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歐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卻和日本達成自貿協定,對中國製造會產生什麼影響?

衢州土郎中


歐盟和日本的自貿協定籤的很及時。雙方99%的商品貿易實現零關稅。

這是世界貿易史的一大進步。

針對時局,歐盟與日本的合作頗有“報團取暖”的意味。

美國關稅大棒這股寒流來勢洶洶。作為美國盟友的歐盟日本兩大經濟體也被逼加快合作的步伐。

作為中高端製造業的兩大勢力的零關稅合作必給世界帶來廣泛的影響。

不知在積極給全世界提高關稅的美國做何感想?

這個一定會給我們同類產品帶來衝擊。

但這個降低壁壘自由貿易的趨勢是我們歡迎支持的。

我們應該苦練內功,實現產業升級,靠質量科技含量積極參與公平競爭。


恬然滋味


北京時間7月6日晚18點左右,歐盟主席容克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布魯塞爾正式簽字通過了歐盟和日本的自由貿易協定。這也意味著日本和歐盟長達四年時間的自由貿易談判終於開花結果。


根據該協定,協議生效後,歐盟將用7年時間下調對日本汽車徵收的關稅,第8年取消關稅,根據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的數據,歐盟目前對日本進口汽車的關稅徵收大約在10%的水平。

而日本也下了血本——即同意在部分農林水產品上同意開放市場,比如奶酪、意麵、巧克力、林業產品、牛肉、豬肉等等。在日本,農產品的全球自由貿易一直遭受本國農民的激烈反對。

最終,日本和歐洲將有超過九成商品品種取消關稅,這相當於TPP框架下的水平。

日本享有進入歐洲市場的關稅便利,那中國會不會受到衝擊?這取決於歐盟從日本和中國進口商品的構成。

根據商務部數據,2016年,歐盟從中國進口的商品類別前三分別為“電機、電氣、音像設備及其零附件”(佔比28.3%),“核反應堆、鍋爐、機械器具及零件”(佔比19.9%),傢俱;寢具等;燈具;活動房(佔比4.8%),這三類產品佔比總和為53%;而另外近30種商品總和佔比還不到一半。

日本的出口結構和中國不太相同。日本佔比最大的出口產品是一般機械(含發動機、金屬加工設備、礦山機械、紡織設備、軸承),佔出口的20%左右;電氣設備(含半導體元器件、影像設備、音響、集成電路、電池等)等佔18%左右;運輸設備(含汽車、商用車、卡車、摩托車、汽車零部件、船舶等)等佔23.5%。

中國出口歐洲的產品,和日本差別較大,所以即便短期日本對歐洲出口關稅有優勢,但對中國製造的替代作用並不明顯。


每日經濟新聞


對提升歐盟與日本之間的貿易量是有較大幫助的,但是對於歐中以及日中貿易的影響是很小的,說有多大影響那真的是胡扯。

雖然日歐的貿易額也不算小,但遠遠低於中歐以及中日之間的雙邊貿易額。2017年,日本是歐盟第六大商品貿易伙伴,排在美國、中國 、瑞士、俄羅斯、土耳其之後。日歐雙邊貿易額達1294億歐元,雙方商品出口額大致對等,均超過600億歐元。

本來日歐之間的平均關稅比率就比較低,許多產品即便降到零關稅,從價格上也形成不了對中國競爭性產品的優勢,只能說是縮小劣勢。更何況其實中國的平均關稅稅率也不高,也就在3.5%,確實只是略高於發達國家而已。所以,實際上這日歐之間的這一協議,在商品貿易上對中國製造的影響相當有限。

真正有影響的恐怕是在服務貿易這一塊,日歐之間達成自貿協定,可以預計服務貿易會增長更為迅速,這是很值得中國觀察、學習和借鑑的,但這其實主要將會是正面效應而不是負面效應。會倒逼中國在服務貿易領域,在更多方面與國際最高水平接軌。

日歐之間此次達成自貿協定,一是本來就已經談了多年;二是在美國的逼迫下,更有動力拓展相互之間的市場,特別是對日本來說。在這種邏輯下,中歐與中日之間的貿易關係也會加強,消除貿易壁壘的談判也會不斷推進的。不管是歐洲與日本,都不可能因為達成自貿協定,而倒過來拒絕中國市場。而進入中國市場與開放市場給中國本來就是對等的。因此日歐之間的自貿協定對中歐、中日貿易產生壓力的這種邏輯,只是貌似有理,但其實是基本不成立的。關鍵問題是還是中國做好自己的事情,建設好自己的市場,不斷擴大容量與提升機制,就自然能應對與吸引各方拿出合理條件來達成協議。


建章君


歐盟與日本的協定,會讓中國壓力更大,動力更強,最終讓我們更堅強更開放。

7月17日,日本和歐盟正式簽署全球最大的雙邊貿易協定,這一協議將建立一個佔全球生產總值約三分之一的貿易區。

按照協定,日本和歐盟將有超過九成商品品種取消關稅。

我們說自由貿易好,為什麼全世界各國不直接宣佈自由貿易,為什麼要雙邊、多邊經過那麼多談判,相互之間有那麼多細緻的條條框框。

其實都是想從把自己的東西多賣到對方,沒有關稅;同時,又想保護國內的產業,從別國進口的產品儘量不衝擊自己國家的產業,於是徵收關稅,要好好呵護的,關稅高些,國內公司競爭力強的,產業較強的,就少徵收,甚至不徵收。

按這個邏輯,歐盟與日本簽訂了自貿協定,對中國的影響還是不小的。


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推進開放,加強改革,外部自然對我們逐漸下調乃至取消各領域的關稅是有期待的。心裡期待不說,各方的談判也是不斷施壓呀,如今歐盟與日本達成協議了,有了這個更加強大且堅硬的案例,施壓也更有著力點了。

歐盟是中國的全面戰略伙伴,2017年,中國是歐盟最大的進口貿易伙伴、第二大貿易出口國。中國是日本第1大進口國和第2大出口市場,日本是中國第5大貿易伙伴。

宏觀層面。我們的壓力大了些,我們談判的籌碼好像少了些。如果不加緊跟歐盟、日本包括美國等加強合作,它們更緊密地捆綁在一起,毫無疑問是損害不小的。


細緻層面。中國和日本都向歐盟出口產品,雖然產品類別上有差異,但大部分有重合的,日本與歐盟自由貿易了,產品的競爭力無疑有所加強。

同樣,歐盟出口到日本的產品,享受更多零關稅,也比中國多出了一些優勢。

歸根結底,自己的未來自己決定,中國經濟的活力還要依賴於自身,企業家更創新,企業發展環境更好,開放和改革的動力更強大。這樣才能製造出更有競爭力的產品,才能跟歐盟、日本談判出更優惠的貿易條件。


財經作家邱恆明


在全球貿易局勢緊張、保護主義抬頭之際,日本和歐盟於7月17日在東京簽署經濟合作協議,雙方將立即或分階段取消大部分關稅。根據協議,歐盟取消了約99%對日本商品的關稅,日本取消約94%對歐盟商品的關稅,而且會在未來數年內也將上升到99%。屆時,歐盟農產品將以低關稅進入日本市場,同時日本汽車及電子產品在歐盟市場也將更具競爭力。

1、部分出口產品遭擠佔,中國企業或被迫加速對外投資

本次歐日取消貿易壁壘主要涉及汽車、農產品等領域,中國在這些領域涉及較少,因此對中國產生的壓力不會太大。不過,中國仍不可避免受到貿易轉移效應的影響。歐盟和日本作為中國的第一和第五大貿易伙伴,一直是中國商品重要的出口目的地。日歐自貿協定的達成促使關稅下降較多,可能會增加產品的出口,形成對中國同類產品的貿易轉移。

換言之,獨立於日歐自貿區之外的部分中國企業,將在與歐日企業的競爭中處於劣勢。這樣一來,中國企業可能被迫到歐洲和日本投資設立企業,以保持其在歐盟和日本的市場份額。

從這個角度來說,歐日自貿區的建立有助於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

2、世界最大貿易協定?中歐自貿協定一旦簽署,將釋放巨大紅利

這次協定的簽署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思考:日本僅是歐盟的第六大貿易伙伴,而中國是歐盟的第二大夥伴,歐盟為何反而不跟中國先簽訂自貿協定?其實,中歐自貿協定一直以來都在醞釀和談判當中。早在2013年,中歐聯合發佈的《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明確提出“在條件成熟時簽訂全面深入的自貿協定”。

中國和歐盟作為世界兩大重要經濟體,如果達成自貿協定,對各自及世界的經濟意義具有重大意義。據預測,如果該協定順利達成,2030年中歐雙邊貿易規模將在2011年5672億美元的基礎上翻番,超過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TTIP)所帶來的貿易增長紅利。

3、歐盟成員國“各懷鬼胎”,屢次對中國發起“雙反調查”

正因如此,中歐自貿區建設和中歐自貿談判的相關工作進展一直備受關注,也成了影響未來中歐關係發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由於歐盟各成員國在對華貿易政策上存在難以調和的利益分歧,部分成員國甚至擔心中國商品會對歐洲企業造成衝擊,致使中歐自貿協定談判仍未取得重大進展。

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歐債危機以來,歐洲的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中歐之間的貿易矛盾有所增加。2016年以來,歐盟對中國鋼鐵、化工、光伏等產品發起數起反傾銷調查並採取相關貿易救濟措施,使中國企業對歐出口遇到阻礙。今年2月,歐盟委員會又宣佈對中國耐腐蝕鋼產品作出反傾銷調查終裁,決定徵收反傾銷稅。

不僅是貿易,歐盟連投資也對中國加以限制。“中國公司到歐洲或者到其他地方購買一家外國企業時,經常不得不支付更高的價格,就是因為我們是來自中國的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世界頂級會計事務所普華永道首席經濟學家張鑑鈞說。由此看來,歐盟對中國還存在一定的誤解,這無疑會阻礙中歐自貿合作。如果歐盟仍然固步自封,那麼將來勢必會失去中國飛速發展帶來的重要契機。

2018年再度連任的普京能否挽救俄羅斯經濟?幾百萬印度女犯人為何與男子關在一起?關注“金十數據”,我們給您提供更專業的解答!

金十數據


歐盟和日本達成自貿協定,是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的延續,也打壓中國高科技發展的毒計。

大家應該聽說過合資企業吧,所謂的合資企業就是市場換技術的產物。

中國通過市場換技術的操作,的確從中吸收了很多國外的先進技術,這引起了西方國家的極大不滿。

無論是德國還是美國都不止一次拿這個事和我們交涉了,而且態度越來越強硬,比如德國總理默克爾還有哪個要和特朗普要在2020年爭總統的美國民主黨女議員都來過中國,在這個問題上都非常的強硬。

和特朗普的貿易戰中,特朗普在這個問題上也加知識產權保護這一條。

中國是歐盟的有著非常大的貿易量,但卻和日本簽訂貿易協議,而不和中國籤,很大一部分就是想逼迫我們放棄市場換技術的開放模式,而是採用全開放的模式,從而起來既可以獲得市場,又可以起到保護他們企業的技術不被中國獲得。

因為中國發展實在太快了,在技術模仿上簡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中國如今完全可以在他們的技術上進行改進,把產品做的比他們的更好,更廉價,侵蝕了他們原來的國際市場份額,而且還和他們形成了激烈的競爭,威脅到他們的企業生存。

改革開放幾十年了,我們的確收購了很大外國原先很有名氣的企業,要不是西方阻止,也許收購的更多。

至於中國的模仿能力如何,你們問問俄羅斯敢不敢把最先進的武器出口到中國就知道了。

歐盟和日本簽訂貿易協定,除了保護他們的技術之外,還要打壓我們的高科技技術發展,他們組建組建貿易圈,目的就是把我們的技術排除在外,防止我們的技術進入他們的市場。

一個是防止利用他們的市場效應讓中國的高科技在龐大市場的支撐下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技術的研發,從而產生無數的專利,到時候收他們的專利費。

看看西方為什麼拒絕中國5G技術就知道了。

另一個是為了保護他們本土技術的發展,由於中國在某些技術上已經領先了他們,如果讓我們的技術佔領完他們市場,這是對他們本土技術發展的扼殺。

其實除了技術之外,還有其他很多原因的,但是不想說那麼多。


一號風手


日本與歐洲聯盟宣佈達成自由貿易協定商務部官員表示,對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任何自貿協定都持開放態度。盼在條件成熟時,與歐盟探討啟動自貿區的可行性研究。

日本與歐盟6日宣佈就自由貿易協定(FTA)達成原則性共識。對此,中國商務部發言人高峰在今天召開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國對於符合世貿組織(WTO)規則的任何自貿協定,只要有利於世界貿易發展,有利於營造自由便利的貿易環境,都採取開放態度。由於正式文本尚未公佈。待公佈後,會進行影響評估。

高峰指出,歐盟是中國的全面戰略伙伴,也是中國最重要的經貿合作伙伴之一。今年1到5月,中歐雙邊貿易額達到231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成長9.6%。其中中國對歐盟出口1399億美元,成長8.1%;從歐盟進口920億美元,成長12%。

高峰表示,將繼續深化和歐盟全方位經貿合作關係,加快“一帶一路”倡議與歐盟發展戰略對接,推動中歐投資協定談判,並願意在條件成熟時,與歐盟探討啟動中歐自貿區的可行性,繼續豐富中歐經貿合作內涵,提升中歐經貿關係水準。在日本方面,中日兩國互為重要經貿夥伴,中國是日本第1大貿易伙伴、第1大進口來源國和第2大出口市場;日本是中國第5大貿易伙伴、出口市場和第4大進口來源地。高峰說,希望雙方未來能共同推進節能環保、高新技術、地方合作等領域的務實合作。


本來世界觀


7月17日,歐盟與日本簽訂全球最大的自貿協定,這個自貿協定將囊括全球三分之一的GDP(歐盟GDP總量18萬億美元、日本4.9萬億美元,加在一起接近全球GDP總量的三分之一)。歐盟將取消日本比分汽車與汽車零件進口關稅,歐日雙方這個貿易協定是經濟全球化和貿易一體化的一件大事,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不過有人就該回奇怪了,歐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不是我們中國嗎?歐盟為何和日本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而不和我們中國籤?下面就具體解析一下原因:

1、與生俱來的偏見以及對於中國經濟崛起的恐懼。

我們國家經濟崛起已經成為既定事實,是世界上任何一個都無法否認的,然而歐盟諸國屬於西方國家陣營,對於我們國家多年發展一直存在偏見,不承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鼓吹多年的“威脅論”。雖然歐盟阻止不了我們國家的崛起,他們自己心裡也明白,但就是放不下與生俱來的偏見,老是給我們添堵很噁心。

另外我國國家崛起確實打碎了很多歐盟發達國家的飯碗,很多發達國家仗著技術壟斷優勢,在世界市場獲取高額利潤,撐起自己國家的高福利,但我們的各行各業崛起,打碎了這些技術壟斷,以更低的成本和價格搶過來歐洲發達國家市場,這些國家對我們一直懷恨在心。中國崛起打破原有世界市場格局,歐洲這些發達國家對於我們這樣的大國完全沒有競爭優勢,所以寧願與日本合作,簽訂貿易協定,至少歐盟能夠保持很多固有優勢,如果和中國簽訂類似協定,歐盟諸國這些優勢產業更無法與我們競爭,歐盟對於我們國家崛起帶有一絲恐懼。

2、歐盟藉助日本力量來平衡美國的力量,打贏貿易戰。

今年美國總統特朗普到處煽風點火,打貿易戰,作為美國盟友的歐盟諸國和日本也沒有逃脫美國的魔抓,日本也是西方國家體系一員,歐盟與日本簽訂關稅協定,目的是共同對付美國的貿易戰威脅。結果效果很好,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已經和美國總統特朗普打成歐盟、美國的跨大西洋關稅貿易協定的意向,美國與歐盟貿易戰也算告一段落。

3、歐日貿易協定頗有報團取暖之嫌。

歐盟與日本雖然作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但總體來看經濟都處於長期的衰退期,日本經濟20年停滯不前,歐盟諸國除了德國經濟比較強勁以外,其他國家大多數經濟上都出現問題,整個歐盟體系靠著德國苦苦支撐。與日本達成經貿協定,可以看成報團取暖。

歐日自貿協定對中國製造業產生影響:

其一成本必然上升。這個不用說,隨著經濟發展,製造業成本上升是必然,特別是人力資本上升,而歐盟自貿協定導致市場開拓成本大幅度上漲。其二技術封鎖可能更為嚴重,歐日作為技術輸出地,肯定加大對自貿區外的技術封鎖。其三競爭更為激烈,這個是不言而喻的,日本與歐盟企業相互補,在來與中國製造業競爭,我國企業面臨來自歐日兩方面的競爭壓力。

以上就是“大正”多於該問題的看法,歡迎評論交流,加關注!


大正看世界


當前,雖然逆全球化思潮有所抬頭,但經濟全球化是大勢所趨,自由貿易仍是推動世界經濟復甦的重要動力之一。在G20領導人漢堡峰會前夕,歐盟與日本宣佈歐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談判達成框架協議,釋放了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強烈信號,對推動G20領導人漢堡峰會達成自由貿易共識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歐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是雙方迄今達成的最大雙邊貿易協定,市場規模涉及6.38億人、21萬億美元GDP,佔全球經濟總量近三分之一,將對歐盟、日本以及全球貿易產生重要影響。

對日本而言,一方面日本對美國存在大量貿易順差,日美貿易正面臨巨大挑戰,需要通過加強與歐盟合作平抑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風險;另一方面日本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需要擴大汽車等領域產品出口,促進國內經濟發展。

對歐盟而言,一方面英國脫歐談判步履維艱,歐盟需要通過與日本等區域外經濟體加強合作,緩衝英國脫歐的不利影響,並擴大歐盟在談判中的主動權;另一方面歐盟經濟總體表現良好,需要通過加強國際經貿合作鞏固經濟復甦取得的成果,據歐盟估算,歐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將使歐盟對日本出口增長34%,最多可擴大歐盟的GDP達0.76個百分點。

對全球而言,歐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是廣義的自由貿易協定(FTA),不僅覆蓋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等傳統的自由貿易安排,而且涉及知識產權、電子商務交易規則等領域,將推進國際貿易規則向更高的水平發展。

當前及未來一個時期,我國一方面需要加快對外開放步伐,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加快實施FTA戰略,與更多經濟體簽署自由貿易協議,為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發展營造更好的制度環境;另一方面需要加快國內改革步伐,以上海、天津、福建、遼寧等自由貿易試驗區為抓手,深入實施和推廣負面清單,主動對接更高標準的貿易規則,提高我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貿易規則制定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劉德偉)


經濟好望角


國際貿易的前提和原則是:平等和均衡,平等,是指國家間的關稅,當然現在很多國家間已經開始"零關稅",均衡,指的是進口,出口之間的額度均衡。

近十年的貿易爭端案例,讓很多貿易大國傷透了腦筋,也開始變得越來越聰明,所以大部分國家也就開始反思WTO的漏洞和不足,目的就是消除國際市場上那些危害平等和均衡的因素,由於WTO改革的遲緩和效率低下,導致很多國家繞開它,開始簽訂雙邊,多邊自由貿易協議。

美國,歐洲,日本是鬧騰最歡的,他們佔據了全球65以上的貿易額,他們之間,或者三者共同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對中國的衝擊都是很大的,中國最大的障礙仍然是進口關稅偏高的問題,還有就是關於自由市場經濟身份的爭議,所以說,未來對中國對外貿易會有明顯的影響,尤其是對發達經濟體的貿易影響比較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