等、兒童照料、交通運輸、閒暇娛樂、養老保障、醫療健康、城市建設等範圍廣泛的公共政策問題。時間利用調查還可以多利用大數據。很多居民的時間利用並不一定要入戶調查才能得到,在網絡時代,比如微信步數統計、居民在網絡上留下的各種活動軌跡,就能很精準地勾勒出很多國人的時間利用情況。

時間利用調查就是經濟社會、居民生活的調查表,是“時代截圖”,是對國人生活的“深度調查”。時間都去哪兒了?時間利用調查能為評價社會進步、民生福祉改善,測算居民獲得感等提供依據。通過對居民時間利用的瞭解,可以更好地對社會進行“把脈”,在改善民生、進行社會治理、促進社會進步等方面,提供更多有價值的調查資料。

通過時間利用調查能夠看清現代人的真實生活,這也可以作為每個人的鏡鑑。所以不妨每個人都製作屬於自己的時間利用調查,看大好光陰是否虛度,是否過得有價值、有意義。對於國家、群體、個人來說,都要認識到時間是寶貴的,都要有“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要讓時間過得更有意義一些,全社會就能變得更為朝氣蓬勃,居民生活就能更有幸福感、獲得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