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到了明朝晚期,明軍為何能在客場打贏日本,在主場卻打不過滿清?

話說在明朝萬曆年間,明軍先後在客場朝鮮和主場遼東迎戰了巔峰時期的豐臣秀吉率領的日軍以及崛起中的努爾哈赤率領的滿洲八旗力量,當中相差不到20年,但為何明軍能在客場打贏日本,在遼東主場卻反而打不過滿清了呢?乃至明朝在薩爾滸之戰中一敗塗地,並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就以敗多勝少的戰績逐漸亡國。

至於其中緣故,就讓我們今天來了解下吧。

到了明朝晚期,明軍為何能在客場打贏日本,在主場卻打不過滿清?

話說萬曆朝鮮戰爭(1592年-1598年)是指明朝萬曆年間中朝人民抗擊日本侵略朝鮮的戰爭。

1588年,日本太閣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後,為了平息國內武士對分封不均的不滿併為削弱各個諸侯勢力。決定對外發兵,以獲取更多的土地。1592年 3月,豐臣秀吉共調動軍隊九個軍團共20萬人渡海至朝鮮作戰,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官。在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後,豐臣秀吉以朝鮮拒絕攻明為由,於4月正式開始了對朝鮮的戰爭。

日軍在戰爭初期處於優勢,一個月攻陷朝鮮京城,驅逐朝鮮國王李昖。明朝集結遼東及三千戚家軍約4萬人由李如松統領,奔赴朝鮮作戰。日軍在平壤之戰大敗後後撤,而明軍因兵力也無法進行大規模作戰,在碧蹄館之戰後雙方開始議和。在1595年,戰爭第一階段基本結束。

1597年正月,日軍14萬大軍再侵朝鮮。朝鮮二次求援,明朝初次調集4萬兵力赴朝救援,後續不斷增兵,最高至7萬。日軍在豐臣秀吉死後難以為繼,遂全部從朝鮮半島撤退。

萬曆援朝戰爭對當時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深遠影響。此役是明朝對外戰爭最後的輝煌,不僅保衛了朝鮮半島,進一步鞏固了中朝友誼。 而朝鮮從亡國到復國,實力被嚴重削弱。日本元氣大傷,豐臣秀吉集團的勢力被削弱而間接導致德川幕府崛起。明朝的國力也受到相當損耗。

到了明朝晚期,明軍為何能在客場打贏日本,在主場卻打不過滿清?

回顧明軍與日軍作戰的歷史,不能不提起明代嘉靖至萬曆年間的名將戚繼光。戚繼光曾經在浙江訓練出一支勁旅,為最終平息日本海盜對沿海地區的侵擾居功至偉,其後,他又奉命在北邊的薊州、昌平、遼東、保定四鎮練兵,使這些地方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高,他還著有《紀效新書》及《練兵實紀》等兵書,對後來的明軍影響很大。而赴朝參戰的明軍,有北兵與南兵之分,北兵包括來自薊、遼等鎮的官兵,而南兵將士大部分是浙江人,由此看來,無論北兵與南兵,其都與戚繼光有很深的淵源。

當時,援朝明軍的裝備為火器與冷兵器,具體而言,火器有、神炮、虎蹲炮、滅虜炮、百子銃、佛郎機、快槍、鳥槍、火箭等;冷兵器則有鐮、鉤、刀、钂鈀、弓箭等。曾經任職經略的宋應昌認為“中國製倭長技,全恃火器。”而各類火器之中,火力最猛的是大炮,所以明軍裝備了大量火炮。例如炮身長二尺、重量達到三十六斤的虎蹲炮,每次可發射五錢重的鉛彈一百枚,而屬於重型炮的各類佛郎機,裝配的鉛彈從十兩至一斤不等,這些火炮比起日軍普遍使用的只能發射二錢鉛彈的鳥銃,火力要強大得多。

到了明朝晚期,明軍為何能在客場打贏日本,在主場卻打不過滿清?

可等到努爾哈赤的後金政權崛起於遼東,面對生猛崛起的後金八旗,往常“天兵”般強大的明軍,卻是接連稀里嘩啦:薩爾滸戰役慘敗,遼陽瀋陽慘敗,等到後金變成“清軍”,明朝更是被破關南下各種猛揍,還給打出“恐八旗病”,一聽人喊“辮子軍來啦”,立刻腳底抹油跑得快。類似慫包場面,幾乎史不絕書,後人說起來,都是各種嘆息。

雖然輸的原因有很多,但其實八旗軍強得令好些明軍害怕的一樣東西,卻恰是之前在朝鮮戰爭中明軍自豪的優勢:火器!

早在萬曆九年,努爾哈赤就連哄帶騙弄了好些漢族工匠,還誘騙了不少明軍中火器兵身份的逃兵過來,還長期大量用貂皮換硝石硫磺,就為研發火器。而隱藏了大半輩子的努爾哈赤,晚年之所以能下定決心,扯旗反了明朝,也更因看明白一個事情:明朝看上去很強大的火器優勢,早就注水了!為啥說注水?先看明朝的火器生產。

大明的火器生產,中央有軍器局和兵仗局,嘉靖年間起好些火器生產權又下放,遼東四川廣東都有兵工廠。研發生產力量強,生產規模更極大。比如明朝在登州設炮廠,引進生產歐洲紅夷炮,澳門來的葡萄牙工匠,來了就嚇一跳,連呼歐洲沒這陣仗。所以現代戰爭裡的常規火器,水雷手雷機關槍,放明朝都有雛形,國外傳入的先進火器,只要入了大明法眼,就能青出於藍,鳥銃、魯密銃、弗朗機、紅夷炮,樣樣殺傷力都比原版強。以西班牙傳教士門多薩的驚呼說:比我們(西班牙)造的更好,更有威力!

可自從張居正過世,萬曆皇帝親政起,這件事就水了。

到了明朝晚期,明軍為何能在客場打贏日本,在主場卻打不過滿清?

大明這套生產體制,有個大毛病:部門極多,相互制約也多。隆慶年間起鐵腕閣老坐鎮,朝廷下決心撥專款,自然能開足馬力出成果。可等到萬曆帝親政,這位皇帝出名的事,就是幾十年不上朝,雖說大事不耽誤,但軍工生產卻真耽擱。比如號稱“又遠又毒”的魯密銃,萬曆二十五年就研發成功,可造了十幾個樣品就沒了下文。後來的鷹揚銃炮,萬曆皇帝拍板撥款,但一牽涉建造過程裡誰說了算,又是各種吵,最後發明者趙士楨實在被吵得受不了,主動上書求停工。以趙士楨感慨說:開發一個新武器,卻是群狼爭肉,工部、戶部、兵部為利益猛掐。萬曆皇帝最後活個稀泥,好好的先進武器,也就扯皮扯沒。

同樣扯皮的,就是明軍的火器訓練。火器這武器再厲害,要用好也要有訓練保障。隆慶至張居正改革時期,明軍火器戰力強,一大原因就是火器訓練抓的牢,典型代表是戚繼光,除了日常有操練,隔幾年還有大型軍事演習,橫掃天下的殺傷力,就是摸爬滾打練出來的。但到了萬曆中後期,這事也就不靠譜。好些軍隊人員都缺編,訓練更缺乏,邊軍原先固定的“團操”等訓練,基本都是多年不搞。所謂強大火器,基本就是擺樣子,真上戰場就抓瞎。

最扯淡的是,隨著萬曆中後期財政危機加劇,明朝的軍費也常年一縮再縮,火器產量大減,質量也糊弄。軍器局發的火器,好些都粗製濫造,以至於一些軍隊,拿到朝廷發的火器,都是先倒手賣掉——換錢請工匠自己造好的。如此扯皮帶扯淡,明軍的戰鬥力,也就大幅度下降。以提督學校御史周師旦憤怒批評:不但好些火器兵,連基本的發射號令都聽不懂。基層的指揮軍官,竟也連正常的隊形排列都不會。所謂軍事訓練,只能“襲其形似”,也就是空擺樣子。

等到努爾哈赤真個扯旗造反,明朝調九萬人馬大舉討伐時,火器裝備卻嚴重不足,還要靠薊遼總督汪可受在山海關加班加點臨時趕造。更要命的,是火器使用人員的問題。以戶部郎中馮汝京的呼籲:其中五千多火器兵,竟是從沒用過火器,還得臨時加班加點現練。 接下來,就是明朝與努爾哈赤後金政權之間,著名的薩爾滸之戰。照史料的說法,是努爾哈赤指揮鎮定,以少勝多,大敗兵力裝備絕對優勢的明軍精銳。但僅看看火器裝備就知道:明朝臨時抱佛腳,結果被努爾哈赤踢了窩心腳。

到了明朝晚期,明軍為何能在客場打贏日本,在主場卻打不過滿清?

而作為晚明強悍的對手,八旗軍的真實火器水平,又是啥樣?

從薩爾滸之戰慘敗起,急了眼的明軍,軍工產業火速開動,之後三年裡,上萬件新式火器和九萬多斤火藥發往遼東前線,但無奈明軍戰場表現太差,大多火器也全都被八旗繳獲。如此運輸隊般送上門的大禮,努爾哈赤也不敢怠慢,而且一直處心積慮,到遼瀋大戰時,八旗卻已有了技戰術水平極高的火器部隊。比如薩爾滸戰役時,八旗用來做掩體的松木戰車,到了天啟年間的遼瀋戰役時,竟升級成了火器戰車,射術精良的八旗火槍兵以戰車為掩體,一邊衝鋒一邊射擊,特別是渾河野戰,面對明軍擅長火器的川浙軍團,更是造成極大殺傷。也正是這場數萬八旗死磕萬餘明軍的渾河大血戰上,傷亡慘重的八旗軍,更是靠了剛被收編的瀋陽明軍炮隊開火,這才打開了明軍防線,最終取得慘勝。

而比起強悍的川浙軍團來,接下來的遼陽大戰更證明,注水的明軍火器部隊,比起八旗軍來,差距有多大:八旗軍兵臨遼陽時,明軍經略袁應泰還打算絕地反擊,以三層火器兵打頭陣猛轟,不料八旗軍來個針鋒相對,也以自家的火器兵對轟。雙方一頓對殺,明軍殺氣騰騰的火器部隊,就活了七人跑回來。

到了後來,後金在皇太極的主張下正式改國號為清,滿清的火器生產水平更是突飛猛進。以崇禎晚期遼東巡撫黎玉田的痛苦總結說:酋(清軍)鑄百炮而有餘,我(明軍)鑄十炮而無力。鑄炮造藥十倍於我之神器也。

到了明朝晚期,明軍為何能在客場打贏日本,在主場卻打不過滿清?

於是乎,原本擁有著卓越火器開發眼光和世界頂級技術、更有完備火器生產線的大明朝,就這樣在火器環節,從戰術到生產,被老對手滿清遠遠甩開,並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就歇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