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二十年前,我們確實有過打敗蘋果的機會

二十年前,我們確實有過打敗蘋果的機會


邦哥推薦集邦諮詢指出,2018年Q3全球智能手機生產量估季增6%,華為連續兩季度超蘋果。不過在二十年前,我們確實有過打敗蘋果的機會。聯想做帶頭大哥,長城、方正、四通等,經過十幾年來強行用低價開拓市場,質量參差不齊的國產貨,把群眾對國產品牌的信任透支得乾乾淨淨。十八年過去了,蘋果市值突破10000億美元,幾乎是聯想市值的130倍。



古代好漢們上山落草前,先割一個人頭帶在身上,斷了自己的後路,以此表達自己亡命天涯的決心。

現在國產手機的新品發佈會,個個喊著要“吊打蘋果”,爭著表達他們為國爭光的決心,這“吊打蘋果”,分明就是他們的投名狀。

可是你看蘋果手機被雷布斯、賈布斯、羅布斯們吊打了這麼多年,可曾被他們打敗了嗎?

“華為……華為不一樣。”

華為當然不一樣,華為是中國最注重研發的公司,沒有之一。2017年,華為研發投入131億美元,比蘋果還要高10億,在亞洲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六。

但是鉅額投入的背後呢。

2017年,華為一共發佈了21款手機,華為的研發費用,刨去主營業務、再刨去芯片和華為雲,剩下的分到這21款手機身上,你說還有多少嗎?

2017年,蘋果手機賣了2.1億部,華為手機賣了1.5億。蘋果賣一部手機掙150美金,華為賣一部手機只賺15美金。華為手機要想趕上蘋果的利潤,銷量得是人家的十倍,但是你看看如今日漸飽和的智能手機市場,留給華為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二十年前,我們確實有過打敗蘋果的機會

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走勢預測2010~2020


從2014年開始,蘋果一直把持著全球智能手機80%的利潤,其他手機加起來只佔20%。有了錢,可以搞研發,也可以回購股票,股價自然節節高升。

就在前兩天,蘋果的市值突破一萬億美金。一萬億美金,放眼全球,僅此一家,大致相當於A股總市值的六分之一,小米市值的二十倍

你以為過去幾年是智能手機崛起史,實際上是一部蘋果撈錢史,如今蘋果僅僅是現金儲備就能買下四個小米。

2011年,喬布斯帶著Iphone4s稱霸世界的時候,國產智能機剛剛登上歷史舞臺,拔劍四顧,二十年中國電子產品發展史卻只留下了中關村與華強北。

七年之後,白雲蒼狗,看看國產手機的定價,我們做的還是人家做剩下的市場,不是華為不努力,實在是敵人太強大。

不過在二十年前,我們確實有過打敗蘋果的機會。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個春天,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

這首詩不僅解放了中國的思想,還招來了跨國電腦巨頭IBM、康柏和惠普……他們手牽著手來到中國市場,國產電腦的市場份額從1987年的67%下降至22%。

當時中科院旗下的聯想集團是當之無愧的國產電腦龍頭,面對來勢洶洶的跨國企業,時任聯想集團的總工程師倪光南提議聯想自主研發芯片。

加入聯想前倪光南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聯想這個名字的來源就是倪光南發明的聯想漢卡,當時的聯想停留在組裝貼牌的階段,距離真正的電腦製造技術還差得很遠,倪光南打算借“中國芯”讓聯想成為真正的世界電腦巨頭。

結果,這一建議遭到了柳傳志的堅決反對。

理由是

“有了核心科技也不一定賣得出去,只有賣出去才能賺錢”。

柳傳志認為應該利用低價優勢打價格戰,搶佔市場份額,等到形成自己的工業製造能力後,再來發展技術,這就是當年風靡中國的“貿-工-技”路線。

柳傳志的理論最終獲得了中科院領導的支持,1995年,倪光南被罷免總工程師職位,四年後黯然離開聯想。

近兩年,蘋果悄悄啟動了芯片的研發,中興因為芯片受制於美國,被罰款14億美金,看到這些,不知道中科院和倪老先生作心裡是什麼滋味。


二十年前,我們確實有過打敗蘋果的機會



大權在握的柳老爺子為了維持低價優勢,把聯想電腦的組裝成本砍去了五分之四,高喊著保護民族品牌的口號,成功遊說電子工業部在各種採購中支持聯想,各路媒體配合渲染《聯想與“八國聯軍”拼市場》的愛國熱情。

有了聯想做帶頭大哥,長城、方正、四通紛紛降價,國產電腦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實現反撲,成功對覬覦中國市場的外國產品們施以顏色,讓這幫外國佬也看看,咱們中國人的……營銷實力,儼然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支持國貨運動。

效果是立竿見影的,1995年底,第十萬臺聯想電腦出產,長袖善舞的柳傳志把這臺電腦獻給了數學家陳景潤,兩年後,聯想回到中國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

不過這場仗,我們真的打贏了嗎?

你看著那一個個高喊愛國口號的民族品牌,表面披著高科技的皮,裡子分明是一個個裝配工廠,技術是別人的,零部件是別人的,連生產線是從別人那裡買來的,全國上下都以為我們支持了民族科技,沒想到裡面的大頭都給外國巨頭交了智商稅。

1998年,聯想第100萬臺電腦出產的時候,英特爾把這臺電腦收藏到了英特爾博物館,不知道他們從這100萬臺電腦裡賺了多少錢。



這場表面的勝利至少給了國產品牌們三個錯覺:

一、跨國電子品牌不過如此二、吃瓜群眾不需要好產品三、民族品牌這四個字真好用


而後,我們迎來了至少長達十年對於電子產品技術研發的漠視。

從1998年到2011年這十年,從臺式電腦到筆記本,小靈通到手機,以聯想為首,國產消費電子產品沉迷於各種組裝,用著別人的技術,貼上自己的牌子。為了競爭,不擇手段壓低自己的成本,省下來的錢在廣告上狂轟濫炸,核心技術的研發實際上已經陷入了停滯,迎來了又一場技術退步。

低價優勢本身就是一個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你會發現成本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發展到現在甚至出現了虧本賣硬件的模式,殊不知,科技產品的高利潤正是研發的經濟基礎,要麼先付要麼後付,哪有搞科研不花錢的道理。

經過十幾年來強行用低價開拓市場,質量參差不齊的國產貨,把群眾對國產品牌的信任透支得乾乾淨淨,國產等於劣質,這一偏見漸漸成了共識。

自覺品牌被玩壞了的聯想,在2004年,用18億美金購入了IBM PC業務,舉國上下一片歡騰。實際上,從2001到2003年,IBM的 PC業務虧損額高達10億美金,聯想給出的收購價幾乎是TOSHIBA出價的兩倍,不僅如此聯想還要償還IBM PC事業部高達6億美元的債務。

聯想帶給Thinkpad最大的驚喜就是,憑藉著自己對中國市場”深刻理解”推出了廉價版Thinkpad,好端端的高端商務機形象一落千丈。

你以為聯想繼承了IBM的技術,卻沒想到人家看重的只是Thinkpad的馬甲,缺少持續的研發資本,當年與Mac棋逢對手的ThinkPad,如今只能泯然眾人。



2000年,聯想集團市值達到800億元,同年,蘋果市值為100億美元,隔著太平洋,東西方科技產品巨頭勉強平起平坐。

聯想手機最早可追溯到2002年,而蘋果第一代iPhone要到2007年才出產。

戲劇性的是,2008年,聯想做價1億美金賣出了自己的手機業務。2009年底,iPhone風靡中國的時候,聯想又花了2億美金把手機業務買了回來,這種前後不搭調的騷操作聯想還有很多。

說到底還是缺乏自己技術基因,看到什麼火就做什麼

。問題是你只看到了人家拿出來賣的產品,你知道人家實驗室裡擺著什麼嗎?

從2006年到2015年,聯想十年投入的研發成本是44.05億美元,而蘋果僅在2013年的研發投入就超過了44.8億美元。

十八年過去了,蘋果市值突破10000億美元,幾乎是聯想市值的130倍。


柳老爺子當年提出貿-工-技,2013年開始,聯想電腦的銷售量穩居全球第一,2017年底聯想收編了富士通PC業務,貿和工都有了。

現在讓我們問問拿著錢四處投資的柳老爺子,技呢?


二十年前,我們確實有過打敗蘋果的機會



這個技,或許早在二十年前就被丟在了一邊。

現在看來,九十年代的那一場浩浩蕩蕩的支持國貨運動,分明成為一口毒奶奶瘦了聯想,奶大了蘋果。

市場就是市場,支持好的,淘汰壞的,才能倒逼企業進步,一味溺愛不可能養出能幹的孩子。

先有公正的裁判,才能有偉大的球員,關鍵是這個裁判真的公平嗎?

來源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