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妃嬪與皇帝合葬是莫大榮耀,孝莊卻主動放棄是為何?

wenzi容謙


能與清帝合葬的,並非是妃嬪,而是皇后。這不僅僅是榮耀,也是定製。不過,孝莊死後,並沒有葬在關外的昭陵,未能與皇太極合葬,而是葬在了河北遵化的昭西陵。

孝莊晚年,已經開始考慮自己死後的葬所。按照規定,孝莊應該是葬在昭陵,與清太宗皇太極合葬的。只是,此前皇太極的另一位皇后,即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死後,已葬入昭陵。

而孝莊臨終前,似乎非常不願意與皇太極、孝端皇后合葬。所以,她對康熙說:

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這段話的意思是,孝莊覺得皇太極的陵墓早已安置多年,自己不願意在去打擾他,也不想再命人再建陵區,以免勞師動眾。而且,孝莊相繼撫養了順治和康熙兩位皇帝,對兒孫兩人感情深厚,也不願葬的過遠。於是,她決定葬在清東陵。

康熙對自己的祖母十分孝敬,自然也就聽從了孝莊的遺願。待孝莊死後,康熙命人在清東陵大門外東側,單獨為孝莊建了一處享殿,用於安放棺槨。

在清東陵中,孝莊的身份比較尷尬,因為她的丈夫皇太極葬於關外昭陵,清東陵陵區內部並無其安身之所,也不能與兒子順治帝合葬。於是,就被安置在了清東陵的大門外,與陵區有一牆之隔。

多年來,人們對於孝莊的選擇揣測頗多,有人覺得,孝莊曾下嫁於睿親王多爾袞,因而覺得死後無顏與皇太極合葬,也不能與多爾袞同穴,所以才選擇了將自己安置在清東陵外。此說也確實有一定道理,只是著實難以變其真偽。

從孝莊的遺囑來看,自己不想葬於關外,而是想離自己的兒孫近一些,倒也是人之常情。她是一生,青年喪夫,中年喪子,之後將康熙扶上皇位,一直相依為命。年邁之際,不忍再遠葬東北,倒也是合情合理。

另外,孝莊的遺願之所以能如願,也與康熙的孝順和魄力有關。畢竟,能敢於同舊制抗衡,將自己的祖母葬於清東陵外,也需要一定的政治勇氣。從這一點來講,孝莊的結局也算是幸運的。

↑孝莊所在的昭西陵


夕陽下的晚楓


公元1688年,即大清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子時午夜時分。孝莊皇太后病逝於北京紫禁城慈寧宮,去世前她再一次給後世留下了一個謎團。她叮囑孫子康熙皇帝,不願意驚動自己奉安已久的丈夫皇太極,並且眷戀自己的兒子和孫子,因此要求自己葬在福臨的陵墓附近。最後終於安葬在位於今日河北省遵化縣清東陵的圍牆外,與今天瀋陽北陵的皇太極昭陵相對,號為昭西陵,從而為後世的人們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

有人說孝莊太后不願與皇太極合葬是因為曾經下嫁過他的小叔子也就是攝政王多爾袞。原因有三:其一,多爾袞尊稱為“皇父攝政王”;其二,多爾袞經常出入皇家內院;其三,孝莊遺囑康熙不要將其與皇太極合葬,是否因下嫁多爾袞而有難言之隱。

但也有人予以反駁。首先,雖然順治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但在我國曆史上君王稱臣為“仲父”、“尚父”的也有不少,比如周武王與姜子牙,孫權與張昭等等。之後雖然多爾袞經常出入皇宮內院,但未必就一定去找孝莊。再者孝莊不願與皇太極合葬,也可能是因為昭陵已葬有孝端皇后,且皇后不與夫君合葬,這在古代也並不乏實例。

所以,至今沒有史書能夠確切證明孝莊曾經的確下嫁過多爾袞。但不管怎樣七十五歲的孝莊皇太后一聲多姿多彩,卻也無法不令人感慨萬千,這老太太可真不容易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