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龐統為什麼能與諸葛亮齊名?

納蘭談史


在赤壁之戰前,對荊襄士人來說,問題可能不是龐統憑什麼能和諸葛亮齊名,而是應該反過來問,諸葛亮何德何能,能和號稱“南士之冠冕”的龐統並稱齊名?

因為龐統早死,所以還沒來得及建立更多功勳,留下更多事蹟,劉備進攻劉璋的時候就在雒城戰死,而諸葛亮則在劉備死後還活躍了十三年,又主導了蜀漢一方的整個戰略規劃,堅持北伐中原,又對蜀漢竭盡臣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以,龐統在歷史上留下的影響遠不如諸葛亮。

這在《三國志》裡也能看出來。諸葛亮是整個三國志中僅有的兩個單獨成傳的臣子之一——君主當然都是單獨成傳的,臣子身份單獨成傳的只有諸葛亮和陸遜——從這裡就能看出諸葛亮在當時的影響力之大。但龐統其實也不差。龐統與法正合傳,排在諸葛亮、關張趙馬黃傳之後,也非常重要,可以說是蜀漢方面文臣中重要性僅次於諸葛亮的人。

雖然龐統和諸葛亮都出自荊州,而且相距也不遠,但諸葛亮是僑居荊州的外來士人,本來是琅琊人,但是因為早年喪父,叔父諸葛玄赴任荊州,才帶著諸葛亮和諸葛均兄弟移居荊州。諸葛玄到荊州不久就死了,剩下諸葛亮兄弟兩個在荊州,又是外來戶,當然是處境很艱難的,其實遠不如本身就是襄陽名門望族的龐統。

龐統的條件可就比諸葛亮好得多了。龐統與司馬懿同歲,出生於公元179年,比諸葛亮還大兩歲。龐統的叔叔龐德公是襄陽名士,和為了避亂而隱居襄陽的潁川人司馬徽當時都以知人著稱,品題人物是他們最擅長的事。陳壽說,司馬徽見到龐統,暢談了一天後,就稱龐統為“南士之冠冕”,這個評價是相當高的。

但陳壽又記載說,龐統是主動去求求見司馬徽的。為什麼要去求見司馬徽呢?因為這時候龐統已經到了“弱冠”的年紀,古人以二十歲為弱冠,而龐統在得到司馬徽的品題加持之前,“少時樸鈍,未有識者”,是並不出名的。這對龐統的未來發展當然不利,必須要加以經營,經營的方式就是求見司馬徽。果然,司馬徽品題加持之後,“由是漸顯”。

按照裴注援引《襄陽記》所說,龐統求見司馬徽的時候,是十八歲,那麼這一年就是公元197年。如果按照弱冠的常規算法,也就是二十歲,那麼就是公元199年才見到司馬徽,開始在襄陽當地出名。而這時候的諸葛亮在襄陽一帶也已經在建立自己的關係網,比如龐統的叔叔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就娶了諸葛亮的妹妹。所以,諸葛亮在當地也已經出名了。

但龐統出仕要比諸葛亮早。諸葛亮是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後才出仕,而且出仕就直接投奔了當時為劉表駐守抗曹前線新野的劉備。龐統的經歷就要更曲折一些。他出仕之後先任南郡功曹,赤壁之戰後,周瑜進攻南郡得手,領南郡太守,龐統就成了周瑜的下屬。周瑜病死後,龐統護喪還吳,但並未得到當時東吳一流名士的器重,所以此行並不成功,一直到要離開的時候,當時還年輕的陸勣、顧劭、全琮等人才與龐統宴談並結交。

有人認為,龐統投奔劉備,應當是在劉備借荊州成功之後,作為荊州官屬被一併送給劉備的。這個說法應該不對。劉備與周瑜共同參加了赤壁之戰後進攻荊州的戰爭,戰後周瑜領南郡太守,將南郡轄區內的油江口一帶交給劉備暫時屯駐,劉備就在這裡建立根據地,並改名為公安。這之後,“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後)從權借荊州數郡。”這也就是劉備借荊州的由來。

也就是說,在劉備奪四郡的時候,周瑜還在南郡駐紮,龐統也仍然是周瑜的下屬,至少到公元210年周瑜去世的時候,龐統也還是周瑜的下屬。而在攻佔荊州南四郡之後,劉備並沒有自領荊州,而是表薦劉表長子劉琦為荊州刺史。劉琦病死在209年,之後劉備才被下屬推舉,以宜城亭侯、左將軍的身份自領荊州牧。但這時候龐統仍然沒有投奔劉備,還在周瑜麾下效力。

所以,推斷下來,龐統投奔劉備應該就是在周瑜死後,他護喪還吳卻並未得到重用,才決心投奔劉備的。這一點應該是《三國演義》的說法更接近事實。這應該也是後來劉備對他並沒有那麼器重的原因。因為劉備攻佔荊州南四郡建立根據地之後,原本投降曹操的很多荊州當地士人都轉投劉備,所以龐統可能顯得並不出眾,劉備也並沒有親自接待。

龐統到劉備麾下後,雖然被拜為刺史的屬官從事,相比之前的郡功曹算是升了官,但仍然並未得到重用,而是被劉備任命為耒陽縣令。一直到魯肅和諸葛亮都推薦之後,劉備才親自接見,並大見親待,地位一舉躍升到僅次於諸葛亮,和諸葛亮同為軍事中郎將。因此,劉備出征益州的時候,諸葛亮率眾留鎮荊州,龐統則隨軍出征,說明這時候他是深得劉備信任的。

到益州之後,又是龐統為劉備出謀劃策,攻佔了涪城及川蜀部分地區,至少是建立了一個前進基地,為劉備此後攻佔全川立下了首攻。所以,雖然龐統在進攻雒城的時候中箭身亡,但他對劉備割據四川仍然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蕭武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是詩聖杜甫對蜀國丞相諸葛亮的一句高度評價。從這句詩來看,諸葛亮對蜀國有著兩大貢獻。其一是隆中對策,諸葛亮向先主劉備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戰略計劃,使得後者撥開雲霧,最終找到了自己的崛起之路;其二是輔佐後主,劉禪繼位以後,諸葛亮鞠躬盡瘁一心為主的精神,也感動了後世無數讀者。

但隨著《三國演義》的盛行於世,人們對諸葛亮的印象逐漸由一個“忠臣”變成了一個“智者”。在談到蜀國故事之時,甚至不少人只知道諸葛亮而不知法正、龐統、劉巴等人。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的計謀,真的是蜀國最傑出的嗎?他為劉備提出的“三分天下”戰略,真的如傳說中的高明嗎?顯然不是,在筆者看來,蜀國有一人提出的戰略,要遠勝於諸葛亮之謀。此人,便是龐統。

不妨先看一下諸葛亮的戰略構想,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關於“三分天下”的戰略構想,諸葛亮建議劉備分為三步走。首先,要學會在夾縫中生存,即劉備集團要利用曹操與孫權之間的摩擦,見機獲取自己的利益。赤壁之戰期間,劉備藉口同盟之宜,問孫權要來了大批錢糧,戰後成功的在荊州地區站穩了腳跟。荊州七郡,劉備得到了其中六郡。由此,諸葛亮計劃的第一步,便率先完成了。

在諸葛亮的戰略構想中,劉備需要直接進取益州之地。而從結果來看,這步計劃劉備也是成功了。不過在筆者看來,劉備只完成了一半。因為劉備在入蜀期間,為了不和孫權撕破臉皮,便歸還了其治下的三郡之地。而諸葛亮計劃中的最後一步,是橫跨荊、益二州以待時機。一旦天下有變,則派遣一員上將從荊州出發直取中原,最後消滅江東。

要說起來,諸葛亮的這個戰略計劃並不算多高明。一方面,荊州之地雖然是四戰之地,但這裡的富饒,卻是令他們都為之心動的地方。諸葛亮勸劉備立足於荊州,便是他自己眼光的不足。此時的劉備不過幾萬兵馬,如何能與曹操孫權相爭?好在劉備乃是一代梟雄,竟然周旋於兩大勢力之間,成功得到了一半之地。也就是說,取荊州是劉備自己的主意,並非是諸葛亮的默算。可見劉備之所以在荊州崛起,其實和諸葛亮沒有太大關係。

一方面,諸葛亮忽略了江東對荊州地區的覬覦之心。早在諸葛亮之前,魯肅也曾向孫權提出過“二分天下”的戰略計劃。而周瑜等人的用兵,也多在荊州之地。可即便如此,諸葛亮依然勸說劉備將荊州作為自己的根據地。可荊州之地也關乎著江東集團能否入主中原,孫權對於荊州,也自然是垂涎不已,他又如何能夠放棄?而事實表明,劉備集團日後為荊州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就連劉備本人也抱憾死在了白帝城。

顯然,諸葛亮應該知道江東集團的意圖,但出於自己的慾望,他還是一力堅持立足於荊州。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為何執著於荊州呢?答案一目瞭然,因為荊州是諸葛亮的地盤。在蜀國逐漸形成之後,諸葛亮便隱隱成為了荊州派系的代表人物。後來劉備稱帝,他也不得不考慮到諸葛亮個人的影響力,將其擢升為丞相一職。這樣一來,諸葛亮便從一個後勤主管一躍成為了蜀國的二號人物。而到了劉禪繼位之後,諸葛亮更是一手遮天,荊州派系更是遍佈在朝堂的各個重要位置。雖說諸葛亮沒有謀逆之心,但世人提到蜀國,皆只知諸葛亮而不知劉禪,這是臣子的本分嗎?另外,諸葛亮任人唯親,也間接為蜀國的提前滅亡埋下了隱患。

再回到開頭,諸葛亮的戰略是有很大漏洞的,也充滿了僥倖心理。而龐統後來卻為劉備提出了一個新的戰略,見於《三國志•龐統傳》注引《九州春秋》。龐統認為,荊州戰亂多時,不適合當作根據地。如果劉備立足於荊州,不僅要時刻防備北方的曹魏集團,也要分出一些心思來防止孫權暗中突襲。因此,龐統勸說劉備要以益州為根據地,以此來輻射中原之地。

諸葛亮和龐統都是出自荊州,但他們二人對這裡卻有著不一樣的看法。這兩則戰略計劃放到一起,可謂是高下立判,龐統的眼光和謀略都遠勝於諸葛亮。可惜的是,劉備雖然欣賞這個計劃,但他卻並沒有採納這個計劃,反而依舊執行了諸葛亮之謀。顯然,這讓不少讀者感到疑惑,難道是因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原因嗎?以筆者觀點,劉備之所以選擇了以荊州為根據地,無疑是看中了諸葛亮計劃中的最後一步。

要知道,劉備起家之時,便已經是中年了。等到他入蜀之後,已經五十多歲了。諸葛亮的計劃雖然看似有很大的缺陷,而且要憑一定的運氣,但他卻給了劉備一個希望。那就是能令後者在有生之年可以完成一統天下的壯舉。而反觀龐統之謀,雖然更加穩妥一些,但卻需要長達數十年的積累,劉備或許是擔心自己等不到那個時候。正因如此,曹丕剛繼位不久,劉備便悍然發動了夷陵之戰,想要將荊州重新奪回,並以荊州為跳板,迅速向中原進軍。只是可惜,江東又出了一個陸遜。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參考書籍:《三國志》


地圖帝


陳壽在著《三國志》時,把張遼、樂進、于禁、張邰、徐晃合在一起,寫就《張樂於張徐》列傳,他們在魏國齊名。把諸葛亮單獨列傳,卻把龐統和法正在一起列傳。還有一個單獨列傳的就是陸遜,顯然在陳壽心中,諸葛亮和陸遜是齊名的。龐統和法正名聲應在之後。正如杜甫詩云:“諸葛大名垂宇宙”,魯迅也曾說:“亮多智而近妖”。可見諸葛亮的名聲是龐統遠遠不能及的。


那麼,龐統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名聲呢?現在很多人認為諸葛亮和龐統齊名是水鏡先生的那句話“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其實史料記載司馬徽原話是“儒生俗士其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有伏龍鳳雛”。在亂世中要有所作為,沒有人舉薦很難擔當重要角色,而水鏡先生正是起到了舉薦的作用。實際上諸葛亮沒出臥龍崗之前龐統名聲要比他高出很多。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就是當時人們並不認可。而龐統則不同,20歲按觸龐德公會談後,被對方誇為“南州士之冠冕”,名聲大震。這種名聲,孔明是沒有的。

那麼司馬徽為什麼要把它倆聯在一起呢?因為龐統出道稍早,沒有大的成就。急於把27歲的諸葛亮推出來建功立業,推給誰?按照當時曹操、劉備、孫權帳下謀士的狀況,唯有劉備可以重用諸葛亮。那麼,得拿出來真本事讓劉備信服,還得讓劉備仰仗諸葛亮,便有了徐庶試探劉備品德志向,司馬徽舉薦,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把早己研究策劃好的《隆中對》策略讀給劉備聽,使劉備頓開茅塞,成就了諸葛亮的大業。

諸葛亮和龐統出山,一個是跟著劉備,一個跟著周瑜。劉備帳下沒有名士,諸葛亮必然被重用。而周瑜本身就是智士,帳下有魯肅、陸績、顧劭等名士,龐統不可能被重用。周瑜逝後,龐統沒有讚賞周瑜孫權不予理採。龐統在魯肅的推薦下來到劉備帳下。

龐統確實沒有什麼成就,除在赤壁之戰中獻計外,再就是跟劉備下西川。諸葛亮是軍師座守荊州,龐統只能是副軍師勞師遠征,可惜在攻打雒縣時,36歲的龐統不幸中箭身亡。

龐統雖然成名較早,只是沒有被重用,被劉備重用後又早亡,自然就沒有諸葛亮名聲響亮。


適情雅趣


現實有時候告訴我們,長得太醜,是會影響你的應聘效果。

面試官在人群中看了你一眼,覺得你顏值不太好,可能影響你的印象分。

你要是不相信,我們來看看今天的主角——龐統的故事,你就會明白,有時候好的外表,能幫自己減少麻煩。

需要一位貴人

鹿門山上,有個年輕踩著石苔,感嘆天下為何自己的立足之地。這位年輕人叫龐統,他的叔叔龐德公就住在山上。

龐德公是當地有名的營銷專家,本地三位年輕人經過他的包裝,成了名人。

龐德公遇到人就說:諸葛亮是臥龍,龐統是鳳雛,司馬徽是水鏡。

於是諸葛亮出名了,司馬徽出名了,可龐統卻默默無聞,就像沙灘上的沙子。

龐德公不甘心龐統就這麼埋沒,讓龐統去找司馬徽,讓大V給引薦下。

在桑樹下,司馬徽跟龐統暢聊了一番,發現這位年輕人挺有個性。從此司馬徽逢人就說,別看龐統長得不咋滴,很有才華的,將來必能成大器。

有人大v推薦,龐統鳳雛的名聲逐漸響起。

建安七年,劉表安排劉備屯兵新野,直接面對曹操。已經戎馬半生的劉備,此時還是寄予在劉表麾下。

雖然擁有關羽、張飛和趙雲等猛將,但是地盤一直不大,也沒有戰略。

如何坐穩荊州,走向全國?劉備很苦惱,這個時候他需要一位謀士。

為了找到這樣一位人才,劉備主動去招聘,於是找到了荊州著名的獵頭司馬徽。

司馬徽跟劉備說,這裡有兩位年輕人,諸葛亮和龐統,有濟世安邦的才華,你可以去招募他們。

《三國演義》則說: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臥龍、鳳雛

於是,有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獻上隆中對的戰略。臥龍出山,鳳雛還隱居嗎?很快有人逼著龐統出來做官。

東吳紅人

逼龐統出來做官的人叫周瑜,此時是南郡太守。赤壁之戰後,曹劉孫三家開始在荊州明爭暗鬥,周瑜知道人才的重要性,第一時間聯繫到龐統。

第一次去邀請龐統,周瑜的部下碰了一鼻子灰,回來跟周瑜抱怨。第二次,部下帶了一把刀過去,橫在龐統面前。

身家性命有了危險,龐統笑著挪開刀,做了周瑜的功曹,也就是管人事的。

東吳的官員發現,這個新來的人事主管很奇怪,居然不收禮。跑官族鬱悶,實幹派就高興了。

龐統成了獵頭,幫周瑜發現了不少人才。周瑜這個太守當的很輕鬆,有時間就琢磨分化敵人。

東吳的人發現,帥哥周瑜經常帶著醜男龐統開會,兩個人還經常聊到深夜。

周瑜還跟老闆孫權說,有了龐統,拿下荊州、益州和漢中,完全不是問題,一旦實現就可以和曹操分庭抗禮。

三國殺的龐統

可惜天不遂人願,就在周瑜和龐統信誓旦旦,著手準備取蜀事宜時,就在返回南郡途中,周瑜染病,不久病逝。

劉備鬆了一口氣,畢竟益州是隆中對的大後方,一旦被周瑜拿下隆中對可就廢了。

孫權痛失大將,傷心不已,畢竟當時整個東吳還無人能替代周瑜。龐統惋惜天妒英才,一路護送周瑜靈柩回家。

周瑜在世的時候,一直誇獎龐統的眼光和謀略,周瑜去世的時候,龐統真的成了東吳的紅人。

回東吳之後,很多名士都去找龐統喝茶。龐統的家每日都在開party,儼然就是人力資源測評會。

東吳的紅人,卻入不了孫權的法眼。龐統身上那股特立獨行的氣質,孫權不喜歡,他喜歡能征善戰的人。

終遇伯樂

周瑜不在,魯肅來了。在魯肅的主張下,孫權將南郡借給了劉備,孫劉聯盟重新開啟合作。

孫權安排龐統到南郡做特工,監視劉備集團。接管了南郡的劉備,大刀闊斧地對南郡的官員進行大換血。

龐統沒有向其他人一樣找劉備表忠心,所以得到了一份縣令的工作。不過龐統很失望,覺得自己被輕視了,天天消極怠工,結果考核不及格,被就地免職。

魯肅知道後大吃一驚,連忙寫信給劉備說,別看這龐統長得不咋滴,才華可是槓槓滴,不能放棄啊!

諸葛亮知道後,也決定幫老友一把。跟老闆進言,龐統可是跟我齊名的鳳雛啊,可千萬別看走眼了。

看在魯肅和諸葛亮的面子上,劉備不得已接見了龐統。這才發現龐統並不討厭,相反還非常聊得來。

劉備和龐統

如果說諸葛亮指引了劉備集團的戰略,龐統就給劉備做了戰術上的佈置。劉備如獲至寶,連忙給龐統升官,龐統遇到了自己伯樂,自然盡心盡力。

龍鳳皆得,劉備能如願得到天下嗎?劉備撫摸著長著贅肉的大腿,眼光望向遠方。

龐統很快迎來了證明自己的機會,劉備盯著益州很久了。這不,益州太守劉璋向劉備發出求救,漢中的張魯準備進攻益州。

涅槃重生

劉備前往益州的時候,帶的是龐統,諸葛亮留在荊州駐守。

龐統勸劉備趁機拿下劉璋,直接佔領益州。現在是弱肉強食的時代,事情順手做了,益州是軟柿子,你不捏死曹操和孫權就要來捏,到時就後悔了。

劉備不願破壞自己的仁義形象,拒絕了。錯過這個機會,劉備等了一年,後悔不跌。

到了第二年,劉備和龐統都在苦思出兵理由,結果曹操幫了劉備一把。

曹操出兵南下,劉備假裝回荊州救援,向劉璋請求借兵。劉璋扭扭捏捏,剛好部下張松和劉備暗通的事情暴露被殺,劉備終於找到藉口翻臉。

劉備想動手,龐統送出三個選項:a直接殺進成都,b是騙兩個益州守將來送行,趁機殺了,c是退到邊境等機會。

劉備選了第二個,風險中等,效益最優。畢竟來人家的地盤,不能太過,也不能太軟。

倒黴的楊懷和高沛成了劉備宴席上的鬼魂。軍隊被劉備收編,緊接著在龐統的謀劃下,張飛、黃忠、魏延等將率軍出擊,所向披靡。

益州一座座城池都插上了劉備的旗幟,劉備很高興,一切看起來都那麼完美。

一直到雒城,這地方拖了一年都沒打下來。龐統望著城頭,眉頭緊鎖,幫助老闆解決困難,是他的理想。

劉備盤算著打下益州,有龐統的謀略,加上法正,足以平定漢中,踏平隴西,同時諸葛亮運籌帷幄,拿下荊州,同時進軍中原,實現復興漢室霸業。

每一天劉備都在美夢中笑醒,彷彿看到了未來。對於已經年過半百的劉備來說,能夠逆襲本身就不容易。

龐統近來總覺得胸悶,心想估計是太累了,也沒去注意。

但計劃總趕不上變化,一次平常的出征,一支穿雲箭,射穿了他的身體,無可逃避,就像宿命的安排。

龐統遊戲形象

時年三十六歲,和周瑜差不多的年紀,龐統去世了。再高的智慧,也無法計算自己的宿命。

《三國演義》寫的是龐統死於張任之手,但正史並未記載。得知龐統的死訊,劉備痛哭流涕。

鳳雛折翼,再沒人和諸葛亮去配合實施隆中對。沒辦法,龐統走了,劉備只能把諸葛亮召到身邊,輔佐自己治理益州。隆中對的方針,折了一半。

龐統祠裡有一副聯,道盡歷史的無奈:

造化多忌才,龍鳳豈容歸一主。

先生若不死,天下未必竟三分。

據說鳳凰死後會燃起大火,在烈火中獲得勇生。人生折翼,才是涅槃重生。


LD講故事


論實際業績,龐統的確乏有些善於可陳,這很大程度上緣於他死得太早,還沒有來得及施展抱負,不過,就有限生命而言,龐統已經十分耀眼了。

名氣很大:南州士之冠冕

龐統是荊州名士龐德公的從子,龐德公在荊州影響力很大,是個劉表都請不動的人。

龐統小時候為人樸實,看上去並不聰明。龐德公的好友司馬徽也是著名的學者,以善於品鑑人物著稱,在龐德公的介紹下龐統去拜見司馬徽,當時司馬徽正爬到一株桑樹上採桑,龐統來了,坐在樹下,二人樹上樹下隨意交談起來。

談了一陣,司馬徽覺得龐統很不簡單,一口氣竟然跟他聊到了天黑,司馬徽對龐統大為驚異,說龐統是“南州士之冠冕”,“南州”指是就是荊州,司馬徽認為荊州的士人裡龐統是最優秀的人物,沒有之一。

龐統這時才18歲,就得到了司馬徽如此高的評價,傳出之後龐統逐漸被世人所知。

學於名師:跟諸葛亮是同學

諸葛亮也是通過龐德公結識司馬徽的,諸葛亮有兩個姐姐,其中二姐嫁給了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論起來諸葛亮跟龐德公也有親戚關係。

諸葛亮很仰慕龐德公的學問和人品,經常藉著探望二姐的機會到龐家,每次來,諸葛亮都要專門去拜見龐德公,對龐德公十分尊敬,每次都行大拜之禮。

龐德公對諸葛亮這個晚輩也產生了好感,通過交談他發現諸葛亮不僅天資聰慧,而且身上有難能可貴的個人品質,他志存高遠,又踏實勤奮。

司馬徽辦有私學,經過龐德公介紹諸葛亮正式拜司馬徽為師。在司馬徽的學生裡,還有龐統、尹默、向朗等人,他們後來都到蜀漢為官。

司馬懿對諸葛亮、龐統這兩位學生格外器重,認為他們二人日後必然會成就一番事業。龐德公把諸葛亮稱為“臥龍”,把龐統稱為“鳳雛”,把司馬徽稱為“水鏡”,這些稱呼在當時廣為人知。

當時流傳著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意思是得到諸葛亮和龐統這兩個人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藉以輔佐而平定天下。

出道較早:比諸葛亮更早入世

都知道諸葛亮後來經劉備“三顧茅廬”後出山開始做事,當時諸葛亮已27歲左右了,龐統出去做事則比諸葛亮早。

襄陽當時屬南郡,龐統在本郡任職,擔任功曹,這是郡太守的屬官,負責人事工作和官吏考核,是郡政府的主要官員之一,龐統雖然年輕卻幹得卻不錯。

龐統的性格跟諸葛亮不太一樣,他喜歡熱鬧,喜歡結交各類朋友,擔任功曹後,更是著力發現和推薦人才,他本來已小有名氣,現在的知名度就更大了。

但是,人們發現龐統從事人事工作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他所推薦和稱許的人才,往往有點言過其實,有人問他是怎麼回事,龐統並不迴避,他有自己的道理。

龐統說:“現在天下大亂,世風敗壞,壞人太多,好人太少,正是興風俗、長道業之時,對於好人就應該大力表彰他的長處,讓社會都來效仿。我選拔了十個,即使用錯了五個,那五個也是好的呀!”

名揚域外:江東名士爭相交接

龐統在一直在南郡任功曹,南郡先屬劉表,劉表死後一度屬曹操,後來孫權聯合劉備在赤壁之戰中打敗了曹操,南郡又歸孫權所有,孫權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龐統成了周瑜的手下。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病逝,作為下屬,龐統護送周瑜的靈柩前往江東,江東士人早就聽說過鳳雛的大名,紛紛與龐統結交。

名士顧劭去見龐統,乾脆住在龐統那裡,二人經常談論。顧劭曾經問龐統:“聽說您善於知人,那您說說,我和您相比誰更好一些?”

龐統一改之前評論人物時多用“美言”的做法,此時的評論更加客觀、直爽,他回答說:“講到教育、訓導社會風俗,辨別人的優點與缺點,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論給帝王出謀劃策我可就比您強一點了。”顧劭認為龐統話雖然說得很直接,但也很有道理,於是跟他格外親近。

龐統要回去的時候,眾人又齊會於昌門相送,陸績、顧劭、全琮等江東名士都來了,大家都很想聽聽龐統對江東士人的看法。

龐統也不客氣,直言不諱說評點起很多人。人都喜歡當面聽一些好話,所以朋友之間相互品評時多是美言,此時的龐統顯得更加沉穩、成熟,能當面客觀地指出對方的不足和差距,這一點十分難得,清代學者李光地就龐統論江東人才進行過評論,認為龐統“不肯求全責備,這個心胸,便可以稱‘鳳雛’”。

當面獻計:與劉備一拍即合

龐統回到荊州,這時南郡又歸了劉備所有,經過一番曲折的過程,龐統最終被劉備所重視,劉備改任龐統為荊州治中從事,這個職務負責州政府的人事等方面的工作,地位較為重要。

劉備單獨與龐統進行了交談,在這次談話中龐統提出了進取益州的規劃,龐統對說劉備說:“荊州已經殘破,東有孫吳,北有曹氏,想以此為鼎足之計,以難實現。益州國富民強,人口上百萬,兵強馬壯,可以藉以成大事。”

劉備說:“我與曹操勢如水火,他急,我寬;他暴,我仁;他詭,我忠。只有與曹操不一樣,事情才能成功。所以,奪取益州難免失信義於天下,我不能取。”

龐統道:“現在是講究權變謀略的時代,不是固執一面就能成就大事。兼併弱小,攻取愚昧,這就是春秋五霸的事業。逆取順守,推行善政,待大局已定,給原來的主人以優厚的待遇,又何妨於信義呢?如果不取,終落入別人之手。”

龐統的這番見解與諸葛亮之前在“隆中對”中的看法一樣,可謂英雄所見略同,劉備聽完,進一步堅定了西取益州的信念。

高參智囊:三策奪益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12月,劉備率數萬人馬沿長江而上進入益州,行前提拔龐統為軍師中郎將,這與諸葛亮當時擔任的職務相同,劉備把龐統帶上,讓他為自己出謀劃策。

劉備進入益州後,在葭萌住了將近一年。在此期間劉備到處做好事,收買人心,樹立個人威望。龐統認為葭萌不可久留,如果不趕緊行動,必然會出現大麻煩。

為此,龐統制定了三個方案供劉備參考:第一個方案是悄悄選派精兵,晝夜間行,直接襲取成都,劉璋實力不強,防備力量不足,如果突然發起攻擊,可一舉將其拿下;第二個方案是告訴劉璋在葭萌附近的駐守將領楊懷、高沛,說荊州那邊有事,要回荊州救急,之後做出要回去的樣子,這二人既忌憚將軍的威名,又高興將軍現在離去,必然會輕騎來見,到時候一舉將其擒拿,進而攻取成都;第三個方案是暫不用兵,退回白帝城,與荊州相連,益州之事徐圖緩進。

上、中、下三策擺在了劉備面前,劉備最終選擇了中策,立即從葭萌起兵,後來就按照龐統的規劃奪取了益州。

龐統是漢末三國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惜天妒英才,死得太早了。


南門太守


龐統和諸葛亮齊名是《三國演義》中司馬徽說的,原話是“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而事實是這兩人劉備都得到了,卻也沒有安天下。難道是司馬徽說錯了嗎?

是的。

因為在歷史中,並沒有這種說法。司馬徽的這句話來源於龐德公的評價“諸葛孔明為臥龍,龐士元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在龐德公看來,諸葛亮、龐統和司馬徽三人是齊名的,但從沒說得一人可安天下。

而諸葛亮的才能大家有目共睹,司馬徽也是隱士高人,那麼這個龐統為何與二人並列,他有什麼過人之處?

一、沾親帶故

龐統和龐德公、諸葛亮之間有親戚關係。

龐統是龐德公的大侄子,伯父稍微誇獎一下大侄子是情有可原的。另外龐德公的兒子娶了諸葛亮的二姐,龐統當稱呼諸葛亮的二姐一聲“嫂子”,龐統和諸葛亮可以說是“兄弟”關係。

而諸葛亮經常來龐德公家裡請教拜訪,因此和龐統也比較熟悉。在龐德公看來,兩人的水平差不多,所以將其並列。

至於水鏡司馬徽,他和龐德公是好友。龐統之所以出名,和司馬徽有很大關係。

二、名士點評

在演義裡龐統因為長得比較醜,所以找工作處處碰壁,無處施展才華。在歷史中,龐統是因為年少時較為木訥,所以沒啥名氣。

而那時候想出仕,必須得到名士的點評,水鏡司馬徽就是這樣的一個名士。龐統18歲那年,龐德公手寫書信一封,讓龐統帶著去找司馬徽。

司馬徽正在桑樹上採桑,龐統把書信相交,司馬徽看畢便和樹底下的龐統整整長談了一白天。之後司馬徽說,龐統果如龐德公所言,是南州士人中的佼佼者。

於是龐統就出大名了,沒過多久就擔任南郡功曹,成功踏入了仕途。而他的名氣甚至遠播東吳。赤壁之戰後,周瑜統領南郡,龐統為其帳下功曹。周瑜病逝於巴丘,龐統為其送喪至東吳。東吳全琮、陸績等人皆慕名而來,魯肅更對他讚不絕口。

那麼他們到底看重龐統何處了?

三、善於品鑑

陳壽說,龐統相當於曹魏的荀彧,而荀彧善於理政,但龐統的理政能力一團糟,連小小的耒陽縣都治理不好,被劉備免官。

軍事謀略上,龐統也沒有顯示出過人之處。劉備進攻西川,以龐統為軍師中郎將隨行。龐統為劉備奪取西川獻上中下三計,劉備用中計,奪取了涪水關。而在圍攻雒城的戰鬥中,龐統中流矢而亡,致使劉備傷亡慘重,不得不急召諸葛亮、張飛等人從荊州馳援。

那麼龐統的過人之處只剩一個品鑑人物了,而這也是他和荀彧唯一相通的地方。

所以龐統能和諸葛亮齊名,一是因為關係好,二是受到了司馬徽的點評,三是有品鑑人物的能力,其他方面遠遠則比不上諸葛亮。


石頭說歷史


文 | 江隱龍

不知你說“齊名”,指的是龐統與諸葛亮並稱“臥龍鳳雛”,還是兩人在劉備帳下均當過軍師中郎將。這兩個層面是完全不可類比的。

龐統與諸葛亮並稱“臥龍鳳雛”,是龐德公品評的。龐德公是荊州名士,他一生淡泊名利而未入仕,所以也是一位隱士。但儘管是隱士,龐德公也是圈子的,他與司馬徽、徐庶、諸葛亮、龐統都是好友,而且這幾個都比龐德公年輕不少,龐德公與他們亦師亦友,親密無間。

東漢末年,名士之間流行品評,最出名的就是汝南月旦評,許劭、許靖兄弟就曾經評曹操為“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品評這件事,一方面可以看成是士人圈中的輿論,另一方面也是前輩提攜後生的一個途徑。當時不少人本沒有什麼名氣,就是因為被名士誇獎了一番便身價倍增的事是常見的。

比如漢末有八個名士合稱“八顧”,其中有兩個成員叫郭泰和範滂,一個被稱為“泰之所名,人品乃定”,通俗點就是說“郭泰對一個人的品行的評價絕對錯不了”;另一位則是“寧受苔死,而滂不可違”,通俗點講是“寧可受鞭笞而死,也不能違背範滂之意”。東漢末年士人圈子的風氣如此,所以龐德公提攜一下自己的幾位有才的好友,是非常正常的。

另一個層面,是二人都當過劉備的智囊:軍師中郎將。軍師的作用是出謀劃策,龐統在劉備平定益州時是有極大的貢獻的——他提出了上中下三策,後來劉備沒有采納上策而用了中策,但龐統運籌的能力不下於諸葛亮,劉備是認可的。龐統如不早逝,諸葛亮不會參與到益州之戰,荊州的關羽有諸葛亮掣肘也不會丟失,所以後人才說“先生如不逝,江山未必竟三分”。

但在這一層面,與龐統並列的不是諸葛亮,而是法正。法正之謀不亞於龐統,而且同樣早逝,陳壽在《三國志》中以諸葛亮單列一傳(整個《三國志》中只有諸葛亮與陸遜單獨列傳),而以龐統、法正合傳,是有其深意的。


切割地球


三國中有幾位英年早逝而讓人惋惜不已的人物,如郭嘉周瑜龐統等,郭週二人,好歹立了一些功業,耀眼一時,而龐統就令人可惜了,在所輔助的主君將要展翅時便折戟沉沙,一身才學剛露端倪就撒手西去,只留下一些傳說故事。幸好還有臥龍鳳雛的稱謂,以諸葛亮推及龐統,從孔明之明略可見南士冠冕龐士元的風采,在南方名士特別是江南地的人們心目中,諸葛亮龐統是同一檔次的。


臥龍鳳雛都是襄陽名士龐德公對孔明龐統二人的評價,龐德公是龐統的族叔,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娶了孔明的姐姐為妻,潁川司馬徽素有知賢之名,與龐德公交好,二人縱論天下才子,都推重諸葛亮龐統,稱龐統是“南州士之冠冕”,光彩奪目。(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龐統少有才名,被被本郡徵為功曹,從屬周瑜轄下,喜歡評價人物,經常大加讚賞對方以致言過其實,有人感到奇怪問為什麼,他說要培養向上向善的風氣,淨化世道。孫曹劉荊州大戰,龐統靜觀,並沒有參加也沒有獻連環計一出。


周瑜逝世,已辭官的龐統前去送別舊上司,江東大族的後人陸績、顧劭、全琮等特意來拜見他,請他評價自己,龐統說陸績是一匹駑馬,有逸足之力,顧劭可以說是一隻駑牛,能負重遠行。評全琮好施慕名,雖然智力不足,但也是一時才能之士,三人深感滿意,拜謝而去說,等天下太平,願與你評論天下英雄。有人問,這樣的評價,說明陸績比顧劭優秀嗎?龐統回說,駑馬雖價值高,卻只能乘坐一人,駑牛一天雖只走三十里,卻能承重走遠。(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龐統既以名士智謀之士自居,就不會隨便屈居人下,劉備得南荊州後,龐統覺得其人與自己有投契之處,便前去自薦投奔,劉備不知大名不識賢才,任命他為耒陽縣令,龐統大失所望,不治政事,劉備就把他免職了。(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時魯肅接替周瑜,得知此事後寫信給劉備說,龐士元不是治百里的下才,必須重用才見水平。諸葛亮也進諫,劉備便找他來談話,一席話後刮目相看,用為親信。“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併為軍師中郎將”。

劉備取益州的實際操刀人可以說是龐統,他與諸葛亮一樣,認為必須取川才有戰略縱深,但他去與諸葛略有不同,好像二個專業學科,諸葛擅正兵,龐統長於奇謀,所策劃多是劍走偏鋒之作,如涪城二劉初相見,便勸劉備殺劉璋。二劉翻臉將動手時,提出三策供劉備選擇,上計就是精兵直取成都,擒賊先擒王,都是乾淨利落直取要害的謀略,陳壽撰《三國志》時,把他與法正列在同一傳裡,應該認為他也是這類人,又說他可比曹魏方的荀彧。


南方鵬


“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也”,龐統能與諸葛亮齊名不是沒有原因的。

這是當時的人對龐統與諸葛亮的評價, 龐統跟諸葛亮一樣,他們兩個在未出山之前就已經有名氣了。旁人更是以“鳳雛”稱號與諸葛亮的“臥龍”齊名。

早年劉備在荊州時,諸葛亮、魯肅已知道龐統的能力,便極力推薦給劉備。在於劉備談論國家大事時,發現龐統的治國理念之強,於是拜龐統為治中從事,不久後又升為軍事中郎將。事實證明如果龐統沒有能力,不會升職的這麼快。

諸葛亮與魯肅舉薦賢能的胸襟固然讓人佩服,但龐統自身的才華才是讓自己能從能人輩出的三國時期脫穎而出的根本原因。

龐統能與諸葛亮齊名主要還是在隆中戰略的表現上,他的加入為劉備的蜀漢集團提供了一次質的飛躍。按“隆中對”的計劃。取得荊州,然後再取得巴蜀,之後兵分兩路,消滅曹操,實現天下統一。劉備聯合孫權,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又趁此機會獲得荊南四郡,扎兵南郡。這個時候已經實現了“隆中對”的初級目標。

而這時龐統的職位變化,透露了一個信息:“軍師中郎將”,主帥身邊有很多的軍師出謀劃策,但軍師中郎將可不是一般的軍師,普通軍師只可參與軍事謀劃,但軍師中郎將不但可以參加軍事謀劃還有統兵的權利。劉備帳前設立兩個軍師中郎將(龐統與諸葛亮),意味著將自己兵力分為兩部分,執行大任務。

不久後,劉備覺得入川時機已成熟,於是讓諸葛亮、龐統各司其職。諸葛亮留守荊州,龐統跟隨輔佐劉備,進軍益州。之所以讓諸葛亮留守荊州,龐統跟隨進軍益州,是因為當時的荊州和益州一樣重要,不佔領益州,則不能實現天下一統;不穩固荊州,則在進軍益州的過程中後方沒有安全保障,所以要同時完成這兩件大事,必須要有一個能力跟諸葛亮差不多人的,而龐統就是最好的人選。

龐統不但知識淵博,尚謀斷論,且有著“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的本事。在進軍益州的過程中,龐統不但提供給劉備幾次意義重大的可靠決策,而且以自身的聰明才智,讓劉備擺脫信義寬仁的舊觀念束縛,為以後的平定西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龐統不管是治國理念、還是軍事謀略以及自身的豐富學識都能凌駕於三國眾人之上,與諸葛亮齊名也是無可厚非。

只可惜龐統在跟劉備攻打西川時,在落鳳坡身中亂箭而亡,年僅三十六歲。


大國布衣


其實三國演義把諸葛亮過於神話了,事實上,諸葛亮是在劉備死後才逐步走向前臺,在這之前,諸葛亮大部分時間是負責後勤的,如果龐統和法正能活的長久些的話,那麼諸葛亮的後勤部長能幹的更久些。

當然,諸葛亮為蜀漢的貢獻,仍舊不能小覷。就像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劉邦將首功記給蕭何一樣,任何軍事行動,都離不開後勤的保障。

在謀略上,龐統顯然更省諸葛一籌。荊州攻略,劉備是主將,諸葛亮此時坐鎮江陵,忙著收編劉表長子劉琦的家當,再加上他本身是荊州士林,必定要網羅一批人,為今後入蜀做準備。

龐統應該是荊州南部四郡攻略的首席參謀長,並且在這次軍事行動中,展現出了絕對的水準,同期可以參照的可能是馬良。

入川之戰,劉備果斷帶著龐統,留諸葛亮和馬良輔佐關羽,張飛逐步消化荊州的地盤,就可以看出,劉備是信任龐統的軍事能力的。直到張任死守雒城,與劉循一同卡住了劉備的進軍路線,劉備才陸續調張飛諸葛亮等人入川。此時龐統已中流失而亡,一代謀臣隕落。

等劉備入住蜀川之後,諸葛亮依舊是管理後勤,消化勝利果實,漢中戰役,劉備帶去的是法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